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红烛》ppt课件18张

《红烛》ppt课件18张

诵读感知
1、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2、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艺术特色
(1)抒情脉络清晰
本诗一共有9节。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 诗的主体部分扣住“火”与“泪”,分两层展开抒情。最后一节归结到“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一哲理上,将红烛精神归结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 学,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2)抒情方式多样。
每节都以“红烛啊”作为开头,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诗人对红烛呼告,倾 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烛比作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 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 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 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 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 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 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 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 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PPT优秀课件

《红烛》PPT优秀课件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处 第2节为第二问为什么要流泪?
二、梳理内容结构——「小组探究」
探究下列问题
①这一(几) 节写了什么 内容?
②使用了 哪些表现 手法?
③诗人有哪些 困惑和感悟? 为什么产生了 这些感悟?
④语言上有何 特色?着重分 析哪些词用得 好?

变 化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 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 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
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
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四、体悟情感主旨——「诗歌主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
红烛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
《与元九书》 ——白居易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如果拿一棵树来类比诗歌,白居易认为情感 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 华朵(「华」同「花」),思想是它的果实。
五、作业布置——「创作诗歌」 个人创作诗歌评估量表
发挥想象写一首现代诗,抒 序号
发你对青春生活的思考和期待,
或者探求你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1
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4人1组,共12个小组,分别探究第一节、第二三节、 第四节、第五六七节、第八九节。在书上圈点标注,然后派代表交流分享。
二、梳理内容结构——「要点明确」
第一节
诗人怀着敬慕的 心情赞叹荧荧的 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 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 心,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 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 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 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 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 》ppt课件19张

《红烛 》ppt课件19张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zhī)膏(ɡāo),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wèi)藉(jiè)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ɡēnɡ)耘(yún)。”
一、整体感知: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第一层(1~4段):紧扣“火”字, 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之 情。
红烛的因果关系中,包含许多不合理与不 公平,蕴含了诗人对红烛的同情。
总结
全诗有什么特点?(形式、内容)
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 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 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在表 现手法上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 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总结
全诗有什么特点?(形式、内容)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节 奏感,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适配。闻一多所倡 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 有一定的体现。
小结
第一部分 1 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
2-7
对红烛奉献精神的 讴歌
第三部分 8-9 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2-4 灰 5-7 泪
第二层(5~9段):紧扣“泪”字, 表现了是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 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
二、深入探究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1、诗人把红烛、烛火比喻成什么?
红烛——诗人 烛火————赤子之心 吐— —真诚、迫切、率真
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考
2、诗歌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何用意?

《红烛》优秀课件PPT

《红烛》优秀课件PPT

核心素养
写作背景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 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 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核心素养
作者介绍
闻一多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 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 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 校中颇有诗名”。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 抒情方式。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 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核心素养
A 咀嚼诗歌的语言,把
握诗歌的意象。 D
导入新课
B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 式;感受形象,品味语 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
涵。
E
写作背景
C 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E 作者介绍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
02 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
03 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
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 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09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 现“三美”的。
明确: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 《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 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 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 “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 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红烛》PPT课件23张

《红烛》PPT课件23张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
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凡是能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 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象征、用典、联 想和想象、寓庄于谐、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虚实相 生、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等。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书报告第一步:
1. 撰写内容摘要(梗概、提要),200字左右,概括出文章的观点。 2. 列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3-5个),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尝试从以下角度解析诗歌: 1. 情感 2.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
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 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 内容博杂。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 和反问。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1小节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蜡炬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 为题?

《红烛》PPT课件26张

《红烛》PPT课件26张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 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 明确:这句话来自曾国藩的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 收获,但问耕耘”。原创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国 藩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 谓耕耘指辛勤的劳动,诗人以此勉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放出光芒,为所信奉的主义奉献一生。以“问”直抵灵魂,将红 烛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和追求。前后有两个问,“但”字用来 强调后半句之“问”,体现了“耕耘”的重要性。
• (1)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从以上对比中可知,红烛的“红”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人理想的人格。其中的 “吐”字可以换成“亮”或“现”吗?“吐”字运用的妙处是?
• (2)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诗人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 思考,你怎么理解?
• (3)红烛烧蜡成灰发出光照明是它从古至今的功能。从诗歌的第四节开始,诗人赋予红烛使命,寄予它热烈的期望,这是红 烛的功能隐喻。其中,诗人呐喊道“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里“烧破 ”“烧沸”“捣破”三个词好在哪里?
• (4)在第五节到第八节中,诗人提出疑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这句话怎么理解? • (5)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对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了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个“问”字有何意义?
4. 你认为不同方面的隐喻对构成和生成作品的意境有何作 用和效果?
• “红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是贯穿全诗的主心骨。 诗人主要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从红烛的颜色隐喻、 形体隐喻、功能隐喻、使命隐喻等几个方面建构起语 篇,赋予诗篇深远的含义。

《红烛》优质课件

《红烛》优质课件
《红烛》 课件21张
《红烛》 课件21张
手法:拟人、呼告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 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 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 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 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 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 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 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 课件21张
《红烛》 课件21张
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 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 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红烛!我们的红烛!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_1f0374e0f5426.mp4
《红烛》 课件21张
《红烛》 课件21张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 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 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 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作 者 :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引言•《红烛》意象解读•艺术手法与技巧分析•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目•知识拓展:闻一多其他作品欣赏•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录01引言诗人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红烛》创作背景及主题•创作背景:《红烛》是在诗坛上初露锋芒之作。

它在《晨钟报》《新月》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广为传诵。

闻一多也由此获得“爱国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主题:《红烛》一诗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真实表露。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红烛”的意象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那种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红烛》一诗以“红烛”为象征,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和光芒,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 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 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 《红烛》,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 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 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 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
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 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 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 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 获,但问耕耘。”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点拨: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 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 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 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只有做 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 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 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 的献身精神。
托物言志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责任 红烛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 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杨春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烛光意象》 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3年第1期
古典诗词中的“红烛” 举例: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 “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郭利贞《上元》)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 韵》)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刘禹锡《抛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
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
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赏析】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 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 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 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 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 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分析篇章结构
《红烛》一诗以什么为线索?请梳理诗人的抒情脉络。
点拨:全诗以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 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 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2.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 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 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是全 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作者文学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 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 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 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 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 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 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 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引子出处: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
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
红烛
【任务一】理解标题
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 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 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现代作家巴金在散文《灯》中提到各种灯:“扫淡黑暗的颜色”的半夜的“几点 灯光”、给行人“指路”的风雪之夜的“豆大”的灯光、哈里希岛上姐姐为远航的弟弟 “点在窗前的长夜的孤灯”、古希腊女教士照着情人夜泅海峡的“火炬”、给绝望的友 人以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一盏油灯”……这些灯光是作者理想的象征,是希望、力量和 胜利的象征。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 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
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 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和情感美 理解“红烛”的意象。 2、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达标训练
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1. 荧荧红烛真赤诚,灼灼发光又发热。
解 读 内 容 2—3. 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
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
5—7.红烛着急才流泪。
8—9.为了创造光明,便要灰心流泪。
达标训练
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 红烛为何伤心落泪? 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
《红烛》你觉得用的什么表现手法?
点拨:托物言志 像我们学过的《爱莲 说》《白杨礼赞》。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 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 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 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 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 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 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 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 回答,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由顿悟而对 红烛产生了深为 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 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 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在中国古典诗人笔下,灯烛更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是反映中国诗人独 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内容的经典意象符号之一。
杜甫所谓“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酬孟云卿》),直接表明更深烛红带给 人的审美愉悦。漫漫长夜,一灯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亲切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 它是迷离温馨的艺术形式。
据统计,《全唐诗》共有1563次写到灯的意象,烛光意象也有986次之多,足以说 明古代文人对灯烛的由衷热爱。晶莹灯火,摇曳红烛,照亮了中国诗坛,构成古典诗歌 独特的艺术风韵。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赏析】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
和红烛在交流。
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参考: 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诗 人运用拟人手法,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 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冷酷的现实就是 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 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 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 ,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 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赏析】
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
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找到
红烛啊!
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
不误,不误!
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 “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逼真地描述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 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 “掏”爽快率真。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赏析】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
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 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 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 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 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 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 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 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 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 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赏析】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
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 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 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 灵魂。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 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 ——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 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 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红烛》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 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这首诗是 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 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 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