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5)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原因。

教材以变色花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也较强。

然而,对于植物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学生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对植物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原因。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相互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子颜色的变化。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结论。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植物叶子颜色变化的原因有清晰的认识。

5.拓展:布置课后小实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3.3 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植物变色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愿意通过实验和观察去探索问题。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致度不够、观察不全面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全面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变色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植物变色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想法,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变色花的实验材料(如花瓣、醋、盐等)。

2.准备实验工具(如显微镜、试管、滴管等)。

3.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实验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花瓣会变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变色花的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如花瓣的颜色变化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节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植物与颜色》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花瓣、果实等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以及植物的变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变色花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变色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植物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植物变色的原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植物变色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花瓣、果实等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知道植物的变色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变色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的花瓣、果实等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植物的变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植物变色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花朵,引发学生对植物颜色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植物变色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花瓣、果实,分析植物变色的原因。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植物变色的原因。

4.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植物变色的原因。

5.应用:介绍植物变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变色的原因。

7.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颜色:花瓣、果实等原因:基因、环境、代谢应用:指示植物、观赏等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案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案设计教学分析:《变色花》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物质在变化》单元中的第三课。

本课旨在通过探究变色花的隐秘来认识两类物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制作好的“指示剂”鉴别周围物质的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那个奇异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白生活中常见的碱性物质。

2.明白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

3.明白指示剂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自作指示剂的过程。

2.能用指示剂辨别周围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发觉,表达探究的乐趣。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难点:用指示剂检测周围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方法:乐趣导入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预备:紫色甘蓝指示剂、肥皂水、洗衣液、橙汁、白醋、橘子数个、白色纸花、试管若干、试管架若干、水槽若干、胶头滴管若干、等。

教学过程:一、情形激趣:问题-猜想1.同学们,刘谦听说过吗?老师也跟这魔术大师学了一手,想看吗?接下来确实是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2.表演魔术:教师出示预备好的纸花,并在上面喷水,学生认真观看。

3.设疑:你们认为使花变色的奥妙在哪里呢?4. 我专门观赏同学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看似奇特的现象只是因为其中蕴藏着一些我们临时不明白科学道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要通过什么来验证?(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任务一:尝试探究,揭示概念任务出现:学生尝试实验让学生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水,观看现象。

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实验,观看现象。

展现交流:生发觉:紫甘蓝水遇白醋变红,遇肥碱水变绿。

教师讲解:1.什么是酸、碱性物质什么是酸碱指示剂。

2.说明指示剂的用途和应用范畴。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变色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步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也曾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实验。

但是,对于植物的变色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变色现象,掌握与之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变色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和思考,从而理解植物的变色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任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变色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规律。

3.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植物的变色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

4.巩固: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我将用简洁的文字和图示,展示植物的变色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与颜色》的第三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变色花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教材中包含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植物细胞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细胞中的色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

2.掌握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植物细胞中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

2.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深入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变色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2.教学课件:教材中的图片、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颜色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介绍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变色花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对植物颜色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的变化。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颜色?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他影响植物颜色的因素,如光照、温度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植物细胞中的色素和环境因素对植物颜色变化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10)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10)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3 变色花》苏教版(10)一. 教材分析《3.3 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变色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材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植物的变色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变色现象,了解变色背后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变色现象,了解变色背后的科学原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植物的变色现象,并能够解释变色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朵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朵花会变色吗?”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的变色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3.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植物变色的原因。

4.应用: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植物变色的原理。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植物变色的原因和科学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现象:观察植物的变色现象•假设: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结果•结果:汇报实验结果,分析现象•原理:总结变色原理,解释现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一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2.难点: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变色花、光照设备、观察记录表等。

2.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相关知识点等。

3.安排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变色花为什么会变色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5分钟)介绍变色花的特性,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色花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色花》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变色花》,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乐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是: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试纸、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浸过,叶子用碱水浸过)、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厚塑料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通过变魔术导入新课
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看,你们愿意看吗? 板书:变色花
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
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花的颜色变了,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

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颖问: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这里通过魔术表演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

接下来的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知道指示剂可以让酸性物质变红,碱性物质变绿,中性物质不变色。

并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刚才的疑问:白花是如何变色的。

然后教师说:要想判断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
1、教师布置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烧杯中。

分别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汁,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会说:紫甘蓝汁会让白醋变红,让碱水变绿。

教师告诉学生:像白醋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板书:红——酸性物质
绿——碱性物质
那么根据实验所看到的现象,你们能够解释花为什么变色吗?学生解释后,教师接着说: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然后用紫甘蓝汁检测家里面做汤用的盐,在盐水中滴入五六滴紫甘蓝汁,会发现盐水不变色。

教师接着告诉学生:像盐水一样,不能使紫甘蓝汁变色的物质,叫做中性物质。

板书:不变色——中性物质
类似紫甘蓝汁这样的物质,由于能够分辨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人们称它为酸碱指示剂。

板书:酸碱指示剂
2、自制指示剂。

教师介绍用紫甘蓝压汁做指示剂的方法:
第一步:将紫甘蓝(约50克)撕碎,装入透明厚塑料袋中;
第二步:往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三步: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为止;
第四步:用牙签在塑料袋的底部扎一个孔,将紫甘蓝汁倒人小烧杯中;
第五步:将条形过滤纸全部浸没在紫甘蓝汁中,过一会儿,用镊子夹出,搭晾在烧杯壁上(或其他物品上)。

制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
(1)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
(2)紫甘蓝撕的块要小一点;
(3)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
(4)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学生能否做成指示剂将决定下面能否检测各种物品的酸碱性。

同时学生如果不能成功做成指示剂,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打击,会失去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对上面所学的知识也会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要做好指导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建议教师让学生把带来的各种液体装入烧杯中,然后用自制的指示剂逐一滴入茶水、糖水、橘子汁、肥皂水、自来水、等各种各样的液体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物质的酸碱性,填写实验记录。

最后教师要告诉学生:我们用紫甘蓝汁做指示剂只能初步检验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检验物质的酸碱性,还要用其他的指示剂,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会学到。

课后布置学生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或检测纸检测自己周围环境中水的酸碱性。

农村的学生可以检测井水、河水的酸碱性;并建议学生请教家长或查阅资料,研究水中的酸或碱过多时,对动物、植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以此进一步引起学生对水污染的关注。

板书设计: 3、变色花
红————酸性物质
酸碱指示剂
绿————碱性物质
不变色——中性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