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T 634—2007)-PDF版
(完整word版)旅游咨询中心设施与服务规范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游客中心的设置要求、设施配备及服务的内容、形式和管理办法.本标准适用于国内各类旅游景区中的游客中心.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75-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JGJ 50-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旅游景区 tourist attraction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本标准中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该管理区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
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
3.2游客中心 tourist centre旅游景区内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属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是公益性的或免费的。
3。
3基本游客服务 basic tourist service基本游客服务主要指免费为游客提供的必要服务,包括厕所、寄存服务、无障碍设施、科普环保书籍和纪念品展示。
3.4旅游咨询 tourist consultation为游客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包括景区及旅游资源介绍、景区形象展示、区域交通信息、游程信息、天气询问、住宿咨询、旅行社服务情况问询及应注意事项提醒。
3.5旅游投诉 tourist complaint旅游者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对旅游服务质量不满意的口头或书面上的表示。
花园云(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项目建设意见

花园云(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项目建设意见1.采购内容及清单2.执行标准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三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7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办发12015)50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5)50号)《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2016)51号)《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办发(2019)57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城市大脑建设与推广工作方案》X数12023)2号《XX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X委改发(2023)2号)《2023年XX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要点》(X政办发(2023)1号)《XX省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省”的通知》《XX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关于印发《2019年XX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X政发(2016)2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的通知》(政发(2016)6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X政发(2018)48号《XX市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行动计划》(X政办发(2018)110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发(2019)29号)《XX省大花园核心区(XX市)建设规划任务分解及实施方案(X政办发(2019)25号)》《XX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X政办发(2023)5号)《XX市本级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X政办发(2023)7号)《2023年XX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实施方案》(X政办发(2023)17号)《加快推进XX花园云(城市大脑)开发建设应用交办事项(一)》(XX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20号)《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35114-2017)《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6)《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14394-2008)《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GB/T15532-2008)《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16260-2006)《软件系统验收规范》(GB/T28035-2011)《系统与软件工程用户文档的管理者要求》(GB/T16680-2015)《软件质量量化评价规范》(GB/T32904-2016)《软件测试成本度量规范》(GB/T32911-2016)《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23)《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A/T1389-2017)《信息安全技术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GB/T35282-2017)《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4部分:信息共享》(GB/T30850.4-2017)《政务服务平台基础数据规范》(GB/T39046-2023)《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GB/T35589-2017)《信息技术大数据接口基本要求》(GB/T38672-2023)《信息技术大数据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第1部分:总则》(GB/T38664.1-2023)《信息技术大数据政务数据开放共享第2部分:基本要求》(GB/T38664.2-2023)《移动数据库应用编程接口规范》(GB/T20531-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图形表达代码》(DB33/T817-2010)《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第3部分: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数据规范》(DB33/T2036.3-2017)3.项目内容及要求3.1.概述3.1.1.项目背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时曾充分肯定杭州“城市大脑”建设,并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省委十四届七次、八次全会均明确要求加快“城市大脑”的建设推广,省委《关于制定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大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行‘城市大脑'中心城市全覆盖二XX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与先行实践地,承担着新时代山水城市的建设探索与中国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之路的责任和担当。
db33 t 1001-2003 城市街容标准.doc

ICS 91.020P 50DB33城市街容标准City appearance standard浙江省建设厅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前言城市街容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为深化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市管理,美化城市街容路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品位,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DB33/T 1001-1999。
本标准由浙江省建设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建设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参加本次修订人员:张学芬、陈旭东、鲍国平、冯峰、沈一青、范南屏、夏茂洪、陈航。
城市街容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浙江省城市的街容卫生与秩序、街道建筑物形象、灯饰、户外广告、标志标线、各类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站点及沿街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秩序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建成区内的城市街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1996安全标志GB 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T 5845.11—1986城市公共交通标志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站牌GB/T 10001.1—2000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 通用符号GB/T l0001.2—200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 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GB 13495—1992消防安全标志GBJ 13—198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1997年版)CJJ 27—1989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36—1990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JGJ 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品标识标注规定》3 总则3.1 城市街容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原则,并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次目次 I前言 II引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等级划分和依据 24.1等级划分 24.2等级划分的依据 25等级划分的基本条件 26等级划分的一般条件 26.1资源 26.2区位 26.3市场 26.4空间环境 36.4.1自然环境 36.4.2规划和实施 36.5设施与服务 36.5.1休闲活动 36.5.2住宿接待 36.5.3餐饮 36.5.4旅游购物 46.5.5区内交通 46.5.6其他配套设施与服务 46.6管理 56.6.1资源与环境保护 56.6.2游客管理 56.6.3社区协调 56.6.4组织经营 56.6.5安全管理 5附录A (资料性附录)室内、户外休闲活动设施类型 6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文学、杨锐、范立义、宋晓波、朱至珍、张树民、邬东璠。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细分,度假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标准旨在制定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的依据,以利于引导旅游度假区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度假区依法经营,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度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境内各种类型的旅游度假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33—1038—2007河道生态建设技术规范

主 编 单 位
邮编
浙i
310 0 09)
以 便 修 订 时 参考 丅
本 规 范 l 编 单位 及
'
要起
人
省河 道管 理 总站
浙 江 省 水 利 水 电 阜科 学 校
主要 起 草 人
江 锦红
严齐斌
应聪慧
坚
I 云南
邵利萍
何 文学
韩 l 玲
胡
玲
t 英华
5
Generated by CamScanner from
河 道水环 境 丅
本 规 范 山浙 江 省 建 设 厅 丄浙 江 省水 利 厅 共 同 负 贞管 理 山 1 编 单位 负 责技 术 内容 的 解 释 丅 在 执 行 过 程 中 如 有 需 要 修 改 或 补充 之 处 话将意 见 或 有 关 资 料 寄 送 浙 江 省 河 道 管 理 总 站 (地 址 杭
基础 上
结 合 浙 江 省 实 际 对 相 关 资料 进 行 了 科 学 分 析 与论 证 制 定 了本规 范 总则 术语
0
经 广 泛征 求 意 见 丄 反 复 讨 论和 修 改
本规范 共 9 章
河 道 建 设防 洪 标准
主 要 技 术 内容 有 河道断面
般规 定
河道绿
河道疏浚
堤防 ' j 护岸
化与景 观
上 石 填 筑 的挡 水 建筑 物 叫 堤
用块 石 混 凝 土 砌筑 的叫 防 洪 端 为防 止 水 流 冲 刷 引 起 堤岸 ( 堤 ) 及 保 持 河 岸 稳 定建 设的挡 土 护 土 建 筑 物 叫 护 岸 单 的 堤 ( 防洪 埔 ) 和 既 有护 岸 又 有堤 ( 防洪
旅游景区建设规范(DB)

旅游景区建设规范DB51/T 979—2009I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规定 (2)附录A (规范性附录)设置示例 (15)DB51/T 979—2009II1旅游景区建设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内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包括提供观光、度假、专项或其它旅游产品的旅游景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1996 安全标志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1-2000,neq ISO7001:1990)GB/T 14308-2003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GB/T 17775-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3.2旅游景区Tourist attractions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旅游服务标准化

CEN/TC329 已 发 布 的 旅 游 服 务 标 准
11
娱乐潜水服务--娱乐水肺潜水服务提供商的要求
语言研究--旅游供应商的要求
EN 14467:2004
EN 14804:2005
旅游服务专业旅游向导培训和资格认证程序提供要求
娱乐潜水服务--气搅拌器培训方案的要求
研究背景
2006年~2011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
浙江省旅游总收入 占浙江省GDP 全国旅游总收入占 全国GDP比重
2010
2011
年份
7/9/2014
1
研究背景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 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09
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大力提高旅游产业标准化 发展水平。
5
对策建议
5.4培养人才
抓好教育培 训,建设高 素质旅游人 才队伍
调研对象: 1、政府, 2、试点企业, 3、试点地消费者。
GB/T 26359-2010
GB/T 26356-2010 GB/T 26361-2010 GB/T 26353-2010 GB/T 26354-2010 GB/T 26360-2010 GB/T 26358-2010 GB/T 26364-2010 GB/T 26363-2010 GB/T 26362-200 GB/T 26355-2010 GB/T 16766-2010 GB/T 16767-2010 GB/T 15971-2010
ISO/TC228 已 发 布 的 国 际 旅 游 服 务 标 准
2 3 4
5
6
ISO 13970:2011
ISO 18513:2003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评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提高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认定工作的可操作性,推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工作,依据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以下简称“规范”)和国家有关法规,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依照《规范》中表 B.1(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分细则表,以下简称“评分表”)评分时,要遵循分类指导、客观公平、便于比较、操作性强等原则,确保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认定工作科学规范。
第三条评分资料以最新数据为依据,连续数据需提供3年以上监测数据。
评分资料来源主要为示范区提供的技术报告和书面证明,需监测的定量化数据以示范区所属部门的上一级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第四条根据《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可分为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湿地型、海洋型、沙漠戈壁型和人文生态型等七种类型,评分时应充分考虑各类示范区生态系统特点,按本实施细则第五至十三条处理评价项目无项情况。
第五条山地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
本类生态旅游区评分时,评分表“生态环境质量”类目中“天然湖泊”、“水库”、“暗河”、“泉水”、“森林”、“溶洞”、“岩洞”,传统文化保护类目中“建筑”、“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类目中“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能”等评价项目无项时,由该指标满分值乘以所在类目中有项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后确定。
其它评价项目无项不得分。
其中得分率等于某指标实际得分除以其满分值(下同)。
第六条森林型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
本类生态旅游区评分时,评分表“生态环境质量”类目中“山地”、“天然湖泊”、“水库”、“暗河”、“泉水”、“岩石与岩洞”,传统文化保护类目中“建筑”、“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类目中“太阳能”、“风能”、“沼气”、“生物能”等评价项目无项时,由该指标满分值乘以所在类目中有项指标的平均得分率后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03.200A12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The criter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ecologic tourism region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由浙江省旅游局提出,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杭州市余杭区风景旅游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玲强、聂献忠、肖歌、金炳雄、骆文斌、白鸥、郑萍、陈寿田、华抗美。
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与定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经营服务、制度与管理、生态教育、社区共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内各类生态旅游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9664-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T10001.1-200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15971-1995导游服务质量GB16153-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生态旅游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3.3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是指通过本标准评定,具有明确地域界限的,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目的的特定旅游区域。
4总则4.1总体目标生态旅游区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依据,对旅游景区实行生态化发展与管理,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生态旅游应遵循的原则4.2.1环境友好原则。
4.2.2清洁生产原则。
4.2.3社区参与共享原则。
4.3生态旅游区等级生态旅游区(点)等级划分为二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旅游达标区。
5基本要求5.1资源保护5.1.1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保护手段科学,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1.2传统历史文化如建筑、节庆、民俗、地方戏等传统文化资源均得到有效保护。
5.1.3科学管理游客容量,避免造成对生态旅游区资源的破坏:a)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游客心理承受能力,测算并确定生态旅游区的极限容量、合理容量;b)设定生态敏感区域,测算并确定敏感区域的合理游客容量;c)建立旅游区游客容量控制体系,尤其要对生态敏感区域采用动态控制技术,设立有防止容量超载的预案。
5.1.4生态旅游区内提倡禁止吸烟,对于无法克服者,设有吸烟点,吸烟行为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减少对其他游客的影响,并落实防火措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
5.1.5旅游区不捕杀野生动物,销售的旅游产品、土特产、旅游纪念品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
5.1.6在注重生物的多样性的同时,保护本土动植物资源,防止外界生物的入侵。
5.1.7在动物繁殖期、季节性栖息地,设立隔离区、缓冲区。
5.1.8加强公德教育和旅游区管理,防止在山崖、树木和古迹上刻画涂鸦。
5.1.9有效防止滥用景观、树林的造型轮廓灯,避免影响动植物的栖息生长。
5.1.10收益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源保护。
5.2环境保护5.2.1旅游区环境:a)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b)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0%;c)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GB3838-2002的规定。
5.2.2保护水资源,淡水消耗减少至最低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2.3产生的污水和废水达到最低水平并且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5.2.4废弃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5.2.5根据ISO14001-2004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5.2.6建设项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5.2.7能定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
5.2.8能有效获得最大的能源效率和使用最少的非再生性能源。
5.2.9使用节能材料与节能设施,并有一定的节能措施,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所占比例在60%以上;5.3规划建设5.3.1交通建设5.3.1.1旅游区道路采取沙砾、卵石、木材、石材等本土材料,不因硬化的道路切割原生态系统,在敏感地段采用离地木栈道或索绳道,并设有动物通道的提示标识以保护生物通道。
5.3.1.2核心景区禁止造成污染的机动车辆进入,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5.3.1.3可进入性与生态旅游区的承载力相适应。
5.3.1.4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型停车场或船舶码头,且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容量能充分满足游客接待量要求。
5.3.1.5交通标志规范。
5.3.1.6建设生态路。
5.3.2建设方法与材料5.3.2.1项目选址合理,尽量不改变原有地形、地物、植被、水体。
5.3.2.2管理者明确了解当地环境与遗产的价值,并且知道采取何种措施来加以保护。
5.3.2.3在建设、施工和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基础设施过程中已采取保护措施。
5.3.2.4对特殊的历史和文化重点保护地,已采取和使用合适的材料和相应的施工技术以维护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质。
5.4经营服务5.4.1旅游饭店生态旅游区的旅游饭店都应创建成绿色旅游饭店。
5.4.2旅游购物5.4.2.1有明确制度与管理措施确保其出售的旅游商品不含濒危物种和受保护物种,不含有害于重要的文化与遗产保护价值的东西。
5.4.2.2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
5.4.2.3对购物场所进行统一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
5.4.2.4对商品从业人员有统一管理措施和手段。
5.4.2.5旅游商品种类丰富,本地区及本旅游区特色突出。
5.5制度与管理5.5.1制度建设5.5.1.1已制定和实施保护当地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原生植被、自然水系、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方案。
5.5.1.2旅游质量、旅游安全、旅游统计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定期监督检查,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
5.5.1.3管理人员配备合理,中高级以上管理人员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5.5.1.4投诉制度健全,人员落实、设备专用。
投诉处理及时、妥善,档案记录完整。
5.5.1.5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配备旅游工具、用品,提供特殊服务。
5.5.1.6制定有明确有效的手段,加强对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及其行为管理,确保旅游行为的生态化。
5.5.2安全管理5.5.2.1建立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
5.5.2.2设施设备完好、有效,无安全隐患。
危险地段标志明显,有专人看守。
5.5.2.3建立紧急救援机制,设立医务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医务人员。
设有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应急处理能力强,事故处理及时、妥当,档案记录准确、齐全。
5.5.3卫生管理5.5.3.1环境整洁,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
5.5.3.2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9664-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游泳场所达到GB9667-1996规定的卫生标准。
5.5.3.3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行业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不可降解型一次性餐具。
5.5.3.4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造型美观独特,与环境相协调。
垃圾箱分类设置,垃圾清扫及时,产日清。
5.5.3.5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建筑造型景观化。
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
厕所设专人服务,洁具洁净、无污垢、无堵塞。
室内整洁,有文化气息。
5.6生态教育5.6.1积极向游客提供生态旅游宣传资料,开展生态教育。
5.6.2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
5.6.3各种引导标识设置合理,采用生态材料。
5.6.4公共信息资料品种齐全,适时更新。
5.6.5导游员(讲解员)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要,普通话达标率100%。
导游员(讲解员)均应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不少于20%。
5.6.6导游(讲解)词科学、准确、有文采。
导游服务具有针对性,强调个性化,服务质量达到GB/T15971-1995中"4.5.3"和"第5章"要求。
5.6.7建立生态培训教育制度,从业人员培训率达100%。
5.6.8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合理,采用生态材料,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符合GB/T10001.1-2006的规定。
5.7社区共建5.7.1生态旅游区的经营者必须至少五项措施帮助当地社区发展:a)用工以当地人员为主;b)购买当地产品;c)购买当地服务;d)出售当地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e)财力或物力赞助当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节庆活动;f)当地居民享受优惠生态旅游服务。
5.7.1生态旅游产品的经营者能明确采取以下至少一项行动以支持除经营活动之外的自然保护活动:a)捐款或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环境或自然保护行动;b)捐款或支持环境研究项目;c)参与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废物回收利用活动;d)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碳隔离活动。
6评分细则评分细则见附录A。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评分细则《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检查得分最高为680分,另有加分项目最高为40分。
本细则评分,合计得分在600分(含)以上,被评定为生态旅游示范区,合计得分在500分(含)以上,被评定为生态旅游达标区。
《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的标志、标牌、证书由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定,由浙江省旅游标准化研究会负责执行操作。
表A.1《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评分细则序号评定项目评定方法与说明大项分值分项分值次分项分值1资源保护1301.1自然景观保护30保护制度保护制度完善,有生态监测制度和动植物救助制度10保护范围有明确的保护区范围,并有一定的机构来从事保护区的管理与监督10保护措施有专项保护措施保护所有物种并使之平衡,保护手段科学,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10 1.2保护物种数量受保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101.2.1>400受保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在400种以上10 1.2.2200-400受保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在200-400种之间8 1.2.3100-200受保护的动物和植物总数在100-200种之间6 1.3传统文化保护601.3.1建筑保护规划并实施重点保护街区、村落,保持其历史传承性和整体完好性101.3.2历史文化保护以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为主要载体,整修陈列相应文物、文献(本款酌情计分)101.3.3自然文化保护建设有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101.3.4民族民俗文化151.3.4.1节庆保留传统的节庆活动51.3.4.2地方戏保留地方剧种和传统剧目51.3.4.3民间工艺保留民间传统工艺51.3.5宗教文化151.3.5.1庙宇以整修如旧的原则修复,不宜新建或大规模翻建51.3.5.2宗教本教或自然宗教形式突出体现当地特色和民族特色,应适当表现51.3.5.3香火禁止大规模香火,以保护环境51.4生物性保护301.4.1材料保护性使用采用沙砾、卵石、木材、石材等本土材料,不切割原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