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穆旦)赏析
穆旦诗八首解读

穆旦诗八首解读穆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其简洁、清新、含蓄、丰富的意象和形象,凝练深刻,雄浑苍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中,他的八首千古名诗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穆旦诗八首进行解读,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1.《题西林壁》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滟漪无限江山入。
这首诗是穆旦的名作之一,以描绘西林园林景色为主要内容。
在诗歌中,穆旦运用自然意象描绘了绿树环绕、楼台倒映、水晶帘轻抖的景象,配合细腻雄浑的文字加深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以简洁、清新、含蓄的方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审美的效果,也暗含着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
2.《墨梅》我家洛阳女,才好五十口。
金盘洗手池边水,微雨过天晴。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位洛阳女子洗手和暮春时节下雨之后云消雾散的景象。
穆旦用深入生活的方式,平凡中见奇,将家庭美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达到了经典之作的境界。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内心感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珍惜。
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的中心句在后两句,大意是一个老人孤独地钓着江中的fish,旁边只留下寒冷的雪花。
穆旦通过孤舟、蓑笠、翁这些意象,表达了自然景物和老人相互映衬的意味。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无意中透露出怀旧之情,表达了对寂寞、孤独之境的体悟。
4.《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将描写春天的鸟语、风雨、花朵作为重要内容,层层递进,情景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情绪互动的意境。
整首诗风趣活泼,华丽古朴,渲染了春天醒来的气息和新生事物兴旺的景象。
5.《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包括翠绿的草地和红色的花卉、远处探显的水村山郭和飘扬的酒旗以及江南四百八十寺烟雨中远望而知的多少楼台。
穆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文环境的交融,在艺术构图上达到了独到奇特的艺术性。
《春》 穆旦 详细版

营造意境的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具体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排比、对偶、反 复、移用等)
诗歌的生命——情感
诗,重于抒情言志。情 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与 其他文体相比,诗能更为 充分的显示诗人的品格和 情怀,改造并提高人们的 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 魂。
《春》
——穆旦
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
思考:在《春》这首诗中,“春”的含义有哪些?请简要分 析。(这首诗总共就只有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有什 么特点?)
【答案】
(1)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生长,生命的欲 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2)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 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 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 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思考:《春》这首诗的两节之间有什么关 系?
提示 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 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 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 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 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栏目导航
思考:怎样理解《春》这首诗里的青春主题?诗人是如何表现的?
主题 ①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有朝气。 ②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 ③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 ④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 诗人。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出版的诗 集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穆旦诗选》《穆旦 诗全集》。
背景解读
《春》 穆旦写作《春》这首诗时,不足 24 岁,正是他所写的“紧闭的 肉体”的年龄。诗在震荡中完成,在紧张中展开青春的阵痛和生命 个体在与自然相遇中的感怀。那巨大的令人眩晕的内心深处的风暴, 感染和撼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语文版必修一穆旦《春》教案

《中国现代诗二首(三)》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
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
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1 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
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
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
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诗集《十年诗抄》、论文集《诗与遗产》、译作《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新课标理念下穆旦《春》的导读

九、拓展阅读
青春是永恒的美丽季节,青春的理想,爱情 的渴望,成为永远的谜,蛊惑者年轻人的心。 但这种渴望,却不可以无限地张扬,无限地膨 胀。等待也许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却绝不是懦 弱;不加节制地任其燃烧,青春之火将烧毁的, 也许就是青春本身。
七、再读课文,探究主题
探究问题 如何理解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主题?
明确 这首诗表现的青春主题是复杂的。 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富于朝气; 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 其三,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
或叛逆意识; 其四,在“被点燃”后“无所归依”,陷入
迷惘。Leabharlann 八、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一样要求象征之 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让人由 此及彼的联想。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 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
春
穆旦
一、走进作者
穆旦(1918—1977), 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 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 海宁人。金庸和穆旦是同 姓堂兄,穆旦多住天津,而 金庸后居香港。
穆旦有《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 诗集。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二、作者生平
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 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 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 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 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 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 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 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 去世。
穆旦诗歌《春》原文及赏析

穆旦诗歌《春》原文及赏析穆旦诗歌《春》原文及赏析在平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穆旦诗歌《春》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抵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苦恼,或者欢快。
假如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久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赏析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
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
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猛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气都是必需的。
穆旦是四十时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特别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发性"(袁可嘉语)。
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识,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汲取,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
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特别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紧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分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多而杂而又猛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
其一是猛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抵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深思形象的对立。
"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
穆旦的诗作

穆旦的诗作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被誉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穆旦部分著名诗作。
1.《重阳》:以重阳为主题,抒发了穆旦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无尽的思乡之情。
2.《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赞美》:表达了穆旦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耻辱的悲悯。
4.《诗八首》:通过八首诗歌,展示了穆旦对生活、爱情、友谊等多方面的思考。
5.《冬》:以冬季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6.《爱情》: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7.《理想》:表达了穆旦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8.《友谊》:展示了穆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朋友的情谊。
9.《流吧,长江的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潮汐》:以潮汐为象征,寓意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此外,穆旦还有《探险队》、《旗》、《穆旦诗选》等诗集。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新诗的瑰宝。
穆旦春

穆旦《春》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寂寞)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你们燃烧着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2月一、诗人简介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与武侠大家金庸(查良镛)是查氏家族的同辈兄弟。
穆旦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比曹禺小8岁,比张爱玲大2岁),卒于1977年(终年59岁)。
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这一时期,是他诗歌的创作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横贯湘黔滇三省,跋涉三千里到云南昆明,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在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以及燕卜荪等一大批著名诗人的影响下,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人读艾略特、奥登……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在这期间,穆旦发表了关于艾青和卞之琳的诗评《他死在第二次》和《〈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说起》,并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春》阅读赏析

《春》阅读赏析
以下是一篇《春》的阅读赏析:
《春》是一篇描写春天的散文,语言朴实、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境丰,表现力强,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春之画卷。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春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作者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新、美和力。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写春天的花草树木、风雨人物等,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总的来说,《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日特有的春境,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 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 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 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 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 组合。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 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 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
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
九 •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
叶 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 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
顽强生长,叛逆,反抗。用词: “反抗”、“伸出来”。
危险品运输从业资格考试 /wxp/ 公安部123号令 /gab123/ 公安部139号令 /gab139/ 出租车从业资格考试 /czc/ 出租车理 论考试题 模拟考试题库 试题分析 解答
1942年农历壬午年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伪满洲国康德九年 日本昭和十七年 越南保大十七年 朝鲜檀君纪元4275年
作者写此诗时24岁。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段,作者即将赴缅甸抗日战场参加工作。战争,不仅是爱 情被沉重的战争压抑,民族、生命、道德,都在遭受侵略 者铁蹄的蹂躏。这个时期的青春的诗歌,也当然就打上了 时代的烙印,充满了禁锢感、矛盾感,充满了反抗感,以 及对结束战争、迎接新生活的等待和渴望。
4、第一节最后两行中,你认为哪个 词最有想象的空间,它的用词有什 么特点。
“欲望”。特点:感性化,拟人 化
5、第一二节之间是怎么衔接的?
“蓝天”承上。“我们紧闭的肉体”启 下,从自然的春天过渡到人生的春天。
6、怎么理解“永远的迷”、“紧闭 的肉体”,试从上下文加以分析。
前者写春天的神秘和诱惑。后者写 被禁锢,被封闭,被压抑的青春。
原名查良铮,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属于平
辈,有亲属关系。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袁花人 。1918年出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 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
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 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 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 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77 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10、分析最后一句的涵。
对突破和开放的渴望,这是春天的 希望。 11、全诗以“春”为题,写出了春 天的哪些内涵?
自然春天之美,人生春天之谜。
分析概括全诗的主旨。
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 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 追求,也显示出强烈的反 叛意识,同时不可避免地 陷于无奈、焦灼和迷惘之 中。
1、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 现了大自然春天的哪些特点?
草、花朵、暖风、你。表现了大 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从第一句划出能表现春草特点 的词语,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 (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手法表现 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 达。”) “绿色的火焰”“摇曳”用比 喻的修辞,以动写静的手法, 表现春草的蓬勃生机和无限 3、在作者的笔下,花朵具有什么 特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诗 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 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派 •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 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 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
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 代表诗人: 杭约赫 辛笛 陈敬容 郑敏 唐祈 唐湜 杜运燮 穆旦 袁可嘉
——穆旦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 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 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 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 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 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 穆(木)+旦=查
• 金(钅)+庸=镛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也就是说 他的姑姑是金庸的生母.
7、“泥土做成的鸟的歌”具有什 么特点?
厚重,轻灵。
8、品读第二节,分析“你 们”指的是谁?被点燃的应 该是什么?“卷曲”“无处 归依”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二十岁的我们。热情,无奈, 焦虑,迷惘。
9、品读第二节,分析“赤裸”在 此处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句表现了 作者哪些感情?
显露,彰显。 痛苦,等待,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