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经过及意义素材课件(共21张PPT)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笔记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原因: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4、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习题1.“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2.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展示: 材料一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 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 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翻过的山有18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 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 山)、夹金山、邛崃(qiónɡ lái) 山,以及岷山、六盘山 等。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 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 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序曲
请 回 答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描写的是什么历史事 件?
红军长征
1、原因:
思考: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错 误
2、阅读82至83页文字 与图片简述红军长征 的经过:
⑴1934.10.10在江西瑞金开始长 征
瑞金革命遗址
红军长征经过哪些省份?渡过哪几条 大江大河?翻过了哪几座山? 各路红 军长征时间、经过的省份及里程:
红军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 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 个:江西(赣)、福建(闽)、广东(粤)、湖南(湘)、 广西(桂)、贵州省(贵或黔)、云南省(云或滇)、陕西 省(陕或秦)、四川省(川或蜀)、西藏(藏)。 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 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 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XXX合作到XXX对峙”的17课。
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本课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
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研究,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研究。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胜,娇生惯养,赤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费力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赤军长征过程的研究,说出赤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赤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从而阐发问题、办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惟惯;2.在小组讨论中协作研究,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XXX、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024新版

滑铁卢战役中的撤退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在滑铁卢战 役中败北后,率领残部进行了艰难的 撤退,最终回到法国。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敦刻尔 克海滩进行了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 功将数十万士兵撤离至英国,为日后 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途中,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 争,保存了大量革命骨干和力量,为后来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力
量支持。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得到加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形成。
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艰苦生活条件下的坚持斗争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应对疾病、饥饿等生存挑战 。然而,他们始终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展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战胜敌人围追堵截,英勇善战精神风貌
战胜敌人围追堵截
在长征途中,红军多次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红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奋战,通过灵活 的战术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英勇善战精神风貌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了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在战斗中勇猛顽强、敢于牺牲,还在平时的训练中刻 苦钻研、精益求精。这种精神风貌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04
长征胜利意义及对后世影响
粉碎国民党围剿企图,保存革命力量
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计划
长征途中,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灵活机 动,使国民党军队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 剿,从而打破了其消灭红军的计划。
转折点意义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2024版新教材)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长征结束: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2.战略转移。
1933年秋,蒋介石调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长征
召开遵义会议
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
挽救了中国革命
转折
胜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北上抗日B.为了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D.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
随堂练习
雪皑皑,野茫茫,爬雪山,过草地,红军长征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而在这无数艰难险阻中,最难的还是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敌人重重包围的是( )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点击图片播放
目标导航
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掌握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典型事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授课课件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过草地穿的蓑衣
牛皮腰带歌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 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 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 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5)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到达陕北后的毛泽东、朱德、 周恩来、博古
(6)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翻雪山、过草地
四川宝兴红军翻越 夹金山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四川红原县周恩来题字“红军 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碑
今日夹金山
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 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 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夹金山当地歌谣
今日四川若尔盖红原一带的水草地
分配给穷人。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播种机
中国共产党长征过程中帮助各民族建立的部分革命政权
地区
政权
大凉山 彝、汉联合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
茂县
茂县回族苏维埃
川边藏区 中华苏维埃波巴(藏人)自治政府
陕甘宁豫 海县
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 《红军长征史》,第435-436页
宣传队
长征到达陕北的彝族战士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 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 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 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 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 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 “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 (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 传“自由、平等、民主”,没 收“卖国贼”(官僚、地主、 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红军长征前后人数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型:微课
遵义会议
遵义,是黔北重镇,这座城市因红军而闻名 天下。每年有无数的游客从世界各地辗转来 到这里,它们试图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关于 绝处缝生的答案。遵义这座城市,也因为红 军的这段历史而被称为“转折之城”
一、濒临绝境---遵义会议的背景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湘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一、濒临绝境---遵义会议的背景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惨烈的湘江战役
十年不饮湘江水 三年不吃湘江鱼
一、濒临绝境---遵义会议的背景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惨烈的湘江战役
3、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 议的召开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 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向西去。
中国共产党诞生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21年)
(1935年)
(1949年)
14年 转 14年
挫折不断, 如大革命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利
折 点
胜利不断,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建立新中国
制作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土桥镇十四户中学 历史教师:李晓君
黎平会议
通道议
1934年12月 15日,中共红 军占领贵州黎 平,18日召开 会议,肯定了 毛泽东同志的 正确意见。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底,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的候场。12月31日晚至次 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候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 行动方针的决定》,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吴起镇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过草地 爬雪山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三、生死攸关---遵义会议的意义
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 地位; 2、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 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 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 熟的标志。
二、风雷激荡---遵义会议的内容
1、会议的召开
二、风雷激荡---遵义会议的内容
1、会议的召开 2、会议的内容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三、生死攸关---遵义会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