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量(333、3341)估算要求

合集下载

可采资源量系数

可采资源量系数

可采资源量系数
332资源量,是可供矿山设计和可研的资源量,可靠程度为控制的。

资源量利用系数或者叫可采资源量系数为0.7-0.8根据矿种取值。

333资源量,是供详查的资源量,可靠程度为推断的,一般不列入开采设计资源量,对于小矿山可以用可采资源量系数小于0.6求可采资源量系数,计算可采(设计)矿量。

334?资源量,是可靠程度是预测的,不能作开采设计的依据,只能作为普查阶段工作布置的依据。

在1990年左右由国土资源部下发的一个文件《关于开展矿床经济技术评价的要求》中明确的,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矿种可信度差异较大,因此目前没有规范明确。

在实际矿山开采设计中都是这样做的。

在2008年之前,334?资源量可以按照0.4左右的可采系数进行可采资源量估算。

中国矿业协会按照这一标准批准了几个矿山设计,但是开采后出了较大的问题,2008年之后不再用334?资源量计算可采矿石量了。

你要向业主说,可以根据GB/T17766-1999《资源/储量分类》对具体编码的解释。

预测的资源量(334?)是根据异常解释,成矿预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的,是不能作为开采设计的依据的。

也可以根据中国矿业合会2007年一号公告中的解释进行解释。

333、334资源储量估算要求

333、334资源储量估算要求
18m 1% 25m 4% 1m 0.5%
8 资源量估算— 8.9 共、伴生资源量估算
矿体含多种有用组份,且均已达到各自 的工业指标要求,即为共生矿,要分别估 算资源量。当分布范围不相重合时,要单 独圈算。 若有用组分低于工业指标,但达到伴生 有益组分含量要求,按主要有用组分矿体
范围,估算伴生有益组分资源量。
●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 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 ● 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 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简称GPS)进行测定。 ● 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 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 GPS测量进行校正。
6 勘查工程质量— 6.2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 合相应规范要求。
大 致 了 解
初 步 判 断
地 构 岩 变 围 开 层 造 浆 质 岩 采 岩 作 蚀 技 用 变 术 条 件
成 因 类 型
矿 体 数 量 形 态 产 状
主 要 矿 体 形 态 规 模
矿 石 结 构 构 造 成 分
矿 石 类 型 分 布 特 征
矿 石 质 量
围 岩 夹 石
工 业 利 用 价 值
矿 石 工 业 类 型
固体矿产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 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
估算技术要求
(内部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 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
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
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 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执行。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2002-01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3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

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

333_334_1类资源量的估算及常见问题讨论

333_334_1类资源量的估算及常见问题讨论

文章编号:1001—6996(2008)02—0001—0008333、3341类资源量的估算及常见问题讨论侯满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 710054)摘 要:在固体矿产资源评价中,333、3341类资源量的估算,要正确地选择工业指标和估算方法,确定估算参数、勘查类型、工程间距,按规定圈定矿体及共生、伴生矿体,准确划分资源量类型、块段,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处理,并应注意在资源量估算过程中常见的80多个问题。

关 键 词: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常见问题中图分类号:P62417 文献标识码:A1999年6月8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 B/T17766-1999)》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分类》),从1999年12月1日起实施。

为贯彻落实《分类》,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编写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以下简称《参考资料》)。

2002年8月2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 B/T13908-2002)》(以下简称《总则》),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国土资源部对现行的45种固体矿产勘查的技术规范、规定(以下简称新《规范》)进行全面修订,并于2002年12月17日发布,从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地质调查管理工作,在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分类》和地质调查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汇总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以下简称《制度汇编》)中。

地调局还下发了《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1)》(以下简称《预查规定》)、《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DD2000-02)》(以下简称《普查规定》)、《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的资源量技术要求(内部试行)》(以下简称《资源量技术要求》)及有关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一些规定。

矿产资源普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矿产资源普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矿产资源普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普查评价,是指对已发现的矿床或矿体及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地区,或经异常查证说明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通过露头检查、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及相应的探矿工程,探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

工作目标:(1)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类型、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

(2)大致查明矿体(层)的形态、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

(3)进行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4)大致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5)在完成上述工作要求基础上,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提出是否具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系统收集矿区内已有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矿点、矿化点资料,以及综合研究等资料,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

2、开展地质填图和物、化探工作,测制大比例尺(1∶2000—1∶10000)矿区地形地质简图和相应的物探、化探图件。

3、对矿层、矿带(矿化带)进行较系统的地表工程揭露和采样分析,圈出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以及氧化带的空间形态或分布范围。

4、选择主要矿体,布置深部工程控制剖面,并进行工程施工。

5、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试验研究及选矿试验,如有同类型矿石的相关资料可进行类比研究。

7、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普查矿区外围开展中大比例尺物、化探和矿点检查工作,以发现新的矿产地或同类矿床。

8、通过上述工作,对普查区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并作出总体评价,提出可否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附:普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第一章前言1、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资源量()估算要求

资源量()估算要求
岩作蚀技类 用变术型 条 件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初初

大致查明
步步

确确

定定
矿主矿矿矿围工矿
体要石石石岩业石
数矿结类质夹利工
量体构型量石用业
形形构分
价类
态态造布
值型
产规成特
状模分征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
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 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 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 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 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 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 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6 勘查工程质量— 6.6 化学分析质量及检查
● 化学分析结果必须进行内、外检,一般应分 批次进行。
● 内检样品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10%,由送 样单位编密码、将队副样送原分析单位进行检查。
● 外检样品一般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5%,由 原分析单位编密码并附原分析方法说明,将分析正 样送具省级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外检。
8.5.1 单工程平均品位
当样品长度变化不大或品位较均匀时,
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样品长度差别
较大且品位不均匀时,应采用样品长度
加权计算。
平均 C 算术:0.96% 加权:1.15%
样号 H3 H4 H5 H6 H7 H8
样长(m) 分析品位(%)
0.80
0.53
1.40
1.12
0.60
0.85
2.00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
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执行。

333+334资源量技术要求

333+334资源量技术要求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2002年11月26日,中地调函[2002]219号)1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中地调函[2000]39号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3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333资源量: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见矿情况推断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3.2 3341资源量: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源量(334)中的一部分。

其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推测的、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4.1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4.1.1 大致查明地层层序、岩性等特征及与成矿的关系。

4.1.2 大致查明主要构造的空间分布、发育程度及与成矿的关系。

4.1.3 大致查明岩浆岩的岩类、岩相、岩性特点及与成矿的关系。

4.1.4 大致查明变质作用的性质、强度、相带分布及其对矿床形成或改造的影响。

4.1.5 大致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围岩蚀变的种类、规模、强度、矿物组成、分带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4.1.6 通过地质调查或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7 初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

4.2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4.2.1 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物探、化探及探矿工程等勘查方法,大致掌握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特征。

4.2.2 大致查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初步划分矿石类型并大致了解其分布特征。

333、3341估算要求

333、3341估算要求
● 分析误差及超差样品处理办法按有关规范、 规定执行。
6 勘查工程质量— 6.7 矿石体重测定质量
● 矿石体重是估算资源量的重要参数。 致密矿石应测定小体重,样品数量一般为30 个。小体重样品的主要有用组分含量及矿石 类型应具有代表性。
● 松散矿石应适当测定大体重和松散系 数,对体重值进行校正。
● 湿度较大的矿石,应采样测定湿度, 当湿度大于3%时,体重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6 勘查工程质量— 6.7 矿石体重测定质量
6 勘查工程质量— 6.8 其它
● 其它勘查工作质量,应符合相 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7 可行性评价
应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概 略研究的原则要求进行可行性评价。由于 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采矿成本可根据同类 矿山生产数据类比,矿石品位、矿体厚度 和矿山建设技术经济条件等参数可采用同 类矿山的经验数据,结合本矿床特点,对 进一步勘查意义做出定性评价。
8 资源量估算— 8.5 平均品位计算
8.5.2 块段平均品位或矿体平均品位
当各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变化不大时, 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各单工程见矿 平均品位变化较大且工程分布不均匀时, 应采用工程影响面积或长度加权计算。
18m 1%
50m
25m
4%
1m
0.5%
平均 C
算术:1.83%
100m
加权:1.91%
●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 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
● 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 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简称GPS)进行测定。
● 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 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 GPS测量进行校正。
6 勘查工程质量— 6.2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其它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未明确规定的其它地质工作
要求和资源量估算要求,按相关技术标准、 规范执行。
本技术要求2002年11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 局专题业务会议通过,11月26日发布执行。
平均 C
算术:1.83%
100m
加权:1.91%
25m
8 资源量估算— 8.5 平均品位计算
8.5.3 特高品位处理
单样品位达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者即为特高品位,当 矿体品位变化系数较大时,采用上限值,变化系数较小 时采用下限值。在资源量估算时,对特高品位应进行处 理。首先应对该样品的副样作内检分析,证明原分析结 果可靠后,用原分析结果作为特高品位值。处理的办法 是,以特高品位所在工程或所影响块段的平均品位代替 该样品的品位值,如仍大于矿体平均品位的6—8倍时, 应再次按上述方法处理。如矿体中有特高品位样品构成 的连续富矿体时,应单独圈算。
2.13
1.20
0.55
1.00
0.60
8 资源量估算— 8.5 平均品位计算
8.5.2 块段平均品位或矿体平均品位
当各单工程见矿平均品位变化不大时, 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各单工程见矿 平均品位变化较大且工程分布不均匀时, 应采用工程影响面积或长度加权计算。
18m 1%
50m
25m
4%
1m
0.5%
● 地质填图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 测量简测的精度要求。
● 工程和重要地质点用仪器法或符 合相应精度要求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简称GPS)进行测定。
● 地理底图可采用相近的小比例尺 地形图放大,并在地质填图工作中配合 GPS测量进行校正。
6 勘查工程质量— 6.2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质量
●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量应符 合相应规范要求。
8.7.2 矿体的连接及外推 当矿体仅有地表工程控制时,其推深应 根据矿床地质规律确定,最大推深不得大 于矿体平面长度的1/4,并不得大于400米。
8 资源量估算— 8.8 资源量估算边界
矿床预查、普查阶段工作程度较低,资
源量估算时,矿体外推零点边界即作为资
源量估算边界,不再内插最小可采厚度边
界。
8 资源量估算— 8. 7矿体的圈定与连接
8.7.2 矿体的连接及外推 当边缘见矿工程以外无其它工程控制, 采用无限外推法,外推距离根据边缘见矿 工程见矿情况确定,一般不超过基本工程 间距的1/2。对于金属矿床如经可靠的物 探或其它资料证实矿体稳定外延的,外推 距离可适当增加。
8 资源量估算— 8. 7矿体的圈定与连接
8 资源量估算— 8.7矿体的圈定与连接
8.7.1 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 单工程矿体边界的圈定应严格按照工业指标和样品 分析结果进行。矿体内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夹石应 予剔除。
在连续高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以外,若存在大 于边界品位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时,可允许 将“夹石剔除厚度”值以内的样品圈入矿体范围, 但以块段平均品位不低于工业品位为限。对于具一 定厚度且在相邻工程中具有连续性的大于边界品位 而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样品,应单独圈出。
8 资源量估算— 8.4 平均厚度计算
矿体平均厚度一般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当工程分布很不均匀且厚度变化很大时, 用工程影响长度或面积加权计算。
18m 1%
50m
25m
3%
1m
0.5%
平均 H
算术:8.8m
100m
25m
加权:12.6m
2度计算
单工程矿体厚度计算
● 对圈定的异常按规范、规定要 求进行了检查。
● 结合地质情况对物、化探成果 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释。
6 勘查工程质量— 6.3 探矿工程质量
● 槽、井、坑、钻等各种探矿工程 达到相应规范、规程的质量要求。
● 机械岩心钻探一般全孔岩心采取 率不低于65%,矿层及其顶、底板各 3—5m的岩心采取率不低于75%。
3 定义
3.2 3341资源量
为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预测的资 源量(334)中的一部分。其地质可靠程 度为依据工程见矿情况和其它地质依据 推测的(二维) 、可行性评价程度为概 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资源量。
4 地质研究程度
矿床地质研究程度
大致查明
大初 致步 了判 解断
地 构岩变围开成 层 造浆质岩采因
8.5.1 单工程平均品位
当样品长度变化不大或品位较均匀时,
可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样品长度差别
较大且品位不均匀时,应采用样品长度
加权计算。
平均 C 算术:0.96% 加权:1.15%
样号 H3 H4 H5 H6 H7 H8
样长(m) 分析品位(%)
0.80
0.53
1.40
1.12
0.60
0.85
2.00
● 目标矿种勘查规范中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6 勘查工程质量— 6.4 采样质量
● 参加资源量估算的基本分析样不允许用拣 块法采取。
● 应依据矿种和探矿工程的不同,选择合理 的取样方法。槽探、浅井、坑探工程应采用刻 槽取样法,根据主要有用组分均匀程度,样槽 横 断 面 规 格 可 选 择 10×3cm 或 10×5cm 。 钻 孔 岩心样按1/2均分原则取样,并注意样品的代 表性。
6 勘查工程质量— 6.7 矿石体重测定质量
6 勘查工程质量— 6.8 其它
● 其它勘查工作质量,应符合相 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7 可行性评价
应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概 略研究的原则要求进行可行性评价。由于 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采矿成本可根据同类 矿山生产数据类比,矿石品位、矿体厚度 和矿山建设技术经济条件等参数可采用同 类矿山的经验数据,结合本矿床特点,对 进一步勘查意义做出定性评价。
固体矿产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 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
估算技术要求
(内部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战 略性矿产勘查项目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 资源量(简称333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 预测资源量(简称3341资源量)。
2 引用标准
GB/T17766—1999《 固 体 矿 产 资 源 / 储 量 分 类 》 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2000—0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中地调函[2000]39号 固体矿产资源调查 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5 工程控制程度
5.2 3341资源量 沿矿体二维方向有工程稀疏控制(大致相 当于上述333资源量工程间距放稀一倍。矿体 规模较小时可为单工程控制),并结合地质 规律、矿床特征合理推测的或依据可靠的物 探异常所圈定的范围内,估算为3341资源量。 333资源量的合理外推部分为3341资源量。
6 勘查工程质量— 6.1 地质填图质量
GB/T17766—1999
经 济

E
111 121
122
F
331 332 333 334
EFG
G
储量 基础储量 资源量
3 定义
3.1 333资源量
地质可靠程度为依据地表和深部工程 见矿情况推断的(三维)、可行性评价 程度为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 的(即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 济范围内的)资源量。
8 资源量估算
8.1 资源量估算范围 333和3341资源量仅估算最低工业品位 以上的矿体部分。 8.2 资源量估算方法
根据矿床特点、勘查技术方法及工程 分布情况,选择适宜的资源量估算方法, 一般可采用地质块段法或平行断面法。
8 资源量估算— 8.3 工业指标选择
矿床工业指标一般采用《矿产工业要求 参考手册》(1987年,地质出版社)中推 荐的指标或目标矿种勘查规范中推荐的工 业指标,也可采用邻近地区同类矿床矿山 生产的实际指标。在确定边界和最低工业 品位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矿床的区位、地 理、交通、配套资源等客观条件。
6 勘查工程质量— 6.6 化学分析质量及检查
● 化学分析结果必须进行内、外检,一般应分 批次进行。
● 内检样品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10%,由送 样单位编密码、将队副样送原分析单位进行检查。
● 外检样品一般应达到全部分析样品的5%,由 原分析单位编密码并附原分析方法说明,将分析正 样送具省级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外检。
● 分析误差及超差样品处理办法按有关规范、 规定执行。
6 勘查工程质量— 6.7 矿石体重测定质量
● 矿石体重是估算资源量的重要参数。 致密矿石应测定小体重,样品数量一般为30 个。小体重样品的主要有用组分含量及矿石 类型应具有代表性。
● 松散矿石应适当测定大体重和松散系 数,对体重值进行校正。
● 湿度较大的矿石,应采样测定湿度, 当湿度大于3%时,体重值应进行湿度校正。
岩作蚀技类 用变术型 条 件
矿体地质研究程度

初初

大致查明
步步

确确

定定
矿主矿矿矿围工矿
体要石石石岩业石
数矿结类质夹利工
量体构型量石用业
形形构分
价类
态态造布
值型
产规成特
状模分征
5 工程控制程度
5.1 333资源量
沿矿体走向有工程稀疏控制,沿倾向有深 部工程了解,工程之间距离基本相当于目标 矿种地质勘查规范中相应勘探类型、地质可 靠程度为“控制的”时所推荐的工程间距放 稀一倍(或基本相当于旧规范中C级储量工程 间距放稀一倍),则工程所圈闭三维空间的 矿体部分,估算为333资源量。
8 资源量估算— 8.6 矿体(块段)面积计算
可用求积仪法、几何图形法或座标计算 法等方法计算。用求积仪法测定面积不得 少于两次,当差值不大于2%时即为有效, 以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的面积值。用几何图 形法计算面积时,要求图形尽可能简单, 采用图件的比例尺视矿体规模而定。测定 的面积值应扣除采空区的面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