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实验室检查2血液检验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内科护理学――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的生成、生理功能、血液病的分类。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具体内容】1.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关系:自学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难点:血细胞的产生。
重点:血液系统的外周血象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节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病因。
2.理解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教学具体内容】1.出血或出血倾向:概念、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倾向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2.发热:继发感染的部位、伴随症状等护理评估内容、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
难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发病机制。
重点:上述常见症状的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第三节贫血【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贫血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2.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及诊治要点。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依据、口服铁剂的护理。
4.了解再障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掌握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理解血象、骨髓象、诊断和治疗要点。
6.掌握再障的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及依据。
7.了解健康指导。
【教学具体内容】一、概述:1.概念;血红蛋白测定的诊断标准。
2.病因与发病机理、分类。
3.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治要点。
4.常用护理诊断/问题、目标、护理措施及依据。
二、缺铁性贫血1.概述:概念、发病情况。
2.铁的代谢:铁的分布、来源和吸收、转运和利用、储存及排泄。
3.病因与发病机理:铁的需要量增加、丢失过多、吸收不良。
4.临床表现:原发病表现、贫血表现、缺铁表现。
5.实验室及其检查:外周血象、骨髓象、铁生化检查。
6.疗要点:病因治疗、口服铁剂治疗。
实验室检查之血液检查

血清胆红素:黄疸的诊断
护理学院
血清总胆红素(TB):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CB):0.6-0.8 间接胆红素(UCB):1.7-10.2 TB:17.1-34.2---隐性黄疸,34.2-171---轻度 171-342---中度,>342---重度 UCB明显↑:溶血性黄疸 CB明显↑:阻塞性黄疸 CB ↑和UCB ↑:肝细胞性黄疸
护理学院 采集血清检验标本时应 A.用抗凝容器,注血后不摇动 B.用抗凝容器,注血后轻摇动 C.用干燥试管,注血后不摇动 D.用干燥试管,注血后轻摇动 E.用无菌试管
护理学院
毕女士,35岁,最近2个月来出现厌食、恶心、 腹胀、肝区不适,为明确诊断需做肝功能检验。 下述采集标本的操作错误的步骤是 A.空腹采血 B.用干燥试管 C.采血后取下针头缓慢注入试管 D.血液泡沫不能注入试管 E.血液注入试管后轻轻摇动
护理学院
同时抽取不同种类血标本,应注意注 入顺序(培养瓶→抗凝管→干燥管)
常用的血液检查项目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 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 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 板和血小板参数 采集方法:毛细血管采血、 静脉采血 采集注意:非空腹采血、 抗凝、2ml
护理学院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护理学院
护理学院
护理学院
白细胞总数: 12.80 ↑ 中性细胞百分率: 82.8↑ 淋巴细胞比值 11.4 中性粒细胞计数 10.56 嗜酸性粒细胞比值0.4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0.2 红细胞(RBC)计数 3.3 红细胞比积 33.6 平均红细胞体积 102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33.9 血小板比积 0.29% 4-10 45-77 20-40 2.0-7.7 0.5-5.0 0.0-0.1 3.5-5.5 36-50 80-100 26-31
实验室检查—血液一般检查(健康评估课件)

2、成人男性血红蛋白120~160g/L、女 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根据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可将贫血分为 轻、中、重、极重度。
03.毛细血管采血时,穿 刺深度要适当,切忌用手 挤压逼血液流出。
05.若采集的血标本需要抗凝,采 血后立即将血液沿管壁缓慢注入含 适当抗凝剂的试管中,充分混匀。 04.抽血后应先拔除针头, 将血液沿管壁缓慢注入 容器。
二、
血液一般检查
案例
患者,女性,19岁,因月经量增多半年,近两周常感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担心自己是否有贫血,向你咨询。
案例
患者,女性,25岁,因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一年余入院,近一年来月经量增多。
身体评估: 体温 36.8℃;脉搏 108次/分; 呼吸 22次/分 ;血压 116/78mmHg。神志清楚, 面色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2.3×1012/L,血红蛋白测定75g/L,白细胞总数7.2×10 9/L,血小板计数210×10 9/L,红细胞比积0.34,MCV <80fl,MCH<27pg, MCHC<32%。
新生儿
(15~20)×10 9/L
6个月至2岁 (11~12)×109/L
(2)白细胞分类计数
4、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 、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急性 溶血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
《健康评估》课件第六章 实验室检查

Part 1 血液标本的类型
16
图6-3 白细胞分类计数
Part 1 血液标本的类型
17
【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见表6-1。
分类计数
细胞名称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 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表6-1 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百分率(%)
思考与讨论: 1. 王同学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2. 结合查体结果,你认为王同学患了哪种疾病?
Part 1 血液标本的类型
6Hale Waihona Puke 血液标本是实验室检查中最常见的标本,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临床护士的基本技能之一。血 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有三种: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和动脉采血。
血液标本的类型如下
全血标本
血细胞成分检查一般要求 使用全血。采血后应立即 将血液标本注入含适当抗 凝剂的试管中,并轻摇试 管至充分混匀。 ……
目录
Contents
7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8 常用临床生化检查 9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案例导入
患者王同学,男,17岁。颈淋巴结肿大20天,头晕,上腹部隐痛感2日,遂来医 院就诊。查体:T 38.6℃,P 85次/分,R 18次/分,Bp115/70mmHg。双侧耳后、 颌下、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均可触及多枚黄豆至鸽蛋大小的淋巴结、轻度触痛、活动 度欠佳;胸骨压痛(+),肝于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cm、质地中等、无压痛。辅助 检查示: WBC 27.5×109/L、N 0.46.L 0.53.幼稚淋巴细胞0.01;骨髓常规: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始淋巴细胞0.276,幼稚淋巴细胞0.388。
白细胞计数
临床 意义
外周血中,白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 核细胞5类,如图6-3所示。白细胞数高于 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 为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多与减少主要 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其次也受淋巴细胞 数目的改变的影响。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 义与白细胞分类计数基本一致。
《健康评估》第六章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电解质测定
(一)标本采集方法 (二)血清钾测定 (三)血清钠的测定 (四)血清氯测定 (五)血清钙测定
(六)血清磷测定
二、血脂测定
常用实验室检查5
健康评估
二、血脂测定
1.正常参考值
(1)血脂总胆固醇(TC):
成人:2.9~6.0mmol/L,儿童3.1~5.5mmol/L; (2)血清甘油三脂(TG): 0.56~1.70mmol/L
常用实验室检查3
健康评估
第四节 痰液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4
健康评估
一、标本采集方法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一)痰量 (二)颜色 (三)外观性状 (四)气味 (五)目视可见的病理性有形成分
三、显微镜检查 四、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常用实验室检查4
健康评估
第五节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5
健康评估
常用实验室检查1
健康评估
二、血液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
(一)血红蛋白( Hb )测定和红细胞( RBC)计数
1.标本采集方法 2.参考值 3.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1.标本采集方法 2.参考值 3.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1
健康评估
二、血液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健康评估
血液实验室检查

缺铁(缺铁性贫血)、缺乏VitB12或叶酸(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破坏增加
溶血性贫血(输血不合、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丢失过多
各种原因的失血(如消化性溃疡、痔疮、钩虫病)
注意问题
Hb测定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优于RBC计数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 反映全身红细胞的总容量,如:急性失血、水潴留、 失水等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
定义:单位容积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以g/L为单位
计算:MCHC = Hb / Hct 例如:Hb为120 g/L,Hct为0.36,则:
MCHC = 120 g/L 0.36 = 333 g/L 参考值:320 ~ 360 g/L
临床意义
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 细胞的病理变化,有利于分析病人红细胞形 态特征,进行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分类
正常细胞性 大细胞性
MCV MCH MCHC
常见病因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障、急性失血、急 性溶血、白血病
增高 增高 正常
巨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 减低 减低 正常 慢性感染、尿毒症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定义:每个红细胞内所含平均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 (pg)为单位
计算:MCH = Hb / RBC 例如:RBC为3.50×1012 / L,Hb为120 g/L,则: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例分析病例一患者,女,36岁。
因头晕、心悸、乏力半年多入院。
检查:T36℃,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神清,倦怠,皮肤、粘膜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发毛稀疏无光泽,浅表淋巴结不大,舌质淡。
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肝脾未触及,指端苍白,指甲脆裂呈匙状。
实验室检查:Hb50g/L,RBC2.5×1012/L,WBC9.8×109/L,BPC130×109/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骨髓检查:红系增生活跃,粒系,巨核细胞无变化,铁染色未见铁粒幼红细胞。
血清铁6.5μmol/L,血清总铁结合力89.6μmol/L。
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1.该患者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的依据是什么?2.该患者的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3.口服铁剂的护理措施?参考答案1.诊断依据病史、一般表现、特殊表现;血象: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骨髓象:增生活跃、红细胞体积偏小、铁染色阴性;铁代谢生化检查异常2.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摄入不足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防治知识。
3.口服铁剂护理说明解释、餐中或餐后服用铁剂、与酸性饮食同服、避免与茶、咖啡、蛋类、牛奶、H2受体阻滞剂等同服、口服液体铁时用吸管、准确用药。
病例二患者,女,51岁。
有长期服用“安乃近”病史。
近3个月来常感头晕、眼花、牙龈现血、皮肤自发性青紫色斑块,心悸、乏力。
该病人坐卧不安,神色紧张。
检查:T36.2℃,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贫血貌,四肢多个散在黄豆花生米大瘀斑,压之不褪色,无痛。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未触及。
血象:Hb70g/L,RBC3.2×1012/L,WBC2.9×109/L,BPC26×109/L,网织红细胞0.1%。
骨髓检查:红系、粒系增生减低,全片见巨核细胞1个。
《健康评估》第六章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1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临床意义 : (1)中性粒细胞(N) (2)嗜酸性粒细胞(E) (3)嗜碱性粒细胞(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常用实验室检查1
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1
核左移
指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增多≥5%,甚至 出现更幼稚阶段中性粒细胞
BUN:成人3.2~7.1mmol/L 全血Cr:88.4~176.8μmol/L
临床意义:
(1)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2)肾前、肾后性疾病 (3)两者都增高,提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
常用实验室检查6
三、肾小管功能
酚红排泄试验(PSP排泄试验) 原理:反映近端肾小管的排泌功能。 正常参考值
(一) 一般性状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三)化学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3
粪便隐血试验(OBT)
临床意义:隐血试验阳性见于
①消化道溃疡; ②消化道恶性肿瘤; ③其他病变如急性胃粘膜病变、肠结核、 钩虫病、伤寒; ④进食动物血、肉类及大量蔬菜均可出现 假阳性。
常用实验室检查3
粪便隐血试验(OBT)
常用实验室检查5
糖尿病诊断标准
两次空腹血糖分别≥7.0mol/L ,或 2小时值≥11.1mol/L,或 随机血糖≥11.1mol/L,且伴尿糖阳性;或 有多饮、多尿、多食等临床症状者可确诊 诊糖尿病。
常用实验室检查5
三、血糖测定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标本采集方法 2.参考值 正常人在口服葡萄糖后0.5~1小时血糖水平升 高达峰值,峰值一般在7.8 ~ 9.0mmol/L之间,2 小时后,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 3.临床意义: (1)如服糖后2h,血糖测定≥11.1 mmol/L即可诊 断为糖尿病。 (2)如服糖后2h,血浆血糖在7.8~11.1 mmol/L 称糖耐量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嗜碱性粒细胞(B):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病:慢 粒白血病、恶性肿瘤、真红细胞增多 症等、转移癌 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
生理性:4~6天新生儿-6~7岁儿童 病理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
血液病:急淋、慢淋
(2)↓:激素、烷化剂、HIV等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P196
(2)减少<4×109/L
<1.5×109/L粒细胞减少症。 <0.5×109/L 粒细胞缺乏 感染性疾病:伤寒和病毒性感染 血液性疾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理化因素损伤、 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2.嗜酸性粒细胞(E):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 皮肤病、肿瘤、血液病、传染病 减少:伤寒、皮质激素应用
1)小心地采集、保存、运送 2)每份标本都可能存在传染性,如乙肝、艾 滋病病人等具有明确高危传染性的标本应注 明标识 3)避免标本与皮肤接触或污染采血管的外部 和操作台 4)血液标本检查前预处理:目前临床使用的 采血管都已经过处理。
2.血液标本运送:
人工运送、轨道传送、或气压管道运送
1)唯一标识原则:编号、病人姓名、科室、床 号等 2)生物安全原则:使用可以反复消毒的专用容 器运送;特殊标本应采用有特殊标识字样 (如烈性传染)的容器密封运送。 3)及时运送原则:以符合检查质量要求和临床 诊断需求。院内、院外
1~5 50~70 0.4~8 0~1 20~40 3~10
0.04~0.5 2~7 0.02~0.52 0~0.06 1.1~3.2 0.1~0.6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N) (1)增多:
生理性:新生儿、妊娠、分娩、激 动、剧烈运动 病理性:急性感染,组织损伤或坏 死,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中毒、 恶性肿瘤、激素
7、红细胞沉降率ESR
P244
魏氏法: 男性:0~15mm/1h。女性:0~20mm /1h
Normal
Rouleaux formation 红细胞叠连
f
F
影响因素: 血浆成分
G
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 胆固醇 白蛋白 卵磷脂
ESR 增快
4G f=G
ESR 减慢
F<4G=4f ESR增快
临床意义:
25mm/h时,为轻度增快; 50mm/h时,中度增快; >50mm/h 为重度快。 生理性:经期妊娠期、儿童老人 病理性:急性感染、风湿热; 坏死损伤:心梗与心绞痛鉴别 恶性肿瘤、肾炎、肝硬化等疗效 判断
生成障碍:再障,白血病,骨髓瘤。 破坏过多:ITP,脾亢,恶性淋巴瘤 分布异常:脾肿大,输库血,感染
6、网织红计数(Ret)
P244
晚幼红与成熟红细胞之间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标本采集:非空腹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参考范围: 成人: 0.5-1.5% 新生儿:3-7%
Ret临床意义
①↑红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②↓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恶性贫血。 ③贫血疗效观察:3-5d增高、7-10d高峰、2w下 降 骨髓移植:21天后>15*109/L 移植成功
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
中性粒 细胞
中性粒 细胞
核左移:杆状核>5%;核右移:五叶核>3%
(五)血小板计数(PLT、BPC)
非空腹采血,EDTA抗凝 静脉血或末梢血
100~300×109/L
注意事项
1、塑料试管储存
2、术前停用抗凝药
3、避免组织液混入
临床意义:
①↓: 100X109/升
标本采集:毛细血管采血Capillary blood
参考值:
临床意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生理性: -病理性:各种贫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相对增多:血液浓缩。见于剧烈呕吐、严
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
绝对增多:
生理性:高原居民、新生儿、剧烈运动 病理性:严重慢性心、肺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复习血液组成 blood corpuscle
RBC WBC
PLt N50—70% 有粒: E0.5—5% B 0—1% 无粒:L(20—40%)、M(3—8%)
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
定向祖细胞
前体细胞
(三)红细胞检查
P241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erythrocytometry & chromocytometry
适用范围 感染、肿瘤、过敏、免疫抑制状态。 方法 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法。
参考范围:
1.白细胞计数 -成年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2.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分叶核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百分率(%) 绝对值(109 /L )
卧床休息亦感 心慌、气短 常合并贫血性 心脏病
3、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Hct: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标本采集:非空腹采血 参考范围:
成人:男性 0.42~0.52 女性 0.37~0.48 新生儿 :0.44~0.64
Hct 临床意义
1.↑: 相对↑:血液浓缩:呕吐、腹 泻、烧伤 绝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贫血
(四)白细胞参数检查 P245
白细胞代谢过程 骨髓内:分裂池、成熟池、储存池 外周循环:循环池、边缘池、进入组织
白细胞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毛细血管采血,EDTA抗凝 注意事项:
1.抗凝剂(肝素),可引起白细胞聚集; 2.剧烈运动、饮酒、情绪突然变化可使白细 胞计数增高。
1、WBC计数和分类
第六章:实验室检查
第二节 血液实验室检验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
P240
(一)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1.皮肤采血法: 采血针采血法 激光皮肤采血法:感染机会少,痛 感轻
2.静脉采血法 负压采血法:封闭无尘、传送方便、 一次进针多管采血、计量准确
标本处理注意事项:
贫血的分度
分度 新生儿 成人Hb(g/L) 临床表现
轻度 中度 g/L
重度 g/L 极重度 g/L
144~ 120g/L 120~ 90
90~60 <60
120~91 (12~9.1g/dl) 90~61 (9.0~6.1g/dl)
60~31 (6.0~3.1) <30 (3.0)
症状轻微 体力劳动后感 心慌、胸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