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的影像解剖与常见变异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头颅影像学解剖》课件

3 精神分裂症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 结构改变的影像学特征。
头颅成像的未来发展
1
功能性成像
了解功能性成像技术对脑部活动和协调运动的研究。
2
量子成像
探索量子成像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前景和应用。
3
人工智能
研究人工智能在头颅成像中的角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脑肿瘤
研究脑肿瘤的成像特点,包括良 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成像评估
1 阿尔茨海默病
2 帕金森病
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 学表现和早期诊断的挑战。
了解帕金森病的脑部成像 特征及其在治疗策略中的 应用。
3 亨廷顿病
研究亨廷顿病的影响和脑 部成像的重要性。
头颅成像在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
了解使用头颅成像进行三维重 建来规划复杂手术的优势。
导航系统
探索使用脑部成像导航系统进 行精确手术定位的方法。
术前评估
研究如何利用头颅成像诊断术 前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评估
1 抑郁障碍
了解抑郁障碍的脑成像特 点以及研究中的突破。
2 焦虑障碍
探索焦虑障碍的影像学评 估方法以及大脑的物理表 现。
头颅的解剖构造
颅骨和面骨
深入了解头骨和脸骨的解剖结构。
脑膜和脑脊液
了解脑膜和脑脊液在保护和支持大脑中的重要 作用。
脑组织和脑区
探索大脑的功能区域和不同脑结构的作用。
脑血管系统
研究大脑供血的重要性以及动脉和静脉的分布。
脑损伤的成像诊断
创伤性脑损伤
了解创伤性脑损伤的成像表现和 影像诊断。
脑卒中
探索脑卒中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脑 血管梗死和脑出血的区别。
颅脑影像断面解剖PPT课件

新的分叶:额,顶,颞,枕四叶加上 岛叶和边缘叶,岛叶深藏在大脑外侧 裂里面,为额,顶,颞叶覆盖,并以 环岛沟相隔;边缘叶和其有关的皮质 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这些皮质下结 构包括杏仁核,缰,乳头体,隔区, 以及部分丘脑,下丘脑和中脑结构.
2019/7/5
。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2019/7/5
。
19
识别脑沟与脑回的步骤
1.先确定额上沟a,额上回1 和额中回2;
2019/7/5
。
36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束) 扩散张量白质束成像DTI
2019/7/5
。
37
颅脑横断面解剖 --中央半卵圆层面(白质纤维病变)
2019/7/5
。
38
颅脑横断面解剖 --扣带回层面
此层面中央部分主要为扣带回4和楔前回6,周边一带则为额, 顶和枕叶凸面的脑沟,回.
如中央后沟不与半球间裂相交,其内侧端呈分叉鱼 尾状时,鱼尾的前,后臂呈叉状对着缘支,称中央 后沟的鱼尾征
2019/7/5
。
25
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和中央旁沟
中央后沟(绿色)位于中央 沟和中央前回后方,其内侧 端可为单支或鱼尾状分叉
中央后沟的前方为中央后回
(黄色)(躯体感觉)
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在中线 处相连构成中央旁小叶(灰
2019/7/5
。
27
顶内沟,顶上沟,顶上小叶和木契前回
顶内沟(黄色)为带多少不等分支, 行于钟面9点-7点(左)或3点- 5点(右)的连续或断续的脑沟,它 与中央后沟及其分支相交或不相交
顶内沟的内前区域为顶上小叶(灰 黄色)
顶内沟的外后区域为顶下小叶(紫 色)
顶上小叶(灰黄色)位于缘支后方, 近半球间裂区域为楔前回(黄色)
头颅MRI(共74张PPT)

正常轴位 T2Flair
正常轴位 T1Flair
弥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分子的不规则 随机运动,单位是mm2/s;
• MR弥散 成 像的 宏 观表 现 用表 观 弥散 系 数
ADC 表 示 , 正 常 组 织 的 ADC 值 在 6~8×10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所表
小脑扁桃体疝
后颅凹肿瘤向下推移小脑扁桃体,使 之疝入到枕大孔下方。
手术切口疝
手术后由于肿瘤复发或组织水肿引起脑组
织膨胀,致使颅内组织经手术骨窗疝至颅外。
MRI图片的基本确认
确定图片与病人相符合;
按照时间、检查方式、扫描序列排列影像资 料;
首先观察影像表现 随后了解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检查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MRI解剖与常见病变
常见磁共振成像扫描序列
正常磁共振图像的特征
脑组织结构完整
脑组织界面清晰 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居中
脑室系统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完好 脑沟、脑池的形态、大小无改变 各扫描序列中脑内未见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空现象存在
颅骨结构无破坏与增生 脑内无异常强化
正常 轴位
在 红 细 胞 内 - 有 不 成 对 电 子 、 之 间 的 距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出现异常流空
特定脑区:a、基底节区 b、鞍区 c、桥小脑角区 d、枕大孔区
离<,而且分布不均匀,故 正常情况下脑室旁可以有少许室管膜下渗出为高信号,除此之外一旦发现高信号即为异常。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脑出血时影响MRI成像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中铁的性状;
有质子弛豫增强(引起T1WI高信号, T2FLAIR—低信号
《颅脑CT影像学》PPT课件

颅脑CT影像诊断
北京军海医院
放射科 曹书学 2017.6.8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1
目录
一、正常头部CT影像解剖 二、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 四、脑血管疾病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
第一层(颅底蝶鞍层面层厚10mm)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3
第二层鞍上池层面
小脑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Weber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3
器官源性畸形
1 先天性脑积水 2 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 3 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4 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 5 胼胝体发育不全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4
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6 蛛网膜囊肿 7 脑灰质异位 8 脑皮质发育异常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5
先天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
CT:幕上大脑半球区为低密度,CT值 为脑脊液密度。额叶、顶叶、颞叶脑 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 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所有的病例 均可见到正常的大脑镰结构。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6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7
脑裂、脑沟、脑回发育畸形
此类疾病是脑发育不全的一些特 殊类型,包括前脑无脑裂畸形、无脑 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及脑沟回异位等。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2
蛛网膜囊肿(IAC)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 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 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 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 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 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表现为颅 内压增高症状;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 障碍。⑥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和瘫痪。
北京军海医院
放射科 曹书学 2017.6.8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1
目录
一、正常头部CT影像解剖 二、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 三、先天性颅脑发育畸形 四、脑血管疾病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
第一层(颅底蝶鞍层面层厚10mm)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3
第二层鞍上池层面
小脑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Weber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3
器官源性畸形
1 先天性脑积水 2 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 3 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4 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 5 胼胝体发育不全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4
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
6 蛛网膜囊肿 7 脑灰质异位 8 脑皮质发育异常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5
先天性脑积水影像学表现
CT:幕上大脑半球区为低密度,CT值 为脑脊液密度。额叶、顶叶、颞叶脑 实质几乎完全消失或残留极少。部分枕 叶、基底节及丘脑保存。所有的病例 均可见到正常的大脑镰结构。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6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27
脑裂、脑沟、脑回发育畸形
此类疾病是脑发育不全的一些特 殊类型,包括前脑无脑裂畸形、无脑 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 及脑沟回异位等。
北京军海医院放射科
42
蛛网膜囊肿(IAC)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有关,临床 症状本身没有特征性,其表现为:①好发 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仅因头痛、头昏行CT、MRI检查时发现;③ 常慢性起病,当外伤致IAC囊内出血时,可 突然起病;④脑积水由囊肿阻塞CSF循环引 起,也可能与CSF吸收障碍有关,表现为颅 内压增高症状;⑤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囊肿压迫可以出现癫痫、轻度运动和感觉 障碍。⑥幼儿可出现头颅增大和瘫痪。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颅脑解剖图谱PPT课件
目录
• 颅骨解剖 • 大脑解剖 • 脑神经 • 脑室与脑脊液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临床病例分析
01
颅骨解剖
颅盖骨
脑颅骨
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 主要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 等,主要起到保护面部器官的作用。
颅盖骨的骨性结构
颅盖骨由多块大小不同的扁骨组成, 其形状和位置与大脑的形态相匹配, 能够为大脑提供足够的保护。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针对 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程度进行。
神经系统肿瘤病例
神经系统肿瘤概述
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可发生在脑、脊髓、神经根等部位,分为良性肿瘤 和恶性肿瘤两类。
脑室系统
脑室定义
脑室壁结构
脑室是大脑内部的空腔,主要容纳脑 脊液。
脑室壁由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具有分泌和吸收脑脊液的功能。
脑室类型
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每个脑室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产生方式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壁的脉络丛产 生,富含离子和蛋白质。
循环路径
脑脊液从侧脑室开始,经过第三 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 最终经由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
脑血管疾病病例
01
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
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02 03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 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是由于脑血 管破裂出血所致。
目录
• 颅骨解剖 • 大脑解剖 • 脑神经 • 脑室与脑脊液 • 脑血管与脑血流 • 临床病例分析
01
颅骨解剖
颅盖骨
脑颅骨
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等, 主要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面颅骨
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鼻骨 等,主要起到保护面部器官的作用。
颅盖骨的骨性结构
颅盖骨由多块大小不同的扁骨组成, 其形状和位置与大脑的形态相匹配, 能够为大脑提供足够的保护。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危险因素;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针对 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程度进行。
神经系统肿瘤病例
神经系统肿瘤概述
神经系统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可发生在脑、脊髓、神经根等部位,分为良性肿瘤 和恶性肿瘤两类。
脑室系统
脑室定义
脑室壁结构
脑室是大脑内部的空腔,主要容纳脑 脊液。
脑室壁由室管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具有分泌和吸收脑脊液的功能。
脑室类型
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每个脑室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产生方式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壁的脉络丛产 生,富含离子和蛋白质。
循环路径
脑脊液从侧脑室开始,经过第三 脑室、中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 最终经由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血
脑血管疾病病例
01
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
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02 03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 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是由于脑血 管破裂出血所致。
颅脑CT影像ppt课件

(二) 脑血管疾病
1、 脑出血 常见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血 液病。 高血压为例,由于脑动脉硬化,血压 升小动脉破裂。 常发生部位为基底节、丘脑。可破入 侧脑室、蛛网膜下腔。 分急性期、吸收期、囊变期。
急性期(1W、血肿、水肿、占位):
CT表现: 脑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影。 基底节区血肿呈肾形。 可破入侧脑室和蛛网膜下腔。
病变多。
点状高密度灶。病变广泛有占位效应。
6、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室出血 CT 表现:脑室内有斑片状高密 度影,量多者呈高密度铸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 脑沟、脑裂、
脑池内高密度影,量多者呈脑池铸型。
7、骨折
CT发现率为颅骨平片的1/5。 8、颅内积气和异物
• 开放性脑损伤 左额骨粉碎性 骨折,硬膜下 积血、积气。
5cm 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大 脑大静脉池、小脑上池、侧脑室三角区及 后角、外侧裂池。 • 。
四脑室
2cm
鞍上池环池3cm源自三脑室四叠体池4cm
5cm
侧脑室体部
6cm
(三) 正常颅内生理钙化
尾状核、豆状核、松果体、僵联合、 大脑镰、脉络膜丛、齿状核。
尾状核钙化
豆状核钙化
大脑镰钙化
二 颅脑CT检查
(一) 检查方法:
层厚10mm 层距10mm. 平扫:基线为外眦——外耳孔连线。
增强检查: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碘海醇等
目的:提高病变显示率。
鉴别诊断。
(二) 正常颅脑轴位CT表现
基线上:2cm
3cm 4cm
第四脑室。
鞍上池、环池。 第三脑室、四叠体池。
水肿:2天——2周——1月
颅脑影像解剖学PPT课件

• 骨膜层:贴附于颅骨表面,在颅缝处贴附紧密,其余部位 贴附疏松,故骨膜下血肿可被局限,不跨越颅缝。
头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骨
O 脑颅骨
X 脑颅骨: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 ,筛骨,蝶骨,枕骨。
X 记忆口诀:蝴蝶展翅底中坐,后枕前筛前上额, 一对顶骨顶中央,两块颞骨嵌两侧。
。 • 其他潜在腔隙:第五脑室(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中间帆腔)。在部分正常人第 五、六脑室可出现。
脑室系统铸型
脑池
•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 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裂池、 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 背侧不成对: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 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 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X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 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 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 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X 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 膜深部,其与硬脑膜间有潜在性腔隙 为硬脑膜下隙。
X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 膜,并伸入沟裂。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的血肿
1.背侧丘脑
背侧 丘脑
丘脑出血
(一)间脑的外形
2.上丘脑
上 丘脑髓纹
放
丘
大
脑 缰三角
松果体
(一)间脑的外形
3.后丘脑
放 大
后 内侧膝状体 丘 脑 内侧膝状体
(一)间脑的外形
4.下丘脑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垂体 乳头体 漏斗
(一)间脑的外形
5.底丘脑
头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颅骨
O 脑颅骨
X 脑颅骨: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 ,筛骨,蝶骨,枕骨。
X 记忆口诀:蝴蝶展翅底中坐,后枕前筛前上额, 一对顶骨顶中央,两块颞骨嵌两侧。
。 • 其他潜在腔隙:第五脑室(透明隔腔)、
第六脑室(中间帆腔)。在部分正常人第 五、六脑室可出现。
脑室系统铸型
脑池
• 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 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 成对脑池: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裂池、 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脚池
• 背侧不成对: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 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不成对脑 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X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 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 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 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X 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 膜深部,其与硬脑膜间有潜在性腔隙 为硬脑膜下隙。
X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 膜,并伸入沟裂。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 脑膜之间的血肿
1.背侧丘脑
背侧 丘脑
丘脑出血
(一)间脑的外形
2.上丘脑
上 丘脑髓纹
放
丘
大
脑 缰三角
松果体
(一)间脑的外形
3.后丘脑
放 大
后 内侧膝状体 丘 脑 内侧膝状体
(一)间脑的外形
4.下丘脑
视交叉
视束 灰结节 垂体 乳头体 漏斗
(一)间脑的外形
5.底丘脑
颅脑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脑血流量下降—功能衰竭—泵衰竭—神经细胞肿胀 (细胞毒性水肿阶段)—细胞不可逆破坏—液化
➢周围区灌注高于中心区(半暗带),及时恢复灌注量则 可恢复正常功能。
梗塞——超急性期
➢脑梗塞发生的6小时内。 ➢神经细胞肿胀但尚未破坏,属于细胞毒性水肿阶段。 ➢T1WI、T2WI尚不能显示异常信号。 ➢DWI可明确诊断是否存在细胞毒性水肿,对超急性期梗塞的 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梗塞出现30分钟即可作出诊断)。
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 顺磁性物质(如黑色 素瘤、钆)
水肿
机制
常见 特点
血管源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 破坏
占位周围 手指状
脑缺氧 造成细胞肿胀
脑脊液渗入 脑室周围白质
脑梗死
脑积水
血管供血区(DWI) 脑室周围边缘光滑
图像
星形胶质细胞瘤 /Astrocytoma
▪ 幕上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诊断要点
梗塞—急性期
6小时后的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塞
多发急性脑梗塞伴少许出血
梗塞——亚急性期
➢梗塞发生后1天~2周。时间跨度较大,变化较 多。 ➢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开始出现脑实质增 强,而血管内及脑膜强化开始减弱。 ➢脑回增强是亚急性期的特征性表现,DWI仍为 高信号。
脑回增强
亚急性脑梗死
周边:低信号环
中心: T1W低 T2W高
周边:低信号环
CT
MRI
出血——亚急性后期
脑出血(亚急性期晚期)
亚急性—晚期血肿
脑内慢性血肿
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 完 全 性 视 网 膜 剥 离
出血MRI信号不一致的原因
➢周围区灌注高于中心区(半暗带),及时恢复灌注量则 可恢复正常功能。
梗塞——超急性期
➢脑梗塞发生的6小时内。 ➢神经细胞肿胀但尚未破坏,属于细胞毒性水肿阶段。 ➢T1WI、T2WI尚不能显示异常信号。 ➢DWI可明确诊断是否存在细胞毒性水肿,对超急性期梗塞的 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梗塞出现30分钟即可作出诊断)。
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 顺磁性物质(如黑色 素瘤、钆)
水肿
机制
常见 特点
血管源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脑水肿
血脑屏障 破坏
占位周围 手指状
脑缺氧 造成细胞肿胀
脑脊液渗入 脑室周围白质
脑梗死
脑积水
血管供血区(DWI) 脑室周围边缘光滑
图像
星形胶质细胞瘤 /Astrocytoma
▪ 幕上Ⅰ、Ⅱ级星形细胞瘤诊断要点
梗塞—急性期
6小时后的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塞
多发急性脑梗塞伴少许出血
梗塞——亚急性期
➢梗塞发生后1天~2周。时间跨度较大,变化较 多。 ➢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开始出现脑实质增 强,而血管内及脑膜强化开始减弱。 ➢脑回增强是亚急性期的特征性表现,DWI仍为 高信号。
脑回增强
亚急性脑梗死
周边:低信号环
中心: T1W低 T2W高
周边:低信号环
CT
MRI
出血——亚急性后期
脑出血(亚急性期晚期)
亚急性—晚期血肿
脑内慢性血肿
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
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 完 全 性 视 网 膜 剥 离
出血MRI信号不一致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脑镰 • 小脑幕
– 折叠边缘形成静脉窦 – 保护脑组织
脑实质
• 端脑
– 两侧大脑半球,中间胼胝体相连
• 间脑
– 脑干和端脑之间,丘脑
• 脑干
– 中脑、脑桥、延髓
• 小脑
主要解剖标志
• 中央沟
– 脑凸面中部最深的脑沟,分 隔额、顶叶
– 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 央前、后沟)脑沟伴行
中央前回 宽而厚 躯体运动中 枢
• 腺垂体呈中等信号 • 垂体后叶呈高信号
– 垂体后叶具有分泌激素功能的分泌颗粒
脑的正常解剖
• 海绵窦
– 垂体窝两侧,冠状面呈三角形 – 侧壁硬脑膜构成,平直或略凹 – 穿行第三、四对颅神经和第五对颅
神经的第一、二支。第六对颅神经 位于海绵窦腔内 – 海绵窦后界的重要解剖标志包括半 月神经节及Meckel’s腔
脑的正常解剖
• 胼胝体发育
– 由前向后,即由胼胝体的膝部到后部的压部进 行
– 嘴部的纤维发育最晚
• 胼胝体发育不良
– 胼胝体完全或部分缺失 – 部分缺失表现为后形成的部分缺失,往往膝部
和/或体部存在,压部和嘴部缺失
脑的正常解剖
• 侧脑室
– 侧脑室自前向后下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 下角
– 下角后部和后角结合处呈三角形,称三角区
• 某些神经功能障碍时,铁的沉积与年龄不 符,可作为疾病的指征
脑的正常解剖
• 垂体
– 大小,高男性<7mm,生育期女性可达9.7mm – 形态,垂体上缘平直或微凹,垂体柄居中
• 垂体柄
– 正常直径<=4mm
– 常以与基底动脉比较判断,90%的正常人基底动脉比垂 体柄粗
脑的正常解剖
• 垂体
– MR矢状和冠状面显示垂体最佳 – 新生儿垂体T1WI高信号 – 成人
脑的正常解剖
• 侧脑室
– 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 部,向前经室间孔与第 三脑室脉络丛相连,向 后经三角区弯向下角
– 自室间孔向前的前角和 自三角区向后突的后角 内无脉络丛
脑的正常解剖
• 透明隔
– 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之间的中线上,透明隔板两 外侧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脑室体部
– 两侧透明隔板之间有小的间隙,称透明隔间腔
中央后回 窄而薄 躯体感觉中 枢
主要解剖标志
• 外侧裂
– 冠状面
• 水平部呈内外走向,上为 额叶,下为颞叶
• 垂直部呈上下走行,内侧 为岛叶
• 半球纵裂
– 分隔两侧大脑半球
脑的正常解剖
• 额叶
– 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
• 顶叶
– 外侧裂上方、中央沟后方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
– 外侧裂下方
• 枕叶
• 正常情况下,铁沉积增加导致在不同年龄 出现不同部位的不同程度低信号
– 苍白球 6个月
– 黑质网部 9-12个月
– 红核
18-24个月
– 齿状核 3-7岁
脑的正常解剖
• 铁沉积导致局部磁场的不均匀,在T2WI信 号明显丢失,表现为低信号, T1WI 不敏感
• MR显示铁沉积的能力直接与其浓度及主磁 场强度的平方有关
脑的正常变异
• Verga’s腔(第六脑室)
– 透明隔间腔向后续过室间孔,形成Verga’s腔, 又称第六脑室,为穹隆间腔。借穹隆柱与透明 隔间腔隔开。第五、六脑室常共同出现,并互 相连通
脑的正常变异
• 透明隔缺如
– 先天性发育不良eg.视-隔发育不良(MR冠状面 上的方形额角)
– 后天性长期脑积水的结果
脑的正常解剖
• 透明隔
– 透明隔大小与穹隆的位 置有关。穹隆为后置位 时,透明隔最大;穹隆 为前置位时,透明隔最 小
脑的正常解剖
• 基底节
– 两侧大脑半球下部的灰质核团
尾状核 壳核 苍白球
豆状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外囊和最外囊之间的细带状灰质
杏仁核 位于颞角顶,与尾状核尾部相连
脑的正常解剖
• 基底节信号与铁在核内的沉积有关
颅脑影像解剖与常见变异
• 叶城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 胡永胜
• 2017.11
头颅
• 颅外软组织
– 皮肤 – 浅筋膜 – 帽状腱膜 –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 颅骨外骨膜
头颅
• 颅腔
– 封闭的有限空间
• 颅底
– 颅腔与躯干骨的联结 – 神经和血管孔道
头颅
• 硬脑膜
– 脑膜的最外层,覆盖颅骨内板和颅底 – 骨缝处和颅骨内板紧密相连 – 最主要的两个折叠
• 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相 应皮质区
• 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 皮质下的各级中枢
脑的正常解剖
• 胼胝体
–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分为胼胝体嘴、 膝部、体部、压部
– 中线处的侧脑室顶由胼胝体构成
额钳 胼胝体膝部纤维弯向前, 连接两半球额叶皮质 枕钳 胝体压部纤维弯向后,连 接两半球颞叶、枕叶皮质 枕钳较额钳更大更分散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脑的正常变异
• 双侧侧脑室枕角不对称
脑的正常变异
• 枕大池和小脑上池大小的变异
鉴别小脑后部囊肿或Dandy-Walker综合征
– 大枕大池,枕大池良性扩大
• 小脑蚓部,四脑室,窦汇和直窦位置正常
–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 非交通性
• 蚓部和小脑正常但前移,四脑室受压(+/-),颅内板 可轻度内凹,窦汇和直窦抬高(+/-)
脑的正常变异
• 枕大池和小脑上池大小的变异
– Dandy-walker 畸形
• 蚓部发育不良,后颅窝囊肿与四脑室相通,四脑室 扩张,窦汇和直窦抬高,脑积水
– Dandy-walker 变异
• 不同程度的蚓部发育不良,四脑室扩张,后颅窝大 小正常,无脑积水
脑的正常变异
• 血管周围间隙
– 血管间隙周围脑组织萎缩,造成V-R间隙从潜 在间隙变成一充以脑脊液的间隙
– 多50岁以上,也可见于青年人,不要与腔隙性 梗塞或髓鞘发育不良和脱髓鞘疾病相混淆
– 半球后部、顶枕沟以后
脑的正常解剖
• 岛叶
– 外侧裂底部被额、颞、顶叶覆盖的部分
• 在半球内侧面,胼胝体周围环绕扣带回、 海马旁回及钩,合称边缘叶
• 中央前、后回延伸至半球内侧面的部分称 中央旁小叶
脑的正常解剖
• 半卵圆中心
– 大脑半球中心卵圆形白质区, 由联络各脑部的有髓鞘纤维 组成
• 联络纤维,联络同侧半球的 各皮质区
脑的正常变异
• 透明隔间腔(第五脑室)
– 两层透明间隔之间出现1.0mm或更宽的腔隙, 称透明隔间腔(cavum septi pellucidum, CSP)
– 前界胼胝体膝部,后界穹隆柱,上界胼胝体体 部,下界胼胝体嘴部和前联合
– 透明隔融合过程发育不良或内部的液体再吸收 不良所致,内部无室管膜,故不属脑室系统
– 折叠边缘形成静脉窦 – 保护脑组织
脑实质
• 端脑
– 两侧大脑半球,中间胼胝体相连
• 间脑
– 脑干和端脑之间,丘脑
• 脑干
– 中脑、脑桥、延髓
• 小脑
主要解剖标志
• 中央沟
– 脑凸面中部最深的脑沟,分 隔额、顶叶
– 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 央前、后沟)脑沟伴行
中央前回 宽而厚 躯体运动中 枢
• 腺垂体呈中等信号 • 垂体后叶呈高信号
– 垂体后叶具有分泌激素功能的分泌颗粒
脑的正常解剖
• 海绵窦
– 垂体窝两侧,冠状面呈三角形 – 侧壁硬脑膜构成,平直或略凹 – 穿行第三、四对颅神经和第五对颅
神经的第一、二支。第六对颅神经 位于海绵窦腔内 – 海绵窦后界的重要解剖标志包括半 月神经节及Meckel’s腔
脑的正常解剖
• 胼胝体发育
– 由前向后,即由胼胝体的膝部到后部的压部进 行
– 嘴部的纤维发育最晚
• 胼胝体发育不良
– 胼胝体完全或部分缺失 – 部分缺失表现为后形成的部分缺失,往往膝部
和/或体部存在,压部和嘴部缺失
脑的正常解剖
• 侧脑室
– 侧脑室自前向后下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 下角
– 下角后部和后角结合处呈三角形,称三角区
• 某些神经功能障碍时,铁的沉积与年龄不 符,可作为疾病的指征
脑的正常解剖
• 垂体
– 大小,高男性<7mm,生育期女性可达9.7mm – 形态,垂体上缘平直或微凹,垂体柄居中
• 垂体柄
– 正常直径<=4mm
– 常以与基底动脉比较判断,90%的正常人基底动脉比垂 体柄粗
脑的正常解剖
• 垂体
– MR矢状和冠状面显示垂体最佳 – 新生儿垂体T1WI高信号 – 成人
脑的正常解剖
• 侧脑室
– 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 部,向前经室间孔与第 三脑室脉络丛相连,向 后经三角区弯向下角
– 自室间孔向前的前角和 自三角区向后突的后角 内无脉络丛
脑的正常解剖
• 透明隔
– 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之间的中线上,透明隔板两 外侧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脑室体部
– 两侧透明隔板之间有小的间隙,称透明隔间腔
中央后回 窄而薄 躯体感觉中 枢
主要解剖标志
• 外侧裂
– 冠状面
• 水平部呈内外走向,上为 额叶,下为颞叶
• 垂直部呈上下走行,内侧 为岛叶
• 半球纵裂
– 分隔两侧大脑半球
脑的正常解剖
• 额叶
– 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
• 顶叶
– 外侧裂上方、中央沟后方与顶枕沟之间
• 颞叶
– 外侧裂下方
• 枕叶
• 正常情况下,铁沉积增加导致在不同年龄 出现不同部位的不同程度低信号
– 苍白球 6个月
– 黑质网部 9-12个月
– 红核
18-24个月
– 齿状核 3-7岁
脑的正常解剖
• 铁沉积导致局部磁场的不均匀,在T2WI信 号明显丢失,表现为低信号, T1WI 不敏感
• MR显示铁沉积的能力直接与其浓度及主磁 场强度的平方有关
脑的正常变异
• Verga’s腔(第六脑室)
– 透明隔间腔向后续过室间孔,形成Verga’s腔, 又称第六脑室,为穹隆间腔。借穹隆柱与透明 隔间腔隔开。第五、六脑室常共同出现,并互 相连通
脑的正常变异
• 透明隔缺如
– 先天性发育不良eg.视-隔发育不良(MR冠状面 上的方形额角)
– 后天性长期脑积水的结果
脑的正常解剖
• 透明隔
– 透明隔大小与穹隆的位 置有关。穹隆为后置位 时,透明隔最大;穹隆 为前置位时,透明隔最 小
脑的正常解剖
• 基底节
– 两侧大脑半球下部的灰质核团
尾状核 壳核 苍白球
豆状核
纹状体
屏状核 外囊和最外囊之间的细带状灰质
杏仁核 位于颞角顶,与尾状核尾部相连
脑的正常解剖
• 基底节信号与铁在核内的沉积有关
颅脑影像解剖与常见变异
• 叶城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 胡永胜
• 2017.11
头颅
• 颅外软组织
– 皮肤 – 浅筋膜 – 帽状腱膜 –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 颅骨外骨膜
头颅
• 颅腔
– 封闭的有限空间
• 颅底
– 颅腔与躯干骨的联结 – 神经和血管孔道
头颅
• 硬脑膜
– 脑膜的最外层,覆盖颅骨内板和颅底 – 骨缝处和颅骨内板紧密相连 – 最主要的两个折叠
• 连合纤维,连接左右半球相 应皮质区
• 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 皮质下的各级中枢
脑的正常解剖
• 胼胝体
–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纤维,分为胼胝体嘴、 膝部、体部、压部
– 中线处的侧脑室顶由胼胝体构成
额钳 胼胝体膝部纤维弯向前, 连接两半球额叶皮质 枕钳 胝体压部纤维弯向后,连 接两半球颞叶、枕叶皮质 枕钳较额钳更大更分散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MRI断层解剖
脑的正常变异
• 双侧侧脑室枕角不对称
脑的正常变异
• 枕大池和小脑上池大小的变异
鉴别小脑后部囊肿或Dandy-Walker综合征
– 大枕大池,枕大池良性扩大
• 小脑蚓部,四脑室,窦汇和直窦位置正常
–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 非交通性
• 蚓部和小脑正常但前移,四脑室受压(+/-),颅内板 可轻度内凹,窦汇和直窦抬高(+/-)
脑的正常变异
• 枕大池和小脑上池大小的变异
– Dandy-walker 畸形
• 蚓部发育不良,后颅窝囊肿与四脑室相通,四脑室 扩张,窦汇和直窦抬高,脑积水
– Dandy-walker 变异
• 不同程度的蚓部发育不良,四脑室扩张,后颅窝大 小正常,无脑积水
脑的正常变异
• 血管周围间隙
– 血管间隙周围脑组织萎缩,造成V-R间隙从潜 在间隙变成一充以脑脊液的间隙
– 多50岁以上,也可见于青年人,不要与腔隙性 梗塞或髓鞘发育不良和脱髓鞘疾病相混淆
– 半球后部、顶枕沟以后
脑的正常解剖
• 岛叶
– 外侧裂底部被额、颞、顶叶覆盖的部分
• 在半球内侧面,胼胝体周围环绕扣带回、 海马旁回及钩,合称边缘叶
• 中央前、后回延伸至半球内侧面的部分称 中央旁小叶
脑的正常解剖
• 半卵圆中心
– 大脑半球中心卵圆形白质区, 由联络各脑部的有髓鞘纤维 组成
• 联络纤维,联络同侧半球的 各皮质区
脑的正常变异
• 透明隔间腔(第五脑室)
– 两层透明间隔之间出现1.0mm或更宽的腔隙, 称透明隔间腔(cavum septi pellucidum, CSP)
– 前界胼胝体膝部,后界穹隆柱,上界胼胝体体 部,下界胼胝体嘴部和前联合
– 透明隔融合过程发育不良或内部的液体再吸收 不良所致,内部无室管膜,故不属脑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