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春》原文与高考诗歌精读
中国新诗选读《春》(穆旦)课例赏鉴

《春》课例赏鉴【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探讨作者在春日的感受,从而理解诗的主题。
2.通过深入研读诗文,品味现代诗语言的特点,力求背诵全诗。
3.感悟青春,理解本单元“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从而逐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感受。
【教学方法】1.平等对话,合作交流。
2.以问代讲,逐层深入。
3.将诗歌与音乐、绘画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
【课例实录】一、贴合文本,篆文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欣赏一首诗。
首先,大家来猜猜这个字念什么。
(用篆体板书课题:“”。
)生:春!下面有个“日”,上面是“草”。
师:看到这个字的形象,我们似乎感受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意朦胧,“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春之盎然,以及“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春之素雅。
(学生随教师背诵着熟悉的关于春的诗句。
)究竟,是春天激发了想象,还是想象创造了春天?缘何在这最短的季节却产生了大量的诗篇?现代诗人穆旦在春天又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二、知人论世,走近穆旦师:穆旦,原名查良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代诗人,在闻一多先生编选的《现代诗钞》一书中,他的作品入选数量仅次于徐志摩。
这首诗作于1942 年,24 岁的穆旦正值大好的青春年华。
诗人会在这个春日感受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将通过《春》这首诗,走近穆旦,走进穆旦的心灵世界。
三、分析意象,把握情感师:先请课代表来读一读这首诗。
(课代表读课文。
)师:请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疑问吗?生1:我对第2 节不太理解,不知道和第1 节有什么联系。
师:课间了解了一下,好多同学都有类似的困惑。
现在我们就来拨开云雾。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诗中描述了哪些主要物象?它们有什么特点?据此你能体会出作者对春天有着怎样的感受吗?(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特点”与“感受”结合形成了意象。
先分析第1 小节。
生2:他写了火焰、草、花朵、窗子,还有暖风,我觉得这些都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很温暖,也很动感的感觉。
《春》 穆旦 详细版

营造意境的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具体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排比、对偶、反 复、移用等)
诗歌的生命——情感
诗,重于抒情言志。情 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与 其他文体相比,诗能更为 充分的显示诗人的品格和 情怀,改造并提高人们的 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 魂。
《春》
——穆旦
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
思考:在《春》这首诗中,“春”的含义有哪些?请简要分 析。(这首诗总共就只有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有什 么特点?)
【答案】
(1)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生长,生命的欲 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2)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 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 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 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思考:《春》这首诗的两节之间有什么关 系?
提示 第二节与第一节形成明显的并列与 相互对应的关系,但是第二节在主题上 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绚烂转 向了生命春天的迷惑和痛苦。这种痛苦 正是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的体现。
栏目导航
思考:怎样理解《春》这首诗里的青春主题?诗人是如何表现的?
主题 ①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有朝气。 ②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 ③对“禁锢感”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意识。 ④在“被点燃”后“无处归依”而陷于迷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 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是“九叶诗派”的代表 诗人。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出版的诗 集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穆旦诗选》《穆旦 诗全集》。
背景解读
《春》 穆旦写作《春》这首诗时,不足 24 岁,正是他所写的“紧闭的 肉体”的年龄。诗在震荡中完成,在紧张中展开青春的阵痛和生命 个体在与自然相遇中的感怀。那巨大的令人眩晕的内心深处的风暴, 感染和撼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3月22日穆旦《春天》导读

3⽉22⽇穆旦《春天》导读
3⽉22⽇
今天要读⼀⾸穆旦写的诗,穆旦是笔名,他的原名叫查良铮。
他与写《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的⾦庸是同族兄弟,⾦庸原名叫查良镛。
这两个⼈的笔名的来历很有趣,⾦庸,就是把查良镛的“镛”拆开来作为笔名,穆旦也是把名字⾥的⼀个字拆开来做笔名的,是哪个字呢?原来是把“查”拆成“⽊”、“旦”,然后⽤了跟“⽊”同⾳的“穆”。
你也可以拆拆⾃⼰名字⾥的字作为笔名、⽹名啊,⽐如有些⼈姓“罗”,就说⾃⼰叫“四喜”,姓“骆”,叫⾃⼰“⼩马哥”。
说到拆字,我们也可以把“春”字来拆⼀下。
春在很古代的时候写成“萅”,上⾯是“艹”,中间是“屯”,下边是“⽇”,你是不是有点看得云⾥雾⾥了?其实中间的“屯”是暗⽰我们这个字是读什么⾳的,上下的“艹”和“⽇”是告诉我们春天是怎么回事:太阳⽢愿在⼩草、⼩花及所有⼩的⽣命的下⾯,就像是⼀个不求回报的母亲,默默地、慈爱地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像穆旦说的⼀样,合理地调配着阳光、风和⾬。
你是不是想起了你妈妈,每天精⼼地给你搭配营养的膳⾷,荤菜吃什么,素菜吃多少,餐后⽔果来点什么,睡觉前吃多少毫升的酸奶……把你养得⾝体棒棒。
太阳慢慢升起,就像⼩⼼翼翼慢慢伸开双臂的妈妈,让万物也渐渐长⼤,慢慢成熟。
春天
穆旦
春天是⼈间的保姆,
带领⼀切到秋天成熟,
劝服你⽤温暖的阳光,
⽤风和⾬,使⼟地重复。
林间的群鸟于是欢叫,
村外的⼩河也开始忙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穆旦《春》赏析2_春穆旦赏析

《穆旦《春》赏析2_春穆旦赏析》摘要:他渴着拥抱你花朵,其是强烈而动感火焰、摇曳、渴、拥抱、反抗、伸、推、,也是"醒"与"蛊惑"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对立春穆旦绿色火焰草上摇曳他渴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当暖风吹烦恼或者欢乐如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永远谜蛊惑着是我们二十岁紧闭肉体如那泥土做成鸟歌你们被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组合春是被古今外诗人写得太多题材想到它人们会然地想到系列相关词语与象那么如何用陈旧想像写出新、给人以强烈感受"春歌"呢?新感觉方式、新诗学观念以及新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代表也是现代诗人非常成功他创作被誉"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熟悉对他们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吸收以及他年轻活力都使他诗歌具有突出现代特质《春》这首诗这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现代诗歌重要特是强调诗歌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系列充满对抗、冲突词语和象组织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抒情形式穆旦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色调词语其是强烈而动感火焰、摇曳、渴、拥抱、反抗、伸、推、;其二是静态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对立春天对立;也是"醒"与"蛊惑"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对立"窗子"是种媒介它分隔又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交织组构了诗歌基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语言;以及饱满节奏和集象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呢?它是醒是次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诱惑;是飞扬歌声与敞开欢乐也是沉滞泥土与紧闭肉体;是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新组合与新生它是然春天也是人生青春是诗人春心萌动和诗心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青春三位体恰如光、影、声、色赤裸与感官和思想敞荡它们共等待新组合出现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与"春"相关生动象他们得以表现出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情绪也变化着从暖风吹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新生和强力冲动迷恋与等待。
脱单诗词 有名的现代诗摘抄有穆旦的《春》赏析

脱单诗词有名的现代诗摘抄有穆旦的《春》赏析一、现代诗概述现代诗是一种自由、富有创意的文学形式,相较于古典诗歌,其语言更加鲜活、个性更加鲜明。
现代诗起源于十九世纪初的欧美,后来传入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表现手法。
现代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有名的现代诗——穆旦的《春》。
二、穆旦及其作品《春》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张光华,江苏吴县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穆旦的《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篇,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穆旦《春》赏析《春》是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气息的现代诗。
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春雷响过,万物复苏”,“阳光洒满大地,草木争春”,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时,诗人通过对春天景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诗中还融入了诗人对祖国的忧虑和关切,体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四、脱单角度解读《春》从脱单的角度来解读《春》,我们可以发现诗中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春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正如诗人所写:“春雷响过,万物复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把握住春天的步伐,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时,诗中的家国情怀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不应忘记对祖国的关爱和贡献。
五、结语穆旦的《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
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更能激发我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读穆旦的《春》

192
“现代感性”.郑敏 对 此 曾 这 样 说 道:“穆 旦 的 语 言 直 接 来 自 无秩序,充满矛盾、混乱的心灵深处,好 像 从 一 个 烟 雾 弥 漫 的 深渊升出,落在他 的 笔 下,语 言 的 扭 曲、沉 重、不 正 规 更 真 实 地 表 达 了 诗 人 的 心 态 .”
从 整 体 上 看,这 首 诗 一 共 分 为 两 节,上 节 描 写 大 自 然 的 “春”酣畅淋漓地释放原始欲望,下节写了 人 类 社 会 的“春”欲 望被压抑限制,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表现 出 大 自 然 生 命 的 蓬 勃力量,通过对“二十岁的灵与肉”的描 写 表 现 人 类 社 会 生 命 的盲目与软弱,这两者之间形成鲜明 的 反 差 对 比. 从 细 节 上 看,这 首 诗 中 的 词 语 也 充 满 张 力 性,一 组 是 动 态 的,例 如 摇 曳、渴求、拥抱、反抗、伸、吹 来、醒 了、推、看、点 燃、赤 裸;另 一 组是静态的,例如花朵、土 地、泥 土、草、窗 子、蓝 天、园、鸟、光 影声色,这一动一静 两 组 词 语 的 对 立 正 是 春 天 的 内 在 矛 盾, 也是“醒”和“惑”的 对 立. 此 外,在 意 象 的 选 取 上,诗 人 也 选 用了一些具有对立 色 彩 的 意 象:花 朵 和 土 地;满 园 的 欲 望 和 禁闭的肉体;泥土和歌.这些词语和意 象 的 选 择 共 同 构 成 一 个 既 彼 此 冲 突 ,又 互 相 制 约 的 平 衡 张 力 场 . 三 、“去 个 人 化 ”色 彩
穆旦《春》阅读理解

穆旦《春》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2月1.首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好在哪里?2.诗的结尾两句有什么作用?【答案】1.首句以动写静,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饱满的色彩,呈现了春草蓬勃的生命力,极具形态的动感和内在的神韵。
2.结尾两句借助“光、影、声、色”的“赤裸”和“痛苦”的“等待”,强化了“紧闭的肉体”所受到的“蛊惑”,既是对前文的回应,又是对突破和开放的渴望。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诗句赏析题是诗歌鉴赏常考题型,这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效果,有必要的是要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或作者的态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说火焰摇曳,实则是在写绿色的状态,摇曳是动景,形象的写出了绿色的静态,这样更加形象的写出了绿意葱葱的状态。
此诗的起首两句铺排在春天的热烈与奢华上,“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春草如绿色的火焰燃烧,鲜花繁茂,大地上一片生机,呈现出一种令人恍惚的动态之美,但在一派繁花盛景中又透露出紧张的情绪。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诗句的理解能力。
从题干来看问的是:诗歌的末尾两句的作用?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这是通过对诗歌的理解,进而解释诗歌的主题,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可以从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进行作答:结构上是对前文春的特点进行照应。
从主题上此诗表达的主题是“在生命的限制中对自由的张望”,说得更妥帖一点,就是“在生命的被限制、被禁锢中对自由的张望”。
春天在诗中是一片布满象征情致的幕布,投射在其上面的风物和景致都饱含着对自由的深切渴求,却又被抑制在春天幽深的暗影中。
穆旦《春》的意蕴

穆旦《春》的意蕴
穆旦的《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这首诗的主题为“春”,却截然不同于千百首一般伤春咏怀之类的作品。
春苹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
春天万物苏醒,一切都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激情,春草被注入了诗人的激情,它的摇曳就成为一种渴求。
原文节选: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春》是现代诗人穆旦1942年2月创作的一首诗,首次发表1947年3月12日的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上,后收入《穆旦诗集(1939-1945)》。
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写大自然的春天,表面上写春天的景致,实际上是写对春天的感觉;第二节写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气息的催发下,青春正“为永远的谜迷惑着”,既写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写出了生命春天的焦虑与迷惘。
这首诗完美地运用了现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于内在的张力,意象的撞击和转换来得精彩而神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教学参考
0927 1812
穆旦《春》原文与赏析
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析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
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
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
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
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
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
“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
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
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
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
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
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
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
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