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政治课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当前,在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应变能力差的问题。这是许多教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应变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政治及其他各门功课,又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应变能力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而,每位政治课教师都应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抓好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变能力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主要是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一、理解教材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前提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理解教材。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前提。理解通常是指弄懂弄通,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若不理解,连教材中讲的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就更谈不上掌握了。即使一时死记硬背地记住了,也不能持久,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准确地把握它,深刻地认识它,牢固地掌握它,灵活地运用它。所以理解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选择适当例子,改进教学方法等,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使学生听懂、理解。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应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使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必须依据大纲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内部联系,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认真备课。突出重点,就必须通过恰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把握难点,就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再进行点拨、归纳。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认真批改作业,在作业中发现问题,在自己教学中找原因。学生理解不透之处,要变换方法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造条件。

二、强化记忆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基础

记忆是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基础,而广博的知识是形成较强的应变能力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要求学生必须记祝只有把知识记得牢,运用时才能随时提龋若脑子里空空如也,当然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这个道理。我的做法是:教一点,让学生记一点,“随填土随打夯”。要求学生要把脑子作为“仓库”,把学过的知识贮存起来,而决不能成为“过道”。

同时,要牢牢抓住复习环节,使新旧知识挂起钩来,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也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矗。

记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政治课的记忆不要求像背诗歌那样一字不差。除基本概念外,对一些问题,特别是较为重要的问题,要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几个方面,总结为几个要点,然后再根据要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记忆的知识才能牢固。经验证明,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变为能力。所以,加强理解性记忆,是增强学生应变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训练是增强学生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除其他因素外,与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的训练有直接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1.一题多问。一般来说,学生知识面较窄,一个问题,一变换问法就解答不出来。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多动脑思考。为此,可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变成多种问法,使他们适应不同类型的题目。也可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变换题目。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题目变换时学生也就能应付自如,自然就提高了应变能力。

2.一问多答。有些题目的答案虽是同一内容,但因题目类型不同,答题的要求也不同。如,填空题要求回答准确无误;简答题则要求简明扼要地把几个要点答出即可;综合论述题,不仅要答出几个方面的要点,而且要根据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因此,一问多答,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回答方法。

3.化整为零或聚零为整。一个较大的题目,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每个方面又是一个小问题。有时学生只知大题,而对其中包含的小题目却不注意。有时学生只知一个个小题,而对这一个个小题综合起来说明什么大问题却不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化整为零或聚零为整的训练。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及灵活应变的能力。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师平时要让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遇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遇到问题就知道该如何思考了。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 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怎样问”上下功夫。具体说来,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基本形式。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让学生纷纷发言:“鱼怎

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 这个新课导入,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个学生而言,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划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求,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而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排除心理障碍,培养质疑意识 学生不敢质疑往往是因为害怕提出的问题不恰当,而遭同学嘲笑和老师的批评。针对这些现象,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一旦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首先要对学习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形成敢问——会问——善问这样一个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也说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同时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需要给予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1、把握质疑时机。 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绯”之际,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 2、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希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

如何提高应变能力

如何提高应变能力 在社会交际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或意外变故,必须迅速适应,并快速说出适合于新情况下的得体的话。这就要求每个人在日常口才训练中进行必要的“应变”训练。这种“应变”,有时将关系着一个人的命运或一项事业的成败。语言应变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口才训练当中,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训练和应变语言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那么,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呢? 冷静自信 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反映着他的机智和聪明,一旦碰到意外的变故,要能表现出高度的冷静和强烈的自信,甚至伴以适当的微笑,这是一种强者姿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冷静中产生急智,发挥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困境,化险为夷,化拙为巧,收到理想的意外的效果。如果情绪过分激动或紧张,只会抑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注意积累 语言应变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一个人如果文化修养好,对各种事物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再加上语言表达方式灵活,词汇丰富,那么他讲起话来一定会得心应手,应对时就能做了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转换话题 日常用语中,许多词语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常常存在一定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利用词语的这一特性,就可以把话题中的某些要领转换成与它相近的另一个概念,避开原先的话题,也可以避免尴尬。例如“老”,《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就有17种念义,以“老”字打头的词组148个,这就给这方面的话题转换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诙谐幽默 应变的语言最好能诙谐幽默一些,因为这样的语言能使局促、尴尬的场面变得轻松、缓和,避免正面冲突,也能使自己和对方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甚至可以消除对方敌对情绪,“相逢一笑泯恩仇”。 提高应变能力Part.2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成倍增长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择业,下岗等方面的困扰。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很有帮助的。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旧知不能解决新问题,挑起矛盾,让学生产生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还可以在知识的对比、归纳、概括中让学生面对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自卑、胆怯的学生在小组内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其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使其失去信心;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言犹未尽的学生,可在课下让他把要提的问题,要讲的话说给老师。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能得以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步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三、明确目的,正确释疑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40分钟的时空限制,因疑引疑,设新疑释质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

如何提高教师爱的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爱的能力 “爱是教育的底色。教师仅仅拥有爱生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懂得爱的科学、爱的技巧,更要努力提高爱的能力:让你所爱的人爱你!一想起这两句话,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组组画面——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老师辛辛苦苦改作业,学生置之不理;老师教育学生,即使叫破了嗓子,学生仍无动于衷;老师批评学生,学生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一想起这两句话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父母辛辛苦苦挣钱让孩子吃好穿好,孩子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厌烦父母、顶撞父母;父母对孩子无可奈何,请求老师的援助;父母打孩子,孩子还手打骂父母;孩子经常不回家,甚至离家出走等情景。这是为什么呢?我常常扪心自问,老师和家长都是最爱他们的人啊! 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呕心沥血,无一不是出于对学生强烈的责任和浓浓的关爱,却为什么得不到他们的理解?更不用奢望他们的爱了! “让你所爱的人爱你”。这的确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亟待提高的一种能力,就像很多家长一直在发牢骚,为什么我那么爱我孩子,而孩子却不领情?我们教师也一样,我们爱着每一位学生,但似乎这爱的力量太单薄。怎样才能让我们所爱的人爱我们呢? 这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我常常沉思,一直以来我们总说爱是无私的奉献。只注重了爱的付出,这当然是对的,但这并不是爱的全部。如果我们付出的爱总撞不开学生的心扉,总消融不了学生心中的块垒,总激不起学生心海的涟漪,总不能让学生的心田开花结果,那么,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我们爱的技巧和能力呢? 由此可见,师生间更要拥有这种爱的能力。老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爱学生的层面上,你还要想办法让你所爱的学生爱上你。这就是教师爱的能力!只有你爱的学生反过头来爱你了,这样才会产生教育的奇效。我们都知道,有很多学生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喜欢他的课;因为爱某一个老师而奋发向上。这就是老师拥有爱的能力的体现。 既然这样,那么,老师怎样才能提高爱的能力,让你的学生喜爱你呢? 我想,老师要经常去感动学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的人。你要想打动他呀,你要经常去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课题研究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开题 计划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我记得教育部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 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 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㈡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课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去研究: 1、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研究。 3、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个性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㈢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使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 学生方面: 1、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了。 2、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问题从“想问”到“敢问”、“善问”、“会问”,问题意识增强了。

爱的5种能力,你有吗

爱的5种能力,你有吗? 爱是一种能力,而这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 爱是一种能力,而这能力却很少机会被培养。 爱是一种能力,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有意识的练习而获得能力。 有些人认为前一段感情出现了问题,是因为没有找对人,然而他很快会发现,换了个爱人,新的感情也有问题,只是此问题非彼问题而已。所以如何有智慧地应对和解决爱情中出现 的问题,是奠定爱情是否长久幸福的基础。 但如何才能有智慧地应对和解决爱情中的问题呢?那就需要学习爱的5个基本能力。 首先是亲密的能力。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觉得亲密是一种能力,误以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但其实不然。有的人会害怕亲密,害怕与另一个人太亲近就会吞噬自己,或者与另一个人太亲近就会受到可能的伤害,因而总是把自己包裹好了再进入关系中,这样尽管两个人相爱十年,但依然无法走进彼此的内心,无法建立安全、信任、彼此连接的关系。 其次是了解的能力。 想要与一个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是需要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爱一个人,就需要了解他,了解他的需要,了解他的脾性,了解他的故事,了解他的喜好和厌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爱他,用让他感受到爱的方式,在合适的时刻,他最需要的时刻,送上你的爱,建立只有你们才懂的爱的模式。 再次是表达的能力。 了解了对方之后,如何有效地表达爱,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学习用他能感受到的方式去爱他,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爱的方式去爱他。可是不见得每个人都具备这一项能力,因为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更多关注对方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好有机会证明“我好你不好”,以换回自己的自尊感。 第四是负责任的能力。 真正的负责任不是对对方负责任,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真正的负责任不是对爱负责任,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有当一个人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时候,才是这段关系进入稳定和安全的标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即持续不断地为爱情关系努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愿意停留在关系里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即努力地付出,只为了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稳固,更加幸福。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敢问,质疑的起点。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会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在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管好与坏,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让孩子敢问。在每次初读过课文后,总是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谈论交流,对于敢于提问的同学,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此带动更多的同学学会提出心中的疑惑。 记得学习《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初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学生纷纷拿起笔读起课文来。我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居然大部分学生只是拿着笔做样子,根本没在书上作任何记号。5分钟之后,我说:“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都茫然地望着我,没有一个人敢举手。我鼓励他们说:“没有关系,只要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行。”在老师的鼓励和诱导下,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 2.善问,质疑的钥匙。让学生敢于提问是质疑的第一步,重点是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我通过一个课例来说明。例如在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读过课文有什么疑问,有的同学说:“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有的说:“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矛和盾集合后会怎么样?”我趁机表扬了提问的同学,并夸他们真会提问,因为这三个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很难得。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3.乐问,是质疑的关键。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上《薄公英》这课时,我先播放一段投影:(美丽的田野上长着许多薄公英)伴着音乐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这时我乘兴问:“看到这薄公英的种子,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这些种子会飘到什么地方呢?”有的说:“种子怎么长成薄公英呢?”还有的说:“薄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都可以生长吗?”……

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

孩子的应变能力怎么体现呢?如果你家的宝宝能就一个问题提出多个有效可行的方法;或者面对一些陌生环境时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就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哦!但生活经验不足的孩子遇到事情大多慌张、害怕,更多时候是寻求爸妈的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良好应变能力? 1、鼓励孩子参加不同的活动 丰富的活动与经验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孩子平时积累的经验越多,应变能力就会越强。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强动脑、动手能力。 比如一些野营训练、模拟逃生游戏,孩子在模拟的游戏之中通过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来解决眼前困境。必要时,家长也要在身边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提示,甚至在某些时候给孩子亲身示范的机会,你会发现你家孩子的应变能力正是在这多次的实践锻炼和观察模仿中渐渐增强哦! 2、经常向孩子提问,刺激他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力使得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也许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状况”比较少,缺乏实践的机会和经验。但家长经常向孩子提问,以此刺激他思考,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在电视上看到火灾的场面,妈妈可以问他:“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引导孩子思考的同时也是教会孩子一些遇到危急情况自救的技能。

多给孩子提出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在逛街的时候走失了怎么办?有人在众人面前诋毁自己该怎样对待?小朋友之间出现矛盾如何解决等等。家长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来锻炼孩子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帮助他分析最佳处置方法。这样你家宝宝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也能保持冷静头脑,并快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3、帮助孩子建立“到达目的可以有不同方法”的观念 我们大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有一般的套式,因此当宝宝遇到问题困难时,我们不妨不要急着去为宝宝出谋划策,鼓励宝宝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地想更多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启发宝宝寻找去超市的新路线,或者让宝宝学习用双手写字等,这些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迫使宝宝去开动思维。 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个问题多途径解决的思维方式,让他懂得“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孩子3岁开始想象力和创造力快速发展,你会发现孩子总是有说不尽的奇怪点子:妈妈跟他说“小兔子开门”的故事,孩子听完后就会说,为什么小兔子不从“猫眼”里面看是不是妈妈回来了?为什么小兔子不打开窗去瞄一下?…… 你会惊讶,孩子这些童稚的想法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呢!所以家长不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多引导孩子建立“到达目的可以有不同方法”的观念。 4、让他有独自承担一件事情的经验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发表时间:2012-04-25T11:13:41.65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张弘英[导读]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大庆第32中张弘英 对中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接受”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这三个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重点,探究是关键,而自主的关键是自疑,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本人结合数学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两个改变,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改变狭义的素质观 新课改中,已经把“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写入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是培养学生质疑素质,提高探究、创造能力的极佳素材。对于中小学生,我们要从广义上理解素质的含义,把素质的范围看得广一点。只要有点新想法、新设计、磨擦方法,就称得上有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要过低地估计学生素质,认为学生什么都不会,事事包办代替,点点滴滴一讲到底,自然走入接受学习的老套。要相信学生,通过设置氛围、营造问题情景,给学生思考、自疑、探索、表达的机会。做到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解,学生能发现的问题不设问。 2、改变“满堂问”的教学习惯 探究性教学显著特征之一是教学内容问题化。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将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只重视向学生提问,忽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发展,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也就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启发他们深入探究问题,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为重要”。 二、树立三种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1、树立情境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疑 首先要创设一个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只有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没有学生再敢质疑了。 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讨论,彼此激励,平等对话的小组合作学习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 其次要帮助学生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教辅等权威书籍中的不足、遗漏甚至错误,以及教师“无中生有”的故意出错。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会出错,没有绝对的权威,老师专家也不例外。鼓励学生大胆向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免疫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有助于质疑意识的形式。 2、树立过程意识,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有疑 数学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因此数学课程教学的重心要转移到引导学生处身操作过程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知识的未来和发展等。如教学一元二次议程时,为了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学校准备在宿舍楼后面修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宿舍楼的一后墙,并利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学生列出方程后跟学一元一次议程比较,很自然提出疑问,这是个什么议程?这种议程如何求解?再现“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此导学生的观察、联想、类比猜想,进而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疑问并积极探究。 3、树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深入知识的开始。反思是对整个解决问题活动过程的反思,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深层思考,是一种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一个概念、定义时可问:定义是怎样引入的?能否换一种方式?若把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改换或增减会怎样?学习定理或公式时可问:定理或公式是怎样提出的?证明的思路是什么?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逆命这是什么?是否成立?结论不变,条件是否可以减弱?条件不变,结论能否改进、推广?解完题可问:主要应用的是什么方法?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什么?这种解法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有无更简单的解决?结论可否改进、推广或引申?改变部分与条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方法,避免错误,而且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主法和策略。

应变能力测试题

以下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你对它的判断,可以测出你对于某些发生的反映能力。假如你的得分高,很能说明你的自信能力,相信你在关键时候泰然自若;反之,你可以找出弱点在那里,并可以。 1````救知识? 2```` 3```` 4````门陈述经过的情形? 5```` > 看看自己是否能助一臂之力。 6```` 掉。 <3> 用毯子把他裹起来。 7````种花,家务劳动及正常的娱乐活动) <1> 是 <2> 不是 8````假如你遭到意外的打击,你会: <1> 感觉头昏眼花,不过几秒钟我就恢复。 <2> 不知所措,以至数分钟之崐久。 <3> 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伤感,悲痛之中。 9````当他人叙述已往经历或者说笑话时,你记忆的速度是否与他人相同活略胜一筹? <1> 是 <2> 不是 10```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后能否作相当正确的叙述? <1> 能 <2> 不能 11```你对陌生人敌意次印象是否比较准确? <1> 是 <2> 不是 12```你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 <1> 是 <2> 不是 13```你对下列各物是否有害怕的感觉? <1> 老鼠,蛇。 <2> 黑暗和传说中的鬼怪神物。 <3> 大象。 14```有些人在遇到危急时刻(不论急病活意外)他们会很镇静,你有这种情况吗? <1> 有 <2> 没有 15```如果游人在匆忙中告诉你一件事,你能: <1> 脊柱一部分。 <2> 忙乱之中,一点也记不住。 <3> 完全记住。 16```假如你有痛感,你会: <1> 马上告诉别人。 <2> 忍着痛。

17~`` 18``` 动。 19```? 20``` 21``` 预料中的更坏。 22``` 责任重的。 23```要作出 24``` 25```,你会: 诉你的朋友。 <3> 把你的感觉完全隐藏。测试题评分标准 各题答案准确的,各得5分。 各得2分。 ,22<2>答案是肯定的,得5分。 各得10分。 解析: 勇气和机智都是超人的,你可以有很强的自信力。 如果你得了30--75分,那你对于一般的事变,都能应付,你神经系统的反 和培养自己的自信力。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课题研究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开题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的教改精神、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形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变革。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面对这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挑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轴。我记得教育部曾提出了一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这无疑就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是极其重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可见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问题不仅是数学的灵魂,还是思维意识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㈠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通过探索与研究,使本校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的地位,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㈡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课题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去研究: 1、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研究。 3、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 此外,我们还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个性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 ㈢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使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出错的场所。

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主讲 培养爱的能力,爱的基本练习,其实很简单, 就是匿名做慈善。不是出钱那种。而是出力,花时间那种。同时还要注意那个前缀,要匿名。下面我解释一下为什么, 第一:为什么是慈善行为?因为爱就是慈善。在早期版本的圣经中,哥林多前书用的就是charity,而不是love,发现了吗?它的每一项要求,都是慈善,不求回报的付出,第一要付出,第二要不求回报,主动地去除任何回报,主动的为别人承受损失,这是第二要点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要匿名?我说的匿名,不是不去登记,而是不在人前显扬,不要用“我在做慈善耶“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自己身边的人群中匿名,宣传你,推辞,这事,本质上就是爱。 所谓练习就和家庭作业一样一遍又一遍的做就是了,练习得多,你自然思考越深。 宾 平淡的心态就好了。 主讲 不,我反对平淡的心态,我要强调的是要严格的去除【自己的好处】。 宾 真的需要能力,能力越强,就能爱越多的人? 主讲 我在说的是作为爱的练习的慈善,不是在教你怎么可以更长久轻松地做慈善。 主讲 淡定的心态,对坚持慈善行为有帮助,但是那是帮助他人,在这里是离题的。 这里首先需要被你帮助的是你自己,你一遍又一遍做,坚持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你会面对很多问题:比如,你是帮助人而不求回报,但是被你帮助者很可能并不感激,甚至厌憎,或者误解。你可能要考虑自己花这么大代价值不值得,你还会经历自己觉得自己好傻的阶段还会经过觉得对方不配的阶段,还会有持续不断的想要公诸于众博得好感的冲动。 只要你在继续,无情的继续一直继续,你就会走到这样一个位置—— 第一你相信你自己能做到,你能爱,你能真正的接受误解,不求自己的好处,恒久忍耐,因为你手里有大量的事实,你的那些行为向你自己证明了你能做到,那不是幻觉,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一点不夸张也不是来自自欺欺人,于是从此你可以排除掉很多种自疑。第二,人都是以己度人的,无论你自己觉得自己有多客观,你在下意识里必定是以自己来想象他人,那意味着你相信你自己能做到,你现在就相信世界上的确有这种人存在。不为任何好处就能为人付出,并且能持久不懈。因为你就是这种人,你自己就是证明,而你并不特殊,你自己是匿名的,你周围的人谁也看不出你曾为人付出那么多而毫无回报。 于是同理,你发现你没有里有排除你周围的人是同种人的可能,你被冤枉过,被误解过你知道这有多容易。于是,你能相信别人的善意,变得能真正的接受别人,能输出价值,能爱。你就有了爱的能力,这种练习,不需要满足特定的格式,不需要非要怎么去加入正式项目,它完全可以是在群里给人说线程,也完全可以是接到一个漂流瓶就去陪某个心情郁闷的人一晚上。要点在于:服务别人为目的,不求自己的好处,恒久忍耐。你可以记得,但是尽量不提。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政治课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当前,在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应变能力差的问题。这是许多教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应变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政治及其他各门功课,又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应变能力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而,每位政治课教师都应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抓好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变能力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主要是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一、理解教材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前提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理解教材。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前提。理解通常是指弄懂弄通,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若不理解,连教材中讲的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就更谈不上掌握了。即使一时死记硬背地记住了,也不能持久,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准确地把握它,深刻地认识它,牢固地掌握它,灵活地运用它。所以理解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前提。教师认真备课、讲课,选择适当例子,改进教学方法等,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使学生听懂、理解。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应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使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必须依据大纲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内部联系,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认真备课。突出重点,就必须通过恰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把握难点,就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再进行点拨、归纳。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认真批改作业,在作业中发现问题,在自己教学中找原因。学生理解不透之处,要变换方法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创造条件。 二、强化记忆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基础 记忆是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基础,而广博的知识是形成较强的应变能力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要求学生必须记祝只有把知识记得牢,运用时才能随时提龋若脑子里空空如也,当然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这个道理。我的做法是:教一点,让学生记一点,“随填土随打夯”。要求学生要把脑子作为“仓库”,把学过的知识贮存起来,而决不能成为“过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