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穆旦) 练习讲解第一课时汇编
第1课 《春》(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课《春》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天①我喜欢春天,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正如宋代诗人黄庭坚所说:“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②春天挺美好的。
③冬天是那样的严酷、晦暗。
坚冷的冰,银灰色的云,铁青着脸的岩石,瑟瑟发抖的衰草,还有肆虐狂暴的朔风,瘦骨嶙峋的枯树,都使人感到压抑、凄凉,引得诗人的泪珠儿要落下来,不禁想:怎么春天还不来呢?④默默地盼啊!急切地等啊!一天早晨,我惊喜地发现春蹑手蹑脚地来了。
⑤那泓碧水,冒着腾腾白气,虽还有些残冰,但确乎比昨天绿了。
水色遥看近更佳,我掬起一捧清冽的水,仔细瞧去,见那芝麻粒似的水藻,犹如被人用细细的钢针挑着绿极轻地点了一下,沾上了些微新翠。
⑥哦,春天,你这调皮的娃娃,不知不觉就来了。
⑦春天犹如一位极爱打扮的俏站娘,一天一个样儿。
⑧河里的冰消融了,太阳的脸也愈加柔和。
两只黄莺儿婉转地叫着,忙忙地报春,把冻僵了的垂柳也唤醒了,于是,它伸了个懒腰,柔软的青枝上,就有晶莹剔透的玉牙钻出来,一尘不染,黄里带点绿,嫩得仿佛呵口气就会化似的。
⑨淘气的暖风也凑热闹,它在绿得流油的麦田上打几个滚,就去搔白杨的胳肢窝,痒得白杨“沙沙沙”地笑了。
⑩昨夜,风似乎大了些,更夹了几丝细雨。
我一夜没睡好,天一亮,就推开窗子,一股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袭来。
向外一望,我不禁“咦”了一声: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
⑪雨后,一切都显得那么素雅、洁净。
乳白色的薄雾,轻盈地弥漫着。
天蓝得那样空灵、深远,仿佛被极精心地擦过。
望着它,什么也不想,仿佛心胸也融了进去。
碧水清澈,水面平滑如镜,还融一块蓝天在里面,成了一块硕大无比的翡翠。
柳枝间停着一团黄绿的柔雾,山间的柏树林绿得令人叫绝,似乎画家用了极奔放的大写意泼翠挥毫,于是便有娇艳的翠绿在柏树林间流淌。
一树香气馥郁的雪梨花,花瓣土沾了晶莹的水珠儿,似乎受了极大的委屈刚刚哭过。
哦!风儿,求求你,莫要再吹了!可风儿哪里肯听……⑫更妙的是黛绿的远山中,正有一段段粉红的云霞点缀其间,那是怒放的杏花。
中国新诗选读《春》(穆旦)课例赏鉴

《春》课例赏鉴【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探讨作者在春日的感受,从而理解诗的主题。
2.通过深入研读诗文,品味现代诗语言的特点,力求背诵全诗。
3.感悟青春,理解本单元“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从而逐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方法】1.平等对话,合作交流。
2.以问代讲,逐层深入。
3.将诗歌与音乐、绘画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
【课例实录】一、贴合文本,篆文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欣赏一首诗。
首先,大家来猜猜这个字念什么。
(用篆体板书课题:“”。
)生:春!下面有个“日”,上面是“草”。
师:看到这个字的形象,我们似乎感受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意朦胧,“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春之盎然,以及“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春之素雅。
(学生随教师背诵着熟悉的关于春的诗句。
)究竟,是春天激发了想象,还是想象创造了春天?缘何在这最短的季节却产生了大量的诗篇?现代诗人穆旦在春天又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二、知人论世,走近穆旦师:穆旦,原名查良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代诗人,在闻一多先生编选的《现代诗钞》一书中,他的作品入选数量仅次于徐志摩。
这首诗作于1942 年,24 岁的穆旦正值大好的青春年华。
诗人会在这个春日感受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春》这首诗,走近穆旦,走进穆旦的心灵世界。
三、分析意象,把握情感师:先请课代表来读一读这首诗。
(课代表读课文。
)师:请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疑问吗?生1:我对第2 节不太理解,不知道和第1 节有什么联系。
师:课间了解了一下,好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困惑。
现在我们就来拨开云雾。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诗中描述了哪些主要物象?它们有什么特点?据此你能体会出作者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吗?(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特点”与“感受”结合形成了意象。
先分析第1 小节。
生2:他写了火焰、草、花朵、窗子,还有暖风,我觉得这些都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很温暖,也很动感的感觉。
《春》(练习课) 教案

《春》(练习课)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春》,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春》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练习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春》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春》,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 朗读与欣赏: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6.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述或抒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朗读等方面。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写作练习的结果,评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3. 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小组讨论,评估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春》,了解课文大意。
2. 第二步: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其中的深层含义。
4. 第四步:进行阅读理解练习,让学生解答与课文相关的题目。
5. 第五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统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本精讲

知识点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其著作包括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其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等。
二、故事背景三、理解词义朗润(lǎng rùn):明亮滋润。
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mài nòng): 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喉咙(hóu lóng): 泛指喉腔。
应和(yìng hè): 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 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烘托(hōng tuō):文中是“陪衬,使明显突出”的意思。
风筝(fēng zhēng):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抖擞(dǒu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盼春,领起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7):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花草树木争春、人们迎春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五、问题解疑1.第一段是“盼春”,句中“盼望着”能否去掉一个?为什么?不能去掉。
“盼望着,盼望着”反得复咏叹,将那种渴盼春天到来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这种心情就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了。
2.第二自然段共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分析句中的“偷偷地”“钻”两个词的好在哪里?4.“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春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呢?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富有生机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春》课件

穆旦
穆旦简介:穆旦(1918—1977),诗 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 名梁真。浙江海宁人。金庸和穆旦 是同姓堂兄,穆旦多住天津,而金庸后 居香港. 而徐志摩,他是金庸的表兄, 也就是说他的姑姑是金庸的生母.
1918年诞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 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考入清华 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
穆旦于 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 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 “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 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 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 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 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 《济慈诗选》。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象征了青春来临,生命随之觉醒.
“反抗着土地”:
象征了期望摆脱禁锢.
“满园的愿望”:
象征青春的愿望犹如花朵一般美丽 而充满生机.
“永远的谜”.
象征了对生命的困惑
“二十岁禁闭的肉体”:
象征青春犹如期望开放的花 朵充满希望和 痛苦.
“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 《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 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 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 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 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没 有任何组织和人对他曾经不公正的遭遇负责。
《春》(练习课) 教案

《春》(练习课) 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春》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春》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的缩写和改写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文《春》。
a. 课文主要描述了春天的哪些特点?b.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c.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情感?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学生进行课文的缩写和改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课文《春》中的春天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2. 完成课文的缩写和改写练习,提交给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问题回答和练习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通过学生的作业提交和批改反馈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春》的文本。
2. 相关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练习册或自主学习资料。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以便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和进行练习。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尽力帮助他们找到答案。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春游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和故事。
3. 让学生进行春天的绘画或写作创作,展示他们对春天的理解和想象。
十、教学反思1. 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穆旦《春》的说课稿

穆旦《春》的说课稿穆旦《春》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在《春》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并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长的自有事物,诗人更多地是倾心和专注于自己的直觉和知性,当然这种直觉是和知性的思辨紧密结合的,也即思维智性的直觉。
语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别这一切的融合无间。
适合学生用他们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细细体味。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诗人所选意像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于情感。
三、说教法针对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在创造一种是指身临其境的氛围,同时结合视频短片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一年四季中,有两个季节是最富有诗意的,那便是春与秋,因此它们也成为了诗人的宠儿。
关于秋的诗句我们学过不少,有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更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不同的诗人带给我们的秋天是不同的。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关于春的诗,一起走进穆旦的《春》。
(二)关于作者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1940年,留校(西南联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
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
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翻译诗歌,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雪莱,普希金,济慈,拜伦等人的诗集十余种。
202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春》习题练习评讲课件(共45页)

解析:“花枝招展”常用来比喻女孩子或事物姿态优美、艳丽。 用于“王大爷”,不恰当。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做到宽容和互助是我们能否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并收获友谊 的基础。(删去“能否”) B.不但三位“太空老师”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而且 与地面课堂进行了实时交流。(将“展示”改为“展现”) C.“减负令”中第一次首次明确提出学生睡眠时间“量表”,例 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至少8小时。(删去“首次”) D.我儿时常惊叹于外祖父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仅用一根竹 子,就编出各种东西。(将“聪明能干”改为“灵巧”) 解析:应将“不但”调至“展示”的前面。
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 的身影。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心中一阵儿小愧 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 于它们……
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 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 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 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c.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
什么呢!
解析:a.《狗·猫·鼠》;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c.《阿长 与<山海经>》
(2)小粤喜欢《朝花夕拾》里的人物。他梳理了《朝花夕拾》 里鲁迅的人物关系,认为阿长也可以放入“亲人”的一栏,你同 意吗?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具体内容说说理由。(高阶思维)
解析:《春夜喜雨》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 “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而B的“护”同样把山水拟人化,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水对人的亲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的火焰”“摇曳”用比 喻的修辞,表现春草的蓬勃生 机 3、在作者的笔下,花朵具有什么 特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顽强生长,叛逆,反抗。 用词:“反抗”、“伸出来”。
4、第一节最后两行中,你认 为哪个词最有想象的空间,它 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欲望”。
特点:感性化,拟人化
5、第一二节之间是怎么衔接的?
自然春天之美,人生春天之谜。
分析概括全诗的主旨。
通过描写春的景象, 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 的生命力,对人生的春天 充满了渴望和追求,还表 达作者反叛意识,同时不 可避免地陷于无奈、焦灼 和迷惘之中。
课后作业
• 语文课时训练
• 仿照本诗,写一组描写夏天的句子
试卷讲解
教学反思
• 在分析诗的过程中讲解的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余 地都不多,这个以后要注意。关于问题的设计也大有学问, 设计的问题是否切合该诗;是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打开 思考的窗口;问题不能太宽泛,让人不知从何说起。因为 又要讲解试卷,中间部分处理的还是有点快,整堂课的节 奏快了,主体部分结尾处没有过渡好,结尾结的有点突然。 另外,最后也可以推荐学生看穆旦的其他诗,比如《冬》, 通过《春》与《冬》的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
九 叶 诗 派
•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 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 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 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 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 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 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 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1942年农历壬午年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让广大人 民在遭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 当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 了反抗感,以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蓝天”承上。 “我们紧闭的肉体”启下, 从自然的春天过渡到人生的春天。
6、“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具有什 么特点? 厚重,轻灵。 7、品读第二节,分析“你 们”指的是谁?被点燃的应 该是什么?“卷曲”“无处 归依”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二十岁的我们。 热情;
无奈,焦虑,迷惘。
8、品读第二节,分析“赤裸” 在此处是什么意思?最后一 句表现了作者哪些感情? 显露,彰显。 痛苦,等待,渴望。 9、分析最后一句的内涵。 (痛 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对突破和开放的渴望,这是春 天的希望。 10、全诗以“春”为题,写 出了春天的哪些内涵?
——穆旦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 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 学习鉴赏诗歌。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 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 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 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 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 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 穆(木)+旦=查 • 金(钅)+庸=镛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 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 歌, 你们被点燃, 卷曲又卷曲, 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 都已经赤裸, 痛苦含的意象有哪些?表 现了大自然春天的哪些特点?
草、花朵、暖风、你。表现了大 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从第一句划出能表现春草特点 的词语,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 (可用“以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事 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