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八首解读

穆旦诗八首解读穆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其简洁、清新、含蓄、丰富的意象和形象,凝练深刻,雄浑苍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中,他的八首千古名诗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穆旦诗八首进行解读,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1.《题西林壁》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滟漪无限江山入。
这首诗是穆旦的名作之一,以描绘西林园林景色为主要内容。
在诗歌中,穆旦运用自然意象描绘了绿树环绕、楼台倒映、水晶帘轻抖的景象,配合细腻雄浑的文字加深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以简洁、清新、含蓄的方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审美的效果,也暗含着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
2.《墨梅》我家洛阳女,才好五十口。
金盘洗手池边水,微雨过天晴。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位洛阳女子洗手和暮春时节下雨之后云消雾散的景象。
穆旦用深入生活的方式,平凡中见奇,将家庭美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达到了经典之作的境界。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内心感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珍惜。
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的中心句在后两句,大意是一个老人孤独地钓着江中的fish,旁边只留下寒冷的雪花。
穆旦通过孤舟、蓑笠、翁这些意象,表达了自然景物和老人相互映衬的意味。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无意中透露出怀旧之情,表达了对寂寞、孤独之境的体悟。
4.《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将描写春天的鸟语、风雨、花朵作为重要内容,层层递进,情景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情绪互动的意境。
整首诗风趣活泼,华丽古朴,渲染了春天醒来的气息和新生事物兴旺的景象。
5.《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包括翠绿的草地和红色的花卉、远处探显的水村山郭和飘扬的酒旗以及江南四百八十寺烟雨中远望而知的多少楼台。
穆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文环境的交融,在艺术构图上达到了独到奇特的艺术性。
穆旦_诗八首_探析

诗苑纵横082CHANGCHENG/2010/4穆旦 诗八首探析武江红 敖小东穆旦的 诗八首无疑是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最优秀的爱情诗之一。
闻一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编选 现代诗抄时就把这组诗收录进去,可谓眼光独到。
这组诗以爱情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情感与理智、灵与肉、自我的分裂与扩张等主题,内涵丰富,要对其做全面性的阐释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拟采用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这一组诗截取片段做试探性的挖掘,希望能够探寻到一点诗歌本真性的东西。
第一首即是爱情的缘起。
!你∀是爱的对象,目睹到了!一场∀爱情的!火灾∀,这会灼伤爱情的双方呀。
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诗人感叹!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却发现我们的阻隔竟然像!重山∀那样广阔、滞重。
把人的相隔比做!重山∀,在穆旦诗作里并不少见,像 不幸的人们中诗人表现人们寻求破除阻隔之后的统一时就写到:而海/这解救我们的猖狂的母亲/永远的溶解/永远的向我们呼啸,呼啸着山峦间隔离的儿女们。
#第二节里!我∀处于爱情的主动地位,在!自然底蜕变程序里∀爱上了一个!暂时的你∀。
!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说明我对爱的追求充满了蜕变的可能。
穆旦的诗友杜运燮曾说:穆旦并非基督徒,也不相信上帝造人,但为方便起见,有一段时间曾在诗中借用!主∀!上帝∀来代表自然界和一切生物的创造者。
∃这里要理解!玩弄∀一词就要联系到西方的宗教性背景。
爱情是神圣的,但在走向爱情过程当中,上帝似乎又在设置种种阻隔,使得他们!相隔如重山∀,流露出作者的无可奈何。
第二首紧承上一首,!我∀积极地向爱靠近并产生分裂。
!你我∀在!水流山石间沉淀∀、诞生,动静结合。
让人费解的是!我们成长∀为何说成是在!死的子宫里∀? !子宫∀是人的孕育和诞生之处,是温暖和庇护的象征。
诗人把社会比做!死底子宫∀,没有温暖和庇护,到处充满了阴冷和猜忌,在这种环境中自我开始走向分裂,正呼应了上一首的自我!蜕变∀。
从自然里诞生,在社会中成长,自然与社会是对立的,下文!变形的生命∀不能完成自己的无助和悲凉也就好理解了。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穆旦诗八首是近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既具有浓郁的古典风韵,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色,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诗歌才华和思想深度。
下面,本文就对这八首诗进行一一赏析。
1.《清秋杂忆》这首诗以感慨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短暂为主题,全诗以“我”为笔触,及时切入晚秋的气氛,表现出诗人深切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像这句“十月白露擎琼,我置一挂心中”表达的就是诗人对秋深的露水之美的表述,令人感到一股深深的诗意。
2.《闻归悄悄应道》这首诗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佳作,以天下忧患为主题,融入个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全诗以“朋友”为述,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特别是最后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出诗人爱国情怀和气节高尚的品质,感人至深。
3.《淮楼吟》这首诗以自由意志为主题,表现出诗人的自由、豁达情怀。
全诗以“我”为笔触,形象地描绘出河畔的景色,以及诗人自由、豁达的心境。
特别是“自取罗裳月夜行,闲倚东篱把酒听……无边天地入看不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表达出了诗人追求自由、豁达的愿望,既深刻,又动人。
4.《过秦楼》这首诗以历史沉淀与人生感悟交融为主题,融入了对时光流逝的痛感和对历史变迁的追思。
全诗以“我”为笔触,富有深情和沉郁。
特别是“风摆银灯影不定,远看烟笼十里堤”一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作者对时间的急迫和对历史的关切。
5.《定风波》这首诗以忠诚为主题,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敬意。
全诗贯穿着忠臣痛哭失志之情和云销雾散之感。
特别是“丈夫贫困志气高,不问东西求妇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正直人格与高尚精神的崇敬,使人感受到忠诚之美。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世间物感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月)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全诗以“我”为述,叙述了一夜夜里对月的追逐与感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超凡思维和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7.《战城南》这首诗以反侵略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反战情感和民愤。
全诗以“我”为笔触,紧扣战争主题,情感深沉、慷慨激昂。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忾,拥抱里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细读穆旦诗八首——以“新批评角度”解读

细读穆旦诗八首——以“新批评角度”解读穆旦(1887-1934),原名陆增祥,字梅叟,号穆旦,江苏武进人,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诗作风格独特,诗风清新淡泊,充满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哲思,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新批评角度”来解读穆旦的八首诗。
一、《夜行》夜色满城寂无声,地上萧条树影成。
星辰各自东归去,唯我夜行客独行。
此诗节奏明快,引人入胜。
穆旦通过写夜行的境况,展现了自己一个晚上归来的深深感触。
这首诗从文字上不难看出其作者的技艺之高,不仅采用了朴实自然的语言方式,句式也别具一格,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同时,这首诗还很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特点,诗人的孤独、冷落的感觉贯穿全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二、《秋日游》窗外一雨蝉声急,心中却婆娑搜动。
临江水至百岁桥,百岁桥边老将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情感感受,又以诗行生动具体的描写,使读者置身其中。
通过描述窗外的雨声以及临江的情景,揭示出诗人对过去的思念。
同时,这首诗还运用了岁月和光阴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思辨思考,让人在婆娑不定中产生深深思绪。
三、《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表达了对凉州地区的沉痛感叹。
穆旦运用了隐喻手法,把羌笛和杨柳联系起来,意在表达凉州被侵略的苦痛。
诗人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凉州孤城的苍凉之感紧密结合,展现出作者的悲痛之情。
整首诗体现出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注。
四、《江亭夜泊》月青江水万家灯,无言谁诉愁思情。
风韵耳中马吼远,阶前自有笛声成。
此诗通过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独白。
在描写江亭夜景的同时,诗人的情感经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阁楼上吹来笛声,带来了一种优美的时空感。
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江亭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感受。
五、《雨窗》一夜霜天欺别后,风雨如晦月如钩。
何人借得吴钩好?空教画颜重不收。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1. 引言1.1 穆旦诗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穆旦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赢得了现代主义文学领域的尊重和认可。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语言实验和创新,而且在主题和意境的塑造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通过对穆旦诗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和壮大。
穆旦诗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1.2 对穆旦诗歌进行现代主义特征分析的重要性对穆旦诗歌进行现代主义特征分析的重要性在于深入了解这一文学形式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穆旦诗歌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追求体现了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的影响和改变。
通过对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拓展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穆旦诗歌中融合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世界的表现,其语言实验和多样性为读者呈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而穆旦诗歌的主观情感表达和抒情特征则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索,引领读者进入诗人内心的世界观和情感体验。
2. 正文2.1 穆旦诗歌的语言实验与多样性穆旦诗歌在语言实验与多样性方面展现出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
在语言实验方面,穆旦诗歌通过对语言结构和语音节奏的创新使用,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语言规范,创造出了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他们常常运用词汇的拼音、汉字的变体和发音模仿等手法,突破了语言的限制,塑造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诗歌风格。
在多样性方面,穆旦诗歌摒弃了传统诗歌的规范格式和题材选择,大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主题和风格,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创作特点。
他们既可以写现实题材,表达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也可以描绘抽象的想象世界,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命运。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穆旦(Mudan)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其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而闻名。
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潮流,它在文学创作中强调对传统形式和情感的颠覆和重构,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穆旦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特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其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穆旦的诗歌作品体现了对传统形式和语言的批判和颠覆。
他的诗歌大多采用自由诗形式,摒弃了传统的格律和韵律约束,以及规范的句式和语法结构。
在《穆旦诗选》中,他的诗歌以自由而灵活的句式和语言呈现,表现出对传统形式的革新和重构。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非传统的写作手法,如断句、意象的碎片化、句法的颠倒和断续等等。
细读穆旦的诗歌,不难发现他对传统形式和语言的批判和颠覆,以及对自由表达的追求。
穆旦的诗歌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主体意识。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和主体意识的觉醒,而穆旦的诗歌作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如内心的痛苦、焦虑和迷茫,以及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我的探索和对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特征。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内心表达和对自我的挖掘,这与现代主义文学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密切相关。
穆旦的诗歌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体现在对传统形式和语言的颠覆和重构、对个性化和主体意识的追求、对现代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以及对感官和意象的丰富表达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而著称,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创作,并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中国现代诗歌《赞美》赏析

中国现代诗歌《赞美》赏析中国现代诗歌《赞美》赏析《赞美》是穆旦创作于1941年12月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以“赞美”为题,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全诗的抒情基调的作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诗歌《赞美》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一、诵读提示诗人袁可嘉说:“赞歌人人能唱,但会唱带血的赞歌者却不多。
”他称穆旦的《赞美》是一首“伴随着深沉的痛苦的”“带血的赞歌”。
这首诗意境宏阔,意象丰富,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
诵读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痛苦、深沉而又激越的强烈感情,揣摩作者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体会每节诗的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内在的感情节奏。
二、整体感知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
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
诗人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旦诗歌分析————————————————————————————————作者: ————————————————————————————————日期:寒冬里不屈的灵魂——试析穆旦的《冬》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
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
《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歌群体。
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
《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
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
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为外文系,在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后,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
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不足四个月迫于战事再度西迁。
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徒步3500华里远行至昆明。
这段经历给了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炼,增加了他诗歌思想的厚度。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缅甸。
身为西南联大助教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同年5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翻山越岭,扶病前行。
部队被打散后,他只身一人经过半年之久,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抗战胜利三年后,穆旦写了《森林之魅—祭胡康白骨》,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直面战争,思考生命与死亡的不朽诗篇。
而这段经历也是诗人最后获罪的主要“证据”。
1958年他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监督劳动”。
继而是文革的批斗、抄家、下放。
十几年间由于迫于政治的迫害,他中断了与大部分亲友的书信,对厄运缄口不言。
诗人停止诗歌创作,但坚持翻译。
虽然他40年代曾创办《新报》,任主编,为文化做过贡献;虽然他曾出版了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8-1945)》和《旗》,并且在194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被赫伯特·克里克莫尔收入《世界名诗库》而名声远扬;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几经周折,并谢绝了美国几所研究机构的聘任,办妥回香港的手续回到祖国。
1953年回到天津南开大学任副教授并致力于俄、英诗歌的翻译,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着贡献。
但这些都被“历史反革命”的罪名所遮蔽。
这使诗人敏感的心灵遭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煎熬,考验着他对人生艰难挫折的抗力;同时也升华着诗人的人格、凝聚着诗人思想的主题。
当1975年恢复创作。
1976年3月却不慎摔断腿骨,恰逢唐山大地震,诗人的腿伤未能得到及时医疗而伤残。
但他在病痛中夜以继日地修改补齐自己曾经翻译的旧著。
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心脏病突发而遽然辞世。
1979年的平反对于他为时已晚。
诗人的一生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才给了他灵魂升华的力量。
屈原云“发愤抒情”,韩愈说“不平则鸣”,欧阳修说“穷而后工”;古之大诗人皆从苦难、郁愤中来;然大诗人之境界更在于如何升华这些苦难和郁愤。
就穆旦诗歌创作而言可分三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为其创作的高潮期,50年代—70年代是其创作的停滞期,70年代后期为其创作总结期。
造成漫长停滞期的原因是自1957年开始穆旦在政治上不断受到打击,在近20多年的压抑与折磨之中,诗人只能保持沉默。
直到1976年在诗人生命的后期又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
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等将近30首作品,《冬》即是诗人晚期诗作的代表。
这些诗可以看作诗人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渗透着他对不幸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个体生命意义的探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渗入、铭刻于人们的内心。
再经过多少代先贤的积淀,它几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基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屈原是爱国主义的滥觞,此后历代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皆以此作为人生理想。
虽世殊时异,但其精神主旨是一致的。
那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他们高瞻远瞩,以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
即使遭受痛苦和磨难也坚贞不渝,他们严格的保护着自己的操守,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是时代的良心所在。
穆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建国以后他的创作受到了长期的舒服和压制,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但他并没有消沉,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默默工作,直到去世为止。
二、《冬》的两个版本所表现出的人生心态《冬》实际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稿本是1980年2月《诗刊》发表的原稿本,第二个稿本则是1986年《穆旦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的修改稿。
其中修改稿的运用更为广泛。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版本呢?原来穆旦在创作后把诗抄寄给了自己的好友杜运燮。
原稿本第一章每一小节的最后一句均为“人生原本是一个严酷的冬天”,杜运燮认为“如此复沓似乎太悲观”,[1]故改为现行版本:“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来温暖人生这严酷的冬天”。
学术界也有过对两种版本的讨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无论在情感真实性还是在诗艺效果上原稿都胜过修改稿。
还有一些学者尖锐的指出,修改稿是特殊年代下的“问题产品”严重遮蔽了是诗人的真情实感,诗艺效果上也存在着缺陷。
另一种则认为经过修改,杜运燮成功地将自己的乐观融入了穆旦的《冬》,使作品有一种全新的鲜活感。
如果从诗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来说,我们无疑应该支持第一种观点,但这到底是不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呢?是不是他一时没有考虑清楚而写的呢?他在给杜运燮的回信中也谈到“其实我愿意写冬之乐趣,你当然能看出,不过,乐趣画在严峻的背景上,所以如此也表明越是冬越能看到生命的可珍之美”。
[2]这是诗人本人的说法,似乎有很强的说服力。
好像说明作者本人也认为杜运燮建议地好,不但把握了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且在艺术上也使原诗提高了不少。
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诗歌创作的背景,联系一下诗人的人生经历,也许会改变一些看法。
《冬》创作于1976年12月,准确地讲也是诗人生命之中最后的一个冬天。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结束于1976年10月,“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但诗人的处境依旧未得到改变。
诗人的内心依然饱受煎熬,还承受着伤残带来的疼痛。
《冬》应该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与忘年之交郭保卫的通信中,穆旦提出杜运燮已不是自己诗歌的知交,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差距很大。
如1976年3月8日,穆旦在给郭保卫的信中说:“自古诗人以愁绪以纽带,成了知音。
我的朋友杜运燮原是写诗的,但现在变成100%的乐天派,因此情绪就谈不出来。
”[3]这是具有私密性的信件,很有说服力。
这从侧面说明了作者对杜运燮建议的感谢是违心的,但对杜用心的感谢似乎应该是真诚的。
巫宁坤先生的话可能更说明问题,他说:“运燮是穆旦多年的朋友,他的意见无疑是对老朋友的关心和爱护。
当时‘四人帮’被揪出来不久,政治形势还不十分明朗,多少还心有余悸。
运燮素来谨言慎行,何况良铮的‘历史问题’还没平反,太悲观的调子,不符合时代精神。
不仅不能发表,没准还会给作者招来言祸。
良铮是过来人,为了不辜负老朋友的关爱,‘想了多时’才做出了改订”。
[4]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悲观意味着对当政的不满,很可能招来言祸。
不可否认,出于老朋友的情面,迫于政治的压力,诗人才作出了修改。
穆旦晚年的整个心态还可以从其他很多资料可以佐证。
如他晚年在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信仰)、人生、写作的意义过程中,说“……我记得咱们中学时代总爱谈点人生意义,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也可以说是已解决,好像是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了。
没有意义倒也好,所以有些人只图吃吃喝喝,过一天享受一天。
只有坚持意义,才会自甘受苦,而结果仍不过是空的。
”[5]那么是不是穆旦晚年就是一个悲观厌世的人呢?其实不是,那种口吻只不过是对当时主流意识的强烈质疑和否定。
穆旦最宝贵的品质,就是能以现代形式,表现他对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独特而深刻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在现代形式上有大的贡献,他创造现代诗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思想写诗”。
作为诗人西南联大的校友,同在芝加哥大学留学的好友吴宁坤在《人生本是一个严酷的冬天》一文中指出“每一节最后的迭句,宛如教堂的钟声,唤起了多少受难灵魂的共鸣”,[6]表达了对改掉迭句的惋惜,这是值得注意的。
所以,穆旦也坦言:“不想被你的结论为太悲,这当然不太公平。
若无迭句,我觉得全诗更俗了。
这是叶芝的写法,一堆平凡的诗句,结尾一句画龙点睛,使前面的散文活跃成诗”。
[7]看来,穆旦认为改过之后“全诗更俗了”,因为“画龙点睛”之笔没有了。
通过对原稿件和修改稿之间进行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一)就感情基调而言,原稿显得悲观,沉重而伤感,修改稿所表达的感情更为积极乐观。
(二)就诗的内在联系而言,去除了“人生本是一个严酷的冬天”,使整个“冬天”的意象造成了肢解和残缺,“冬天”意象同人生的联系被割裂而显得松散。
(三)从表达效果上讲,原稿经过迭句的反复,在诗歌艺术效果上获得了聚焦,从而使其成为整章诗思想和感情的核心,如同音乐作品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