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设备基础的沉降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设备基础的沉降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设备基础的沉降处理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工程概况山西西南和陕西东部的黄河两岸地区,地表多为较厚的湿陷性黄土,在设备基础处理时,一般采用基础下一定厚度的灰土垫层处理,但在生产中发现,由于设备基础周围及灰土垫层下的黄土受水浸泡,所造成的设备基础沉降事故较多。
现简要介绍某大型工厂设备基础沉降处理。
该设备基础为整体大块式基础,平面尺寸7m×9m,底部采用1m厚的灰土处理。
在设备基础完工后,因设备故障造成厂房内大量积水,积水渗入地下导致设备基础沉降。
二、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发生后,首先利用厂房屋顶的轨道吊将设备吊起,并固定好。
然后,对设备基础周围进行开挖,发现基础周边及灰土垫层底部的湿陷性黄土大面积受水浸泡,含水率较大,承载力下降,造成基础沉降。
因厂房建筑基础均为桩基,故无较大影响。
三、处理方案1、因设备基础较大且为整体大块式,故采用利用原设备基础进行加固、接高处理。
首先对设备基础周围进行开挖,至灰土垫层顶标高处,在设备基础周边1000mm范围内,采用洛阳铲打10cm直径孔,孔深4000mm,梅花形布孔,间距30cm。
成孔后,将经过筛选直径为2~4cm生石灰块与干细沙混合灌入孔内并顶压实,同时采用30度和45度水平角打斜孔,对基础底部进行同样的处理。
处理后,通过观测,待基础无沉降且基础的土壤含水率低于正常值,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2、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加固支撑。
为避免设备基础再次发生沉降,在基础底板下方增加6根直径800mm的人工挖孔桩,下设直径为1800mm扩大头,深度为穿过湿陷性黄土进入原土层,桩长大约6m。
为了保证挖孔安全,每成孔1米做一节钢筋混凝土护壁。
成孔后安装钢筋笼,浇筑早强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浇筑砼时应采用窜筒,使砼下落高度不能大于2m,砼浇筑至设备基础底板时,应超灌20cm高,保证设备基础底板支撑在桩体上3、注浆。
待设备基础加固稳定后,对设备基础下方不实部分进行压力注浆。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弱的结构强度,常导致地基的湿陷变形。
湿陷是指由于土壤中的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的现象。
本文将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土壤吸水胀缩: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土壤颗粒与水分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土壤吸湿时,水分分子与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土壤颗粒间的吸引力增加,土壤体积增加,土壤胀缩而引起沉降。
2.土壤结构破坏:湿陷性黄土由于水分作用,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弱,土壤结构易于破坏,引起土壤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面积扩大。
3.内禀液化: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存在多孔水分,当地震或振动作用于土壤时,土壤内的水分受到振动影响增加了孔隙水压力,从而引发黏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减小,土体流动性增加,导致土壤液化,加剧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1.地基改良: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改良,提高其工程性质,减少地基湿陷。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加固加密等。
例如可以采用灌浆、土石槽加厚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土壤的湿陷性。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通过适当的排水处理,可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可以采用井点排水、地下水泵抽水、横向排水等方式,将地下水位降低,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3.增加地基承载力: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弱,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可以采用加密填筑等方式,将土壤的结构改造为坚实的基岩,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4.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地基的湿陷。
例如可以采用浅基础、增加地基宽度等方式,减少地基的沉陷。
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可以采取地基改良、排水处理、增加地基承载力和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等方法,有效减少地基湿陷的程度,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导致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入手,介绍湿陷性黄土对地基下沉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对现有的几种典型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力学分析;阐述了湿陷性地基下沉处理方法的原理;总结……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设计、施工时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工程性质1.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中国北纬33°~47°之间分布着广泛的黄土,尤以34°~45°之间最为发育,总面积约为63.5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4.9%左右。
其中湿陷性黄土占中国黄土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可达30m 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其具有一些特殊的工程性质,在实际工程中,如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衍生出严重的工程事故。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引起地基下沉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分析湿陷性黄土的性质特征以及湿陷变形的机理并讨论其处理方法。
1.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1.2.1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湿陷性黄土的颜色一般为褐色或者灰黄色,颗粒以粉粒为主,孔隙比e≥1.0,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空隙,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类,垂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湿陷性黄土按湿陷性的强弱分为3类,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的方法分类。
采用公式δs = ( hγ-hγ’)/h0式中:δs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系数;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压到规定值时土样压缩稳定后的高度;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水浸湿且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0——试件在试验仪中未经加压前的原始高度。
分类划分数值依据:(1)弱湿陷性0.02<δs≤0.03(2)湿陷性0.03<δs≤0.07s(3)强湿陷性δs>0.07s按土的自重湿陷和外力陷落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

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工程要求,采取相应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本文针对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的危害,简述了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方案确定等问题,可在实际工作上加以参考借鉴。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垫层法方案引言:地基处理与建(构)筑物的安全密切相关,而在我国北纬33º~47º间的西北地区广泛分布湿陷性黄土的不利工程地质条件。
当地基存在强度、稳定性和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必须进行地基处理以保证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传统方法:防止或减小建(构)筑物浸水湿陷的措施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个方面。
建筑物的地基处理方法应采用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处理方法,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建筑,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
而防水措施主要为场地布置、地面防水和排水沟设置等。
结构措施主要为减小和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1、垫层法垫层法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
换填材料一般为压缩性低强高的素土、灰土、石灰粉煤灰等或其他稳定性高、无侵蚀性的材料。
经分层夯实、碾压密实的施工处理,最为基础的持力层。
当建筑物地基需提高承载能力,或消除部分湿陷性,常采用此方法处理地基。
2、强夯法强夯法近年来由于施工机械的发展,夯实的深度越来越大,在工程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强夯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Sr≤60%的湿陷性黄土。
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3~12m。
强夯法适用大吨位的起重器,将巨型锤提至高空,释放重锤使其自由下落,形成巨大的冲击能量,强制压实与振密地基,从而提高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消除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摘要:我国幅员辽阔,涉及多种地理类型,因此在各类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地基现状也大不相同。
在目前的实际开发过程中,折叠黄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目前正在施工,对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影响较大。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治理现状,希望能为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治理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折叠黄土地基;处理技术;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引言基础设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地基的现状有一定的要求,如其结构稳定性、富水性、成分等,这些都对工程的施工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在实际开发中,不利的地质状况是导致地基沉降不良和结构变形、裂缝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对不良地质的治理也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施工内容之一。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概念分析湿陷性黄土目前在实际开发中,具体情况是在当前干旱条件下,土壤中水分大量蒸发,水分蒸发导致土壤中盐分沉淀,粘性物质在土壤中堆积,导致结构在正常压力下稳定。
但由于土壤内部水分不足,盐分固化,最终形成松散的稳定结构状态。
后期,当降雨或浇水时,土壤吸水粘性物质的粘性力会消散,最终造成土壤沉降现状。
这种土体物理现象一般称为褶皱黄土地基。
目前,在我国北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中,存在很多此类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现状。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及特点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诸多不利条件,对工程的稳定施工和后续应用的安全性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也是工程施工人员常见的一种技术处理状况。
在目前的实际开发过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危害和特点是:承压能力低、结构稳定性差、湿陷性差、施工项目布置不当、施工结构裂缝渗漏等。
2.1低压承载能力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低是一个共同特点。
具体来说,如果不进行特殊处理,直接进行工程施工,会出现很多地基土体剥落、塌陷现象,严重影响工程施工的安全稳定。
并且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的施工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

浅议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比选摘要:通过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处理地基的应用实例,探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不同地基处理方式的适用性及经济性。
关键词: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挤密桩;灌注桩1、前言根据当前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应用情况来看,此类型地基面临的工程问题主要是在浸水作用或者上部荷载作用下,直接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现象。
这样一来,地基承载力直接受到影响,导致低级遭到破坏。
目前处理该地基的主要手段有两种。
首先,利用强夯法、换土垫层法、挤密桩法直接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消除其湿陷性。
其次,采用静压柱、灌装柱等手段,促使建筑物基础能够直接穿过湿陷性黄土地基区域。
本文主要内容以某项建筑工程项目为例,探讨了有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式,分析了不同处理手段的经济性及适用性。
2、工程应用2.1、工程实例本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总楼层为17层,由地上16层与地下一层构成,层高6.1m,主楼建筑物高度为80.5m。
根据该项目建设情况来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
对于项目裙房建设而言,其地下一层的层高与主楼保持一致,但是地上2层总高11m。
主要建设手段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下车库上方覆土 1.5m,层高 4.6m,整体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建设。
有关主楼、裙房、地下车库平面图如下所示。
图1主楼、裙房、地下车库平面图2.2、工程地质特征地勘工作作为项目施工活动前的必要环节,对于整个项目后期建设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该项目当中,地勘结果显示该区域地貌以黄土塬为主,拟建区域地层从上到下分别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更新统风积黄土、古土壤,中更新统风积黄土、古土壤,不同构成成分的特征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勘探期间,地下水属平水期,地下水位埋深为15.20m~23.70m,相应标高为493.98m~499.31m,地下水属潜水类型.2.3、工程概况本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规定开展施工活动,拟建研发大楼属于甲类建筑物,其地下室属于丙类建筑物。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基设备基础的沉降处理
发表时间:2009-06-16T13:41:49.043Z 来源:《新科教》2009年03-04月供稿作者:陈业新(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辽宁辽阳,111
[导读] 在设备基础完工后,因设备故障造成厂房内大量积水,积水渗入地下导致设备基础沉降。
一、工程概况
山西西南和陕西东部的黄河两岸地区,地表多为较厚的湿陷性黄土,在设备基础处理时,一般采用基础下一定厚度的灰土垫层处理,但在生产中发现,由于设备基础周围及灰土垫层下的黄土受水浸泡,所造成的设备基础沉降事故较多。
现简要介绍某大型工厂设备基础沉降处理。
该设备基础为整体大块式基础,平面尺寸7m×9m,底部采用1m厚的灰土处理。
在设备基础完工后,因设备故障造成厂房内大量积水,积水渗入地下导致设备基础沉降。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首先利用厂房屋顶的轨道吊将设备吊起,并固定好。
然后,对设备基础周围进行开挖,发现基础周边及灰土垫层底部的湿陷性黄土大面积受水浸泡,含水率较大,承载力下降,造成基础沉降。
因厂房建筑基础均为桩基,故无较大影响。
三、处理方案
1、因设备基础较大且为整体大块式,故采用利用原设备基础进行加固、接高处理。
首先对设备基础周围进行开挖,至灰土垫层顶标高处,在设备基础周边1000mm范围内,采用洛阳铲打10cm直径孔,孔深4000mm,梅花形布孔,间距30cm。
成孔后,将经过筛选直径为2~4cm生石灰块与干细沙混合灌入孔内并顶压实,同时采用30度和45度水平角打斜孔,对基础底部进行同样的处理。
处理后,通过观测,待基础无沉降且基础的土壤含水率低于正常值,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2、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加固支撑。
为避免设备基础再次发生沉降,在基础底板下方增加6根直径800mm的人工挖孔桩,下设直径为1800mm扩大头,深度为穿过湿陷性黄土进入原土层,桩长大约6m。
为了保证挖孔安全,每成孔1米做一节钢筋混凝土护壁。
成孔后安装钢筋笼,浇筑早强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浇筑砼时应采用窜筒,使砼下落高度不能大于2m,砼浇筑至设备基础底板时,应超灌20cm高,保证设备基础底板支撑在桩体上3、注浆。
待设备基础加固稳定后,对设备基础下方不实部分进行压力注浆。
浆液采用水泥浆加入适量的水玻璃,配置浆液时要保证浆液的流动性,尽量少加水,采用多点、跳跃式注浆,输浆时泵压要适度,通过注浆使基础底部土壤密实无空隙。
4、设备基础加固后,采用三七灰土对基础周围回填,对下沉的设备基础表面进行凿毛、植筋,安放钢筋网片后,用高强度的灌浆料浇灌至设计标高。
5、安全要点。
(a)对设备基础的沉降观测要每隔4小时测一次;
(b)安排专人对施工区域进行防护,孔下作业人员应勤轮换,一般孔下连续作业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
(c)在挖孔作业中,当出现孔壁塌方,流砂及冒水现象时,井下人员应立即撤至地面,并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挖孔工人必须配有安全绳、安全帽;
四、总结
在该设备基础沉降处理后,通过三个月的观测,该基础无沉降。
通过此例工程可以发现,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仅对设备基础底部进行局部厚度的灰土处理是不够的,基底未处理的黄土在遇水侵袭时,极易造成设备基础的沉降,故对较大的设备基础考虑采用桩基础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