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_·白马篇》解析
魏晋曹植《白马篇》的赏析

魏晋曹植《白马篇》的赏析白马b ái m ǎ篇pi ān ——【魏w èi 晋j ìn 】曹植c áo z h í白马b ái m ǎ饰s h ì金j īn 羁j ī,连li án 翩pi ān 西北x īb ěi 驰c h í。
借问j i èw èn 谁shu í家子j i āz i ?幽y ōu 并b ìng 游侠y óu x i á儿ér 。
少sh ǎo 小xi ǎo 去q ù乡xi āng 邑y ì,扬声y ángsh ēng 沙漠s h ām ò垂chu í。
宿x i ǔ昔x ī秉b ǐng 良li áng 弓g ōng ,楛h ù矢s h ǐ何h é参差c ēn c ī!控k òng 弦xi án 破p ò左z u ǒ的d e ,右y òu 发f ā摧c u ī月y u è支z h ī。
仰y ǎng 手sh ǒu 接j i ē飞f ēi 猱n áo ,俯身f ǔs h ēn 散s àn 马蹄m ǎt í。
狡ji ǎo 捷j i é过g u ò猴h óu 猿yu án ,勇y ǒng 剽pi āo 若r u ò豹b ào 螭c h ī。
边城bi ānch éng 多d u ō警j ǐng 急j í,虏l ǔ骑j ì数shu ò迁移q i ān y í。
羽y ǔ檄x í从c óng 北b ěi 来l ái ,厉l ì马登高堤m ǎd ēn g g āo d ī。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辞章华丽、意境深远著称。
其中《白马篇》被誉为曹植的代表作之一,笔者将为您翻译及赏析该篇诗歌。
《白马篇》全文如下:白马王迴首,东西空山尽。
黄交尚利劒,红字初翻轮。
西见白日落,南望黑云深。
皆谓对归宿,于中殊未沉。
赏析:曹植的《白马篇》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辞章,表现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归宿的追寻。
首先,诗的开篇即以“白马王迴首”来描绘白马回首的情景,透露着一种回忆过去的心境。
白马象征纯洁和高贵,其回首则寓意着作者对过去的追忆与思考。
接着,诗中提到“东西空山尽”,以此表达了东西两方向的山林无尽头,意味着空旷无界的世界。
这种广阔的空间给人一种心灵迷茫与迷失的感觉。
然后,诗中谈到“黄交尚利劒,红字初翻轮”。
这里的“黄交”指的是一种黄色的石头,传说中有开创世界的功效;而“利劒”则象征着力量和权势。
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将自然界的美与人世间的力量相结合,传递出对于权力和力量的矛盾思考。
随后,诗中出现了“西见白日落,南望黑云深”的景象。
这种视角的转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西方的太阳落下,象征着黄昏和暮年;而南方的黑云则暗示着风暴和困难。
这些景象的变幻,让读者感受到人生中不同阶段的挫折和纷扰。
最后,诗歌以“于中殊未沉”的一句,表达了对于人生归宿的愿望。
这句话暗示着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作者仍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品质。
同时,也传递出对于寻找真正的归属和解脱的渴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植的《白马篇》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辞章,展现了对于命运和人生深刻的思考。
这首诗歌给予读者思考和启示,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归宿。
注:文章以散文的形式进行了对《白马篇》的翻译及赏析,将作者的意境和内涵进行了解读。
同时,采用了段落分明、信息清晰的书写方式,使得整体排版整洁美观,文笔流畅,更具可读性。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

曹植《白马篇》全诗翻译及赏析曹植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被誉为“魏文帝”曹丕的次子,其文风优美、不拘一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白马篇》对于其地位极高,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本文将对《白马篇》的全诗进行翻译及赏析。
《白马篇》是一篇抒情作品,其中自然景色描写自然而然,人物形象亦是如此,更有深刻的意蕴。
以下是该诗的全文翻译:白马依山傍,花皆似锦裳。
何须去桃源,自是桃源郎。
不为桃源远,为有美人傍。
美人如此多,会笑君少壮。
君生能有几,何限骐骥骊。
盼秋更吹箫,分曹射猪羊。
文中首先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风光。
白马依山傍,花皆似锦裳,引人想象马儿肆意奔驰,嘶鸣连连,在这片美丽的自然风景中感受着前所未有的舒适。
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何须去桃源,自是桃源郎”。
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桃园的不以为然。
桃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无忧无虑,平静安逸,与世隔绝的乐土。
然而,曹植在此意味着,自然风景已经足够美好,无需去寻找更加完美的桃源。
接着,作者不自觉地将目光转向人物描写,呈现出一个美人在身侧。
其实,这也是作者前文的默认和引导,在让读者欣赏大自然壮观景色之后,再去想象一个美人在身边。
此时,由花似锦裳到突然出现的美人形象,让人感到一种突然强烈的美好感。
与此同时,作者状态也不禁被她的魅力所感染,不为桃源远,为有美人傍。
这一埃及颂扬美人的诗句把静景和动人的美人形象相结合,让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之后,作者紧接着表达了对美人众多的羡慕,会笑君少壮。
这一句话可以读出作者略带苦涩的口气,暴露了作者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眷恋。
在最后的两句话中,作者营造出了憧憬未来的想象。
君生能有几,何限骐骥骊。
作者借用了古代骏马的典故,表示自己要追求的是更加高贵出挑的自己。
最后一句盼秋更吹箫,分曹射猪羊。
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着柔和、安逸和悠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此外,文中的“曹”字为作者自谦之语,表明自己与曹家姓并无关联。
总的来说,曹植的《白马篇》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体现了对于美好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诉求。
《白马篇》曹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白马篇》曹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白马篇是《七步诗》中的一篇,作者为曹植,曹植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刘备的儿子,被誉为才子佳人,文学才华出众。
这篇诗以宛转婉约的笔触,描绘了白马山的美景,展示了曹植高超的艺术才华。
篇首写道:“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这里的“白马”指的是曹植的战马,被装饰得华丽而高贵。
“金羁”是指用金子装饰的马嚼子,象征着豪华和尊贵。
“连翩西北驰”形容马儿飞驰奔跑的速度,表现出曹植的军事才能。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转向白马山:“借问白马能行否,宛转蹄间步。
”这里的“白马”是指白马山,曹植以马的方式来描绘白马山的婉约和灵动。
“宛转蹄间步”形象地描绘了山势起伏的景象。
继而,诗人描绘了白马山的壮丽景色:“四蹄翻地金鳞合,幔亭亭秀色妖都一。
”这里的“四蹄翻地金鳞合”形容白马山的山峦起伏,金色的山峦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幔亭亭秀色妖都一”描述了山脉间的云雾弥漫,美得像一个仙境。
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曹植对白马山的喜爱:“紫盖登山而自媚,艳袂遥招弄通庐。
”这里的“紫盖”是指诗人此时身穿的彩色长袍,诗人站在山上,欣赏山的美景,感到自己也变得更加美丽。
“艳袂遥招弄通庐”形容白马山的美景吸引着游客,好像在邀请他们进入山中游玩。
随后,曹植用婉约的词句形容白马山的美景:“石水草木无情岸,时移景转终节宇。
”这里的“石水草木无情岸”表达了白马山的景色如此美妙绝伦,不受外界情感的影响。
“时移景转终节宇”则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白马山的景色永远在变化,却又能维持独特的节奏。
最后,诗人以自身之喜赏析这座奇山:“白马出塞东风急,连峰如画复黄鹂。
”这里描绘了白马山的出塞之美,白马山堪称东方的瑰宝。
“连峰如画复黄鹂”则是对白马山壮美景色的再次赞美。
《白马篇》是曹植优美的文字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马山的婉约、灵动和壮丽之美。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同时,诗人通过对白马山的描写,融入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曹植崇高的情操和文学才华。
古典诗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赏析

古典诗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赏析曹植是东汉末年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他的诗文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为主题。
其中,曹植的《白马篇》以其深邃的意境、鲜明的形象和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白马篇》的结构、意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赏析。
《白马篇》是曹植在东汉末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动荡局势创作的一首辞章。
整首诗以极简短的诗句,勾勒出了曹植眼中的世界,展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篇分为四个段落,通过白马、万机、当时和归处四个主要意象,寄托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首先,诗中以“白马”为开篇,白马具有象征纯洁以及高尚品质的意义。
以白马为形象,曹植以己喻志,表达了自己不畏困难,甘愿捐躯以挽回国家危机的决心。
同时,白马也代表了曹植崇高的品德和奉献精神,使整首诗蕴含了一种道义力量。
接着,诗人以“万机”为中心,展现了国家动荡时的无序景象,通过反应局势的细节,描绘出混乱与矛盾。
此处,诗篇的意象变得深沉明确,表达了曹植对国家疾苦的无奈和心痛之情。
他用直言不讳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作者对于当时乱世的深思熟虑和愤怒。
第三段描述的是“当时”,这里诗人以一种行动者的姿态,通过对事实的呈现,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当时乱世的嘲讽。
同时也表达了曹植对当时那些逆贼行径的愤怒和厌恶之情。
通过对歪曲事实的揭露,诗人向读者传递出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一段,曹植以“归处”为结尾,展示了曹植对家园回归的渴望与思念。
不论是“归处”所指是国家的安定,还是自己内心的归宿,都体现了曹植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索。
通过对“归处”的畅想,诗人给予了读者一种寄托,也暗示了国家应走向安定与和平。
在意象表达上,《白马篇》运用到马、机、当时和归处等多个意象。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刻画了一个广阔而又深邃的世界。
这些意象在诗篇中相互交融,展示了曹植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索。
整首诗以简短而凝练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困境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盼。
曹植《白马篇》赏析

曹植《白马篇》赏析曹植的《白马篇》是《七步诗》传世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才情横溢的佳作。
这首诗以华美而流畅的辞章,深情而寓意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曹植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白马篇》进行赏析,探讨其主题、意象和艺术手法。
《白马篇》以曹植身为白马的视角,描绘了自己为白马辞行主人的情景。
诗中流露出深切的离别之情,同时融入了对命运和人生的沉思和体悟。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景观描绘中国辽阔的大地,表达了诗人普遍的离愁别绪。
其后诗人叙述了自己身为白马将被送给他人的遭遇,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悲伤的情感展现了对人生的体验和领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玉箸连环夜,金盆缀地春”,通过细腻的描绘,将人们对诗人的依恋和送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玉箸”和“金盆”象征着华贵和奢华,凸显出主人对白马的感情深浓。
“连环夜”和“缀地春”则意味着日夜长久,寓意诗人对主人的深情厚意。
这些意象的运用为整首诗添加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使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离愁别绪。
除了意象之外,曹植在《白马篇》中还使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提升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诗句中出现了反衬手法,如“青冥白日,黄流黄河”,通过将色彩、光线和自然景观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形象对比,动态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
此外,修辞手法中还有借代、讽刺、夸张等,使整个诗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在整体结构上,《白马篇》采用了叙事诗的形式,通过将诗人自身视角的转换,以及对自身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融合。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非常优美,使整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白马篇》是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情感和思绪的描绘,展示了曹植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才华。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优美的诗歌结构和韵律,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曹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诗歌鉴赏曹植《白马篇》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曹植《白马篇》原文及翻译赏析《白马篇》是我国东晋时期文学家曹植所作的一首诗歌作品。
它以典型的七言古体诗形式展现了曹植深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以下是《白马篇》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原文赏析:举鞭欲行意忽回,苦恼年来易悟灰。
传语白马谁家子,再能载我及谁才。
二、翻译赏析:当我挥动鞭子准备启程时,思绪突然回转,我悔恨自己多年以来的迷惘。
我传达命令给小白马,问它是谁的后代,还有谁能像它一样能载着我。
三、赏析:《白马篇》以其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引人注目。
整篇诗歌只有四句,却生动地展示了曹植在人生晚期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白马篇》以作者举鞭意欲行动的场景开篇,展示了曹植此刻的情感。
但是,诗中使用了“意忽回”一词,表明了他内心的迷茫和彷徨。
这种意外的转折使得整篇诗歌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多年来面对世事的困惑和迷茫,将其形容为“易悟灰”。
这句诗反映出作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对人生的领悟逐渐增加,他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奈。
这种对现实的认识使得曹植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以及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找到真正的价值。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传达了自己的期望和愿望。
他询问小白马是谁家的后代,意味着他寻找一个真正能明白自己内心感受的人。
同时,他询问谁可以像小白马一样承载他的希望和理想。
这两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承担自己意愿的人的期待和渴望。
综上所述,《白马篇》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对他人的期望。
这首诗给人以启示,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
敬请鉴赏。
曹植《白马篇》赏析

曹植《白马篇》赏析白马篇三国曹植[原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第一部分描绘了游侠儿英武的雄姿)边境城市有很多警察,囚犯和骑手的数量也在增加。
羽锡来自北方,马丽登上了高高的堤岸。
长驱车与匈奴共舞,看着凌鲜卑。
抛弃身体的边缘,平静地生活?不管父母是谁,何燕子和他的妻子!不允许自私。
在国家灾难中死去,然后突然死去。
(第二部分展示了护林员在抵御外来侵略中的英勇行为和自我牺牲精神)【注释】装饰:装饰。
金鸡:金缰绳。
连片:又名“连片”,原意为飞鸟。
这里的意思是跑步。
借问:请问。
幽并:幽州和并州,其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地区。
游侠儿:勇侠的儿郎。
走:离开。
乡镇:家乡。
提高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声誉。
垂直:即“边界”,边界。
你和这两个州与沙漠地区相连,所以据说沙漠是垂直的。
宿昔:昔时,从前,经常。
矢:用木做的箭。
参差:长短不齐,这里形容多。
左断:击中左边的目标。
目标:目标。
月亮枝:又名“苏枝”,目标的名字。
仰手:扬起手。
接:迎前高射。
飞猱:猿类,攀缘树木,轻捷如飞,故曰飞猱。
这里应指箭靶之类的东西。
散:射碎。
马蹄:一种黑色箭靶的名称。
狡猾和敏捷:灵巧和敏捷。
剽窃:轻巧敏捷。
螭螭螭螭螭螭螭螭螭螭螭螭螭螭34733.胡鲁:一个是“鲁齐”,这是北方侵略者的古老名字。
迁移:移动,指入侵。
羽檄:檄是用于军事征召的文书,加插羽毛,表示要像飞鸟一样紧急快递,所以叫羽檄。
厉马:策马,催马。
蹈:践踏,这里指冲击。
怀:思念,顾惜。
忽视:忽视。
返回:回家。
[感谢]《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拟乐府之作,属《杂曲歌辞齐瑟行》。
这首诗采用叙事描写的方法,以生动活泼的语气塑造了一位技术娴熟、直率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为拯救国家灾难而垂死挣扎的英雄精神,表达了爱国之情。
全诗结构谨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汉末动乱,激起政治热情,建功立业、 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 “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王粲的 《从军诗》)
• “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陈琳)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初唐杨炯 《从军行》),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三、内容结构分析——全诗28句,共分4层:
解题
1、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乐府诗集· 杂曲 歌辞· 齐瑟行· 白马篇》:“白马者,见乘白马而为 此曲。言人当立功立事,尽力为国,不可念私也。 《乐府解题》曰:‘鲍照云:白马騂角弓。沈约 云:白马紫金鞍。皆言边塞征战之事。’”
背景 三国魏晋时期战争连年,民 不聊生。曹操《篙里行》中有对 这一时代的描写:“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然而“乱世出英 雄”,这个时期也为人才一展抱 负、建功立业打造了一个历史舞 台。
• 1-8句。从身份、声 望、妆饰、勇武动 作,概括描述驰骋 西北边陲的雄姿英 发的游侠形象。
• 9-14句。从精 湛的骑技、高 超的箭术、非 凡的身手三个 方面,具体地 描写了游侠超 凡绝俗的武艺。
• 15-20句。写游侠 在边境紧急时, 纵横驰骋,杀敌 报国的勇武。
• 21-28句。置身度外,公而忘私,奔赴国难, 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 前三层:写游侠外在形象,后一层揭示游 侠的精神境界。
“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 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 ——王士祯
曹植的创作
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作品 A 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对前途充满信心。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 功”(《与杨德祖书》) 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 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 B 反映社会动乱和表现人民疾苦。 (2)后期作品: 内部矛盾;压抑、有志不得伸的悲愤情绪。
第一、选用动作幅度较大的动词。 写游侠出场,用“驰”突出其锐不可挡气势; 写游侠声名,用“扬”突出其声名远播,威震敌胆; 写游侠武艺,用“破”“摧”“接”“散”,突出无坚不摧,力量过人。 二、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渲染人物刹那间动作、表情或神采、心理。3、 词采华美,铺陈渲染的手法 铺陈渲染,使游侠的形象更为鲜明。 铺陈作用: 一、如散文中排比,表达一种充沛的情感,形成飞流直下的气势。铺陈: 萌芽于诗经,拓宇于楚辞,张扬于汉赋。 第三、运用语言的张力加以暗示。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即侠士)”(韩愈《送董邵南序》) 由幽并自然使人联想起刚肠侠胆的壮士。 写声名,用“扬”,名随风扬,使我闻之,侠骨馨香;使敌闻之,闻风 丧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爱国精神
屈原《国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注释: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弥漫啊路途很遥 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远。佩戴长剑啊挟着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 挟 (xié);携,拿。 改变。 惩:止。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爱国人士?
满江红· 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 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思: 1.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豪壮昂扬
2.诗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游侠儿”形象?
英勇无畏的爱国少年英雄形象。
疏通字词
金羁 jī
豹螭 chī 幽并 羽檄 bīng 楛矢 hù xí 飞猱 náo 勇 剽 piāo
连翩西北驰
连续不断,急速飞驰的样子
宿昔听录音朗读,听准字音。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课堂练习
找出文中:
检
(1)描写少年装束的句子
(2)描写少年精湛射骑术的句子 (3)描写少年赫赫战功的句子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控弦破左的,幽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4)赞扬少年思想品质的句子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2、早期代表作品——负才自傲,任纵飞扬。 • 3、塑造一个武艺高强、奋力为国立功而不 惜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 • 抒发报国之凌云壮志,表白建功立业的理 想,倾注了深厚的思想感情。
“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 子建《自试表》云:昔从武皇 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 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 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 擒权馘(guó)亮,虽身分蜀境, 首悬吴阙,犹生之年。篇中所 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 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 清代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 )。
导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 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 斗。
——谢灵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植生平及其创作。 2.把握诗中“游侠儿”的人物形象。 3.体会诗歌中“游侠儿”的深刻意 义。
曹植生平简介: 字子建,世称陈思王,曹操第三子, 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 又称陈思王。著有《曹子建集》,代表作 《洛神赋》、《名都赋》、《赠白马王 彪》。 他是建安时期成就最大的作家,钟嵘 称为“建安之杰”,与曹操、曹丕合称为 “三曹”。
课后作业
就本诗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写
一篇简短的鉴赏文字,400字左右。
小结: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男儿形象?请结 合诗句说说你的观点。
展——评
1.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游 侠儿”形象?(1、2、3组前)
展——评
2.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7、8、9组)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属于任纵发扬的那一种。”(叶嘉莹)
展——评
1.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游 侠儿”形象?(4、5、6组“边城多警急”到结尾部 分 ) “厉马登高堤” ——雄视一切,负才任气的风采。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气 概,使英雄形象是奇之又奇。“长驱”,突出所向披靡,用 “左顾”,突出纵横自若,暗示出武艺超凡(使人联想起赵 云)。
展——评
1.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游 侠儿”形象?(1、2、3组阅读“白马饰金羁”到 “勇剽若豹螭”) 马之白,靓丽;羁之金,华贵; 奔驰之连翩,勇武中显出潇洒。 骏马健儿,相得益彰;连翩驰骋,神采飞扬。衬之 以边陲辽阔悠远的背景,更突出人物形象之“奇”。 “左”“右”与“上”“下”的对举——超群武艺、 动作迅速。 “狡捷”——灵活,“勇剽”——“雄壮”,突出 身手的矫健。 曹植诗工于起调,先声夺人,此诗在壁立突兀中一 下推出少年英雄形象
2.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7、8、9组)
铺陈笔法的运用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 的”、“月支”、“马蹄”。“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 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展——评
3.作者塑造“游侠儿”形象有何寓意?(10、 11组)
这首诗属于曹植的前期诗歌,当时他才华 横溢,胸怀大志。 “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诗 人在“游侠儿”的身上倾注了自己无限爱戴 赞美的情感,寄托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理 想抱负,故才感情炽烈,豪气四溢。当然, 少年英雄决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写照,而是融 注了诗人许多诗人愿望和理想的典型形象。
小结
这首诗塑造出了一个武艺精熟、 豪侠英武、忠勇爱国的少年形象。 通过对少年英雄的赞美,表现了诗 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全诗语言华茂劲健,韵律铿锵急 促,感情一气贯注,从而形成一种刚 健明快、豪壮昂扬的格调,一种气冲 牛斗、排山倒海的气势,充分体现出 建安风骨的特色,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精神振奋。
厉马登高堤
性命安可怀
策马
顾及,顾惜
视死忽如归
轻忽,不在意
思——议
1.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游侠儿”形象?(1、2、3组阅读“白马饰金 羁”到“勇剽若豹螭”)(4、5、6组“边城多 警急”到结尾部分) 2.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7、8、9组) 3.作者塑造“游侠儿”形象有何寓意?(10、 11组)
用“锋刃端”,极写身蹈险境,战斗之酷烈,与“弃身”相 连,暗示其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曹植诗以气胜,故钟嵘谓“骨气奇高”。浩然之气充沛,就 形成一泻千里的气势。 最后揭示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作为写其行为、神采的补充。
展——评 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 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在壮 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 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 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愿得展功勤,输力 于明君。怀此王佐才, 慷慨独不群”。(《薤 露篇》) 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 的性格。
曹植墓位于山东东阿 县鱼山西麓,坐东朝 西。建于魏太和七年 (233)。曹植墓依 山营穴,封土为冢。
一、曹植的生平及其创作
• 1、曹植,字子建,曹丕弟, 同为卞氏所生。 • 曾封陈王,死后谥“思”, 故世称陈思王。 • “建安之杰”(钟嵘) •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 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 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谢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