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的诗句赏析
《曹植_·白马篇》解析

• 4、汉末动乱,激起政治热情,建功立业、 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 “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王粲的 《从军诗》)
• “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陈琳)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初唐杨炯 《从军行》),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三、内容结构分析——全诗28句,共分4层:
解题
1、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乐府诗集· 杂曲 歌辞· 齐瑟行· 白马篇》:“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 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 《乐府解题》曰:‘鲍照云:白马騂角弓。沈约 云:白马紫金鞍。皆言边塞征战之事。’”
背景 三国魏晋时期战争连年,民 不聊生。曹操《篙里行》中有对 这一时代的描写:“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然而“乱世出英 雄”,这个时期也为人才一展抱 负、建功立业打造了一个历史舞 台。
• 1-8句。从身份、声 望、妆饰、勇武动 作,概括描述驰骋 西北边陲的雄姿英 发的游侠形象。
• 9-14句。从精 湛的骑技、高 超的箭术、非 凡的身手三个 方面,具体地 描写了游侠超 凡绝俗的武艺。
• 15-20句。写游侠 在边境紧急时, 纵横驰骋,杀敌 报国的勇武。
• 21-28句。置身度外,公而忘私,奔赴国难, 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 前三层:写游侠外在形象,后一层揭示游 侠的精神境界。
“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 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王士祯
曹植的创作
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作品 A 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对前途充满信心。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 功”(《与杨德祖书》) 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 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B 反映社会动乱和表现人民疾苦。 (2)后期作品: 内部矛盾;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悲愤情绪。
《白马篇》的诗句鉴赏

《白马篇》的诗句鉴赏 【诗句】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出处】唐·李白《白马篇》。
【意思】你归来豪气不改,终日饮酒,不肯给萧曹宰相下拜羞于学原宪,居 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全诗】 《白马篇》 .[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赏析】 第五层,写壮士不附权贵、不甘隐没的磊落胸怀。
这一层也从两方面着笔。
“归来”两句,写其立功归来,不改往日豪侠本色,常借饮酒发泄其胸中不平之 气(“使气”),不肯向手握权势的人物低头(萧、曹指西汉名相萧何、曹参)。
不 肯恃功求爵,不愿依附权贵,独立不羁,我行我素,此为壮士胸怀之一面。
“羞 入”两句,讲的是壮士胸怀的另一面:羞于做原宪之类隐士的弟子(“原宪”, 孔子弟子·为隐士之代表; “入……室”,即以某人为师),隐居于荒径蓬蒿之 中,做那种不问世事的隐者之流。
此层四句,其实皆与前文有承接关系。
“使酒 气”,承“酒后竞风采”四句; “羞入原宪室”,与“发愤去函谷”四句一脉相 连。
合而言之,则是平时决不摧眉折腰,俯首贴耳;一旦国家有事,又能挺身而 出,奋勇当先。
诗人所赞美的,就是这样一种清高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这也正 是全诗的立意所在。
合观全诗,一二两层描绘人物的外形与勇力;四五两层刻划人物的性格与精 神;居间的第三层, 为前后转换之关键;结末第五层, 则是以上各层的汇集与升华。
结构井然有序,着墨浓淡相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终于使这位壮士鲜明的精 神风貌跃然纸上。
1/52/53/54/55/5。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辞章华丽、意境深远著称。
其中《白马篇》被誉为曹植的代表作之一,笔者将为您翻译及赏析该篇诗歌。
《白马篇》全文如下:白马王迴首,东西空山尽。
黄交尚利劒,红字初翻轮。
西见白日落,南望黑云深。
皆谓对归宿,于中殊未沉。
赏析:曹植的《白马篇》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辞章,表现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归宿的追寻。
首先,诗的开篇即以“白马王迴首”来描绘白马回首的情景,透露着一种回忆过去的心境。
白马象征纯洁和高贵,其回首则寓意着作者对过去的追忆与思考。
接着,诗中提到“东西空山尽”,以此表达了东西两方向的山林无尽头,意味着空旷无界的世界。
这种广阔的空间给人一种心灵迷茫与迷失的感觉。
然后,诗中谈到“黄交尚利劒,红字初翻轮”。
这里的“黄交”指的是一种黄色的石头,传说中有开创世界的功效;而“利劒”则象征着力量和权势。
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将自然界的美与人世间的力量相结合,传递出对于权力和力量的矛盾思考。
随后,诗中出现了“西见白日落,南望黑云深”的景象。
这种视角的转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西方的太阳落下,象征着黄昏和暮年;而南方的黑云则暗示着风暴和困难。
这些景象的变幻,让读者感受到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挫折和纷扰。
最后,诗歌以“于中殊未沉”的一句,表达了对于人生归宿的愿望。
这句话暗示着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作者仍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品质。
同时,也传递出对于寻找真正的归属和解脱的渴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植的《白马篇》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辞章,展现了对于命运和人生深刻的思考。
这首诗歌给予读者思考和启示,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归宿。
注:文章以散文的形式进行了对《白马篇》的翻译及赏析,将作者的意境和内涵进行了解读。
同时,采用了段落分明、信息清晰的书写方式,使得整体排版整洁美观,文笔流畅,更具可读性。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曹植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魏文帝”曹丕的次子,其文风优美、不拘一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白马篇》对于其地位极高,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本文将对《白马篇》的全诗进行翻译及赏析。
《白马篇》是一篇抒情作品,其中自然景色描写自然而然,人物形象亦是如此,更有深刻的意蕴。
以下是该诗的全文翻译:白马依山傍,花皆似锦裳。
何须去桃源,自是桃源郎。
不为桃源远,为有美人傍。
美人如此多,会笑君少壮。
君生能有几,何限骐骥骊。
盼秋更吹箫,分曹射猪羊。
文中首先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风光。
白马依山傍,花皆似锦裳,引人想象马儿肆意奔驰,嘶鸣连连,在这片美丽的自然风景中感受着前所未有的舒适。
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何须去桃源,自是桃源郎”。
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桃园的不以为然。
桃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无忧无虑,平静安逸,与世隔绝的乐土。
然而,曹植在此意味着,自然风景已经足够美好,无需去寻找更加完美的桃源。
接着,作者不自觉地将目光转向人物描写,呈现出一个美人在身侧。
其实,这也是作者前文的默认和引导,在让读者欣赏大自然壮观景色之后,再去想象一个美人在身边。
此时,由花似锦裳到突然出现的美人形象,让人感到一种突然强烈的美好感。
与此同时,作者状态也不禁被她的魅力所感染,不为桃源远,为有美人傍。
这一埃及颂扬美人的诗句把静景和动人的美人形象相结合,让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之后,作者紧接着表达了对美人众多的羡慕,会笑君少壮。
这一句话可以读出作者略带苦涩的口气,暴露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眷恋。
在最后的两句话中,作者营造出了憧憬未来的想象。
君生能有几,何限骐骥骊。
作者借用了古代骏马的典故,表示自己要追求的是更加高贵出挑的自己。
最后一句盼秋更吹箫,分曹射猪羊。
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着柔和、安逸和悠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此外,文中的“曹”字为作者自谦之语,表明自己与曹家姓并无关联。
总的来说,曹植的《白马篇》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体现了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诉求。
鉴赏《白马篇》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1],连翩西北驰[2]。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3]。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4]。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5]。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6]。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7]。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8]。
【赏析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赏析二】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周英)
古典诗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赏析

古典诗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赏析曹植是东汉末年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主题。
其中,曹植的《白马篇》以其深邃的意境、鲜明的形象和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白马篇》的结构、意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赏析。
《白马篇》是曹植在东汉末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动荡局势创作的一首辞章。
整首诗以极简短的诗句,勾勒出了曹植眼中的世界,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篇分为四个段落,通过白马、万机、当时和归处四个主要意象,寄托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首先,诗中以“白马”为开篇,白马具有象征纯洁以及高尚品质的意义。
以白马为形象,曹植以己喻志,表达了自己不畏困难,甘愿捐躯以挽回国家危机的决心。
同时,白马也代表了曹植崇高的品德和奉献精神,使整首诗蕴含了一种道义力量。
接着,诗人以“万机”为中心,展现了国家动荡时的无序景象,通过反应局势的细节,描绘出混乱与矛盾。
此处,诗篇的意象变得深沉明确,表达了曹植对国家疾苦的无奈和心痛之情。
他用直言不讳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作者对于当时乱世的深思熟虑和愤怒。
第三段描述的是“当时”,这里诗人以一种行动者的姿态,通过对事实的呈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当时乱世的嘲讽。
同时也表达了曹植对当时那些逆贼行径的愤怒和厌恶之情。
通过对歪曲事实的揭露,诗人向读者传递出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一段,曹植以“归处”为结尾,展示了曹植对家园回归的渴望与思念。
不论是“归处”所指是国家的安定,还是自己内心的归宿,都体现了曹植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索。
通过对“归处”的畅想,诗人给予了读者一种寄托,也暗示了国家应走向安定与和平。
在意象表达上,《白马篇》运用到马、机、当时和归处等多个意象。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刻画了一个广阔而又深邃的世界。
这些意象在诗篇中相互交融,展示了曹植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索。
整首诗以简短而凝练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困境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盼。
【励志诗句】就义赴国难,视逝世忽如归! 全诗赏析

【励志诗句】就义赴国难,视逝世忽如归!全诗赏析出自三国诗人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矢何错落。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徙。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生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就义赴国难,视逝世忽如归!赏析的这首乐府可分四节来懂得其内容。
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俊秀豪放的气势;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跟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好汉业绩;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停止,写游侠儿弃身报国、杀身成仁的高尚思维境界。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斥爱国感情的游侠形象。
作品应用了铺陈的笔法。
这恰是乐府诗凸起的艺术特色。
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左的”、“月支”、“马蹄”,都是训练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示了他高强的射箭本事。
再如写他的军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羽檄”就是命令,他雷厉风行,即时投入浴血的战役当中。
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保险。
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辞意互应,渲染了氛围,给读者留下赫然深入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
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抵雷同的四句话,重复咏叹,赞赏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贵思惟品格,可见其敬佩之深。
实在,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情,借写游侠儿,来表白本人为国建功破业的豪迈情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曹植《白马篇》赏析

曹植《白马篇》赏析曹植的《白马篇》是《七步诗》传世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才情横溢的佳作。
这首诗以华美而流畅的辞章,深情而寓意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曹植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白马篇》进行赏析,探讨其主题、意象和艺术手法。
《白马篇》以曹植身为白马的视角,描绘了自己为白马辞行主人的情景。
诗中流露出深切的离别之情,同时融入了对命运和人生的沉思和体悟。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景观描绘中国辽阔的大地,表达了诗人普遍的离愁别绪。
其后诗人叙述了自己身为白马将被送给他人的遭遇,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悲伤的情感展现了对人生的体验和领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玉箸连环夜,金盆缀地春”,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人们对诗人的依恋和送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玉箸”和“金盆”象征着华贵和奢华,凸显出主人对白马的感情深浓。
“连环夜”和“缀地春”则意味着日夜长久,寓意诗人对主人的深情厚意。
这些意象的运用为整首诗添加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使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离愁别绪。
除了意象之外,曹植在《白马篇》中还使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提升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诗句中出现了反衬手法,如“青冥白日,黄流黄河”,通过将色彩、光线和自然景观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形象对比,动态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此外,修辞手法中还有借代、讽刺、夸张等,使整个诗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在整体结构上,《白马篇》采用了叙事诗的形式,通过将诗人自身视角的转换,以及对自身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融合。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非常优美,使整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白马篇》是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情感和思绪的描绘,展示了曹植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优美的诗歌结构和韵律,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曹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马篇的诗句赏析 【诗句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出处】唐·李白 《白马篇》。
【意思】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一个五陵豪侠 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全诗】 《白马篇》 .[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赏析】 《乐府诗集》的编者郭茂倩对《白马篇》的题意有一种解释,说它“言人当 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还有人说它“皆言边塞征战之事”。
李白于 此袭用旧题而又自出新意,除前人所言“立功立事”、 “边塞征战”而外,他 着力表现的乃是人物复杂独特的内心世界,是他本人思想性格的艺术投影。
全诗共二十句,每四句表达一层意思。
第一层,描绘勇士健武的形象。
先推出一匹花毛全白身躯高大的“龙马” (八尺以上的骏马),再移向雄踞金鞍之上的一位勇士(“五陵”是长安附近汉代 五座皇陵区,多住着富豪人家的子弟)描绘他的色如秋霜、刃可切玉的宝剑和缀 满明珠的战袍。
尽管诗中没有对容貌、表情等作细部描写,但由于有了骏马、金 鞍、宝剑、战袍的组合,人物英姿勃勃的健武形象,也就活脱脱地浮现在读者的 面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