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导学案: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3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同步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案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四)强调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案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思维品质。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建立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案例将采用生动、人性化的语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政治学科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原理,如辩证法、实证法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哲学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培养他们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哲学思想方法的基本原理,如辩证法、实证法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其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培养创新意识。再次,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哲学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4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含义、特点与实质,树立创新意识(2)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把握辩证法的本质。
(3)明确创新的作用【学习重难点】(1)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课前自主学习案一、辩证否定观:(1)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质:既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__________”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在本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理论依据:(2)内涵理解:(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新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新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目录

☆3.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嘚要求4
z4a83
☆3.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嘚要求5
z4a84
☆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嘚灵魂 教案1
z4a85
☆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嘚灵魂 教案2
z4a86
☆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嘚灵魂 教案3
z4a87
☆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嘚灵魂 教案4
z4a49
☆2.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案3
z4a50
☆2.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案4
z4a51
☆2.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案5
z4a52
☆3.7.1世界是普遍联系嘚教案1
z4a53
☆3.7.1世界是普遍联系嘚教案2
z4a54
☆3.7.1世界是普遍联系嘚教案3
z4a55
☆3.7.1世界是普遍联系嘚教案4
z4a95
☆3.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案2
z4a96
☆3.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案3
z4a97
☆3.12.3价值嘚创造与实现 教案1
z4a98
☆3.12.3价值嘚创造与实现 教案2
z4a99
☆3.12.3价值嘚创造与实现 教案3
z4a27
☆2.4.1世界嘚物质性 教案2
z4a28
☆2.4.1世界嘚物质性 教案3
z4a29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1
z4a30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2
z4a31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3
z4a32
☆2.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案4
z4a33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四《生活与哲学》导学案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
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案】一。
知识梳理(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辩证否定的含义:事物____ ___ ,即_______ ,__________ 。
2.辩证否定的特征辩证否定是_______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是_______的环节,新事物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_________”,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要求:树立_______ 意识。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理论依据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_______和________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任何事物对它________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都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
2.基本内涵(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_________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_________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因而也是对它________方面去理解的。
(3)辩证法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二者的关系:创新是对既有________、_________的突破。
要创新就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4.方法论要求(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________,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4 生活与哲学高二政治必修4导学案 编制人

高二政治必修4导学案编制人:张晓萌审核人: 高二政治学科组领导签字:导学案:《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预习案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展示【学习目标】1.知道辩证否定观的含义2.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3. 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4.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培养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十课第一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涉及的重点内容。
2.自主完成检测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案及相关的学习难点。
3.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预习自测】(大约在10分钟)【课前预习填空】1.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的基础。
(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
(3)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
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4)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5)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6)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关系: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
要创新就要有。
(8)辩证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要求我们。
【我的疑惑】(将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上处理)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二、合作探究1. 下列观点能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有A.把写好的字又涂掉 B.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C.百头竿尺,更进一步D.改革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E.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F.看到洗澡水脏了,就连同盆中的小孩子一起倒掉2.材料:党和政府一再强调,我们的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7年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

2017年⾼中政治新⼈教版必修4《⽣活与哲学》教案全套2017学年⼈教版⾼中政治必修四【⽣活与哲学】教案2017-2018学年度第⼀学期备课组教学计划⾼⼆政治(必修四)2017、09、01⼀、指导思想:本备课组在学科组的领导下开展教学⼯作,以《普通⾼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积极学习课改相关精神和新课程标准,以提⾼教学质量、完成⼩⾼考为⽬标,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法,实现知识、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标的统⼀,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育⼈功能,全⾯提⾼学⽣的政治素养,培养学⽣分析问题能⼒、探索能⼒、合作能⼒,为终⾝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期⼯作重点:⾼⼆第⼀学期,教学任务也⽐较繁重。
在本学期的有限课堂教学时间之内,充分提⾼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业⽔平测试能够⼈⼈过关。
三、主要措施1.加强思想政治⽅向的引导,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理解、认同正确的政治观点。
2.加强学⽣课后辅导,及时解决学⽣不明⽩的问题,避免因问题累积⽽厌学。
培养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3.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按⼩⾼考考纲组织教学。
四、教学安排五、教学课时每周2课时第⼀课美好⽣活的向导(第⼀课时)全章概述本课从学⽣熟悉的寓⾔典故、⽣活故事、名⼈名⾔⼊⼿,让学⽣初步认识哲学与我们的⽣活和实践有密切关系,学习和领会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怎么产⽣的,哲学与世界观、⽅法论的关系。
引导学⽣消除哲学的神秘感,激发学习哲学知识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新课程学习1.1 ⽣活处处有哲学★新课标要求(⼀)知识⽬标1、理解哲学智慧⽣成于⼈类实践活动、源于⼈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联系⽣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活中。
(⼆)能⼒⽬标培养学⽣⽤理性的眼光认识⾃然、社会、⼈⽣的变化发展的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让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活需要哲学和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哲学智慧⽣成于⼈类实践活动、源于⼈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1.1美好生活的向导教案第一单元 1.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第一单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第一单元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第一单元 3.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案第一单元 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案第三单元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案第三单元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第三单元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三单元 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第三单元 8.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三单元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第三单元 9.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二单元 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二单元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第二单元 5.1意识的本质教案第二单元 5.2意识的作用教案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第四单元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四单元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第四单元 12.1价值与价值观教案第四单元 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第四单元 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新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导学案(全册)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主备人:【学习目标】1.识记哲学的含义2.理解哲学智慧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源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使学生初步具有用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发展的能力。
【知识结构】【课堂预习】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
2、哲学源于人们对 的追问和对 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是一门 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的任务是【自主探究】(判断)1.哲学很高深,离现实生活太遥远。
( )2.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学好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起来。
(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任何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真正的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课堂检测】1.恩格斯说过,“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2. 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句话主要强调()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C.哲学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3. 哲学的本义是指( )A. 智慧B. 聪明的人C. 真理D.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4. 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对此可以这样理解()A.哲学在世界之内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学习哲学可以使人更聪明5.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学的本质就是。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是通过实现的。
(2)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①②
③④
探究活动二: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制度创新的意义。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
探究活动三:想一想,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
②
③
二.构建知识体系:
【探究案】
探究1波茨坦地球研究中心于德国隧道钻探专业生产商一起开发了一台充满创新思想的深孔钻机,用来挖掘储存在岩层中的热水。
研究中心能利用热水推动一座5兆瓦的电站运转,并从中获取电能和热能。
结合材料分析创新的社会作用?
探究2 “一国两制”方针曾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惊人之举。
今天“一国两制”的方针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落实,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平和,民众安居乐业。
结合“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谈谈创新的社会作用。
代经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与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相
对应的则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材料二重彩油画是中国的重彩画与西方油画融合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新样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
(1)依据材料一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创新的社会作用的?
探究4 (1)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郭象认为“万物独化”,“物各自生”,“独生而无所资借”,“突然自生”,“突然自死”。
(2)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3)黑格尔认为“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
”
杜林认为矛盾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
比较以上三则材料所列举的老子和郭象、韩非和董仲舒、黑格尔和杜林言论的不同?前三位言论代表了什么思想?后三位又代表了什么思想?两种思想的根本分歧在哪?
【训练案】
一.选择题
1.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向高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美国一直把工业技术创新放在优先位置,依靠新技术革命发展成为全球超级大国。
欧盟的创新做法是依托跨国技术合作,将分散在各国的高科技力量.资金和技术系统组织起来,集中公关,为实现欧洲科技领先.经济兴旺奠定牢固的基础。
上述事实表明()
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只有经济发达国家才能实现技术创新④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表明()
A.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
B.先有理论创新,后有实践创新
C.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
D.理论创新无止境
4.下列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②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③万物独化,物各自生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②④
二.主观题
5.“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地靠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
请运用有关哲学道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创新。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探究导学案答案
探究案答案
探究1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新研制的深孔钻机通过挖掘储存在岩层中的热水,利用热水推动一座5兆瓦的电站运转,并从中获取电能和热能就体现了这一点。
探究2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使得香港和澳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平和,民众安居乐业。
探究3(1)①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②是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③思维方式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内容不同。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中西融合后的重彩油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从而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
探究4
①老子和郭象的言论的不同在于事物之间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韩非和董仲舒言论的不同在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动的;黑格尔和杜林的言论的不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
②前三位的观点属于唯物辩证法思想,后三位观点的思想属于形而上学的思想。
③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训练案答案
1——4CAAA
5.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