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2.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物质的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自主总结物质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物质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提高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出物质的性质;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自主总结物质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4.实验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主总结物质的性质;5.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心得,分享学习成果;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性质;8.布置作业:布置相关实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实验现象 | 物质性质——–|——–实验一 | 性质一实验二 | 性质二实验三 | 性质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等方面进行。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一)探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材料:干湿馒头、塑料袋.方法:条件组合温暖潮湿温暖干燥寒冷潮湿寒冷干燥结论实验方法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暖气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冰箱里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结果容易发霉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结论:地球是球形.(三)实验名称: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资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现象:先看到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然后看到番茄酱向外溢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1 / 5(四)实验名称:地震的模拟实验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征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激烈的震颤感.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五)探究题目: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感化资料:酒精灯、、水、小石块、镊子、火柴.方法: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征象:重复几回后;小石块碎裂.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六)探究的问题:流水的搬运作用材料: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方法:1.用本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2.将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5.往水杯中加水;观察现象.现象:沙子和泥土不断被水流带走.结论:流水有搬运作用.(七)实验名称:蜡烛变化的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从头罩在火焰上方.(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2 / 5征象:干燥的烧杯壁有水珠;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清石灰水变混浊;白瓷熄灭皿底部有黑的.结论:蜡烛熄灭后生成新的物资.探究的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八)假设: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材料:几根铁钉、几根试管、少许油、干燥剂、冷开水、水.方法:1.将一根铁钉放入有干燥剂的试管里;2.将另一根铁钉放入装满冷开水的试管里;并放入少量的油;3.将第三根铁钉放入一般的水中;并将铁钉的一半露在氛围中.4.天天观察生锈情况.现象:放有干燥剂的试管中的铁钉几乎不生锈;放有冷开水和油的试管中的铁钉也几乎不生锈;放置在有空气和水中的铁钉生锈最快.结论:铁钉生锈与水和氛围有关.(九)实验名称:变色花实验.资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2)在“叶子”上抹碱水.(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十)探究的题目:比较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我的猜想:洗衣粉的效果好材料:水、大烧杯、洗衣粉、肥皂粉、污物相同条件:污物大小、布料、浸泡时间、搅拌次数、洗涤用品用量.不同条件:不同的洗涤用品方法:1.往2个装有同样多水的大烧杯里分别放入一小勺洗衣粉和一小勺肥皂粉;分别搅拌3分钟.2.每组选择一种污物;并把2块有同样污物的布条分别浸泡在2种溶液中.3 / 53.观察面条上污物的变化;并记录.现象:对于油污;肥皂的效果好;对于果汁;洗衣粉的效果好.结论:不同的污物要用不同的洗涤用品.(十一)实验名称:环行山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资料:盘子、细沙、石子等.步骤:(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现象: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高的坑深一些、大一些;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头大坑深一些、大一些.结论: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深浅都有关系.(十二)制作: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十三)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研究题目: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间隔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我的假定: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之间间隔有关实验准备: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实验过程: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物质的分离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磁性等。
2. 物体的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 风与空气学习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风的分布和性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宇宙与地球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5. 植物和动物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知识讲解和示范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展示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实验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5. 检测与评价通过小测验、练习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提炼,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验记录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苏教版一、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4. 步骤:(1)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的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2)让学生用激光笔在白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用直尺和铅笔测量光斑之间的距离。
(3)让学生分析光传播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5. 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激光笔直射眼睛。
二、实验二:制作简易温度计1.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温度计,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
3. 材料:酒精、玻璃管、胶带、温度计模板。
4. 步骤:(1)让学生观察标准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理解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让学生根据模板制作简易温度计,将酒精倒入玻璃管中。
(3)让学生观察简易温度计的液面变化,与标准温度计进行对比,记录数据。
5. 注意事项: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玻璃管的清洁,避免酒精泄露。
三、实验三:探究浮力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
3. 材料:橡皮泥、玻璃管、水、尺子。
4. 步骤:(1)让学生观察橡皮泥在空气中的状态,记录观察结果。
(2)让学生将橡皮泥放入玻璃管中,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情况,用尺子测量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3)让学生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浮力计算公式。
5.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玻璃管的倾斜度,确保水不会溢出。
四、实验四:制作太阳能小车1. 目的:通过制作太阳能小车,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原理: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驱动小车运动。
3. 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小车模型、导线、开关。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实验单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1.蜡烛的变化
实验一:观察点燃前的蜡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实验二:蜡块加热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1.烛的变化
实验三:蜡烛燃烧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
验四:观察点燃后的蜡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
实验五:探究常见物质的变化类型
【素材积累】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但我们无论怎样地气喘吁吁疾步如飞,也赶不上岁月那轻捷的步履。
她无声无息波澜不惊地带走纷沓的人群,卷走一个又一个朝代,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停留,也不在心灵的重重羁绊前稍一驻足。
无论历经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她永远年轻、纯洁、轻盈、清澈如初。
时光不老人易老。
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朝涂曦霞,暮染烟岚,在她的脉络里注进拼搏的汗水,把每一页洁白的日子都涂成一幅斑斓的图画,剪成一贴丰满的记忆?穿行在一片又一片洁白的日子里,我们可曾删繁就简,除去芜杂的枝蔓,抖落发黄的往事,省略多余的情节,向着既定的目标轻装向前。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六(1)班任课教师:杨昌慧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
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 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1、倒水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
显微镜: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4、小组汇报交流,目镜(对着眼物镜(对着标载物台(放置反光镜(反射光线、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镜臂通光孔镜座。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苏教版一、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 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4. 步骤:a. 让学生拿着激光笔,将光射向白纸。
b. 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c. 观察并讨论光的传播特点。
5.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避免激光笔照射眼睛。
二、实验二:制作简易放大镜1.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放大镜,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2. 原理:凸透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形成放大的虚像。
3. 材料:两片玻璃、透明胶带、笔。
4. 步骤:a. 将两片玻璃中间保持一定距离,用透明胶带固定。
b. 在玻璃片上画出凸透镜的形状。
c. 将画有凸透镜的玻璃片放在书上,观察放大效果。
5. 注意事项:确保玻璃片干净,避免划伤学生。
三、实验三:探究浮力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材料:塑料球、水、电子秤、细线。
4. 步骤:a. 用细线将塑料球系住,挂在电子秤上,记录塑料球的重力。
b. 将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塑料球的状态。
c. 用电子秤测量塑料球的重力,记录数据。
d.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讨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5. 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安全,避免塑料球掉落砸伤。
四、实验四:制作太阳能小船1. 目的:通过制作太阳能小船,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原理: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驱动小船前进。
3. 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小船模型、电线、电池、剪刀、胶带。
4. 步骤:a. 将太阳能电池板与电池连接,用胶带固定在小船上。
b. 将电线连接到小船的底部,确保电路通畅。
c. 将小船放在阳光下,观察小船的运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
此外,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材料的选取原则,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实验方案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器材准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演示一个“神奇的水滴”实验,让学生猜测实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不同的洗涤剂的去污效果不同。
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登月之旅
实
验
过
程
1.制取紫甘蓝水(将紫包菜叶子撕成小片,放入烧杯中。将适量热水加入烧杯,注意不要烫手,及时擦除污迹。)
2.检验物质酸碱性(用滴管吸取适量紫甘蓝水,分别滴在待检验的物质表面,尽量保持所滴紫甘蓝水一样多。静置片刻,观察紫甘蓝水颜色发生的变化,注意区别与待检验物质的颜色,不要混淆。
3.实验总结根据紫甘蓝水颜色的变化,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物质的酸碱性。
3.安装玻片标本(自制水滴标本)
4.观察(用左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使物镜尽量接近玻片,但不要触及玻片;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清楚物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5.整理显微镜。
实验结论
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5.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食品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地球内部结构
实验目的
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实验材料
地球构造模型
实
验
过
程
1.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介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会是什么样的;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铁钉生锈
实验目的
知道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实验材料
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
实
验
过
程
1.预测(铁生锈可能跟水、空气、水和空气都有关。)
2.将第一个瓶子中灌满白开水,放进钉子后加盖,用蜡烛油封严瓶口;将第二个瓶子内壁尽量烘干,放进钉子后迅速加盖并密封;将第三个瓶子内灌进少量的白开水,放进钉子后有一部分在水面外,不封口,与空气接触;三个瓶子放在同一地方。
3.一周后记录分析:对铁钉来说,前两个装置的同样条件、不同条件有哪些?在这两装置中铁钉生锈了吗?对铁钉来说,第三个装置的的变化是?铁钉生锈了吗?
4.填写记录表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
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变色花
实验目的
辨别物质的酸碱性
实验材料
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
实验名称
发霉的条件
实验目的
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的世界。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
验
过
程
1.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柴梗放入指定容器。
2.仔细观察蜡发生了哪些变化?把现象记录下来;
3.观察
4.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防止烫手;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防止烫手;将一块干净的蒸发皿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仔细观察蒸发皿上的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实验材料
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实
验
过
程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双手调节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
3.将月球表面的图片与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并进行描述。4.将沙盘用尺子抹平整。
实验结论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注意事项
实验结论
物质的酸碱性决定了植物的颜色。
注意事项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洗衣服的学问
实验目的
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实验材料
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
实
验
过
程
1.配制洗衣液(选用相同的烧杯,加入同量的水,用勺子(或天平)称量出相同量的、适量的洗衣粉。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用小刀切开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制作作品;
4.总结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情况。
实验结论
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实验目的
了解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实验材料
沙盘(装细沙若干)、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镊子、电筒、尺子
实
验
过
程
1.模拟陨石撞击(将沙盘抹平整,模拟月球某一表面。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不同方向扔向沙盘,注意力量不要太大。观察变化。
2.观察模拟陨石坑(用镊子轻轻将石子从沙盘里夹出,尽量保持沙子的原状。记录。用手电光来模拟太阳光,按一定角度依次照射到沙盘里,观察影子变化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