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一)新教材

合集下载

新教材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7光合作用1_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课件必修1

新教材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7光合作用1_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课件必修1
分离的方法:纸层析法 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 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后色素就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而分离开。
(2)实验步骤
二氧化硅 碳酸钙
A1
A2
A3
B
C1
单层尼龙布
C2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2)实验步骤
B
A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2)实验步骤
(1)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
光反应 暗反应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4.叶绿体的结构适于进行光合作用
(2)叶绿体的功能
外膜
叶绿体基质
暗反应
证据
色素
类囊体 光反应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4.叶绿体的结构适于进行光合作用
决定
(2)叶绿体的功能 光合作用
光束照射
所有受光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4.叶绿体的结构适于进行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藻类
含量最多的色素
水层及主要存在的光
叶绿素 绿藻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反射绿光
浅水层:存在红光和蓝紫光。
某种叶黄素 褐藻 主要吸收绿光和蓝紫光,
反射红黄光
中水层:存在绿光、蓝紫光
红藻
藻红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反射红光
深水层:存在蓝紫光
海洋中的藻类垂直分布是海洋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有效的避免 的竞争,充分利用了光能。
(2)叶绿体的功能
教材隐性知识:源于必修1 P101“讨论”
(1)恩格尔曼在选材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提示:选择水绵和需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带状,便于观察; 用需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2)恩格尔曼在实验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过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过程

第5课时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过程课标要求 1.说出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由内分泌腺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和性腺等多种腺体,它们分泌的各类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2.举例说明激素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等机制维持机体的稳态,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

考点一激素与内分泌系统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实验①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②实验步骤③实验现象:胰腺能够分泌胰液的是A组、C组;不能分泌胰液的是B组。

④实验结论: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①实验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②实验验证过程③实验结论:胰液的分泌受化学物质的调节。

选择性必修1 P45“思考·讨论”: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过程中加入砂子的目的是使小肠黏膜研磨更充分。

2.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3.激素研究的实例 (1)胰岛素的发现①实验者:加拿大的班廷和贝斯特。

②实验过程③进一步实验: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可直接提取正常胰腺中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④实验结论:胰腺中的胰岛产生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2)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 ①实验过程公鸡――――→摘除睾丸雄性性征消失――――→移植睾丸雄性性征恢复 ②实验结论:动物睾丸分泌睾酮,维持雄性性征。

选择性必修1 P 47“讨论4”:在研究激素的方法中,常用到“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

(1)“加法原理”: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2)“减法原理”:如用摘除法研究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功能,用阉割(摘除性腺)法研究性激素的功能等。

4.内分泌系统的组成(1)内分泌腺:由内分泌细胞聚集在一起构成。

新课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原创课件

新课程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原创课件
间期 DNA数(2C) 染色单体数 染色体(2N) 同源染色体对数 2C→4C 0→4N 2N N 前期 4C 4N 2N N 中期 4C 4N 2N N 后期 4C 4N→0 2N→4N N→2N 末期 2C 0 2N N
染色体组数
2
2
2
4
2
2.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 . 、染色体、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 含量变化曲线
对位训练 5.(2010·天津理综,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 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 ( B)
A.剪取 5 cm 根尖,用酒精和吡罗红混合液解离染色 B.上图是高倍显微镜下调节细准焦螺旋看到的视野 C.持续观察,视野中的 K 细胞将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视野中,N 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M 细胞的一半
突破考点提炼方法
考点 37 有丝分裂过程中有关结构和数据的规律性变化 1.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 组数变化(二倍体生物) 间期 DNA 数(2C) 染色单体数 染色体(2N) 同源染色体 对数 染色体组数 2 2 2 4 2 2C→4C 0→4N 2N N 前期 4C 4N 2N N 中期 4C 4N 2N N 后期 4C 4N→0 2N→4N N→2N 末期 2C 0 2N N
则其中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末期的装片依次是( D ) A.1号、3号 B.4号、6号 C.5号、2号 D.4号、2号
4.依据生理特点,鉴别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 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方法是检查它( A.DNA 的复制方式 B.是否出现星射线 C.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 D.自身蛋白质合成的方式 )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特别提醒 动植物有丝分裂的特例: (1)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出现中心体 的不一定是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 纺锤体的形成也与中心体有关;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不出 现中心体的不一定是高等植物细胞,也有可能是进行无丝 分裂或者二分裂的细胞;(3)区分动、植物有丝分裂最可靠 的方法——子细胞形成方式,细胞板结构、纺锤丝、星射 线、中心体都不可靠。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细胞的增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细胞的增殖

第1课时 细胞的增殖 课标要求 描述细胞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裂,其中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

考点一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1.细胞增殖(1)概念: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

(2)意义: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①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繁衍。

②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开始,要经过细胞增殖和分化逐渐发育为成体。

生物体内不断地有细胞衰老、死亡,需要通过细胞增殖加以补充。

(3)过程: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相连续的过程。

2.细胞周期 (1)前提条件:连续分裂的细胞。

(2)时间⎩⎪⎨⎪⎧起点:一次分裂完成时终点: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3)图示含义(4)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联系: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5)特点: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不同,分裂间期与分裂期所占的比例也不同。

源于必修1 P115“思维训练”:(1)细胞越大,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

(2)从物质运输的效率看,细胞不能太大的原因是细胞越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

(3)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并说明原因。

提示不是,因为细胞中众多的必需物质和细胞器,都需要一定的容纳空间。

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S 期和G2期。

为了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细胞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监控系统(检验点),对细胞周期的过程是否发生异常加以检测,部分检验点如下图所示。

只有当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运行。

为研究某一时期细胞的代谢、增殖或凋亡,常采取一些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期,这就是细胞同步化技术。

(1)与G1期细胞相比,G2期细胞中染色体及核DNA数量的变化是染色体数目不变,核DNA 数目加倍。

(2)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易错知识点判断大全(答案版)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易错知识点判断大全(答案版)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基础易错知识点正误判断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血浆。

(x)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有关,与无机盐无关。

(x)4.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K+ 和Cl—。

(x)5.健康人的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6.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7.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适当摄入果糖对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8.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x)9.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10..K+主要维持细胞外渗透压的稳定。

(x)二、内环境的稳态1.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容易引起空调病,是由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2.美国生物学家坎农提出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而糖原不会出现在其中。

(√)4.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x)5.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x)6.肺泡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呼吸系统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关系。

(x)7.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三、神经系统的组成1.颅腔内的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x)2..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的蠕动会加强。

(x)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脑部结构是下丘脑。

(x)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01 走近细胞-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01 走近细胞-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伏笔。(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生物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眼虫、海蛞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
P14-2(3)眼虫与植物和动物都有相似之处,从进化的角度看,合理的解释是:
• 四、归纳法 • 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 细胞学说建立用到的是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一般是可信的,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但也可能存
补充——病毒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RNA复制病毒)
思考:
1.实验室进行病毒培养和细胞培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病毒培养时,要先在培养基中培养活(寄主)细胞 2.如图为新型冠状病毒、T2噬菌体、HIV结构示意图。三者的主要成分是?谁的变异性更大?原因是?
2.新冠病毒和HIV:RNA和蛋白质; 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 新冠和HIV 两者遗传物质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9.人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2012·北京卷,T2B]
三、真原核细胞的比较 P10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核仁、染色质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
细胞质 只有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有众多细胞器
细胞膜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细胞壁
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支原体没有
当某种外来颗粒与动物细胞接触时,细胞的一种自然反应是把颗粒包进去,发生吞噬现象。某些动物病毒恰恰利用 了这种细胞的本能进入细胞。
膜融合(HIV 病毒):有包膜病毒侵入过程中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HIV是具有包膜的病毒,脂质的包膜和T细胞细胞膜上CD4受体识别后融合,然后RNA连带蛋白质衣 壳一并进入细胞内的。进入细胞后衣壳解聚,释放RNA,同时衣壳内的逆转录酶开始发挥作用
思维判断突破: 1.用手抓握物体需要一系列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协调配合,可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P8“概念检测”) 2.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分离出来,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释放氧气,该现象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 位。( )(P8“概念检测”改编) 3.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以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P5“教材正文”改编) 4.草履虫运动和分裂、人体发育都可支持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 )(P8“概念检测”) 5.人体每个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P8“概念检测”改编) 6.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2013·全国卷,T3A] 7.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2010·全国卷,T1A] 8.用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病毒的蛋白质含有35S 9.新冠病毒细胞内含有5种碱基和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10.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

第2课时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课标要求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考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中枢神经系统(2)外周神经系统①组成②自主神经系统a.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b.组成与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c.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①神经元的结构②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③比较树突和轴突项目数量长度分支数功能树突多短多接受兴奋轴突少长少传出兴奋提醒神经元中,轴突不一定比树突长,比如脊神经的传入神经,一般树突较长、轴突较短。

区分树突和轴突的依据是其功能,即接受兴奋的是树突,传出兴奋的是轴突。

(2)神经纤维与神经①神经纤维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②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分为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

(3)神经胶质细胞①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②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③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1)选择性必修1 P18“思考·讨论”:长跑或静坐时,呼吸、心率和胃肠蠕动是怎样变化的?比较这两种不同状况下这些生理活动变化的特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提示长跑时,呼吸、心率将加快,胃肠蠕动将减弱;静坐时,呼吸、心率将减慢,胃肠蠕动将加强。

由此可见,运动与静止时,内脏器官的活动是相反的。

(2)选择性必修1 P20“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

第9课时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课标要求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生理作用。

2.概述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科学家及实验过程结论及分析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1946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IAA;进一步研究发现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都属于生长素2.植物向光性的解释3.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物激素。

(1)源于选择性必修1 P92“相关信息”:植物向光性的另一种理论: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2)源于选择性必修1 P93“思考·讨论”: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项目植物激素动物激素合成部位无专门的分泌器官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作用部位没有特定的器官特定的器官、组织运输途径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随血液循环(体液)运输化学本质有机小分子蛋白质类、类固醇、氨基酸衍生物等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相关实验进行拓展思考:(1)从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鲍森·詹森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形成单一变量,无法排除琼脂片可能导致胚芽鞘生长的结论。

(2)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排除光照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3)拜尔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无法证明尖端是否产生某种物质。

1.(不定项)如图是与生长素有关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一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光照B.实验二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向下运输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D.实验四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答案CD解析实验一条件下,两个胚芽鞘都发生了生长,但是尖端受到光照的胚芽鞘发生了向光弯曲生长,该实验证明植物胚芽鞘具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特性,而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产生依赖光照,A错误;实验二不能证明“影响”是尖端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琼脂片,B错误;实验三的自变量为尖端所放置的位置,结果胚芽鞘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C正确;实验四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一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