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治疗效果的追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例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肝郁气滞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

比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芪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除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如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等组成,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症。

这些中药复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调节心律失常。

推拿按摩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负担。

此外,中医的食疗、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也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2 0 1 4年 第 1 期

缺乏 的条件下 , 此次治疗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的临床 疗效 。近年来, 速效救心丸、 麝香保心丸等成为治疗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剂 。与此 同时, 医疗专家 组 还研 发出如参 附注射液 、 丹参 注射液 、 生脉注射 液 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制剂 , 广泛应用于治 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领域。据北京地区心肌梗死协作 组调查显示 , 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
的死 亡 率 贡献 突 出 ,进 而 印证 了 1 9 8 8年 在上 海 的
3 辨证 施治 在 防治 心血 管疾病 中的优 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疗法 的传统特色, 在近代心病
学学科 的应用 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近现代 , 诸多
名 医积累了心血管疾病辨证治疗方 面的丰富经验。
以心 肌梗 死 为 例 , 名 家施 今 墨擅 用 汤 剂 行气 活 血 同 、
【 关键词 】 中药; 心血管疾病 ; 优势 ; 述评
近年来 , 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有专家预测 , 在2 0 1 5 年, 心血管疾病将成 为非 传染性疾病致死 的主要 因素。由此可见 , 心血管疾
2 整体观 念 在心 血管 疾病 防治 中有一 些优 势
大量研 究 显示 ,中药 在 防治 疾病 时 可显 示 出多
证的研 究已经逐步走 向成 熟, 对冠心病痰瘀 互阻病 机也有 了深入研 究 ,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成 为医学领域研 究
的热点。循 证 医学开始应 用于临床领域 , 大量调查研究显示 , 中药在 防治心血 管疾病方面显示 出多种 效应 , 从 而体
现 出我 国中医药的特 色优势。我 国中医药的优 势有待 于进一步发挥 , 中医理论研 究和应 用的前景十分可观。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例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比如,经典方剂丹参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现代研究发现,丹参饮中的丹参、檀香、砂仁等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再如,炙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其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

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可以益气健脾,生地、麦冬、阿胶等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复脉之功。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调节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率,改善心肌缺血。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而配合使用中药,可以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调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心理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中医通过情志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一位患有冠心病多年的患者,经常感到胸闷、胸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的中药方剂,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也有了明显改善。

略谈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

略谈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92期137与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关,在中医学中,便是与脏腑、经络、气血和情志等情况有关。

老年人由于肾气的衰竭和肾精的虚衰,各脏腑的精气也在不断衰少,气血也出现了不足,身体的运化功能也不断减弱,因此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

老年人出现的慢性便秘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还会影响患者的心情,使患者产生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

另外便秘严重的患者甚至还会有发生脑血管意外和肠癌的危险。

上述各种情况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对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在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

将中医全科的疗法应用于老年便秘的治疗中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

具体方法是对患者进行便秘原因的分析后,除了应用泻药这种基本的治疗外,还应对患者的饮食、心理等进行干预,并结合锻炼、按摩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本研究中的观察组经过中医全科治疗方法的干预后,治疗效果比起对照明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中融入中医全科的干预,能有效地缓解病情,并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身体状况,能更有效、更长效地治疗老年慢性便秘,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 钱戟仪. 浅析中医全科干预对于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作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6:149.[2] 王一峰,樊晓明,高振奇. 全科团队对社区老年慢性便秘综合干预的疗效评价[J]. 中国全科医学,2012,32:3764-3766.[3] 钟峰.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4] 陈煊锴. 增液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老年阴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5] 黄斌. 便秘与衰老的相关性实验研究及自拟益气补肾方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6] 高琦. 益气养阴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气阴两虚型)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中医中药·略谈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袁海华(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 中医内科,江苏 海门 226100)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医药科学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步。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及大脑供血不足或缺血导致的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较为综合的治疗方法,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与机制研究。

一、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疗效1. 心肌梗死的治疗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冠心病心绞痛颗粒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疼痛,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护心肌细胞。

2. 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医药在其治疗中的疗效被广泛研究。

一些中药制剂具有降压作用,如天麻降压片、茶多黄降压胶囊等,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心脏负荷,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中风的治疗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急性事件,中医药在中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康复中,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和语言能力。

二、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机制研究1. 抗氧化应激作用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

例如,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人参中的皂苷类化合物等,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2. 抗炎作用慢性炎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而中医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

例如,当归等药材中的挥发油类成分、金银花中的黄酮类成分等,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3. 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血液供氧能力。

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制剂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结论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其疗效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

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疗效分析与总结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普及和推广,人们对中医治疗某些疾病的优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优势病种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提供依据。

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类疾病,中医在其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平衡,增强血液流动,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其次,中医药具有辨证施治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差异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最后,中医药可以通过减少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频率和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 慢性疼痛病慢性疼痛病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中医在疼痛管理方面的优势备受认可。

中医药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通经活络的方法来缓解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

中医的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中医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气机运行等方法,有效地缓解了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中医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减轻胃肠道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影响了众多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能够通过调理女性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式,缓解症状,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的针灸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在优势病种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等方面,中医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与西医研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中医与西医研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

中医与西医研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二者的优缺点。

一、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

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中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通过针灸、草药和中药汤剂等方法来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1. 中医的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心血管疾病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配方,通常包含多种草药,以及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中医的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在心血管疾病中,针灸疗法可以缓解血压过高、心脏负荷过重等问题,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3. 中医的脉诊疗法中医的脉诊疗法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心血管疾病中,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心脏和血管功能是否正常,进而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脉诊疗法是中医独有的方法,能够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但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

二、西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西医作为现代医学的代表,注重以证据为基础的治疗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西医注重使用先进的设备和药物,通过手术、药物和介入治疗等方法来干预心脏和血管的病变。

1. 西医的诊断技术西医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具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评估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病变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准确的依据。

2. 西医的药物治疗西医注重药物治疗,常用抗凝血药、降压药、血脂调节药等药物来控制和改善心血管疾病。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引言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中医药中的中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并归纳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一、中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1. 中药降压剂的临床应用中药降压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被广泛用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研究表明,中药降压剂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靶器官损害。

常用的中药降压剂包括丹参、黄连等。

2. 中药复方对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制剂。

相关研究显示,某些中药复方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比单一中草药更为有效。

这些中药复方能够综合调节患者的血压、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1. 中药对冠心病稳定期的疗效评价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中药在冠心病稳定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某些中药能够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绞痛症状,并降低冠心病发作的风险。

2. 中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发现,中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能够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促进血管再通。

三、中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1. 中药对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药在脑卒中后功能恢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提高脑功能,加速康复进程。

2. 中药清热解毒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中药清热解毒在脑卒中治疗中有着重要位置。

相关研究显示,清热解毒中药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并促进脑组织的修复,从而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结论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药降压剂、中药复方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中药在冠心病稳定期和介入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中药对脑卒中的治疗和脑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刘红旭1 刘 平2(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100010;2. 中华中医药学会 北京100029)摘要: 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病的防治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逐步走向成熟,2002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冠心病瘀毒阻络的病机逐步受到重视,络病理论成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医药以活血、化痰、解毒、通络、益气等方法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临床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

中医“治未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上海邝安堃对556例原发高血压患者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陈可冀等以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再狭窄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大量中药研究显示,中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诸多中医名家在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仍然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便捷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仍然是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速效救心丸等已成为冠心病心绞痛常用速效制剂;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各项措施中的贡献度位居前列。

尽管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中医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临床研究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任重道远,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挥。

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有专家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预测到2020年,中国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将上升至全部死因的79%,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要的死因。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医药工作者在心血管病的防治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中医理论研究领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逐步走向成熟,2002年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这是中医药研究领域迄今获得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与此同时,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2],对于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3],冠心病瘀毒阻络的病机逐步受到重视[4],络病理论的提出,成为中医心血管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基础研究领域,活血化瘀研究建立了中医药研究技术平台,并对多种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了多靶点、多层次、多学科研究,研究人员为此已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59篇。

以芳香开窍法为主的中药促血管新生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络病理论治疗心病的代表方剂通心络已经有300余项研究发表。

中医药以活血、化痰、解毒、通络、益气等方法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5][ 6]、易损斑块[7]、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8]、缺血预适应[9][10] [11] [12]、左室重构[13]、血管重构[14]、血管新生[15]以及微循环[16]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临床研究领域,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

2001年以来,北京地区首次组织了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正在逐步显示其临床特色优势。

中医学具“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以及“简、便、廉、捷”的特色优势,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在这些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临床特色优势。

1 中医“治未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最为传统的医学理念。

建国以来,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的学者不断努力,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70年代上海邝安堃老先生对5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17],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卒中率和病死率,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最早的循证医学研究。

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CCSPS[18], 1994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国内66个中心对487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平均4年的跟踪研究,观察中药红曲提取物制成的国产中药降脂药物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

历时10年的研究首次显示中医药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良好作用,结论与安慰剂组比较,血脂康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死亡的发生率,能够显著减少对PCI和(或)CABG的需求,最终统计结果显示,长期服用血脂康,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可使冠心病事件危险下降45.1%,冠心病的死亡危险下降31%;并且能够显著减少肿瘤死亡及各种原因的死亡。

中药血脂康能够在东方人群中按照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完全站在国际同一个水平上研究,是我国也是世界首次应用中药制剂针对冠心病终点事件的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这一研究被称为是中国心血管病防治重大突破,中国循证医学的破冰之旅。

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在中药传统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基础上精选川芎、赤芍中的有效成分制成芎芍胶囊,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观察33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血管再狭窄及临床事件。

结果显示治疗组冠脉造影再狭窄发生率及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对照组,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三级预防安全有效。

[19]以上三个研究显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

2 “整体观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特色。

在基础研究方面,现代西医学研究的药物作用靶点较为单一,而大量中药研究显示,无论是单味中药的组份,还是中药复方制剂,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中药在某一单一作用方面可能不及西药,但是多靶点的综合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

以冠心病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丹参为例,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现代药理研究提示丹参具有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与丹酚酸等多种药理作用成分。

丹参酮具有广泛的心血管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以及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而改善脂质代谢过程;丹参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降解、抑制胆固醇合成等作用;丹酚酸可以降低心室纤颤发生率,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程度;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尚可以改善脂质及糖的代谢。

[20] [21]在临床研究方面,尽管西医学改善患者生存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但是仍然不能解决许多患者“规范化”治疗后存在的许多身体上的“不适感”,大量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多种西药的循证使用可以使人群总体的病死率降低,但是一些患者的生存质量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因为“治疗”而降低。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中医学的优势领域,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可以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优势。

目前多数中药临床研究显示,中药临床疗效与西药对照药物疗效相当,但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在改善全身证候方面具有优势,提示中医辨证施治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一些长年患高血压病的患者在经过西药治疗后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因此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由于血压的快速下降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头晕、面赤、心悸等不适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中医中药则可以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西医药结合,既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又如一些常规西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的心绞痛患者,进一步加用西药可以获效,而加用中药组则显示在同样获效的同时,还可以改善疲乏无力等全身不适。

再如有报告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

[22][23][24]3 “辨证施治”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在心病学学科也有充分的体现。

在近现代中医发展里程中,有诸多中医名家在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心肌梗死为例,已故名医施今墨[25]擅用“汤剂行气活血、丸方强心养阴”,蒲辅周[26]主张“以补为主、以通为用”,秦伯未[27]倡导“行气活血、祛瘀生新”,任应秋[28]以“益气扶阳,养血和营,宣痹涤饮,通窍宁神”为法,郭士奎[29]老先生自创益气活血的促愈合合剂等,为心肌梗死的辨证论治积累了独到的临床经验。

当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名家也在心肌梗死的辨证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如邓铁涛[30]认为本病以气虚痰瘀为最主要病机。

临床治疗主张以攻瘀为重点,一切治疗都应着眼于“通”,同时治本。

“通”,有芳香开窍、宣痹通阳、活血化瘀等法;“补”,有补气、温阳、养阴等法。

朱良春[31]以用药见长,擅用化瘀通脉、降脂解凝之水蛭、解痉通络之蝉衣。

路志正[32]认为究其病因,惟血与气,而气血与营卫息息相关。

病机为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痹阻气机。

辨证治疗营卫之病,重在调和,选方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

任继学[33]依心肌梗死不同时期,治以活络行瘀,清心解毒,方用《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益气养阴,活络和营,方用《医宗粹言》的滋阴生脉散;益气和中,养心和营,方用《伤寒大白》生脉建中汤。

陈可冀[34]认为本病以气虚、气滞血瘀浊阻、气阴两虚、心阳不振为临床常见证候,各证型均不离瘀血内阻,治疗方面开创了当代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崭新局面。

这些丰富的辨证经验、独到的学术思想,为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提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种治疗途径,深入地挖掘和继承,将会进一步发挥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优势。

4 中医简便廉捷的治疗方法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简便廉捷是中医的特色,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应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在仍然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中,便捷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仍然是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邝安堃领导的课题组22年的随访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