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大小的比较方法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陕西吴亚南主编物质熔沸点的大小比较通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而关于物质熔沸点的大小比较方法介绍的却又较少,且不集中。
现将有关规律一并总结如下。
一、先将物质分类:从物质的晶体类型上一般分为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不同物质类别熔沸点的比较方法不同。
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1、对于分子晶体:a、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其熔沸点越高。
如:CH4﹤SiH4﹤GeH4;CH4﹤C2H6﹤C3H8﹤C4H10b、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时熔沸点陡然增高。
如:H2O﹥H2T e﹥H2S e﹥H2S(能形成氢键的元素有N,O,F)c、当形成分子内氢键时熔沸点降低。
如:邻羟基甲苯的熔沸点低于对羟基甲苯d、对于烃类物质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e、都能形成氢键时要比氢键的数目和强弱。
如:H2O﹥NH3﹥HFf、组成和结构不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
如:C O﹥N2;CH3O H﹥C2H6g、芳香烃中临﹥间﹥对2、对于离子晶体:a、要看离子半径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晶格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如:NaC l﹤MgCl2<MgO 3、原子晶体:要看原子半径的大小,原子半径越小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如: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单晶硅4、金属晶体:比金属离子的半径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
如N a﹤M g﹤Al二、也可从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去分析。
常温常压下固体﹥液体﹥气体(熔沸点)如:碘单质﹥水﹥硫化氢三、易液化的气体沸点较高。
四、注意:1、熔点高不一定沸点也高。
如I2和Hg2、MgO和Al2O3由于晶格类型不同,氧化镁的熔沸点高于氧化铝。
3、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单质熔沸点的变化不能一言概论。
(一般是金属部分从上至下熔沸点降低,非金属部分从上至下升高,但都有特例)。
比较物质熔沸点的方法

比较物质熔沸点的方法一、晶体类型是关键。
1.1 原子晶体。
原子晶体中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这种键很强。
就像盖房子时用的钢筋混凝土一样结实。
像金刚石,那可是原子晶体中的典型代表。
碳原子之间形成很强的共价键,要想破坏这些键让它熔化或者沸腾,得需要非常高的温度。
所以原子晶体一般熔沸点都很高,这是它的“硬骨头”特性。
可以说原子晶体在熔沸点方面就像班级里的学霸,高高在上,很难被超越。
1.2 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是由离子键构成的。
阴阳离子之间相互吸引,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
不过离子键没有共价键那么强。
比如说氯化钠,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靠离子键结合。
离子晶体的熔沸点相对原子晶体来说要低一些。
但是也别小瞧它,要让离子晶体熔化或者沸腾,也得费不少劲呢。
就像打破一对紧紧相拥的舞伴一样,得施加一定的能量。
1.3 分子晶体。
分子晶体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这分子间作用力就像小朋友之间拉着的小手,比较脆弱。
像冰,水分子之间就是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的。
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就比较低了。
在熔沸点的世界里,分子晶体就像小绵羊,比较温顺,很容易被改变状态。
二、影响熔沸点的其他因素。
2.1 对于同类晶体。
如果是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共价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就好比是身材瘦小的运动员,可能更加灵活,更能在比赛中发挥实力。
像碳化硅和硅晶体,碳化硅中的碳原子半径比硅原子小,所以碳化硅的熔沸点比硅晶体高。
这就像是小而精的东西往往更加耐用一样。
2.2 离子晶体中离子电荷与半径。
离子晶体里,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就越强,熔沸点也就越高。
比如说氧化镁和氯化钠,镁离子带两个电荷,钠离子带一个电荷,而且镁离子半径比钠离子小,氧离子半径比氯离子小,所以氧化镁的离子键比氯化钠强,氧化镁的熔沸点就比氯化钠高。
这就像两个强者合作比两个弱者合作更加牢固的道理一样。
2.3 分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氢键。
分子晶体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不过这里面有个特殊情况,就是氢键。
高中化学物质熔沸点比较规律

高中化学物质熔沸点比较规律
摘要:
1.物质熔沸点与物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2.高中化学中有机物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3.无机物熔沸点的比较规律
4.熔沸点与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正文:
在高中化学中,物质的熔沸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熔沸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所需要的温度。
不同类型的物质其熔沸点有着显著的差异。
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的熔沸点最高,离子晶体次之,分子晶体最低。
对于有机物,其熔沸点的变化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这是因为分子质量的增加会导致分子间的范德瓦尔斯力增强,从而使熔沸点升高。
其次,直链的分子比支链的分子熔沸点高。
这是因为直链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更大,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使其熔化。
最后,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
极性分子由于分子间存在静电作用力,因此其熔沸点会相对较高。
对于无机物,熔沸点的比较规律则主要取决于晶体类型和结构。
例如,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取决于金属键的强弱,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中,熔沸点与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对于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分子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
判断熔沸点高低的方法

判断熔沸点高低的方法
判断熔沸点高低的方法
熔沸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它是指在常压下,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时所需要的温度。
熔沸点高低直接影响着物质的应用价值和用途。
因此,判断熔沸点高低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几种判断熔沸点高低的方法:
1. 比较不同物质的熔沸点
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熔沸点可以初步判断它们的高低。
通常来说,分子量大、分子间力强、分子形状复杂、分子极性大等因素都会导致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例如,水的分子量较小,分子间力相对较弱,因此其熔沸点比较低;而氢氧化钠(NaOH)则具有更大的分子量和更强的分子间力,因此其熔沸点比水高得多。
2. 利用实验测定
实验测定是一种准确可靠的判断方法。
可以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升华法、沸点测定法等方法来测定物质的熔沸点。
其中,差示扫描量热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通过对样品和参比样品同时进行加热,测量两者之间的温度差异,得出物质的熔沸点。
3. 利用理论计算
利用理论计算也是一种判断熔沸点高低的方法。
可以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来预测物质的熔沸点。
其中,分子动力学模拟主要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通过模拟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来预测其熔沸点;而量子化学计算则是基于量子力学原理,通过计算分子内部能级和外部相互作用能来推导出物质的性质,包括熔沸点。
综上所述,判断熔沸点高低可以采用比较不同物质、实验测定和理论计算等多种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判断。
物质熔沸点大小的比较方法

物质熔沸点大小的比较方法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性质的重要表征之一,不同物质由于分子结构和力的不同,熔点和沸点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确定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大小具有极大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物质熔沸点比较方法。
首先,常用的比较方法是实验测定法。
这是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
可以通过传统的实验设备,如熔点仪和沸点仪,对物质进行熔点和沸点的测定。
该方法适用于固体和液体物质的熔沸点比较,可以通过观察样品的状态变化,确定其物质转变状态的温度。
另外,常用的辅助比较方法是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中通常会有大量的物质熔点和沸点数据。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得到大量的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数值,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比较的依据。
该方法适用于熔沸点数值较为倾向于提供可靠数据的物质。
此外,基于物质分子结构和力的理论计算方法也可以用于物质熔沸点的比较。
这些计算方法基于物理学和化学理论,通过计算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推测物质的熔沸点。
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包括分子力场法、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动力学模拟(MD)等。
这些方法在计算物质的熔沸点时,通常会考虑物质的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温度等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物质熔沸点与其他物理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经验规则可以用于熔沸点的比较。
例如,对于有机化合物,通常可以使用比较常用的结构类似物的熔沸点数据进行预测。
例如,对于烃类化合物,链长相似的分子通常具有相似的熔沸点。
类似地,化学家已经发现一些特定的结构特征与熔沸点之间存在规律,例如酚和酮等含有极性官能团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熔沸点,而烷烃和烃类卤素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熔沸点。
综上所述,物质熔沸点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法、文献资料法、理论计算方法以及基于熔沸点与其他物理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经验规则来进行比较。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便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物质熔沸点数据。
熔沸点的比较

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及应用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栾春武如何比较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首先分析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其次抓住同一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决定因素,现总结如下供同学们参考:一、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
例如:SiO2>NaCL>CO2(干冰)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铂等;有的则很低,如汞、镓、铯等。
二、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需要比较晶体内部结构粒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影响分子晶体熔沸点的是晶体分子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1.同属分子晶体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
例如:I2>Br2>Cl2>F2。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如果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则分子之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出现反常。
有氢键的熔沸点较高。
例如,熔点:HI>HBr>HF>HCl;沸点:HF>HI>HBr>HCl。
③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同分异构体,一般是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例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其熔沸点高低的顺序是邻>间>对位化合物。
④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的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
例如:CO>N2。
⑤还可以根据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状态的不同,熔沸点:固体>液体>气体。
例如:S >Hg>O2。
2.同属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的强弱有关。
一般来说,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键能就越大,晶体的熔沸点也就越高。
例如:金刚石(C-C)>二氧化硅(Si-O)>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
3.同属离子晶体离子的半径越小,所带的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例如:MgO>MgCl2,NaCl>CsCl。
4.同属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金属键越强,高沸点越高。
高中化学各物质熔沸点判断

高中化学熔沸点的比较根据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1.一般熔、沸点:固>液>气,如:碘单质>汞>CO22. 由周期表看主族单质的熔、沸点同一主族单质的熔点基本上是越向下金属熔点渐低;而非金属单质熔点、沸点渐高;但碳族元素特殊,即C,Si,Ge,Sn越向下,熔点越低,与金属族相似;还有ⅢA族的镓熔点比铟、铊低;ⅣA族的锡熔点比铅低;3. 从晶体类型看熔、沸点规律晶体纯物质有固定熔点;不纯物质凝固点与成分有关凝固点不固定; 非晶体物质,如玻璃、水泥、石蜡、塑料等,受热变软,渐变流动性软化过程直至液体,没有熔点;①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于离子晶体,又高于分子晶体;在原子晶体中成键元素之间共价键越短的键能越大,则熔点越高;判断时可由原子半径推导出键长、键能再比较;如键长:金刚石C—C>碳化硅Si—C>晶体硅 Si—Si;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②在离子晶体中,化学式与结构相似时,阴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KF>KCl>KBr>KI,ca>KCl;③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Te>H2Se>H2S;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ⅰ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ⅱ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相近,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 >CH3—CH3;ⅲ在高级脂肪酸形成的油脂中,不饱和程度越大,熔沸点越低;如: C17H35COOH硬脂酸>C17H33COOH 油酸;ⅳ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CH3Cl,CH3COOH>HCOOH;ⅴ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 正>CH3CH2CHCH32异>CH34C新;芳香烃的异构体有两个取代基时,熔点按对、邻、间位降低;沸点按邻、间、对位降低④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和合金属于金属晶体,其中熔、沸点高的比例数很大,如钨、铂等但也有低的如汞、铯等;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静电作用越强,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如:Na<Mg<Al;合金的熔沸点一般说比它各组份纯金属的熔沸点低;如铝硅合金<纯铝或纯硅;5. 某些物质熔沸点高、低的规律性①同周期主族短周期金属熔点;如 Li<Be,Na<Mg<Al②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熔点均在2000℃以上,比其他族氧化物显着高,所以氧化镁、氧化铝是常用的耐火材料;③卤化钠离子型卤化物熔点随卤素的非金属性渐弱而降低;如NaF>NaCl>NaBr>NaI;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影响物质熔沸点的有关因素有:①化学键,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氢键;②晶体结构,有晶体类型、三维结构等,好象石墨跟金刚石就有点不一样;③晶体成分,例如分子筛的桂铝比;④杂质影响:一般纯物质的熔点等都比较高;但是,分子间力又与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有关,所以物质的熔沸点的高低不是一句话可以讲清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只需掌握以上的比较规律;。
高中化学物质熔沸点比较规律

高中化学物质熔沸点比较规律这是一个关于高中化学中物质熔沸点比较规律的文章,我们将会一步一步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步:什么是物质的熔沸点?物质的熔沸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熔化)或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沸腾)时所需要的温度。
熔沸点是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第二步:物质的熔沸点受何种因素影响?物质的熔沸点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 相互作用力: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越强,其熔沸点就越高。
离子键的相互作用力强,导致离子晶体的熔沸点都较高;而共价键和氢键的相互作用力一般较弱,其熔沸点相对较低。
2. 分子量:通常情况下,分子量较大的物质熔沸点较高,因为较大的分子间引力相互作用力也较大。
例如,烷烃分子量越大,熔沸点也越高。
3. 分子形状:对于相同分子量的物质,如果分子形状不同,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其熔沸点也会不同。
例如,对于同系列的烷烃,分子形状越直链,其熔沸点越高,分子形状越分支,熔沸点越低。
4. 杂质:杂质的存在通常会降低物质的熔沸点。
这是因为杂质干扰了纯净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熔沸点下降。
第三步:如何通过以上因素解释物质熔沸点的比较规律?根据以上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规律:1. 同一物质系列中,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物质的熔沸点也会随之增加。
例如,烷烃的熔沸点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2. 同一分子量物质中,分子形状越直链,熔沸点越高;分子形状越分支,熔沸点越低。
这是因为分子形状的不同导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不同。
3. 离子晶体的熔沸点一般较高,而共价键和氢键的熔沸点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离子晶体具有离子键的相互作用力,而共价键和氢键的相互作用力较弱。
4. 杂质的存在会降低物质的熔沸点,因为杂质干扰了纯净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步:实例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物质熔沸点比较规律。
以烷烃为例,我们可以比较甲烷,乙烷和丙烷的熔沸点。
甲烷:CH4,分子量为16 g/mol,为非极性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熔沸点的比较1、不同晶体类型的物体的熔沸点高低的一般顺序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熔沸点跨度大)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晶体内部结构粒子间的作用越强,熔沸点越高。
2、原子晶体要比较其共价键的强弱,一般地说,原子半径越小,形成的共价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3、离子晶体要比较离子键的强弱,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强,其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如:MgO >Mgd2>Nad>Csd。
4、分子晶体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如:O 2>N2,HI>HBr>Hd;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如Co>N2;在同分异构件,一般支链越多,其熔沸点越低,如沸点,正成烷>异成烷>新戌烷洁香烃及其衔生物的同分异构件,其熔沸点,高低顺序为:邻位>间位>对位化容物。
5、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6、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金属元素单质(金属晶体)的熔沸点,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降低;第VIA族卤素单质(分子晶体)的溶沸点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
1、HNO3→AgNO3溶液法①检验方法:表明存在cl表明存在Br表明存在I②反应原理反应①:Ag+d-=Agd↓反应②:Ag+Br-=AgBr↓反应③:Ag+I-=AgI↓2、氯水—CdH法①检验方法加适量新朱子饱和氯水加CllH未知液混合液分层振荡振荡橙红色表明有Br-有机层紫红色表明有I-②原理:D 2+2Br-=Br2+2a-d 2+2I-=I2+2d-,因Br2、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3、检验食盐是否加碘(1:Io3)的方法①检验方法变蓝:加碘盐食盐未变蓝:无碘盐②反应原理:IO3-+SI-+6H+=3I2+3H2O(淀粉遇I2变蓝色)常见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一、放热反应(1)燃烧都是放热反应;(2)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3)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4)置换风应多为放热反应;(5)生石灰与水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二、吸热反应(1)盐类的水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2)弱电*质的电荷一般是吸热反应;(3)大多数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4)需要持续加热的反应,如:NH4d与CaCoA2,制NA3,A2还原CaO,配制C2H4。
注意区别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的条件。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和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
反应开始时需要持续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反应的热量变化与反应发生是否需要加热,没有必然的联系。
盖斯定律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判断晶体类型的方法:金属氧化物(如:2O,Na2O2等)强碱(如:NadH、LiOH等)和绝大多数的盐类是离子晶体,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石墨、晶体硅外)、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氯化物(除Sio2外),酸、绝大多数有机物(除有机盐外)是分子晶体,常见的原子晶体单质有金刚石、晶体硅、晶体硼等,常见的原子晶体化合物有碳化硅、二氧化硅等金属单质(除汞外)与合金是金属晶体。
物质溶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2)卤素类推规律中的若干“例外”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其性质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结构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例外”,如:①AgX难溶于水,但AgF易溶于水;Ca X2易溶于水,但CaF2(俗名萤石)不溶于水。
②AgX一般为浅黄色或黄色,但AgC1为白色(AgF黄色,AgBr浅黄色,Ag1黄色);AgX有感光性;2AgX2,但AgF无感光性。
③X2跟水反应:X2+H2O HX+HXO,但F2例外:2F2 +H2O=4HF+O2(水作还原剂)④在卤素的化合物中,只有氟无正价,无含氧酸。
在氯的含氧酸中,高价的酸性强,低价的氧化性强,即:酸性:HCIO4>HCIO3>HCIO2>HCIO;氧化性:HCIO>HCIO2>HCIO3>HCIO4。
⑤HX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强,熔、沸点升高,但HF的熔、沸点反常(HF分子间易形成氢键)。
⑥在CI2、Br2、I2中,前都可把后者从它的非含氧酸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F 2例外,F2与CI2、Br2、I2的非含氧酸盐溶液作用时,会先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⑦X2跟强碱反应:X2+2OH- X-+XO-+H2O,但F2例外;2F2+2OH-2F-+OF2 +H2O。
⑧HX为强酸,且酸性:HI>HBr>HCI>HF,但HF是弱酸。
⑨X 2及对应的氢卤酸不能与玻璃发生化学反应,但F 2和氢氟酸例外,以腐蚀玻璃,因此制F 2、HF 时要在铅制器皿中进行,氢氟酸只能装在铅瓶或塑料瓶中。
⑩X 2可用对应的浓的氢卤酸与二氧化锰共热制取,但F 2只能用电解法制取,F 2。
MnO 22+X 2 +2H2O(X=CI 、Br 、I)2KHF 22 +F 2制HCI :NaCI(s)+H 2SO 4(浓4+HCI制HBr 、HI 不能用浓H 2SO 4,因HBr 、HI 皆易被浓硫酸氧化,故只能用非氧化性的浓磷酸与NaBr 或NaI 作用。
NaI+H 3PO 4(浓)2PO 4+HI制:HF :CaF 2+H 2SO 4(浓4+2HF (必须在铅制器皿中进行)为什么制CO 2时不能用稀H 2SO 4与CaCO 3,制HF 时却可用CaF2与浓H2SO4?两个反应均生成了微溶的CaSO 4,为什么前者可阻止反应进行,后者却可以使反应进行呢?这是因为CaSO 4溶于浓H 2SO 4生成Ca(HSO 4)2,[CaSO 4+ H 2SO 4(浓) Ca(HSO 4)2]可使CaF 2与浓H 2SO 4的反应继续进行。
CaSO 4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aSO 4会覆盖在CaCO 3表面,使反应停止。
⑿CI 2、Br 2分别在对应的可溶性氯化物和溴化物溶液中的溶解度因同离子效应而变小(因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来收集氯气)。
但碘例外,碘在碘化物中溶解度变大,这是因为有反应:I 2+I - I 3-(配制碘酒时加入KI 以提高碘的溶解度)。
⒀卤素单质中,只有碘遇淀粉溶液变蓝。
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遇淀粉并不变蓝。
这是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大,在水中溶解度小,四氯化碳中的碘不能被提取到淀粉溶液中,故不变蓝色。
⒁X 2与变价金属铁反应生成FeX 3,但I 2例外:Fe+I 2 FeI 2。
从反应:2 Fe 3+ +21- 2 Fe 2+知,氧化性Fe 3+>I 2FeI 3。
⒂NH 4 +HCI ,但NH 4I 例外:2 NH 4 3 + H 2 +I 2 。
这是因为先生成的HI 不稳定,继续分解所致。
例:比较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的大小关系。
A.S(s)+O 2(g) SO 2(g) △H 1 S(g)+O 2(g) SO 2(g) △H 2 △H 1 △H 2B.CH4(g)+2O2(g) CO2(g)+2H2O(1) △H1CH4(g)+2O2(g) CO2(g)+2H2O(g) △H2△H1 △H2C.4AI(s)+3O2(g) 2AI2O3(s) △H14Fe(s)+3O2(g) 2Fe2O3(s) △H2△H1 △H2D.煤作为燃料有2种途径:途径1——直接燃烧:C(s)+O2(g) CO2(g) △H1<0途径2——先制水煤气:C(s)+H2O (g) CO (g)+H2(g) △H2>0再燃烧水煤气:2CO(g)+O2(g) 2CO2(g) △H3<02H2(g)+O2(g) 2H2O (g) △H4<0△H1、△H2、△H3、△H4的关系式是。
解析:A项中两式相减得:S(s) S(g);△H=△H1-△H2>0(固态硫变为硫蒸气是吸热过程),所以△H1>△H2(气态硫比固体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多);B项中两式相减得:2H2O(g) 2H2O(1);△H=△H1-△H2<0(水蒸气变为液态水是放热过程),所以△H1<△H2(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水蒸气放出的热量多);C项中两式相减得:4AI(s)+2Fe2O3(s) 2AI2O3(s)+4Fe(s);△H=△H1-△H2<0(铝热反应很剧烈,是典型而熟悉的放热反应),所以△H1<△H2:D项中将途径2的后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乘以1/2后与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得:C(s)+O2(g) CO2(g),△H2=1/2(△H3+△H4),即△H1=△H2+1/2(△H3+△H4),(两种途径的△H完全相同)。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