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分析
穆旦诗八首解读

穆旦诗八首解读穆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其简洁、清新、含蓄、丰富的意象和形象,凝练深刻,雄浑苍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中,他的八首千古名诗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穆旦诗八首进行解读,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1.《题西林壁》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滟漪无限江山入。
这首诗是穆旦的名作之一,以描绘西林园林景色为主要内容。
在诗歌中,穆旦运用自然意象描绘了绿树环绕、楼台倒映、水晶帘轻抖的景象,配合细腻雄浑的文字加深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以简洁、清新、含蓄的方式,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审美的效果,也暗含着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层思考。
2.《墨梅》我家洛阳女,才好五十口。
金盘洗手池边水,微雨过天晴。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位洛阳女子洗手和暮春时节下雨之后云消雾散的景象。
穆旦用深入生活的方式,平凡中见奇,将家庭美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达到了经典之作的境界。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内心感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珍惜。
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的中心句在后两句,大意是一个老人孤独地钓着江中的fish,旁边只留下寒冷的雪花。
穆旦通过孤舟、蓑笠、翁这些意象,表达了自然景物和老人相互映衬的意味。
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无意中透露出怀旧之情,表达了对寂寞、孤独之境的体悟。
4.《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将描写春天的鸟语、风雨、花朵作为重要内容,层层递进,情景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情绪互动的意境。
整首诗风趣活泼,华丽古朴,渲染了春天醒来的气息和新生事物兴旺的景象。
5.《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包括翠绿的草地和红色的花卉、远处探显的水村山郭和飘扬的酒旗以及江南四百八十寺烟雨中远望而知的多少楼台。
穆旦通过自然景物和人文环境的交融,在艺术构图上达到了独到奇特的艺术性。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

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分析穆旦诗歌中语言运用的特点。
(以《劝友人》到《蛇的诱惑》为例)。
①穆旦诗歌中的对照手法及反讽生存语境。
穆旦诗歌中善于使用对照手法,通过内容、句式、文体结构等方面的对照,在强烈的对比中揭露社会现实。
此外,作者大量在诗中还大量使用矛盾词汇。
在诗歌《从空虚到充实》和《蛇的诱惑》中,这种对照的手法尤为明显。
“只有你是我的兄弟,我的朋友,/多久了,我们曾经沿着无形的墙/一块走路。
暗暗地,温柔地,(为了生活也为了幸福,)/再让我们交换冷笑,阴谋和残酷。
”(《从空虚到充实》)“在妒羡的目光交错里,垃圾堆,/脏水洼,死耗子,从二房东租来的/人同骡马的破烂旅居旁,在/哭喊,叫骂,粗野的笑的大海里,(听!喋喋的海浪在拍击着岸沿)”。
“老爷和太太站在玻璃柜旁/挑选着珠子,这颗配得上吗/才二千元。
无数年青的先生/和小姐,在玻璃夹道里,/穿来,穿去,和英勇的宝宝/带领着飞机,大炮,和一队骑兵。
”(《蛇的诱惑》)通过一前一后,底层民众嘈杂脏乱的生活与资产阶级奢侈的生活的鲜明对照,讽刺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上流社会精神上的极度空虚。
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矛盾词汇也是穆旦诗歌的显著特点。
如在《从空虚到充实》中,“一些影子,愉快又恐惧,/在无形的墙里等待着福音。
”又如在《蛇的诱惑》中作者说“痛楚的微笑”,愉快-恐惧以及痛楚-微笑,这两组表示相反情感色彩的词汇,作者却将他们组合在一起,让人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煎熬和挣扎。
②穆旦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穆旦的早期诗歌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在语言中也呈现了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
浪漫主义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或直接把它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丑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也大量的渗透在穆旦诗歌中。
在《童年》中,作者写道“从地心里不断涌出来的/火热的熔岩,蕴藏着多少野力,/多少跳动着的雏形的山川,/这就是美丽的化石。
穆旦诗八首赏析

穆旦诗八首赏析穆旦诗八首是近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既具有浓郁的古典风韵,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色,充分展示了诗人的诗歌才华和思想深度。
下面,本文就对这八首诗进行一一赏析。
1.《清秋杂忆》这首诗以感慨自然之美和人生之短暂为主题,全诗以“我”为笔触,及时切入晚秋的气氛,表现出诗人深切的感受和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像这句“十月白露擎琼,我置一挂心中”表达的就是诗人对秋深的露水之美的表述,令人感到一股深深的诗意。
2.《闻归悄悄应道》这首诗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佳作,以天下忧患为主题,融入个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全诗以“朋友”为述,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特别是最后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出诗人爱国情怀和气节高尚的品质,感人至深。
3.《淮楼吟》这首诗以自由意志为主题,表现出诗人的自由、豁达情怀。
全诗以“我”为笔触,形象地描绘出河畔的景色,以及诗人自由、豁达的心境。
特别是“自取罗裳月夜行,闲倚东篱把酒听……无边天地入看不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句,表达出了诗人追求自由、豁达的愿望,既深刻,又动人。
4.《过秦楼》这首诗以历史沉淀与人生感悟交融为主题,融入了对时光流逝的痛感和对历史变迁的追思。
全诗以“我”为笔触,富有深情和沉郁。
特别是“风摆银灯影不定,远看烟笼十里堤”一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到作者对时间的急迫和对历史的关切。
5.《定风波》这首诗以忠诚为主题,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敬意。
全诗贯穿着忠臣痛哭失志之情和云销雾散之感。
特别是“丈夫贫困志气高,不问东西求妇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正直人格与高尚精神的崇敬,使人感受到忠诚之美。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世间物感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月)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全诗以“我”为述,叙述了一夜夜里对月的追逐与感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超凡思维和对自然美好的追求。
7.《战城南》这首诗以反侵略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的反战情感和民愤。
全诗以“我”为笔触,紧扣战争主题,情感深沉、慷慨激昂。
论穆旦诗歌的自我意识。

论穆旦诗歌的自我意识。
穆旦诗歌是中国唐代的一个著名诗人,其诗歌具有自我意识的特点。
本文将从穆旦诗歌中具体剖析其自我意识的表现,并探讨其原因以及影响。
一、穆旦诗歌的自我表现穆旦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我表现的元素。
他在自己的诗歌中经常用第一人称表述,如“吾”、“我”,这代表了他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同。
同时,他对于自己的外貌、性格、自然情感以及感情体验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表达。
比如在《赋得残荷》中,“自谓高心方自复,怜君终爱故园情。
”在这段诗中,穆旦将自己的性格特点展现出来,表达出其“高心方自复”的低调自信,而“怜君终爱故园情”则表达了他对于故乡的感情依恋。
在《答刘倮》中,“万缕吴丝一线愁,离人还向故园头”的句子中,穆旦体现了他的感情体验。
从穆旦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自我认知的关注,以及自我表现的自信和积极性。
二、穆旦诗歌自我意识的原因首先,穆旦是一位文化素养高、见识广的人,对于自我表达有一定的能力和意识。
其次,作为一位文人,穆旦的职责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也促使了他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再次,作为一位渴望接近自然的诗人,穆旦关注自然景物,也就不可避免地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穆旦诗歌中自我意识的表现。
三、穆旦诗歌自我意识的影响穆旦诗歌中自我意识的表现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其注重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的特点反映了唐代诗歌逐渐发展为个人的表达形式,标志着古代诗歌和文学中“主体性”的形成。
其次,穆旦诗歌独特的个人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和文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穆旦诗歌具有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是其文化素养、文学角色、自然情感等因素的共同结果。
其自我表达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诗歌个人化的趋向,对于后世诗歌和文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穆旦诗八首赏析文学

穆旦诗八首赏析文学穆旦写于1942年的《诗八首》是一组被公认为最难解的现代爱情诗,这大概与穆旦语言的陌生、晦涩,以及诗意的深邃辽远有关。
每有表达,诗人都要求其容纳足够多的东西,“内涵几乎要突破文字,满载到超载,然而这正是艺术的协调。
”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充盈深沉的思想完美无损地传达出来,以呼应世界的丰美。
本文将着重分析穆旦是如何彻底地颠覆传统爱情意境,从而将对爱情的解读从表面升华至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中。
一、颠覆“神圣”:从根部瓦解爱情“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
我们相隔如重山!”——节自《诗八首(之一)》爱情产生于什么呢?无心邂逅,电光火石般地一见钟情?如徐志摩笔下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还是如《红楼梦》中前世姻缘,木石为盟?或者如《牡丹亭》中一场春梦,心上人翩然而至,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传统语境下的爱情总是产生于不受人力控制的神秘因素,其悲欢离合似乎在无形中被神灵掌控,任多少人事变迁都无法改变相爱的事实,这就无形中增添了“爱情”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色彩。
而穆旦决然地击碎了这个“神圣”的神话,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的眼睛看见的不过是“一场火灾”。
也就是说,爱情不过是成熟身体的相互需要,是渐离母体后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
情欲并不必然作用在这个“你”和那个“他”之间,而是在适宜的年纪,在无数个“他”身上都具有无数的可能性。
正如一个虚位以待的未知数X,将X1固定为你的惟一,只能说明你先入为主的固执,以旁观者清醒的目光,X2,X3……其实都可能具有与X1相同的地位。
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爱情的神秘感和惟一性,因而也从根部颠覆了它的神圣性:贾宝玉并不必然要爱着林黛玉,杜丽娘并不必然要追随柳梦梅,浪漫与激情不过是生理欲求在一点机缘的帮助下,作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已。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浅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本文就从流派、主题、形式等方面来分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
一、流派特征
穆旦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兼具洛可可风格和抒情主义特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中存在很多与传统诗歌相悖的特点,如采用自由诗歌形式、打破传统韵律和语言表达方式。
他善于将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意蕴融合在一起,独树一帜,赋予诗歌以个性和魅力。
二、主题特征
穆旦的诗歌主题多与个体的命运、人类的命运等相关。
诗人关注的不仅是个体的心灵深处,更是对生命、爱情、自由等普遍关注的话题。
诗人审视世界的敏锐视角和独特的个人体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他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凸显了现代主义诗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叛。
三、形式特征
穆旦的诗歌形式极富创新,多采用自由诗的形式和现代语言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与常规语言不同,追求着探讨和体验自由的本质。
他通过自由的语言表达,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分离解构,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抒情效果。
他的诗歌把自然与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体的感受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结合,表达出了人对自由、人性和真相的渴求。
总之,穆旦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表达着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和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反叛。
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创新性、个性和思辨性。
他的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具有很大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魅力。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穆旦(Mu Dan)是中国当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沉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生命、爱情、战争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同时又富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
接下来,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主题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穆旦诗歌的特点。
穆旦的诗歌表现形式独特,常常运用自由诗体,不拘泥于传统的韵律和格律。
他的诗歌内容流畅自由,没有固定的诗行长度和节奏,给人带来一种即兴即写的感觉。
他常常以简短的词句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凭借着极简的语言达到最大化的艺术效果。
另外,穆旦的诗歌中还常常融入了散文的语言和叙述的手法,使其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其次,穆旦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常运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手法。
他善于用具体的、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雨、星、月、花等自然景物的形象,代表着柔美、寂静、神秘、温暖等情感和意境。
此外,他还通过对战争、死亡、毁灭等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震撼力。
穆旦的诗歌主题丰富多元,既包括对个人生命、爱情、艺术的思考,也包括对社会、文化、历史的关注。
他关注人类生命的脆弱与价值,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探讨艺术创作的挣扎与困惑。
与此同时,穆旦的诗歌中也包含了对历史悲剧、战争和人类命运等现实话题的关注。
他常常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冲突相结合,使得诗歌既具有私人的情感品味,又具有普遍的人类共鸣。
最后,穆旦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凝练,缺少多余的修饰和废话,给人一种凝练而深入的感觉。
他的诗歌语言往往具有一种冷静、淡漠、甚至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给人一种复杂而深远的内心体验。
其次,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和音乐感。
他常常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具体感官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和听觉魅力。
再次,穆旦的诗歌常常运用对比、矛盾和冲突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冲击力。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穆旦诗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地方民间诗歌形式,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以及明代。
它以其丰富的内容、俚俗的语言、流畅的节奏和直观的表达方式而被广泛传唱。
穆旦诗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穆旦诗歌的内容丰富多样。
这种诗歌形式可以被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思想和体验,例如爱情、友情、家庭生活、社会问题等。
它能够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因此在表现内容上非常广泛。
其次,穆旦诗歌通常采用俚俗的语言。
这种诗歌形式通常使用白话和方言,而不是文言文。
这样的语言选择使得它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俚俗的语言也能够更好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第三,穆旦诗歌的节奏流畅且有韵律感。
这种诗歌形式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体裁,并且注重用词的押韵和句子的平仄。
这样的节奏和韵律能够给诗歌带来一种旋律感,使其更加动听和易于传唱。
第四,穆旦诗歌具有直观的表达方式。
它通常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和形象,以便能够清晰地传达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并更好地触动读者的感情和思考。
第五,穆旦诗歌常常带有一些幽默的元素。
这种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同时,常常融入一些幽默的插句和段落,以增加读者的乐趣和诗歌的趣味性。
而幽默的元素也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扬开来。
总的来说,穆旦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诗歌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俚俗的语言、流畅的节奏、直观的表达方式和幽默的元素。
它不仅可以表达普通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乐趣和享受。
这使得穆旦诗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冬里不屈的灵魂——试析穆旦的《冬》摘要:《冬》是穆旦晚年的绝唱,是诗人穆旦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总结和回顾。
也堪称穆旦诗意的最高境界。
《冬》有两个版本,本文对两个版本就感情基调、诗的内在联系、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原稿本更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建国之后,穆旦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受到了极大的束缚,而且在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在时代的重压之下,诗人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独立而高贵的人格对抗着苦难,展现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穆旦;人生轨迹;两个版本;《冬》;赏析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一个富有活力的诗歌群体。
成员包括郑敏、穆旦、袁可嘉、辛笛、陈敬容等九位重要的诗人。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穆旦就是这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
他在诗艺的探索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人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
他的受难历程与新中国的历史过程正好可以相互印证。
《冬》是诗人在人生最后一个冬天里写下的,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虽然当时的政治局势有所好转,但诗人的生命状态依然是“寒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更好了解作家,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
接下来,笔者将对作者的人生轨迹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穆旦人生轨迹所造就的人格及思想主题穆旦作为一个早慧的诗人,他小学二年级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一文就发表在邓颖超/刘清扬主编的《妇女日报·儿童乐园》上,当时诗人尚未满7周岁。
而作为明清两代的江南望族之后,祖父一代家境逐渐衰落,父亲因记忆力差而没有体面的工作,使他们一家人在封建大家族里处处受到排斥和冷眼,他小小年纪就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贫富的对立使他呈现出早熟和坚韧的品性。
在南开中学,品学兼优的穆旦发表了各种散文随笔以及大量诗歌,并第一次使用穆旦这一笔名。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后改为外文系,在系统地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后,诗歌创作走向了成熟。
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不足四个月迫于战事再度西迁。
穆旦作为护校队员,徒步3500华里远行至昆明。
这段经历给了他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炼,增加了他诗歌思想的厚度。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缅甸。
身为西南联大助教的穆旦投笔从戎,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同年5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在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中翻山越岭,扶病前行。
部队被打散后,他只身一人经过半年之久,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抗战胜利三年后,穆旦写了《森林之魅—祭胡康白骨》,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直面战争,思考生命与死亡的不朽诗篇。
而这段经历也是诗人最后获罪的主要“证据”。
1958年他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监督劳动”。
继而是文革的批斗、抄家、下放。
十几年间由于迫于政治的迫害,他中断了与大部分亲友的书信,对厄运缄口不言。
诗人停止诗歌创作,但坚持翻译。
虽然他40年代曾创办《新报》,任主编,为文化做过贡献;虽然他曾出版了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8-1945)》和《旗》,并且在1948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被赫伯特·克里克莫尔收入《世界名诗库》而名声远扬;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几经周折,并谢绝了美国几所研究机构的聘任,办妥回香港的手续回到祖国。
1953年回到天津南开大学任副教授并致力于俄、英诗歌的翻译,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着贡献。
但这些都被“历史反革命”的罪名所遮蔽。
这使诗人敏感的心灵遭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煎熬,考验着他对人生艰难挫折的抗力;同时也升华着诗人的人格、凝聚着诗人思想的主题。
当1975年恢复创作。
1976年3月却不慎摔断腿骨,恰逢唐山大地震,诗人的腿伤未能得到及时医疗而伤残。
但他在病痛中夜以继日地修改补齐自己曾经翻译的旧著。
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心脏病突发而遽然辞世。
1979年的平反对于他为时已晚。
诗人的一生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才给了他灵魂升华的力量。
屈原云“发愤抒情”,韩愈说“不平则鸣”,欧阳修说“穷而后工”;古之大诗人皆从苦难、郁愤中来;然大诗人之境界更在于如何升华这些苦难和郁愤。
就穆旦诗歌创作而言可分三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为其创作的高潮期,50年代—70年代是其创作的停滞期,70年代后期为其创作总结期。
造成漫长停滞期的原因是自1957年开始穆旦在政治上不断受到打击,在近20多年的压抑与折磨之中,诗人只能保持沉默。
直到1976年在诗人生命的后期又迎来了一个创作高峰。
一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等将近30首作品,《冬》即是诗人晚期诗作的代表。
这些诗可以看作诗人在生命后期对自己人生之路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渗透着他对不幸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个体生命意义的探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渗入、铭刻于人们的内心。
再经过多少代先贤的积淀,它几乎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基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屈原是爱国主义的滥觞,此后历代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皆以此作为人生理想。
虽世殊时异,但其精神主旨是一致的。
那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他们高瞻远瞩,以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
即使遭受痛苦和磨难也坚贞不渝,他们严格的保护着自己的操守,为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是时代的良心所在。
穆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建国以后他的创作受到了长期的舒服和压制,政治上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但他并没有消沉,依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默默工作,直到去世为止。
二、《冬》的两个版本所表现出的人生心态《冬》实际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稿本是1980年2月《诗刊》发表的原稿本,第二个稿本则是1986年《穆旦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的修改稿。
其中修改稿的运用更为广泛。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版本呢?原来穆旦在创作后把诗抄寄给了自己的好友杜运燮。
原稿本第一章每一小节的最后一句均为“人生原本是一个严酷的冬天”,杜运燮认为“如此复沓似乎太悲观”,[1]故改为现行版本:“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人生的乐趣也在严酷的冬天”、“来温暖人生这严酷的冬天”。
学术界也有过对两种版本的讨论,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无论在情感真实性还是在诗艺效果上原稿都胜过修改稿。
还有一些学者尖锐的指出,修改稿是特殊年代下的“问题产品”严重遮蔽了是诗人的真情实感,诗艺效果上也存在着缺陷。
另一种则认为经过修改,杜运燮成功地将自己的乐观融入了穆旦的《冬》,使作品有一种全新的鲜活感。
如果从诗歌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来说,我们无疑应该支持第一种观点,但这到底是不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呢?是不是他一时没有考虑清楚而写的呢?他在给杜运燮的回信中也谈到“其实我愿意写冬之乐趣,你当然能看出,不过,乐趣画在严峻的背景上,所以如此也表明越是冬越能看到生命的可珍之美”。
[2]这是诗人本人的说法,似乎有很强的说服力。
好像说明作者本人也认为杜运燮建议地好,不但把握了自己的真实感情,而且在艺术上也使原诗提高了不少。
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诗歌创作的背景,联系一下诗人的人生经历,也许会改变一些看法。
《冬》创作于1976年12月,准确地讲也是诗人生命之中最后的一个冬天。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结束于1976年10月,“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但诗人的处境依旧未得到改变。
诗人的内心依然饱受煎熬,还承受着伤残带来的疼痛。
《冬》应该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与忘年之交郭保卫的通信中,穆旦提出杜运燮已不是自己诗歌的知交,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差距很大。
如1976年3月8日,穆旦在给郭保卫的信中说:“自古诗人以愁绪以纽带,成了知音。
我的朋友杜运燮原是写诗的,但现在变成100%的乐天派,因此情绪就谈不出来。
”[3]这是具有私密性的信件,很有说服力。
这从侧面说明了作者对杜运燮建议的感谢是违心的,但对杜用心的感谢似乎应该是真诚的。
巫宁坤先生的话可能更说明问题,他说:“运燮是穆旦多年的朋友,他的意见无疑是对老朋友的关心和爱护。
当时‘四人帮’被揪出来不久,政治形势还不十分明朗,多少还心有余悸。
运燮素来谨言慎行,何况良铮的‘历史问题’还没平反,太悲观的调子,不符合时代精神。
不仅不能发表,没准还会给作者招来言祸。
良铮是过来人,为了不辜负老朋友的关爱,‘想了多时’才做出了改订”。
[4]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悲观意味着对当政的不满,很可能招来言祸。
不可否认,出于老朋友的情面,迫于政治的压力,诗人才作出了修改。
穆旦晚年的整个心态还可以从其他很多资料可以佐证。
如他晚年在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信仰)、人生、写作的意义过程中,说“……我记得咱们中学时代总爱谈点人生意义,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也可以说是已解决,好像是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了。
没有意义倒也好,所以有些人只图吃吃喝喝,过一天享受一天。
只有坚持意义,才会自甘受苦,而结果仍不过是空的。
”[5]那么是不是穆旦晚年就是一个悲观厌世的人呢?其实不是,那种口吻只不过是对当时主流意识的强烈质疑和否定。
穆旦最宝贵的品质,就是能以现代形式,表现他对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独特而深刻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在现代形式上有大的贡献,他创造现代诗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思想写诗”。
作为诗人西南联大的校友,同在芝加哥大学留学的好友吴宁坤在《人生本是一个严酷的冬天》一文中指出“每一节最后的迭句,宛如教堂的钟声,唤起了多少受难灵魂的共鸣”,[6]表达了对改掉迭句的惋惜,这是值得注意的。
所以,穆旦也坦言:“不想被你的结论为太悲,这当然不太公平。
若无迭句,我觉得全诗更俗了。
这是叶芝的写法,一堆平凡的诗句,结尾一句画龙点睛,使前面的散文活跃成诗”。
[7]看来,穆旦认为改过之后“全诗更俗了”,因为“画龙点睛”之笔没有了。
通过对原稿件和修改稿之间进行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一)就感情基调而言,原稿显得悲观,沉重而伤感,修改稿所表达的感情更为积极乐观。
(二)就诗的内在联系而言,去除了“人生本是一个严酷的冬天”,使整个“冬天”的意象造成了肢解和残缺,“冬天”意象同人生的联系被割裂而显得松散。
(三)从表达效果上讲,原稿经过迭句的反复,在诗歌艺术效果上获得了聚焦,从而使其成为整章诗思想和感情的核心,如同音乐作品的主旋律。
而修改稿换成几个抒情性的语句,消除了这一凝聚作用,使作品从一首表现人生哲理的诗,降格为一首写景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