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胸痹述要-沈樱楠,张明雪

合集下载

从脾胃论治胸痹验案2则

从脾胃论治胸痹验案2则

从脾胃论治胸痹验案2则标签:胸痹;中医药疗法;医案;【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699-02胸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彻痛心,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

本病相当于西医中的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范畴[1],目前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医药研治本病的报道很多,多从心血瘀阻,痰浊闭塞或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治疗[2]。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存在相关性,笔者采用中医药从脾胃论治本病2例,临床得以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以资研讨。

1、病案实录验案1:张某某,男,62岁,退休工人。

2010年01月12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吸煙史30余年,有心肌梗死病史一年,平素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消心痛、倍他乐克、依那普利、舒降之等。

近2月因劳累反复发作胸痛,常感胸闷隐痛、心慌,动则气急,嗳气时作,大便不实,舌质暗红,微胖,边有齿痕,苔薄腻,脉细弦滑。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4-V6ST段压低≥0.0 5 mV,T波倒置,II、III、A VF呈Qs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脏彩超示左室下壁节段性收缩活动减弱,冠脉CT:左右冠脉粥样斑块,右冠脉中段长狭窄(70%),左冠脉轻度狭窄(60%)。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湿内阻,瘀阻络脉。

刻值冬藏之时,治拟予养心益气,祛痰化瘀,佐以健脾养胃。

方用:党参10g 丹参30g 黄芪20g 赤芍15g 白芍15g 全瓜蒌30g 薤白15g 制半夏10g 陈皮10g 川芎10g 地龙15g 砂仁6g 白扁豆30g 桃仁5g 炒白术20g 茯苓15g 炙甘草6g *5剂,每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次温服。

二诊:5剂后胸痛、胸闷症状好转,心慌偶发,气喘稍好转,嗳气减少,大便仍不实,续以党参20g 丹参20g 黄芪15g 赤芍15g 白芍15g 全瓜蒌30g 薤白15g 制半夏10g 陈皮10g 川芎10g 地龙15g 砂仁6g 白扁豆30g 炒白术20g 茯苓20g 桔梗6g 炙甘草6g。

从肾与脾胃论治胸痹探析

从肾与脾胃论治胸痹探析

从肾与脾胃论治胸痹探析作者:李玉馨王伟松刘建和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心肾水火既济,心胃土火相生,医籍中对心肾、心胃关系多有论及,可见从肾、胃论治胸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笔者探析了肾、脾胃与心的生理联系,与胸痹病机“痰瘀滞虚”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应用上运用从肾论治、从脾胃论治的方法治疗胸痹。

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倡导在治疗胸痹时不要单从心出发,应整体把握,综合考虑,重视心与肾、胃的先后天关系,标本兼治,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胸痹;从肾论治;从脾胃论治〔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3.016〔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cept of viewing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Zang-fu viscera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physiologically and affect each other pathologically. It is known that there are intercourse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and mutually promotion of heart and stomach, earth and fire. In medical books, there are many discuss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and heart and stomach.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a deep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ing chest paralysis from kidney and stomach.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physi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idney, spleen and stomach and heart,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hest palsy, which is phlegm stagnation and deficienc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he treated thoracic palsy by treating kidneys, spleen and stoma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overall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dvisable not to start from the heart alone when treating chest palsy, but to grasp it as a whole, to consider it comprehensive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ate and acquir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kidney, and stomach, and treat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symptoms, and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est palsy.〔Keywords〕 chest palsy; treatment from kidney; treatment from spleen-stomach張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胸痹”病名,并对胸痹的病机做了详细阐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从脾胃论治胸痹述要-沈樱楠,张明雪

从脾胃论治胸痹述要-沈樱楠,张明雪

65第17卷 第6期 2015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6 Jun .,2015胸痹是临床常见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部闷痛、短气、喘息不得卧。

轻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胸部持续疼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

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多先实而后虚[1],治疗多从活血化瘀、辛温散寒、疏肝理气、通阳泄浊、益气养阴等方面入手。

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和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胸痹之病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致病之实邪亦多因脾胃亏虚所致,故临床辨证论治亦当注重健脾益胃。

1脾胃失调是冠心病主要病机中医认为心与脾胃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致病之邪亦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证因脉治》有云:“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饿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1.1 脾胃与心的关系1.1.1 经脉络属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联属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脾胃与心亦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正如《灵枢·经脉》中:“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又如《灵枢·经别》认为:“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内经》中还提出了“胃之别络上通于心。

”《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可见,许多医家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脾胃与心在经络上密切相联。

1.1.2 五行相关五行生克制化,心属火,脾属土,心生脾,故心脾乃母子之脏,脾气虚弱,无以养心,乃子病及母;反之,子盗母气则病及心。

1.1.3 血液化生心主血脉。

《内经搏议》曰:“心为血脉之主”,血赖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盛衰决定了血脉中气血之盈亏。

如《景岳全书》曰:“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

浅谈明代医家诊治胸痹心痛特点

浅谈明代医家诊治胸痹心痛特点

为 后世 提供 了重 要 的借 鉴 。以下 仅 就几位 代 表 医家 必佐 行 气 为 法 。认 为 仲景 方 乌头 赤 石脂 丸 、 蒌 薤 瓜 诊 治胸痹 的学 术思 想 和临证 经验 初步探 讨 如下 。
大 剂活 血化 瘀药 治疗 死 血心痛
白半 夏 汤 、桂 枝 生 姜枳 实 汤等 方 大抵 皆温 散 之剂 ,
之 支 脉 , 之 厥 者 , 痛 皆少 阴 、 阴气 逆 上 冲 , 谓 诸 厥 又 虚 标实 的病 机 ,故 在治 疗 时补 虚 的药 物仍 是 最 多 , 痛极 则 发 厥也 。并 对厥 心 痛与 真 心 痛进 行 了鉴 别 , 并 善 于佐 以酸枣 仁 、 子仁 及 远 志 等安 神 之 品 以条 柏
学 攘| 讨
≯ ; l 零冀 t 箨 爨 矗赣爨i 矗 落 蒡譬 ∞
浅谈 明代 医家诊治胸痹心痛特点
安 冬青 李 方 帅 李 莉 焦 玉洁 宋小鹏 ( 疆 医科 大 学 中 医学 院 , 疆鸟 鲁木 齐 8 0 1 ) 新 新 3 0 1
摘 要 明代 中 医对于胸 痹 的诊 治 , 理 论 与 实践 两方 面都 取得 了显 著进 步 , 在 代表 医家有 王肯 堂、 张景 岳 、 李梃 、 昌遏 、 秦 皇 甫 中。王 氏 对胸 痹心 痛 与 胃痛进 行 了鉴 别 , 出大剂 活血 化瘀 药 治疗 死血 心痛 ; 氏创 立八 纲辨证 并 应 用于胸 痹心 痛 . 志 提 张 标 胸 痹 心 痛辨 证 论 治体 系趋 于 完备 ; 氏对厥 心 痛 与真 心 痛 、 李 心痛 与脾 胃痛进 行 鉴 别 , 富和发展 了胸 痹 整体 现 : 氏从心 痹和 丰 秦
门》 李 氏用歌赋形式写作正文 , , 注文补充 阐述 。 氏对 不 谬施 . 必无 罪于后 世 也 。秦 氏 以症 、 、 、 为 李 谅 因 脉 治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浅析从五脏论治胸痹
胸痹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心脉阻塞导致的胸部疼痛和闷塞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胸痹病机较为复杂,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痹病情也有所不同。

在治疗胸痹疾病时,根据五脏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从五脏理论的角度,简要解析从五脏论治胸痹的方法。

1. 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以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胸痹病症。

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常伴有情绪不畅、胁痛、脘闷等症状。

治疗肝气郁结导致的胸痹可以通过调畅肝气、疏泄气机来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实等,也可以配合适当的针灸疗法,如调理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来疏泄肝气,缓解胸痹症状。

2. 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
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多表现为胸闷、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弱可能导致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最终引发胸痹病症。

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胸痹,重在健脾健运,祛湿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茯苓、山药等,也可以通过艾灸脾俞、足三里等穴位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湿浊的排泄。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运用五脏理论来分析病症病机,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从五脏理论角度简要分析了胸痹的治疗方法,实际运用中医治疗胸痹病症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因人而异,具体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明确。

在治疗过程中,务必配合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不要自行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希望本文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从脾胃论治胸痹

从脾胃论治胸痹
脾 胃论 治之 先河 , 如“ 胸痹 , 心 中痞 气 , 气 结在 胸 , 胸 满 胁 下逆 抢心 , 枳 实 薤 白桂 枝 汤 主 之 , 人 参 汤 亦 主之 ” 。
致心血 虚 , 或脾 虚生 痰, 困阻胸 阳, 发 为 胸 痹 等 。 故 《 难经 ・ 六 十九 难 》 提 出 了相 应 的 : “ 虚则补其母 , 实则
治胸痹有着 良 好的效果。 关键词: 脾胃; 胸痹; 中医药疗法; 西医基础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0 3 . 0 2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一 0 3 — 0 4 7 7 — 0 2
医类 案 》 《 全 国名 中 医 医案 》 等 医 著 中有 关 胸 痹 、 心 悸
等 的用 药规 律 , 发现 治疗 心系疾 病 的组方 中 , 包含有 调
理脾 胃药物 的组 方 占 7 0 % 以上 。综 上 可 见 , 脾 胃与 心
在 功能 上有 着密 切联 系 。
脾 之母 , 根 据 中医五 行 生 克 传 变 规律 , 生理上, 二 者有 心 火之 人可 温脾 土 的母 子 相 生 关 系 , 病 理 上 则 有母 病 及 子和 子盗 母气 的关 系 , 如脾 虚无 以化 生气 血 , 则可 导
2 从 脾 胃论治 胸痹 的 具体 临床应 用 胸 痹 之病 位 , 固然 在 心 , 但 中医讲 究 整体 观 念 , 故
除从 心 着 眼外 , 仍 需 从 脾 胃调理 。早 在 《 金 匮要 略 ・ 胸 痹 心痛 短气 病 脉 证 并 治 》中 , 张 仲 景 就 已经 提 出 了从

从脾胃论治胸痹

从脾胃论治胸痹
粥 样 硬 化 性 心 脏 病 占有 很 大 比例 , 中医学从整体 论治 , 以 脾 胃为
力, 水湿停 滞 , 湿 聚成 痰 , 胸 阳痹 阻 , 气 机不 畅 , 瘀 阻 心脉 , 不 通 则痛 , 发 为 胸 痹 。杜 晓 川 用 瓜 蒌 薤 白半 夏 汤 加 减 治 疗 脾 虚 痰
重论治胸痹 , 取 得 较 好 效 果 。现 从 脾 胃 论 治 胸 痹 的 临 床 最 新 研

述 中国民间疗法
CHI N A’ S N AT U R 0P A T H V _N o v 2 01 5 .
从 脾 胃论 治 胸 痹
旋 静
( 长 春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 医院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2 1 )
当今 心 血管 疾 病 居 高 不 下 , 严 重威 胁人 类健 康 , 冠 状 动 脉
者, 当以养 阴 益 胃、 益 气 活 血 法 治疗 , 代 表 方 有 益 胃 汤 。 徐 凤
太 阴之 脉 , 其支者 , 复从 胃, 别上膈 , 注 心 中” 。所 以 , 胸 痹 的 发 生 与 脾 胃关 系密 切 。② 从 位 置 上 : 脾 胃与 心 的 位 置 距 离 很 近 , 《 医
法 圆通 ・心痛 》 中指 出 : “ 心 居 隔膜 之 下 , 下一 寸及 胃口, 胃 口离
芹 用 益 胃汤 加 减 治 疗 胃 阴 不 足 型 胸 痹 患 者 , 用 益 胃 汤 常 合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减 以益 胃生 津 、 行 气 活 血 止 痛 。⑦ 疏 肝 理 气 法 : 若 肝 气郁结型胸痹 , 用 疏 肝理 气 、 健 脾 和 胃法 治 疗 。用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胸痹病 因复 杂 , 方 药很 多 , 仍 需 辨 证论 治 , 以 便 更 好 地 为 患 者

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6-03-09T16:46:00.8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2期作者:张健铖[导读] 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实时有效的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相关的各种生理健康指标等。

江苏省涟水县人民医院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实时有效的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相关的各种生理健康指标等。

由于人类的脾胃健康指标会直接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出现率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高度的关注胸痹心痛的临床病发症状及特点,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和传统中医学的实践经验来调理和治疗湿盛型胸痹心痛病症。

关键词:调理脾胃法;胸痹心痛;冠心病在国际发达国家的医学界,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现象也比较突出。

通过国内可靠的医学数据中发现:美国的冠心病患者数大致高达700万,其中每年都存在着有大概50多万人因突发冠心病死亡,而这一数据将近占据了人口死亡率总数的1/2。

在我国,虽然冠心病的存在的现象并不多见,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提高,使得年轻一代的工作节奏工作加快。

而另一方面,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人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促使了居民的健康指标的下降。

由此并发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指标也随之出现,直接影响了国民自身的健康质量问题,甚至会导致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增加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

因此,如何积极有效的控制和监管冠心病心绞痛的出现,以及有效的掌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已经成为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1.胸痹心痛的基本简述胸痹心痛是由于自身的内在阳气不足,呼吸不畅,淤血阻塞血管停滞不通,胸闷,气结淤塞,甚至导致胸背疼痛,呼吸急促,不能够入睡的主要病症[1]。

在大多数的病发症状中,很多都是由于实致虚者,但是也存在着因虚致实的患者现象。

其存在的病理主要有寒凝心脉、热邪侵袭、年老体衰、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血瘀、痰饮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第17卷 第6期 2015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6 Jun .,2015胸痹是临床常见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

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部闷痛、短气、喘息不得卧。

轻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胸部持续疼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

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多先实而后虚[1],治疗多从活血化瘀、辛温散寒、疏肝理气、通阳泄浊、益气养阴等方面入手。

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和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胸痹之病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致病之实邪亦多因脾胃亏虚所致,故临床辨证论治亦当注重健脾益胃。

1脾胃失调是冠心病主要病机中医认为心与脾胃在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致病之邪亦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证因脉治》有云:“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饿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

”1.1 脾胃与心的关系1.1.1 经脉络属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联属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脾胃与心亦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正如《灵枢·经脉》中:“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又如《灵枢·经别》认为:“足阳明之正……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内经》中还提出了“胃之别络上通于心。

”《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可见,许多医家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脾胃与心在经络上密切相联。

1.1.2 五行相关五行生克制化,心属火,脾属土,心生脾,故心脾乃母子之脏,脾气虚弱,无以养心,乃子病及母;反之,子盗母气则病及心。

1.1.3 血液化生心主血脉。

《内经搏议》曰:“心为血脉之主”,血赖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盛衰决定了血脉中气血之盈亏。

如《景岳全书》曰:“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

”《灵枢·决气》中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中焦即脾胃也。

《灵枢·营气》说行于脉中之营气“从脾注心中”。

脾胃主受纳、运化,主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失司必致气血乏源,脉中营血亏少,心失所养,不荣则痛。

1.1.4 气机升降脾主升,胃主降,二者均居于中焦,交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正如《四圣心源》中曰:“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

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化。

从脾胃论治胸痹述要沈樱楠1,张明雪2,朴仁善1,杨舒1(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胸痹在现代医学中属于冠心病、心绞痛范畴。

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治疗上亦应注重调理脾胃。

该文通过对脾胃与心的关系、脾胃与致胸痹之邪的关系两方面着手论述了脾胃亏虚乃胸痹的主要病因病机,并从脾气亏虚、脾阳不足、肝脾不和、气阴两虚、心脾两虚、脾虚湿阻、脾肾两虚六个方面加以论治,以求治病必求于本。

关键词:胸痹;脾胃;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5) 06- 0065- 03收稿日期:2014-11-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698);辽宁省中医药临床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2012-lnzyxzk-01);辽宁省特聘教授项目; 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2-155-9-00);辽宁中医药大学青蓝学者工程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沈樱楠(1988-),女,辽宁沈阳人,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张明雪(1962-),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学两站博士后,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血管 疾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The Main Method to Treatment Chest Pain by Regulati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SHEN Yingnan 1,ZHANG Mingxue 2,PIAO Renshan 1,YANG Shu 1(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obstruction in modern medicin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gina pectoris.The disease in mind,b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pleen and stomach,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egulate spleen and stomach on treatment.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and the heart,spleen and stomach and cause obstruction of the evi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aspects discusses the spleen deficiency is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obstruction,and from spleen deficiency,spleen Yang deficiency,liver and spleen discord,qi and Yin deficiency,two cases two empty,wet resistance pixu(spleen deficient),spleen and kidney deficiency treatment based on six aspects to,in order to cure will pray on this.Key words:chest pain;spleen and stomach;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5.06.02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7卷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脾升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故认为脾胃为阴阳水火之枢纽。

1.2 脾胃与致病之邪的关系寒凝、气滞、血瘀、痰浊均是导致胸痹发生之邪。

其形成均可由脾胃亏虚所致。

1.2.1 寒凝中阳不足,或复受于寒冷,则致阴寒内生,上乘阳位,阴寒结凝,心脉痹阻,发为胸痹。

正如《医门法律·中寒门》中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1.2.2 气滞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气的生成归之为脾胃,脾气亏虚,化气乏源,虚而致滞。

《罗氏会约医镜》有云:“气不虚不阻”。

又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上下气机不得通利,气机阻遏而致气滞,心气亦因之而郁闭,不通则痛。

1.2.3 血瘀《灵枢·刺节真邪》曰:“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气为血之帅,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

其由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和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之精气结合化生而成。

宗气的强弱,与脾胃的健运与否有直接关系,脾胃亏虚,则宗气化生乏源,气虚无力运血,亦可致气滞,血液因气虚、气滞而瘀阻,痹阻心脉,发为胸痹。

1.2.4 痰浊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运则津液不能输布,而至湿浊中阻,积久生痰,痰浊上蕴胸中,胸阳不展,痰浊上逆,痹阻心脉,则痹而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痹。

2 辨证论治标本缓急胸痹在其治疗上,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脾胃为本,寒凝、气滞、血瘀、痰饮等为标,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才是治疗之关键。

中医运用调脾胃法治疗胸痹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即开创了脾胃论治的先河,“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又有“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人参汤即理中汤,其次如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等,都是从中焦论治,用温中益气、和胃降逆之法,以达振奋中阳,驱除胸中寒邪或调理气机,而至胸痹痊愈之目的。

其在用方上均体现了对中焦脾胃的重视。

其中多数沿用至今。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三中云:“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

”也明确地提出了健脾治心之法。

2.1 脾气亏虚脾胃亏虚,心气不足者,应健脾益气,养血通脉。

症见心痛隐隐,时发时止,心悸头晕,胸闷气短,纳少倦怠,乏力,易汗出,动则尤甚,面色无华,唇甲苍白,舌质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

可用健脾益气之四君子汤加减。

若痰浊痹阻心脉,佐加瓜蒌薤白半夏汤;若大气下陷证,宜升陷汤;若气滞可加陈皮以行气;血虚加四物汤补益心血。

2.2 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胸阳不振者,宜温中散寒,宣痹通阳。

症见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多因气候骤变或骤感风寒发病或加重,卒然胸部疼痛,面色苍白,胸闷,心悸,气短,冷汗自出,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等症状。

治以理中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以理中汤温中散寒止痛,瓜蒌薤白半夏汤以宣痹通阳。

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脾寒气厥,病在脉络,为之辛香开通也。

”脾阳一振,寒滞消除,胸痹得解。

其甚者可加附子、桂枝等温阳散寒通脉,加丹参、檀香、砂仁、高良姜等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兼血瘀者酌加赤芍、川芎、当归、桃仁、郁金等以行气活血通络。

2.3 肝脾不和肝脾失调、气机紊乱者,宜疏肝健脾,斡旋中州。

症以胸痛为主,兼见两胁胀痛,或见胃院胀痛,嗳气,呕逆,嘈杂吞酸,不思饮食,或腹胀肠鸣便塘,苔白腻或薄黄,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丹栀逍遥散加减。

《罗氏会约医镜》曰:“凡常人之于气滞者,惟知破之散之,而云补以行气,必不然也;不知实则气滞,虚则力不足运动其气,亦觉气滞,再用消散,重虚其虚矣。

”健脾胃益气应当为本。

若情志不遂、肝郁气滞者,亦可用《丹溪心法》之越鞠丸以疏肝理气,行气活血;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者,亦可李东垣之升阳益胃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