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 带循行动图
十二经络循行动态图,人体所有穴位都在!(无价之宝,赶紧收藏)

十二经络循行动态图,人体所有穴位都在!(无价之宝,赶紧收藏)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主治循行肺系病。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终以迎香二十穴。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车峙,下关头维人迎对,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鹰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位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
二十一穴太阴脾,隐白大都太白随,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拗,血海箕门冲门开,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
九穴手少阴心经,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遂,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隅,腕骨阳谷可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走,臑俞天宗及秉风,曲桓肩外复肩中,天窗天容上颧髎,却入耳中循听宫。
膀胱经穴始睛明,攒竹眉冲曲差呈,五处承光上通天,络却玉枕天柱牵,大杼风门沿脊下,肺厥阴心督膈俞,肝胆脾胃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跟,小肠膀胱连中膂,白环四穴在腰骶,上次中下髎八孔,会阳承扶殷门共,浮郄委阳又委中,附分魄户膏肓同,神堂譩譆过膈关,魂门阳纲意胃仓,腰一肓门二志室,胞肓秩边下合阳,承筋承山可飞扬,跗阳昆仑仆参将,申脉金门京束骨,足通谷到至阴乡。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骨大赫位,气穴四满中注立,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僻,步廊神封灵墟位,神藏彧中俞府既。
九穴手厥阴心包,天池天泉曲泽深,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备。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会,会宗三阳四渎配,天井上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偏,天髎天牖同翳风,瘛脉颅息角孙通,耳门和髎丝竹空。
少阳足经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听会客主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企,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及脑空,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当,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下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毕。
脾经的位置图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图脾经的位置足太阴脾经最全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脾经循经位置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脾经穴位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隐白穴SP1 Yǐn bái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浅刺0.1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穴SP2 Dàdū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穴SP3 Tài bái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足太阴脾演示课件

上吐下泻。 • 实证,见腹内绞痛; • 虚证,见腹部胀气。 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公孙以治疗急性腹痛为擅长。
脾经经别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 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 贯舌本。
三、足太阴经别
• 【注释】
(二)主要病候:
• 《灵枢·经脉》: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 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 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注释 • 噫:嗳气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衰,当指病气衰退。 • 溏瘕泄:溏,指大便溏泄;瘕,指腹部忽聚忽
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 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 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在胸胁。
循行小结:
1.联系脏腑:心、脾、胃 2.联系器官:膈、咽、舌 3.交接经脉:胃经(隐白)、心经 (心中)
• 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为股前,约当冲 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别 合
髀 面部
阳明
入
合阳明 入腹
出
咽部 舌本
脾 经 经 筋
四、足太阴经筋
• 《灵枢•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
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 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 阴器。
12经络动态循行图

12经络动态循行图1手太阴肺经▍巡行时间: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经络歌诀: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巡行时间: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经络歌诀: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3足阳明胃经▍巡行时间: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经络歌诀: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上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4足太阴脾经▍巡行时间: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经络歌诀: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太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5手少阴心经▍巡行时间: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经络歌诀: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6手太阳小肠经▍巡行时间: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经络歌诀:手太阳小肠经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谷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巡行时间: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经络歌诀: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邻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循行路线》

《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循行路线》
人体十二经脉之循行,循环往复,如环无端。
足太阴脾经上接足阳明胃经,其经脉的具体循行路径如下:“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昌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先做几处名词解释。
“白肉际”,指的是手足之掌或跖与指或趾,这些都有赤白肉际,掌或跖与指或趾的阴面为白肉,阳面即生有毫毛的那一面为赤肉,二者相交界的地方即为赤白肉际。
“核骨”即指第一趾跖关节在足内侧所形成的圆形隆起,其状如圆骨,故名。
而“踹”在此为“脯”之误,即指小腿的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
以上翻译过来意思是说,足太阴脾经的经脉,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然后沿着足大趾内侧的白肉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到达内踝的前缘;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然后沿胫骨的后缘,与足厥阴肝经相交会并穿行至其前方;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之内侧的前缘,然后进入腹内。
到此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
它的一条支脉,在胃腑处分出,然后上行穿过膈膜,注人心中;而后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GIF图

一、LU(Lung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大拇指桡侧之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相接。
二、HT(Heart)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经气于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三、PC(Pericardium)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左右各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中冲穴;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会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四、LI(Large Intestine)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督脉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足太阴脾经循行解

足太阴脾经循行解足太阴脾经太阴脾起足大趾,循趾内侧白肉际,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上膈通,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踹循胫膝股里,挟咽连舌散舌下,支者从胃注心宫。
【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 中府(手太阴),期门(足厥阴),日月(足少阳),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注释】(1)白肉际——指四肢掌(蹠)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
掌(蹠)面的皮肤较厚而色浅,称白肉,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
”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
即指第1蹠骨的头部突起。
(3)内踝——胫骨下端的突出处。
(4)踹——音篆。
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吼之后。
”此兼指食管而言。
(7)舌本——指舌根部。
【语译】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1)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身体皆重。
足太阴脾经-带循行动图25页PPT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治](1)胸胁胀满,胁肋
•
痛。
•
(2)咳嗽,气喘。
•
(3)全身疼痛,四肢无
•
力。
•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 9
• 18、天溪 (SP18)
•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
•
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 胸小肌。浅层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胸肩峰动、静脉的胸肌支和胸外
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主治](1)胸痛,咳嗽。
• [主治](1)腹痛,疝气, 腹满积聚。
•
(2)霍乱吐泻。
•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可灸。
脾 1
• 14、腹结 (SP14)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大横
•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15、大横 (SP15)
• [定位]仰卧。在腹中部,距脐
•
中4寸。
• 16、腹哀 (SP16)
• [主治]
• (1) 便血,尿血,月经过多, 崩漏。
• (2)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 (3)胸痛, 腹胀。
•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 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脾 4
• 2、大都 (SP2)荥穴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 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 赤白肉际凹陷处。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 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的 属支。深层有股动、静脉,隐神经和 股神经肌支。
• [主治](1)小便不利,遗尿。
•
(2)腹股沟肿痛。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脾 1 5
• 12、冲门 (SP12)
• [定位]仰卧。在腹股沟外侧,距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 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 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髂腰 肌。浅层有旋髂浅动、静脉的分支 或属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 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深 层有股神经,第十一、十二胸神经 前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肌支,旋 髂深动、静脉。
• [主治](1)腹痛。
•
(2)疝气,痔疾。
•
(3)崩漏,带下。
•
脾 1
足 太 阴 脾 经
脾 1
• 四、足太阴脾经
• (一)循行:《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 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 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 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 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
• 二)病候
•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当脐
•
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 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 [主治](1)腹痛,腹泻,大 便秘结。
•
(2)腹哀还可治疗泄
泻,痢疾,消化不良。
• [刺灸法]直刺0.8~1.2寸;腹 哀直刺0.5~0.8寸;可灸。
脾 1 8
• 17、食窦 (SP17)
•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 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 肋间外肌。浅层布有第五肋间神 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 有胸长神经的分支,第五肋间神 经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
• [主治](1)胸胁胀痛。
•
(2)嗳气,反胃,腹胀。
•
(3)水肿。
•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 [主治](1)腹胀、肠鸣。
•
(2)小便不利,遗精。
•
(3)下肢痿痹,腿膝厥冷,
足踝肿痛。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脾 1
• 8、地机* (SP8)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 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深 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
(2)乳痈,乳少。
•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脾 2
• 19、胸乡 (SP19)
•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6寸。
• 20、周荣 (SP20)
•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二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6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
• [主治](1)胸胁胀痛。
[主治]
(1)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 良。
(2)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 带下,阴挺,产后血晕,滞产,不 孕。
(3)阳痿,遗精,遗尿,疝气,小 便不利。
(4)下肢痿痹,脚气。
脾
• 9
[配伍]
• (1)、配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 治小儿急性肠炎。
• (2)、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脾 1
• 13、府舍 (SP13)
•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 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 腹横肌。浅层布有旋髂浅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十一、 十二胸神经前支和第一腰神 经前支的肌支及伴行的动、 静脉。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
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
(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三)主要病候
•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
• (1)、配带脉,有调经统血的作用,主治月
经不调。
• (2)、配犊鼻、阴陵泉、阳陵泉,有舒筋活 络,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疼痛。
• (3)、配合谷、曲池、三阴交,有疏风清热
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脾
1
4
• 11、箕门 (SP11)
• [定位]正坐或仰卧伸下肢。在大腿 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 寸。
• [定位]仰卧或正坐屈膝。在大腿内侧, 髌
•
底内侧端上2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股。浅 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股动、静脉的股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 漏。
•
(2)瘾疹,丹毒,皮肤瘙痒。
•
(3)小便淋涩。
•
(4)股内侧痛。
• [配伍]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 底的前下方。
•
[主治]
• (1)胃痛,呕吐,饮食不化, 腹胀 腹痛,肠鸣,泄泻,痢 疾。
• (2)心烦失眠,发狂妄言。
• (3)嗜卧,水肿。
• (4)足痛,足肿,脚气。
•
[刺灸法]直刺0.5~0.8寸;
可灸。
脾 7
• 5、商丘 (SP5)经穴
• (3)、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湿利尿的作用,主 治癃闭。
• (4)、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 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 (5)、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光 明,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 将枯。
• (6)、配太冲、下巨虚;内关、足三里,均有良好的镇痛 的作用;是剖腹产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
(3)癫狂,小儿癫痫。
•
(4)足踝痛。
•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脾 8
• 6、三阴交* (SP6)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 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 肌、胫骨后肌、长屈肌。浅层布有 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 的属支。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 静脉。
•
[主治]
• (1)腹胀,胃痛,消化不 良, 泄泻,便秘。
• (2)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
• (3)心痛,心烦。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可灸。
脾 5
• 3、太白* (SP3)输穴;原穴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 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 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 (四)主治概要
•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脘痛。
• 妇科及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 精。
•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
脾 3
• (五)腧穴(共21穴,左右 42穴)
• 1、隐白* (SP1)井穴
•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 底,在足大趾末节内 侧,距 趾甲角0.1(指寸)。
•
(2)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
•
(3)膝痛。
• [配伍]
• (1)、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 主治腹寒。
• (2)、配水分,有利尿行水消肿的作 用,主治水肿。
• (3)、配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 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
3 • 10、血海* (SP10)
•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 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 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内侧(三 角)韧带、胫骨内踝。浅层布有隐神 经,大隐静脉。深层有内踝前动、静 脉分支或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