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的探讨

合集下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加剧,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变得愈发重要。

荒山造林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保护手段,对于改善环境、保护水土、增加碳汇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荒山造林成活率并不乐观,存在成活率低、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树种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树种。

树种的选择应当考虑到环境条件、土壤特性、地形地貌、生态功能等因素,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树种。

常见的适宜树种有马尾松、樟子松、柏树等,这些树种适应性强,抗逆性好,适合在各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二、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关键还在于合理的管理措施。

经过激烈的砍伐、农耕、土地沙化等多年累积,荒山土壤贫瘠、植被稀疏。

建立适宜的管理措施对于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对荒山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其次需要加强对荒山造林区的管理与维护,对幼苗进行及时浇水、除草、施肥和防治病虫害,保证幼苗健康生长。

同时也需要对荒山造林区的火灾防范、动物防护等进行积极的管理,确保幼苗的安全。

三、科学的培育技术科学的培育技术也是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在苗圃培育时,应根据不同的树种特性和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苗木培育技术。

如马尾松、樟子松等树种需要进行经济林苗木育苗,长势调控和管理技术,以提高苗木质量和存活率。

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苗木栽植技术,控制栽植时间、深度、密度等因素,确保幼苗的顺利生长。

四、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也成为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新途径。

利用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植物抗逆基因等手段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促进幼苗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树木的抗逆能力和适应性,从而提高成活率。

也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防治荒山造林区中的病虫害,减少对树木生长的不良影响。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人工造林是指通过人为的方式种植树木,以达到恢复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森林资源等目的。

由于种种原因,人工造林中的树木成活率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提高成活率成为了人工造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那么,如何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呢?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的方法。

一、正确选材在进行人工造林时,首先要正确选材。

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树种,不同树种对气候、土壤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只有选取适合的树种才能够提高成活率。

选材还要注意树种之间的相互配合,避免植株之间发生竞争,影响成活率。

二、科学施工在进行人工造林时,施工的科学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植树季节、植树孔的大小、深度、形状等都会影响树木的成活率。

在冬季植树时,应注意避开气温骤降的时段,避免植树过早或者过晚造成的成活率低。

植树孔的大小、深度应该根据树种的特点进行调整,以便树木能够更好地生长。

三、科学浇水在人工造林的过程中,浇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树木刚刚栽植下来的时候。

适量的浇水可以帮助树木顺利生长,但是过多的浇水则会导致水土流失、根系窒息等问题,影响成活率。

科学浇水非常关键,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情况和树种的特点进行调整,以保证树木能够获得适量的水分。

四、适时管理在人工造林后,适时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松土、施肥、修枝等都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定期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植株的生长。

适量的施肥可以为植株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

修枝则可以促进植株的正常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这些适时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

五、防治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人工造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株一旦感染病虫害,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导致株数大量减少。

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手段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人工造林的成活率。

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选材、施工、浇水、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探微

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探微

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探微造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环保事业,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生态环保建设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认为只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就能够取得较好的造林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实际上,造林的成活率是制约造林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树木的生存和生长,以下是几项具体措施:一、选择合适的树种选择合适的树种是关键一步。

不同类型的树种在光、温、水、土、肥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貌和土地状况,选择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的树种,使得树种的习性与环境相适应,增加其生存率。

二、做好苗木的储存苗木要放在阴凉、通风、湿度适宜的地方储存,保证苗木的“保鲜期”内未发芽,不失水分,同时也要定期检查苗木的状态,将有问题的苗木及时处理或更换。

三、加强根系的培育根系对于树木的生长非常重要,因此在树苗移栽时需要注意根系的完整性和处理,同时在后期的管理中也要加强对根系的培育,包括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避免积水等。

四、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病虫害是影响树木生长和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造林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建立病虫害预报机制,及时采取对策,避免病虫害的蔓延。

五、加强管理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步骤,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松土除草:保持树苗周围干净整洁,除草时要彻底、透彻,避免对根系造成过度创伤。

(2)追施肥料:树苗移栽后会有一个恢复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追施肥料,保证树苗有足够的营养供应。

(3)适时浇水:树苗移栽后需要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防止树苗因水分不足而死亡。

(4)定期修剪:对树苗的长势进行修剪和整理,促进树苗的生长和分支。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实现生态环保、保护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相关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建设、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发展。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荒山造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促进森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荒山地势较为险峻,土壤条件较差,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荒山造林的成活率一直是一个难题。

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需重视选用适宜树种。

由于荒山地形复杂、土壤瘠薄等特点,因此在选择树种时需具备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特点。

对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荒山,应该选择不同种类的树种进行造林,以提高成活率。

在树种的选择上,还要重视树种的生长速度、经济价值等因素,以确保荒山造林项目的经济效益。

改善荒山土壤条件也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由于荒山土壤贫瘠、缺乏养分等原因,对荒山地区的土壤进行改良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采取在造林前进行土壤改良的措施,例如施肥、翻耕、覆盖薄层肥料等方法,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树木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保障水源也是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由于荒山地区降水量少,发生土壤水分亏缺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保障水源对于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

可以采取在造林后进行人工灌溉的措施,例如搭建人工灌溉系统、挖掘蓄水池等方法,以保障树木在成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

加强对荒山造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也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科研力量,可以不断改进造林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在推广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向农民普及相关的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在造林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

加强对荒山造林项目的管理也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造林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对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在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以保障树木的生长状况。

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从选择适宜树种、改善土壤条件、保障水源、加强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强项目管理等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探微

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探微

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探微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

而造林就是保护和恢复森林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在实际的造林工作中,造林成活率并不尽人意,造林后的成活率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优化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希望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有所帮助。

其一,选用优质苗木。

优质苗木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基础。

种苗质量是直接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优质的苗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抗逆性,能够适应林区的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生长潜力,长大后能够形成健壮的林木。

在造林前要认真选用苗木,尽量选择采用本地的原生苗木,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提高成活率。

对于外来苗木,要严格进行检疫,防止引入病虫害,影响整个林培植物园的生态环境。

其二,合理的造林技术。

合理的造林技术是保证造林成活率的重要保障。

在造林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情况,采用不同的造林方式和技术。

在干旱地区,可以采用集约式农业造林技术,通过科学配置种苗的密度和间距,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在高寒地区,可以采用林下耕作技术,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在盐碱地区,可以采用淡水灌溉技术,引进、利用和配置优质水源,减少盐碱对苗木的腐蚀,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其三,科学的施肥管理。

良好的施肥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科学的施肥管理可以提高苗木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强度,增强苗木的抗逆能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在施肥管理时,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类型,进行定期的施肥和养护。

一般来说,苗木成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土壤贫瘠,根系无法得到充分的供养。

要合理施肥,保证苗木所需的养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其四,及时的灌溉管理。

及时的灌溉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环节。

苗木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应,特别是在幼苗期。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人工造林是指人为进行林木种植的活动,其目的是恢复和改善森林资源。

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是保证造林效果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选址规划、土壤改良、种植技术、管护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探讨如何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

选址规划是人工造林的起始步骤,其目的是寻找适宜的地点进行造林。

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土地的地貌、气候、植被、水资源、人为干扰等。

选址时要选择较平坦的土地,避免坡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要考虑区域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日照等,以确定适宜树种的选择。

还要考虑原始植被的情况,避免与原有植被相冲突。

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应选择地势较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要考虑人为干扰因素,如道路、建筑等,避免影响到造林过程。

土壤改良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一些贫瘠的土壤,可以通过施肥、改善土壤质地、调整土壤pH值等方式进行改良。

施肥是一种常用的土壤改良方式,可以补充土壤养分,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改善土壤质地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质,如腐熟的有机肥、腐叶土等,改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调整土壤pH值可以通过添加石灰、硫磺等物质,使土壤酸碱度适宜。

种植技术也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

树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

进行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

种植密度和行距的选择应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生态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资源。

合理的栽植深度和根颈处理。

栽植深度应适中,保持根颈处于土壤表面2-3厘米的深度。

根颈处理可以通过刮去根颈附近的地皮,保持良好的通气和排水条件。

合理的补栽和修剪。

在成活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进行补栽,保持种植密度的稳定。

合理修剪树木,保持树冠形态和枝条分布的平衡。

管护措施是提高成活率的保证。

管护措施包括浇水、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浇水是保证树苗生长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和生长初期,要适时适量进行浇水。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

浅谈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方法人工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是保证造林成果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实践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从实际出发,本文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经验,介绍一些人工造林提高成活率的方法和技术,以供参考。

一、合理选址,确保土地质量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环境质量,因此在进行造林前,必须首先进行现场勘测,精确地测量和确定树种适应的土壤深度、含水量、酸碱度、肥力等指标。

选用土地需要兼顾地形、景观、土质、水源、气候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遵循合同种植的原则,不选择污染严重的土地;对于退化土地,要通过施肥、翻耕等措施改造土地,为树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确定好土地质量才是盖棺定论,才能保证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和成长水平。

二、注意树种选择,规范育苗和移植在选择树种时,需要借助外部合理条件来确定,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和树木物性要求。

一般来说,树种适应区越大,造林的有利条件更多。

满足树种的条件之后,要注意育苗的时期和地点,确保育苗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移植时需要依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征,确定移植时机和合理地针对季节、地点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处理,并采取科学的移植技术,避免影响树木生长,增加移植成功率。

三、防治病虫害,规范施肥和疏伐在人工造林过程中,树木往往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成活率低下。

因此,必须加强防治措施,规范施肥和疏伐。

合理的施肥和疏伐能够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抗病性和抗虫性,保障树木的生长。

四、加强管理和维护,定期修剪和修补在人工造林的过程中,管理和维护也是非常关键的。

定期的修剪和修补可以切断树冠往下的生长,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树木抵抗风灾、雪灾等天气的能力,并能有效地保护树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同时,还需要注意场地情况,进行适当的地面管理和排污工作,避免污染环境和促进树木生长。

总之,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效益不仅仅与单一因素相关,还需要综合考量和合理配置。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荒山荒坡的面积不断增加,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

加强荒山造林工作,提高造林成活率,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壤改良、植物选择、水源保护等方面,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一、土壤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荒山地区一般土壤贫瘠,缺乏养分,PH值偏低,因此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首先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养分含量、PH值等。

在了解土壤性质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

比如添加腐熟有机物,如腐熟稻草、猪粪等,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还可以添加石灰、磷肥等化肥,调节土壤PH值,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

二、植物选择在荒山地区进行造林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树种。

在选择树种时,要考虑树种的抗逆性、耐干旱性、耐寒性等特点。

一般来说,选择当地乡土树种较为合适。

这些树种对当地的生长环境更适应,具有更好的成活率。

还要考虑树种的生长速度、木材用途等因素,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树种,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保证造林效果。

三、水源保护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在荒山造林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水源利用,保护水源环境。

首先要注意水源的选择,选择距离水源较近或者有较好的灌溉条件的地块进行造林。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要合理利用降雨水资源,加强水源的集中、储存和利用。

利用灌溉设施,保证植物生长的水分需求。

要避免破坏水源环境,防止土壤水源污染,加强水源保护工作。

通过科学的水源保护措施,可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环境,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四、科学管理在荒山造林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的探讨摘要:天柱县是贵州省的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243.5万亩,占73.76%;有林地184.4万亩,占75.72%。

全县森林资源,总的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递增,林木生长量开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在数量上开始走出“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资源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双增长”。

本文从树种选择、整地、造林季节、良种壮苗、安全运输、栽植、抚育管护等方面总结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探讨
近几年来,气候持续高温少雨,不确定的气象因素增多,给植树造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客观规律组织造林,才能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现将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措施总结如下。

1树种选择
严格遵循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按照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挑选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生长的造林树种才能使植树造林取得成功,发挥出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因此,树种的选择是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树种选择应以经济价值较高、防护效益较大的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相对较高。

天柱县用材林树种应以杉木、马尾松和楠竹为主,经济林树种应以油茶、柑桔、板粟、金秋梨及其他适应
性强的经济林树种为主。

坡度25度以下、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应选择营造杉木、楠竹或经济林树种;坡度25度以上、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应选择营造马尾松。

应选择根系发达、芽体饱满、枝条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为好,带土球移栽。

2季节选择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植树造林时间一般为2月下旬至4月中旬。

此时间段气温较低,风速小,雨水较多,阳光弱,苗木还未萌动,适宜栽植。

造林季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天柱县1-2月土壤解冻后进入返浆期,此时期适宜早栽,苗木地上部分未生长,但根系已开始活动,先生根后发芽,蒸腾作用弱,易成活,利于提高成活率。

3整地
整地是改变造林地的土壤性质,以适合于林木生长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败。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应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在我们南方林区,坡25度以下的应尽量采取全面整地的方式,坡度25度以上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块可采取带状或穴状的整地方式。

全面整地先应清除林地上的全部杂草和灌木,再进行全垦,全垦深度20-30厘米,全垦完后再根据不同造林树种的栽植密度打栽植穴;带状整地是在劈山(全面或带状)后,沿等高线确定的造林行距进行带状全垦,带宽一般为60—100厘米,在带上挖栽植穴;穴状整地是在进行全面劈山或带状
劈山后,按定植的规格挖穴。

栽植穴规格根据不同造林树种确定,杉木、马尾松、油茶等树种打穴规格为40×40×30厘米,楠竹50×40×30厘米,其他树种可根据苗木大小确定打穴规格,打穴完成后及时用表土进行回填,植苗穴内要清除杂草、石块等其它杂物,给造林苗木创造一个土壤疏松、墒情好、温度适宜、透气性良好的条件,以促进苗木成活。

4良种壮苗
培养壮苗是造林的基础。

在选种子或者插条育苗阶段,都要采用品质优良、种条健壮、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经济价值高的优良品种。

育苗地要尽量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平地。

尽量就近采集苗木种子、种条,减少运输和环境差异。

出苗后要加强管理,合理定植,饱水饱肥,适度控制秋梢生长。

出圃苗必须具备完整根系、主根短直、侧根发达、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

否则苗木上山后,其抗性差、根系不易吸收水分和养分,继而造成苗木死亡。

需用容器苗或根系带土球,容器不能脱落,土球不能松散,需对苗木进行分级,标明苗木朝向。

另外,还要注意严格按照起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起苗前1周,需灌足出圃水,预防苗木在起苗、运输、假植和定植过程中失水过多,从而降低成活率。

据报道,如果苗木失水量为10%,则造林成活率降低20%,若苗木失水量达到20%,造林成活率降低40%,苗木失水量在30%时几乎没有利用价值。

另外,在起苗时要注意在距根径30 cm圆周线以外挖撅,避免伤根伤皮,
勿硬拔强斩。

一年生苗木要有25 cm以上的主侧根,要求根系完整。

没有及时运走的苗木要立即假植或覆盖,防止曝晒、风干和失水。

对于容器苗的起苗最佳时机是容器袋内的营养土不黏为准,如果过干,在造林后保墒时间短,并且在运输及栽植过程中营养土容易脱落,从而使造林成活率减低;如果过湿,起苗时根系与营养土容易松动,丧失了容器苗的作用,并且容易在运输过程中营养土僵硬及变形,营养土壤毛细管受损,透气性差,造林后苗木自行夹死。

没有及时运走的苗木要立即采取遮荫措施。

苗木要按大小分级分类包装,每50~100株1捆。

容器苗使用塑料袋包装,每袋不要超过25株,叶茎要暴露在袋口外,保持通风良好,上山造林苗木必须达到二级苗以上。

5安全运输
裸根苗木运输中要覆盖好,不能伤根伤皮,运到目的地后要立即假植。

容器苗栽植技术难度高、速度慢,要边栽边运。

尽量用专用车运输,最好做成专用架,一次运苗3 000株,禁忌大量堆积及长途运输,每层货架只能装1层包装袋,不能重叠挤压,运输时要轻装轻卸,不能甩投,到目的地后要单层堆放,用草帘遮盖。

勿用塑料布等不透气的物品遮盖。

堆苗点向作业区运输时,应用筐子运输,每筐装1袋,切忌挤压,禁止用编织袋等软包装背运,会造成营养土脱落及变形,降低造林成活率。

6栽植
首先应根据随起随栽的造林宗旨,减少起苗至栽植的过程时间;其次是带母土造林技术,对于苗龄超过3年以上的,为了更好地提高苗木对当地的适应能力,起苗时需要带原床土,带土移植。

再次是按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将苗木直立于穴内,把根系舒展开,先填1/2坑土,盖满根部后轻轻提起苗木,尽量使土壤和根系紧密接触,要踏实苗木周围的土壤,再填新土并踏实。

7截干
落叶树种需进行截干,以18 cm为佳,常绿树种应进行上部枝叶剪除,可减少水分蒸发。

萌芽力较弱的树种可对苗木进行套袋,可预防苗木失水,并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有条件的,最好对截干顶端蜡封,蘸蜡时间不能超过2 s,蜡温宜在60 ℃左右。

裸根苗栽植前需蘸浆。

应用高分子吸水剂2%的比例溶入水中,用通透性较好的土壤溶入水中,充分搅拌,使泥浆呈吊线状为宜,还可掺入适量食盐、草木灰、尿素、磷肥等,做好泥浆后立即进行蘸浆,使泥浆充分包裹根系,立即栽植。

8抚育管护
“三分造七分管”,抚育管护是造林成功的保证。

栽植完成后必须加强抚育管护,每年进行1-2次抚育,抚育时间应在春、秋两季树木两个生长高峰期之前进行,消除杂草、杂灌对造林苗木的水肥竞争,促进苗木生长。

春季抚育应采取全垦抚育的方式,全垦深度10厘米以上,同时对苗木进行扩穴、培土;秋季可进行刀抚,砍除
全部杂草、杂灌,同时对苗木进行扩穴、培土。

在加强抚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管护,每块造林地均应有专人看护,确保苗木不遭受人蓄破坏。

截干苗木需在萌芽条长到10~15 cm时抹芽除蘖,选1个直立健壮生长的条干,其余枝条全部抹除,这样利于幼树生长,成林比较整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