集团管控4+X模型

合集下载

《大块头有大智慧》

《大块头有大智慧》

《大块头有大智慧》——集团利润的助产士;——集团危机的消防员;——集团发展的急救箱前言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

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

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大块头有大智慧》——集团利润的助产士;——集团危机的消防员;——集团发展的急救箱!培训收益:1、了解集团管控模式的方法;2、掌握管控流程与集团管控关键职能;3、掌握集团管控体系设计实战操作五步法;4、集团治理结构、管控体系、运行机制设计和优化方法。

难点解决:☆集团规模如何持续增长?☆集团总部该如何评价所属单位的业绩?☆“先有公司,后有集团”,集团企业该如何管理?☆集团总部如何构建合适的集团战略、财务和人力资源管控体系?☆集团总部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管理错位、越位现象严重,该如何解决?培训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已成为一个交汇融通的大市场。

【案例实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梳理法

【案例实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梳理法

【案例实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梳理法文/赵日磊关于职责梳理,单体组织比较简单,而对于集团化的组织,就相对复杂一些了,下面我们将以一个案例为例,介绍集团化企业的职责梳理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单体组织同样适用。

集团化企业的职责梳理整体上包括“纵向权责划分”和“横向部门衔接”两大部分,称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责梳理法。

A-总分权责纵向到底纵向权责梳理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第一步,确定集团化管控模式与组织结构;第二步,确定集团化管控途径;第三步,明确总分权责划分;第四步,关键事项授权。

下面我们逐个步骤进行阐述。

1.纵向权责梳理第一步:确定集团化管控模式与组织结构常见的集团化管控模式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投资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

投资管控型集团化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无业务管理部门。

形象一点讲就是所谓的“管尾(结果)”,只管控最终的财务结果。

战略管控型集团化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以战略规划、关键人员及财务指标进行管理,总部一般有少量的业务部门。

形象一点讲就是所谓的“管头(战略)+管尾(结果)”。

操作管控型集团化组织的主要特点是总部有和分公司/子公司数量相当的业务部门,通过具体的业务操作对分公司/子公司进行管控。

形象一点讲就是所谓的“管头(战略)+管身(过程)+管尾(结果)”。

相对于大型跨国集团来讲,我国绝大多数刚刚发展起来的集团化企业大都处于操作管控型阶段,对于个别分公司/子公司,比如业务关联度很小的分公司/子公司,可能会采取“战略+投资”管控。

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操作管控型,只是针对分公司/子公司的成熟度以及和总部在区域上的远近授权程度有所差异,即所谓的“强操作管控型”或者是“弱操作管控型”。

具体采用哪种控制模式,可以按照以下模型进行分析后确定,如图2-11所示。

图2-11集团化管控模式选择模型2.纵向权责梳理第二步:确定集团化管控途径明确了管控模式之后,需要明确总部对分公司/子公司管控途径,即总部通过哪些途径对分公司/子公司进行管控,需要用到价值链的模型。

集团管控模式转型与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型搭建——以A集团为例

集团管控模式转型与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型搭建——以A集团为例

随着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的兴起,企业的组织、流程及人力资源管理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型逐渐由跨国企业引入到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中,这一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被认为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价值创造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

A集团是一家传统的集团企业,目前正值管控模式转型期,如何在这一时期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三支柱模型,再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升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A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A集团是一家“一主多元”的大型综合性国有企业,主要产业为生产制造业,围绕主业上下游形成了多元化的辅助产业。

A集团员工人数近万人,人员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年龄结构较均衡,人力资源素质基础较好,成长可塑性较强。

但由于集团长期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大部分员工的专业为生产制造或相关专业,缺少营销、金融及管理等多元化产业所需人员,人才专业结构失衡,人力资源部门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主要的工作是维持日常管理运作和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战略性和前瞻性。

集团面临战略转型期,目前的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支撑集团战略发展需要。

A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缺乏灵活专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流入以校园招聘为主,招聘渠道单一;社会招聘主要以考察推荐为评价方法,测评工具传统,无法准确衡量人选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内部人力资源流动较少,职能类、业务类等专业岗位大多由内部员工转岗而来,对专业对口并无硬性要求,不利于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

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估,没有对岗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节点不明晰,岗位之间存在忙闲不均的情况;没有对岗位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价,岗位价值和任职资格根据管理层级确定。

缺乏完善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以技术职务和技能资格培训为主,没有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开展针对个人综合素质、业务领域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等多方面培训,培训方法较为单一,培训内容较为陈旧。

企业战略管理培训课程PPT模板(完整版)

企业战略管理培训课程PPT模板(完整版)
重要理念:
定位基点与转换
企 业 战 略 概 述 SUBTITLE
战略价值创造——B2B企业的定位与配称
从创新到取舍
1、战略定位:产业链上的位置一纵一 横 2、商业形态:加工商、制造商、提供 商、运行商 3、竞争地位:领导者、挑战者、侧击 者、游击者 4、战略取舍: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 定位
重要理念:
第一阶段 信息输入阶段
外部因素评价 (EFE)矩阵
波特五因素法
竞争态势分析 矩阵
内部因素评价 (IFE)矩阵
PESTEL分 析法
第二阶段 匹配阶段
第三阶段 决策阶段
威胁-机会-弱点 -优势(TOWS)
矩阵
战略地位与评价 (SPACE)矩阵 FS、IS、ES、
CA
波士顿咨询集团 (BCG)
矩阵
内部-外部
定目标
做大目标、做强目标、做长目标

定方法
科技进步法、管理升级法、定位配称法、资本运营法、产融结合法

重组织
组织结构(三种组织)、组织目标、组织绩效(如何抓)
大 战
重执行 (三重)
重团队
团队构建、团队带领、团队精神(什么精神)

重管理
战略流链、战略流程(战略、运行、人员)、战略管理
使
要做大
规模与资本(产品、产业、资本、产融)
企 业 战 略 概 述 SUBTITLE
特 点
Education Progress Productivity
企 业 战 略 概 述 SUBTITLE
战略价值创造——定 位的方法
准确的市场定位——具体的定位维度 和方向 一是产品特征与利益定位 二是品类定位 三是价格与价值定位 四是竞争定位 五是品牌定位 六是公司定位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SD模型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SD模型

第37卷第6期2020年12月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Vol.37 No.6Dec. 2020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SD模型陈伟\孙翔君\王朝晖2,陈荣亮2,李辉3(1.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三木和森建设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418;3.武汉市建筑节能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15)摘要: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的形成贯穿于设计、生产、运输和装配多个环节,多环节环环相扣形成质量 链条。

为加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质量链管控,将质量影响因素按照人员、设备、材料、技术、管理以及环境 六个方面,全面分析归纳预制构件形成全过程中的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质量目标与进度目标的作用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模型。

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仿真模拟以及灵敏度分析,得出预制构件质量链的重点管控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质量链管控;系统动力学;灵敏度分析中图分类号:TU756;TU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0985(2020)06-0014-07SD Model of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mponentsCHEN Wei1,SUN Xiang-jun[,W ANG Zhao-hui2,CHEN Rong-liang2,LI Hui3(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70, China;2.Wuhan Sanmu Hesen Construction Co Ltd,Wuhan430418,China;3.Wuha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ffice,Wuhan430015,China)Abstract:The quality formation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s runs through many links of design,production,transportation and assembly,which forms a quality chain.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hain control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in prefabricated buildings,the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forming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erms of personnel,equipment,materials,technology,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the mechanism of quality objectives and schedule objectives are studied,and the quality chain control model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mponent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system dynamics bined with the typical case simul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quality chain are obtained,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chain control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components.Key words:prefabricated buildings;prefabricated components;quality chain control;system dy­namics;sensitivity analysis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质量贯穿于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运输及 装配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形成预制 构件质量链。

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模式

金川“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模式

④ 五
1 • 事后管控模式
大 管
2 • 缺陷管控模式

• 系统管控模式

3
级 模
4 • 风险管控模式

5 • 文化管控模式
5 4 3 2 1
•••••
第第第第第一三四五二阶阶阶阶阶段段段段段

五 阶
1 • 单项评价
段 评 价
2•
综合评价
模 块
3•
管控级别评价
-------金川“十二大”先进理念
金川集团 十二大 先进理念
R L
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状态
MA
B
C 第四阶段 D 第五阶段E
N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2、金川五阶段“阻尼减幅式” 安全管控升级原理模型
高度重视标志线 中度重视标志线 一般重视标志线
低度重视标志线
常态化重视标志线 风险不可控阻尼线 系统不可控阻尼线 重大险情阻尼线 伤亡事故阻尼线
事后管控
缺陷管控
④ 金川“五阶段” 危险岗位管控模快
两大辅助模块
两大评价管 控级别模块

















------ 金川“五阶段”主导模块功能介绍
Jinchuan “the five stages” of safety culture control mode introduce




功能

通过安全文化四层
一、 金川集团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概况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川集团”)是以矿业和金 属为核心的垂直一体化、相关多元化的大型矿业集团,是中国镍钴生 产基地、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和北方地区最大的铜生产企业,主要生产 镍、铜、钴、铂族贵金属、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产品、化工产品、有色 金属化学品等,被誉为中国的“镍都”。

HR管控3+6模型(案例解析)

HR管控3+6模型(案例解析)

HR管控“3+6”模型(通过案例解析)“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同样,孔子提倡的以德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思想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无为而治”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为而治也是当今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当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正如道家思想同时所强调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一样,所以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充分理解人性,管理适度,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简单来讲,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企业中所强调的就是随着企业战略、业务发展、发展阶段和管理环境的变化等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度,使组织与个人都能明确需求和目标,奔着共同的使命与追求,实现自我驱动,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从而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为组织创造更大价值(老周原创的人才培养产品化“五环”培训体系模型的核心逻辑也是如此:从组织与人才的共同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并最终回到为组织与个体创造价值上来)。

随着企业的发展,如何实现企业的集权与分权,尤其是集团化的公司,如何能使总部有所为,而不妄为,如何使各业务单元或子公司自为而不乱为。

这应该是所有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但难免会遇到的问题。

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早有很多大师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总结出了一套理念与方法供我们用来去思考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战略管理大师古尔德等在其合著的《战略与风格》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管控模式三分法。

根据总部对下属单位的集权、分权程度的不同,将管控模式划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集中)管控型。

各企业在实践时,结合企业的战略、业务相关性、管理理念、管理现状、发展阶段及企业文化等,会出现三分法中的过渡管控模式,或在不同业务单位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

但无论怎么变化,其实都没有摆脱古尔德管控模式的思想,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们的智慧。

我在本人的其它文章中多次强调在VUCA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倚重于企业组织能力的竞争、人才管理能力的竞争。

伊利集团SWOT模型分析报告

伊利集团SWOT模型分析报告

伊利集团内部条件分析——SWOT模型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乳品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且龙头领先优势越来越明显。

伊利独占鳌头,其资产规模、产品产量、销售收入等均列首位。

从行业发展入手,借助SWOT战略分析法,对影响伊利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内部因素和外生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适合其发展的战略。

一、伊利集团的内部条件分析1、伊利竞争优势(S)(1)奶源优势。

乳品产业链上的奶源把控,是确保优质乳品产出的最基础环节。

目前,伊利集团是唯一一家掌控新疆天山、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等三大黄金奶源基地的乳品企业,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优质牧场近800个。

在奶源建设和发展模式方面,伊利集团在加快和推进企业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大型的牧场园区等基地建设模式的同时,还大力推行奶联社,以此推进伊利奶源基地建设的全面升级。

“奶联社”模式更被业内评价为最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奶源基地管理模式。

伊利也由此进一步保证了高品质原奶的稳定供应。

(2)管理优势。

现场管理严格,这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基础。

伊利采用以技术为依托的精确管理理念,要求把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为最为关注的重点,将奶农、牧场、奶站、供应商,加工经销商、服务商等都纳入质量控制系统。

伊利在国内率先提出SQS奶站标准管理体系的概念,力争通过奶站管理精确化、卫生清洁化、收奶器具整齐化、挤奶规范化、标识统一化——“五化”管理,以及用标准化的程序指导奶站进行正确的质量管理。

在对经销商的选择上,伊利有一套严格的筛选和评估标准,保证经销商的基本素质。

在业务合作中,每月度、季度、年度会对经销商的合作进行阶段评估,尤其对经销商的进、销、存管理上,全面实现了电子信息化进行及时跟进。

伊利还采用了MES 产品追踪系统,对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的任一产品,都能快速准确地追溯到各个环节。

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得,经销商由原来的“坐商”转变为“行商”,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到主动积极地开发和维护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三大要素构建集团管控体系,提升中国集团型企业战略执行力,总结提炼出“集团管控4+X总模型”。

图1:集团管控4+X总模型图“集团管控4+X总模型”的“4”主要指集团管控体系建设的四大模块:集团战略规划、集团管控模式、管控流程与组织架构、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X则是指“4”大集团管控体系模块细分出的X个小模块。

之所以称其为“X”,是因为这些细分小模块会随着集团管控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演进而不断发展、不断优化、不断提升。

表X:集团管控4+X总模型表集团管控4+X总模型”的理论原理是:在“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以集团型企业的战略为导向,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工具,将集团管控模式、管控流程优化与集团组织架构、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管理相链接,以确保集团战略落地,成就卓越经营绩效。

的“集团管控4+X总模型”中的四大模块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

如“集团管控4+X总模型图”(图1)所示:集团战略是一个企业集团要实现的动态终极目标,任何管控都是为战略而服务的,这是集团管控的本质。

“不必忙着管控,先来谈谈战略”,因此集团战略规划被置于“集团管控4+X总模型图”的最上端。

在集团战略规划实践中,我们将“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运用于集团战略规划与解码,通过开发集团、子公司、职能战略地图帮助集团型企业构建规划集团战略的平台。

集团管控模式实际上是根据集团战略(例如投资业务组合、战略协同、竞争优势等)的要求来确定的集团管控基本准则、运作机理,它统率着管控流程与组织架构、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设计。

我们在国内提出“治理模式+管控准则与边界+组织功能定位”的集团管控模式:1)所谓治理模式是母子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基本准则与指导思想,它对管控流程与制度在法律架构层面产生影响,很多管理流程制度运行必须遵循治理模式的要求,尊重子公司是独立法人的事实;2)其次管控准则与边界就是界定如战略管控、投资管控、财务管控、品牌管控等管控子功能的运行基本准则、权责,它是管控流程与制度设计的指针,一切管控流程制度必须与准则权责相匹配;3)而组织功能定位则是对集团组织架构各层次基本功能定位与演变路径进行设计,它为后期我们细化集团组织架构实施方案,界定具体的部门职责设定了游戏规则。

管控流程制度与组织架构则是对集团管控模式具体的落实与细化,它主要包括治理类流程制度、管控子职能类流程制度、组织架构实施方案三大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治理流程制度(如董事会议事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决定了治理模式落地;管控子职能流程制度则是确保管控准则与边界划分落地的保障,因为集团战略、财务、资本运营、研发、供应链、审计、信息、风险管理等管控子功能最终的运作规范是透过流程制度的规范来实现的;组织架构实施方案则是对计划期内集团总部、子公司等部门职能的澄清,是集团组织发展战略具体的操作方案。

由此可见管控模式回答了管控基本准则是什么,而管控流程制度与组织则着眼解决如何将管控基本准则落地,属于管控实战操作细节问题。

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则是从管控子职能中剥离出来的,从理论上说它本身隶属于管控流程制度,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

但由于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是众多中国集团型企业在战略发展中管控职能的重点短板,因此我们将其独立成一个单独模块。

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一样,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整体支持并影响其它管控职能的运作,因为管控流程是靠“人”来实施的。

在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管控方面,集团公司与单体公司有着明显区别的关注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是我们在进行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管控体系设计时所重点需要关注的:如集团层次化的人力资源规划、经营班子与核心人才管理、外派人员管控、人力资源管理输出、子公司人力资源控制、投资并购中人力资源管理、集团本部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相关多元化集团本部)、集团分层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等等。

1 集团管控4+X总模型之集团战略规划“目标与责任”是集团战略执行提升的首要决定要素,“实现集团整体大战略”是“互联网+”时代集团管控的本质目标,脱离了“战略+执行”的管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管控。

因此明晰集团乃至分子公司战略,对集团管控模式与运作流程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实现“战略+执行”的无缝对接是中国企业有效实现集团化发展,打造常青企业集团的不二法门。

“不必忙着管控,先来谈谈战略”,中国企业家们应充分意识到构建战略中心组织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思考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模式之前对集团战略进行梳理、规划。

与单体公司战略规划的巨大差异是,集团战略规划涉及多产业、跨地域、国际化、协同管理,决定了集团战略规划的层次性与复杂性。

一般而言集团战略规划主要内容包括:1)宏观与产业环境战略环境扫描分析,集团资源与能力扫描分析;2)集团基本战略、集团产业组合战略、产业协同战略、集团能力建设战略;3)业务单元基本战略、业务单元盈利模式战略、业务单元核心能力战略;4)职能战略目标、客户价值战略、内部运营战略、职能能力建设战略;5)各层级《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与《战略行动计划表》设计。

2 集团管控4+X总模型之管控模式所谓模式(即pattern)是指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论。

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然后描述了该问题与现象的解决方案的核心、基本准则。

我们将集团管控模式定义为:集团管控的基本原则,集团管控模式是指导集团总部管控分子公司实际运作,它也是集团管控运作体系(即集团管控流程制度、集团组织架构、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设计与运行的指导思想。

我们原创性地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集团管控模式的解码公式:集团管控模式=母合+治理+管控准则与边界所谓母合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组合产生的协同放大效应,母合分析主要思考集团公司总部价值创造、总部与分子公司的组织功能定位;治理模式则是母子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基本准则与指导思想;管控准则与边界划分,即战略、资本运营、研发、供应链、审计、信息、风险管理等管控子功能的运行基本原则。

从理论原理上来看,“互联网+”时代下的“母合+治理+管控准则与边界”集团管控模式设计实际上是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内外部战略环境下,根据集团战略(例如产业组合、战略协同、竞争优势等)的要求来确定集团管控的基本准则、运作机理。

它统率着管控流程与组织架构、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

从内容上看则主要包括集团治理模式、管控准则与边界、组织定位前瞻规划;管控流程制度与组织架构则是根据管控模式的大原则,继续细化治理、集团管控子功能与集团组织架构的运作,因为治理模式、战略、财务、资本运营、研发、供应链、审计、信息、风险管理等管控子功能最终运作是表现为流程运作的。

如果说管控模式设计解决的是管控基本准则、运作机理问题,那么管控流程制度与组织则解决了管控子功能如何细化操作的问题;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是从管控流程制度体系中剥离出来的一个单独的管控模块,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一样,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支持并影响其它管控流程制度的运作。

集团管控模式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活动内容:1)集团管控模式影响因素分析;2)总部价值创造与组织功能定位分析;3)治理模式设计,即母子治理设计的基本准则与指导思想;4)管控准则与边界划分,即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品牌管控等管控子功能运行原则。

3 集团管控4+X总模型之管控流程制度与组织架构集团管控模式离开了管控流程制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同时脱离管控流程运作的组织架构亦无法为集团战略执行提供有效的支持,管控流程与组织架构是集团管控体系重要构成模块之一。

我们在一些集团企业进行调研时经常会发现以下一些现象:(1)集团管控模式与管控流程制度脱节管控流程制度是指母子治理、战略、财务、资本运营、研发、供应链、审计、信息、风险管理等管控子功能操作运作规则。

如果这些管控职能运作的“游戏规则”设定不好,再好的管控模式也无法在集团落地生根。

我们经常在一些企业发现“准则与流程两张皮”的现象,一些咨询顾问热衷于大框架理论研究,而缺乏管控流程与制度再造的能力,进而造成很多集团管控变革面临较高的落地风险。

(2)产业运营缺乏“标准化管理”在部分单一经营的产业集团,基层运营成功经验需要在各分子公司之间“克隆”;例如某零售商场集团,未来面临大规模的地域战略扩张,因此需要在本部总结出商场内部运营管理模式,进而在其它地区进行“管理克隆”。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集团一直没有进行流程制度的“标准化管理”,进而导致缺乏商场内部运营管理模式的统一标准,进而影响地域扩张战略的实现。

(3)组织架构不能适应集团管控要求在部分集团公司(甚至包括民营企业集团),我们很遗憾地发现由于受“内部利益平衡”影响,组织架构成为各方利益平衡工具,从而导致管控模式与管控流程无法通过组织架构落地。

很多企业集团部门设置完全成了摆设,最终导致整个集团的战略执行能力不足。

以上三大问题都是“集团管控模式”无法通过“管控流程制度与组织架构”落地的外化表现。

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基于管控模式,来设计管控流程与组织架构,实现两者的无缝链接。

集团管控流程与组织架构设计主要的核心活动内容包括:1)集团管控流程制度规划;2)公司治理类流程制度优化;3)管控职能流程制度优化;4)集团组织职责与运作设计。

4 集团管控4+X总模型之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是支持管控流程与组织架构运作的重要保障,因此集团型企业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能力吸引选拔、教育培养、任用激励和保留集团化转型中所需人才。

而在中国很多集团型企业里,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管控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人力资源规划与集团业务战略缺乏逻辑关系;没有理顺集团战略、管控模式、管控流程及组织架构与岗位设置关系;集团战略发展所需人才梯队的能力素质标准缺乏;急需与战略相链接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引导员工行为与战略要求保持一致;集团薪酬体系标准不明晰,分子公司之间无法实现合理平衡,不能有效发挥激励杠杆作用,以吸引、留用、激励人才;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未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无法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无法满足员工发展的需求;集团核心价值观一味追求时髦,“墙头文化”无法落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作用存在迟疑和迷惘;对公司文化建设没有形成长期的规划和实施措施,运动式的全员参与实际上还是貌合神离。

如前所述,集团型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管控与单体公司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是我们在进行集团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管控体系设计时所重点需要关注的:1)集团与分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2)子公司经营班子人力资源管控(任用提名、能力模型与任职资格、业绩考核、薪酬激励);3)核心团队人力资源管控(非经营班子;包括外派人员管理、人才库建立、继任计划、培训与轮岗计划);4)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输出;5)子公司人力资源监督控制(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报告、集团人力资源质询会);6)投资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7)集团本部人力资源管理;8)集团分层企业文化体系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