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对人体的作用 脾经上穴位的功能

合集下载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乡间郎中网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介绍足太阴脾经是阴经,跟脏腑联系最紧密,尤其是脾、胃和心,同时它也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经穴。

此经脉始于大趾末端,后从胃部分出支脉,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主要循行在胸腹部及下肢内侧。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足太阴脾经运行时间巳时(9:00~11:00)足太阴脾经作用和功能《灵枢·经脉》中说:“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

”足太阴脾经相关疾病脏腑症:脾经出现问题,会导致全身乏力、胃脘痛、嗳气、大便稀、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等。

脾气绝则会肌肉松软、消瘦。

经络症:若脾经失调,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经络循行的地方还会出现冷、酸、胀痛、麻木等。

日常如何养护足太阴脾经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就好,因此嘴唇是红润的。

这段时间要喝至少3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千万不可等口渴了再喝,要平时均匀地喝水。

感到口渴那代表身体已经缺水了。

脾作为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每天巳时,在人体的正侧面,采用拍打刺激的方式保养,每次10分钟,力度要适中,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提高。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配伍: 配足三里治肠鸣泄泻;配中极穴治月经不 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穴治疝气;配 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漏谷穴
拼音: lòuɡǔ
别名: 太阴络穴
解析: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 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 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 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 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 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 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 状,故名。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 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 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 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 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 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意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运行: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关联: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 穴。
取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 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 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 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 经分支。
意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运行: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气血: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 脾土微粒。
关联: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取穴: 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 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 浅神经分支丛。
配伍: 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

足太阴脾经重点穴位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足太阴脾经的重点穴位。

说起这足太阴脾经啊,那可是咱身体里的一条“健康要道”。

这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守护健康的“小卫士”,一个个都有着大作用。

先来说说这“隐白穴”。

它在大脚趾内侧的指甲角旁。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朋友,他总是感觉浑身没劲儿,精神头也不好。

我就告诉他,每天多按按隐白穴。

他半信半疑地照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见到他,嘿,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精神饱满,还一个劲儿地感谢我。

这隐白穴啊,对于止血、调理月经过多等都有不错的效果。

再讲讲“太白穴”。

它在脚的内侧边缘,靠近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的凹陷处。

有一回我自己不小心吃多了,肚子胀得难受。

我就想到了太白穴,自己按摩了一会儿,那股胀胀的感觉慢慢就减轻了。

这太白穴可是健脾要穴,对于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都能帮上忙。

还有“公孙穴”,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我曾经遇到一位阿姨,总是说自己心慌、失眠。

我建议她多按按公孙穴。

没过多久,阿姨开心地跟我说,睡眠质量好多了,心慌的情况也少了。

公孙穴对于调理脾胃、缓解心慌等都很有效。

“三阴交穴”也是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在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记得有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她妈妈正在为脸上的色斑烦恼。

我就告诉她,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改善色斑有帮助。

后来朋友跟我说,她妈妈坚持按摩了一段时间,色斑真的淡了一些。

这个穴位不仅能美容养颜,对调理月经、缓解痛经等也很管用。

“阴陵泉穴”在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有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大爷在锻炼,说自己腿有点肿。

我就跟他提到了阴陵泉穴,让他回家多揉揉。

后来再碰到大爷,他说腿肿的情况好多了。

阴陵泉穴对于祛湿、消肿等很有效果。

这足太阴脾经上的重点穴位,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宝藏”,只要我们好好利用,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朋友们,平时可别忘了多关注关注它们哟!。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 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

运而化之气血生健脾通经湿邪除——足太阴脾经脾胃同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各司其职,其中足太阴脾经为阴经,属脾脏,主管运化功能,“运”运动、转运之意,“化”则指变化、转化,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转运到全身。

胃将食物化成食糜,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要吸收则全依赖脾的功能。

1.经脉循行足太阴脾经起隐白,经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至冲门穴,然后进入腹部,属于脾,并与胃腑相联络,继续上行通过横膈,沿着食管的旁边上行到舌根部,散布于舌下,途经大横、腹哀等穴。

支脉1: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横膈,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足太阴脾经以脾脏为中心,把与脾脏关系密切的胃、舌、口、唇、以及肌肉筋骨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主管人体的运化功能。

⑴ 脾主运化,运化谷物及运化水湿中医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仓廪之本”,仓廪即贮藏粮食的仓库。

《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是后勤给养的根本,其中唯有脾属脏,食物包括水分从口入胃,最终从大肠以粪便的形式、从膀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食物的精华部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水分之所以被人体利用吸收,关键是脾的作用,这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即运化谷之精微和水之精微,脾的这个功能也称为“升清”,水谷精微上升至心,在心的作用下,化生为血液,进入脉中,最后到达肺脏,在肺的作用下,进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营养作用,还有部分水之精微在脾升清的作用下,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进而滋润全身脏腑器官。

也就是说,人体内至脏腑,外至皮脉筋肉等器官组织所需要的营养以及化生气、血、津、液所需要的原料,都是在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这一作用,即在脾的升清作用。

因此脾为后天之本。

而食物残渣通过胃、小肠、大肠等作用排出体外的过程即“降浊”。

由上可见,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脾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脾的功能不足,会出现水液代谢失衡,导致水湿积聚,甚至变成痰饮,阻滞在经络之中,影响气血的运行,继而变生百病。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这次,再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此经主要病候包括: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呕吐、心下急痛、心烦、便溏、下痢、黄疸、小便不利等症。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1.隐白位于足大趾内侧端,在距趾内侧爪甲角约一分处取穴。

主治呕吐、暴泄、癫狂。

针灸针1~2分,灸2~3壮。

2.大都位于足大趾本节前陷中,在足大趾内侧,趾蹠关节前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腰痛、便秘。

针灸同上穴。

3.太白位于足内侧核骨下,在第一蹠骨小头后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霍乱、腰痛。

针灸针3分,灸3~5壮。

4.公孙位于足大趾内侧本节后,于太白后一寸,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膨胀。

针灸针5~8分,灸3~5壮。

5.商丘位于内踝下微前陷中,在当足内踝的前下方陷中(在中封、照海之间)取穴。

主治肠鸣腹胀、溏泻、便秘、痔疮。

针灸针3分,灸3壮。

6.三阴交位于内踝上3寸,于内踝直上3寸处,当胫骨后缘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失眠、脾胃虚弱。

针灸针5~8分,灸5~10壮。

孕妇禁针。

知识:人体穴位之足太阴脾经7.漏谷位于内踝上6寸,从三阴交直上3寸、骨后缘陷中取穴。

主治腹胀满急、偏坠、腿膝冷、麻痹不仁。

针灸针5~8分,灸3~5壮。

8.地机穴位位于膝下5寸,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失精。

针灸针5~8分,灸3~7壮。

9.阴陵泉位于膝内侧辅骨下,于内辅骨下凹陷中取穴。

主治:同上穴。

针穴针5分,灸3~5壮。

10.血海位于膝上内侧,赤白肉际。

屈膝垂足正坐,在辅上廉之上方2寸处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腿内侧生疮痒痛。

针灸针5分~1寸,灸3~5壮。

11.箕门位于在阴股内动脉处。

正坐,从血海上6寸动脉应手处取穴。

主治小便不通,遗弱,鼠蹊肿痛。

针灸针3~5分(避开血管,不可深刺),灸3~5壮。

12.冲门位于大横穴下5寸横骨两端约文中。

仰卧,从任脉曲骨穴旁开3寸5分取穴。

主治腹寒积聚疼痛、疝痛、癃闭。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 太白 SP3 Tài 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足太阴脾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阴脾经和脾脏相关,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18) 天溪 SP18 Tiān xī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脾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脾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

脾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脾经的作用脾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经络,它主要负责运输水谷精气,调节体液代谢,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功能。

脾经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输水谷精气:脾经通过运输水谷精气,为全身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运转。

2.控制消化系统:脾经通过运行升清之气,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帮助身体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行。

3.掌握运化和吸收:脾经主司运化和吸收的功能,能够有效地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我们需要的物质,提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使用。

4.维护血液循环功能:脾经能够调节血液的生成和循环,维护全身的血液供应,保证各个组织和器官正常运行所需的血液供应。

5.支持免疫系统:脾经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防御疾病的侵袭。

2. 脾经的功能主治脾经的功能主治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脾虚引起的功能障碍类疾病脾虚是指脾经功能不足,无法运输水谷精气,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病症。

脾虚引起的功能障碍类疾病包括: -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胃脘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 脾气不足: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疲倦无力、面色苍白、容易出汗等症状。

- 脾阳不足: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腹泻、减弱食欲等症状。

2.2 湿邪引起的疾病湿邪是指湿气的侵袭,导致脾经失调,引发各种疾病。

湿邪引起的疾病包括:- 脾湿: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黏滞等症状。

- 湿热:主要表现为尿黄赤、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症状。

-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口渴、大便糊状等症状。

2.3 血液循环相关疾病脾经在维护血液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也与脾经有关。

这些疾病包括: - 血瘀:主要表现为经络阻滞、疼痛等症状。

- 血寒:主要表现为寒痛、经行不畅、肢冷等症状。

- 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头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足太阴脾经—强大的后备力量

足太阴脾经—强大的后备力量

足太阴脾经—强大的后备力量作者:杨力来源:《科学养生》2017年第05期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

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足太阴脾经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

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

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侧胸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胃痛、呕吐、肠炎、腹胀、噫气、黄疸、水肿、自觉身体沉重、行动困难、不能平卧、舌痛、舌根强直、小便不通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患足太阴脾经疾病者,主要反应以胃肠疾病为主,如,食后呕吐、胃痛、腹胀、嗳气、便后或屁后腹中宽舒、身体粗重、面目身发黄等。

本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

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穴位名如下: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第一,经血过多,艾灸隐白穴有特效。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此穴对于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常有一些女性朋友在经期会出现血崩现象,严重的可持续数十天出血不止,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和全身无力等一系列严重贫血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血崩的主要原因是冲任两脉不固,脏腑失调。

因此在治疗上应着重补肝健脾益肾,调养冲任,其中又以健脾最为重要。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按照经络学说的原理,刺激隐白穴有健脾统血、补中益气的功效。

艾灸隐白穴治疗血崩,既简便易行,效果又明显。

露出两脚,把艾条的一头点燃后,悬于一侧隐白穴上1.5厘米处,每次悬灸15~20分钟,以隐白穴周围皮色转红有热感为止。

先灸一侧,然后灸另一侧,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后可再继续灸1~2天,使疗效更为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太阴脾经对人体的作用脾经上穴位的功能
*导读: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脾经对人体的作用。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于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脾经养生
养生时间: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旺。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
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