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文字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文字解读

4.古诗三首·生字详解【要求】1.明确生字部首、结构、笔顺2.弄清生字源流3.通过识记生字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寒hán【部首】宀【结构】上下【文字源流】“寒”是会意字,金文形体外围像一间屋子,屋内有一个人,他的周围放着一些稻草,表明天气很冷,需要盖着东西。

寒的本义是冷,引申为穷困,有时也作谦辞。

【常用词组】寒冬、寒食、寒门、唇亡齿寒石径斜。

【课文原句】远上寒山..径jìng【部首】彳【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径”是形声字,篆书形体左边像一条小路,表明径和路有关。

右边的“巠”表示读音。

径的本义是小路,引申为方法、门路。

径也有直截了当的意思。

【常用词组】山径、捷径、径直、大相径庭斜。

【课文原句】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部首】斗【结构】左右【文字源流】“斜”是形声字,篆书形体右边像一个勺子,表明斜与量斗有关。

斜的本义是用器具把东西舀出来,引申为倾斜。

【常用词组】斜坡、斜面、目不斜视、【课文原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霜shuāng【部首】雨【结构】上下【文字源流】“霜”是形声字,篆书形体上方像天下下雨,表明霜与气候有关。

下方的相表示读音。

霜的本义指冰霜,是一种由于水气遇冷凝成的白色结晶,也用来指像霜的东西,比如盐霜,因为霜是白色的,也用霜指这种颜色。

【常用词组】霜冻、砒霜、霜鬓、饱经风霜红于二月花。

【课文原句】霜叶..赠zèng【部首】贝【结构】左右【文字源流】“赠”是形声字,篆文形体左边像一个贝壳,古代曾把贝壳当作货币使用,表明赠与钱财有关。

右边的“曾”表读音。

赠的本义指把有价值的物品无条件地送给别人。

【常用词组】赠送、捐赠、赠言【课文原句】赠.刘景文。

刘liú【部首】刂【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刘”是会意字,篆文形体右边像一把刀,表示刘与兵器有关。

左上角像一个东西被劈成两半,表明刘与砍有关。

刘的本义是杀,现在只作为一种姓氏。

也指垂在前额的短发,如刘海。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新教材)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新教材)部编版
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xiāo
1. 《示儿》
萧萧 第二首诗借日常行舟的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猛涨,往日搁浅的大船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水浅时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
萧萧梧叶送寒声, 费力气,现在船却在江中自在地航行。“春水”比喻长期的读书积累,而“蒙冲巨舰”在水中“自在行”比喻对事物,对问题的突然领悟。意
残 :枯萎、残败 。
犹:依然,还。
傲: 坚强不屈的样子。
傲霜:不畏寒霜。
理解诗意
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理解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1、秋风袭来天气寒凉。
寒 2、远离家乡感到心寒。
情 理解诗意 江上秋风动客
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儿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
虫儿,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②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 孤单、寂寞
思念家乡
1、思念家乡之情。
情:
2、勾起对童年往事 的回忆。
理解诗意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诗人简介
杜牧, 字牧之。
晚唐杰出诗人,能 书画,能诗文,尤 以七言绝句著称, 与李商隐齐名,有 “小李杜”之称。
诗人简介
苏轼:宋朝文 学家、书画家。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 也称苏东坡。唐宋 八大家之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寒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身外行人,但见秋草如茵。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诗歌简介古诗三首分别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柳永的《江雪》和唐代元稹的《寒食》。

这三首诗歌都是古代文人对风景、自然的描写与抒情。

二、诗歌解读1. 《寒食》《寒食》这首诗描述的是人们过寒食节的景象。

诗人观看到秋草如茵,但却不知道身外行人的情况。

这首诗歌通过对孤寂景象的描绘,表达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2. 《江雪》《江雪》这首诗写的是一位老翁一个人坐在江边钓鱼,而心中却感慨万千的情景。

作者通过写雪、写山、写河、写翁等手法,将孤寂、寂静、空虚的心境渲染得非常浓烈,最终抒发出自己的感受,传递出对人生的隐忧。

3.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描绘的是登高望远的情景。

诗歌中的鹳雀楼象征高远,作者通过爬上鹳雀楼,目光所及处的美景,来表达人的欲望与追求。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文化内涵,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致的感性体验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知道古诗有哪些作品?•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哪一首?为什么?2. 阅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先自己读一遍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和意图,注意理解古代文人的语言和思想。

•在理解的基础上,唱歌并背诵。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三首古诗的文化内涵,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4. 绘画制作活动根据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构造和美学特点,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兴趣。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 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 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15
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16
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 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 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 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 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 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行诗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行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行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 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山窝窝里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18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坐:因为。
19
“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 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 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 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 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 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径斜赠刘残橙挑
左右 结构
hán shuāng gài jú
寒霜盖菊
上下 结构
jūn sòng
君送
半包围结构
你看到 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山行
12
课文解读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3
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 地伸向远方。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意思。
知识锦囊
《赠刘景文》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 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 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才得到小小升 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其人 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刘景文
刘季孙(1033~1092) 北宋诗人,苏轼称其为 “慷慨奇士”。字景文, 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北宋大将刘平之子。
代表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江
城子》《水调歌头》《潇湘竹石图》等。
作者名片: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
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 文学家、诗人。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属江湖诗派风格,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作品:《靖逸小稿》《四朝闻见录》
《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嘉兴界》 《南宋群贤小集》《四朝闻见录》等。
2
学习目标
1. 会认“径、斜”等12个生字,会写“寒、径” 等13个生字,掌握“挑”一个多音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古诗。默写《山行》。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 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走进作者
作者名片:杜牧(803年-约852年),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 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
新课导入
秋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你能背几首写 秋天的古诗吗?
1
4 古诗三首
PPT模板下载:www.1p pt.co m/ moban /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背景图片:www.1p pt.co m/ beijing /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www. 1ppt.co m/zilia o/ 范文下载:www. 1ppt.co m/fan wen/ 教案下载:www. 1ppt.co m/jiao an/
22
后两行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行,生机 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 光的美感。这行诗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3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路绵长
行业PPT模板:www.1p pt.co m/ hang ye /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www.1p pt.co m/ 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www.1ppt.c om/excel/ PPT课件下载:www.1p pt.co m/ kejian/ 试卷下载:www.1ppt.c om/shiti /
20
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__月__春__光__里_的__鲜__花__还__要_红艳。
21
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 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 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 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代表作品:《阿房宫赋》《遣怀》《樊川
文集》《江南春》《早雁》等。
作者名片:苏轼(1037年—1101年),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 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
促织
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 科,也叫蛐蛐儿、趋织、吟 蛩。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 茎叶、种实和根部,是农业 害虫。以翅摩擦发音,鸣声 清脆响亮。
篱落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 是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 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 子,竹子,芦苇、灌木或 者石头构成。
字词学习
jìng xié zèng liú cán chéng tiā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