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4预习导航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同的大首领“天可汗”并表示他们的后嗣由唐 册封。 •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经
开放的对外政策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中外交往: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友好的态度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传入; 玄奘取经
兼收并蓄的方针
(三)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人物评说:你怎么评价唐太宗?
四、历史功绩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 治世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对以后历代的治国方略 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与周边各族 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 蓄,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并不断走向繁 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

统治 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 存百姓(民本)
太 宗 的 治 国 之 道
具体 措施
选贤 任能
虚怀 纳谏
广求贤哲 不避仇怨 不拘门第 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
革新 政治法律
制度 社会经济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 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舟所以—比—人《君贞,观政水要所•君以道比》 黎庶(百 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贞观之治”的表现主要掌握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政策;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将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放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理解、把握。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实践活动和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唐太宗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2)综合把握、理解唐太宗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成中开创、完善的政治理念。

【情境激趣诱思】玄武门之变右图为玄武门之变的情景。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诱思探究】玄武门之变违背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试从“时会”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教材内容详解】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的个人才能: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概况: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2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
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
唐 律
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


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 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 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 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Biblioteka 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战而后和"—武力征服、设机构、册封、和亲)
对外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评价唐太宗?
随父起兵,建立大唐
杰出的军事家 杰出的政治家
平定割据,统一天下
推动灭了突统厥,一开多辟疆民土族国家的发 展,经开济创上了:“发展贞农观业之生治产”,减的轻局徭面役,赋税。 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6)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 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 2、中外文化交流:
⑴设鸿胪寺,交往国家达70多个,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⑵佛教西来与玄奘西游; ⑶鉴真东渡; ⑷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⑸形成唐文化圈
唐帝国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与 当时拜占庭帝国﹑伊斯兰帝国并称“世界三大帝国”。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夫以铜为 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 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人教版选修4第1单元第2课课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计16张)

人教版选修4第1单元第2课课件: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共计16张)

和亲
史料解读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 如父母。” ——唐太宗 ①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的 友好关系,有利于加强对民族 地区的管理,推动民族地区经 济文化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天可汗
一、梳理教材,抓住主干,论事知人
1.________ 积极友好 的中外交往态度: 鸿胪寺 ,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①在六部下设置_______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
一、梳理教材,抓住主干,论事知人 1.政治: ①统治思想:吸取____ _________________; 隋亡的教训,坚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②用人方面:选贤任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人善任 ; 不拘一格;___________ 虚怀纳谏 ,_____________ 2.经济:反复强调“________”的思想,实行 _________ 存百姓 休养生息 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______________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 刑罚为末 的原则; _________
长子
次子
李建成
李世民
三次
四子
李元霸
李元吉
史料解读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 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 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 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 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政体》 “贞观之治”: 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015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 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 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 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 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 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 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 传统儒家民本、仁政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唐太宗个人品行; 素。(3分) 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政治的 (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 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整理)

选修4 第一单元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整理)
D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D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课堂讨论:
有的历史学家指出: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了唐帝国,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他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更是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功大过小”
A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A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 () A.当一代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1.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程度破坏,统治秩序并不稳固,因此客观条件要求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统治者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主观上迫使他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
1、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用书P4])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世民果断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夺取皇位(1)不利因素:太子与齐王的联合排挤,使李世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

(2)玄武门之变①李世民成功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在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政敌太子和齐王.②李渊无奈,下诏立其为太子。

[特别提醒]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继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2.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3.表现: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特别提醒] 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李渊: 617年,太原起兵,乱世反隋 →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624年,扫平群雄,实现一统
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 玄武门之变,袭杀武门之变(626)
1、背景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①、与父反隋建唐 ②、统一全国,功高盖世,位上王公 ③、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设法除患 ①、与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 ②、多次谋害不成 ③、调离李世民智囊
《贞观律》
❖ 材料三: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同时为 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627-649) 1、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 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 称“贞观之治”。
2、原因
2、原因
1)主观上:
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①.政治方面: 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作为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⑴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导航
《资治通鉴·唐纪》载:“上(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开创国家)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
思考:上述记载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提示: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登上皇位
1.背景
(1)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______起兵,并为其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战争胜利以后,李世民设立“________”,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经过
(1)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政敌太子________和齐王________,迫使李渊立自己为太子。

(2)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二、“贞观之治”
1.实行清明的政治统治
(1)措施
①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重用敢于进谏的______、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________。

②实行________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______,轻徭薄赋。

③从______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其统治时期制定的《唐律》体现了______为本、______为末的原则。

④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______科地位。

(2)结果:经过唐太宗的治理,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措施:采取“________”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①派兵打败东突厥后,唐政府在其旧地设置羁縻府州,以________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②630年,接受西北各族首领“________”的尊称,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③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______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④接受吐蕃赞普________的通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结果: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______时期。

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了其开放的胸襟,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敬重,同时也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周边环境。

(1)鼓励对外交往
①在六部下设________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______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
①大量翻译佛教经典,景教、______、摩尼教传入中国。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

唐朝时曾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回教即伊斯兰教。

摩尼教是3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它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

②玄奘去______取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3)重视传播唐文化
①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__________在朝鲜半岛上广泛传播,高丽、百济,特别是__________,大量吸收汉文化。

②贞观年间,日本在唐文化的影响下,进行了“______”,促进了日本的________过程。

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唐太宗仍要求大臣进谏,并撰写《______》,反省自己的过失。

2.唐太宗对自己作出“________”的贴切评价。

参考答案
一、1.(1)晋阳(2)文学馆
2.(1)李建成李元吉
二、1.(1)魏征杜如晦休养生息均田制民本仁义刑罚进士
2.(1)战而后和突厥首领天可汗安西松赞干布(2)鼎盛
3.(1)鸿胪寺长安(2)回教天竺(3)典章制度
新罗大化改新封建化
三、
2.功大过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