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昆明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23昆明市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2023昆明市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2023昆明市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辄以水沃面________ ②或夜昏怠________(2)宋濂和范仲淹的求学经历有何相似之处?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迪?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

①谪守________②连月不开________③锦鳞游泳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023年云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

2023年云南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含解析)

古诗阅读2023年云南省丽江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13题。

(4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说一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分)13.“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023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卷8.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展现的画面。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023年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考语文二模试卷10.(4分)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前后两句描绘的画面截然不同,这样写有何用意?(2)同在夕阳下抒发感情,这首小令与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之处?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23年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中考三模语文试卷(一)(4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A.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文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便是其中一篇气势充沛的文章。

B. 词的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宋代的李清照属婉约派,但她也创作了《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想象雄奇、豪迈奔放的词作。

C. 郑振铎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猫》。

他在文中抓住三只猫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D. 雨果和莫泊桑都是法国作家,前者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后者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变色龙》。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2.请按要求默写。

山光水色、自然风物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意象和精神寄托。

研读古诗文,我们可在“山水自然”中欣赏到别样的美,体验另外一种生命形态。

(1) 山水可造意境。

《诗经》中“蒹葭苍苍,______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

曹操的《观沧海》中“______ ,山岛竦峙”两句描写大海波澜壮阔、山岛耸立的样子。

此诗苍茫浑然,境界壮阔。

(2) 山水可纵豪情。

杜甫的《望岳》礼赞泰山,诗人以“______ ,______ ”两句表达了登临的决心和俯视一切的气概。

辛弃疾登上北固楼俯视江水,不禁思接千载,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阕写下“______ ?______ 。

______ ”的句子。

全词表现了作者沉郁悲怆、雄壮豪迈之情。

(3) 山水可蕴哲理。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 ,______ ”两句写出了时序的交替,气势宏大,将山水景象赋予哲理意味。

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 ,______ ”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寓含生活的哲理。

(4) 山水可显品格。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 ,______ ”两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点明作者意不在酒,在山水,把他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

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专练:诗歌鉴赏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专练:诗歌鉴赏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

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2.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答案】1.A 2.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

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

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诗词鉴赏:诗歌白话译文(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诗词鉴赏:诗歌白话译文(含答案)

诗词鉴赏:诗歌白话译文(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翻译下列句子。

(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 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

望月有感自河南经乱①,关内阻饥②,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③空,弟兄羁旅④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⑤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⑥分为千里雁⑦,辞根散作九秋蓬⑧。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⑨五处同。

(诗/白居易,选自《白居易诗歌赏析》,商务印书馆2017 年版,有改动)【注释】①河南经乱:指当年在河南境内的两次叛乱。

②阻饥:道路不通和饥荒。

③世业:祖先世代留下的产业。

④羁旅:漂泊流浪。

⑤干戈:指战争。

⑥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⑦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⑧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九秋:秋天。

⑨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1)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

全诗意在写给家庭带来的灾难,诗人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的感伤情绪。

(2) 指出诗歌的颈联有哪些意象,诗人借此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诗句的大意。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各题。

(1)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i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融于一体。

ii 下列对这首诗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之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明指自然景物,实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题号得分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2023 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6.0 分〕1.请选出以下说法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铭,古人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是这种文体的代表作之一。

B.王维,字摩话,宋代诗人。

他的诗作颜色鲜亮,意境恬淡。

苏轼赞扬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莫言,当代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红高粱》《蛙》等作品。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卖白菜》。

D.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宏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2.【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当。

弟总宜平心静气。

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家书》〕注释:①日:一每天地。

②朴陋:粗俗鄙陋。

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任凭支使人的骄傲神气。

请选出以下加下划线词意思、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C.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不必假设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3.形神兼备中国画①中国画历史悠久,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进展史上,画家辈出,名作荟萃,在世界美术领域绽放出绚烂的光辉。

②中国画有整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着力于意境的表现,要求中国画的颜料由自然的植物或矿物制成。

云南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试卷(附参考答案)

云南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试卷(附参考答案)

云南省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实现梦想的旅途上,二者炔一不可。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意味着不仅要远大志向,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走稳走实人生的每一步。

一分耕_____(gēng)耘一分收荻,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成功都源于深入实践、苦干实干的结果。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还意味着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以矢志不渝....的精神牢记最初的梦想,守住内心的志向,真正踏上追梦旅途后,沿路有平川也有丘壑_____(hè)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阴霾_____(mái)。

拥有高远的志向,才能在奋进路上引亢高歌....。

走在梦想的路上,难免遇到挫_____(cuō)折,我们应目标坚定、,不因一时一事而,也不因暂时的困难停下前行的脚步,或许一个愿望没有实现,或许一次比赛结果不够称心,或许客观条件暂时受限,只要志气在,人生便有无限可能。

志存高远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不是因循守旧。

只有在不断的与实践中,我们才能将高远的志向变成可及的未来。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耕(gēng)B.壑(hè)C.霾(mái)D.挫(cuō)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锲而不舍B.矢志不渝C.引亢高歌D.好高骛远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树立处变不惊困惑探索B.建立宠辱不惊疑惑探查C.树立处变不惊疑惑探索D.建立宠辱不惊困惑探查4.对文中划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不合逻辑B.句式杂糅C.缺少主语D.搭配不当5.按新闻稿的要求,下列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北京时间4月12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2023年亚洲摔跤锦标赛女子65公斤决赛中,,,,。

2023昆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昆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昆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皇甫冉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②,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首诗的作者皇甫冉是好友。

②菉:草名。

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1)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采茶生活的危险和辛苦?(2)“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两句诗妙趣横生,请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元】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6.前人说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昆明市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5.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7.诗歌鉴赏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

(6分)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

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刚刚、刚才。

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1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②子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释】①糁:米粒。

②雉子:小野鸡。

③凫雏:小野鸭。

(1)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2)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

③断:断绝,消散。

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

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释】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别。

(1)请发挥想象,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颔联中“分”字可以改为“赴”字,说说你的看法。

15.古诗阅读种松宋荦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①,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②?【注释】①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

②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1.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2.诗歌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作者的志趣。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17.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