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2.5有理数乘方(第2课时)》教案 浙教版
《有理数的乘方》PPT课件 (公开课获奖)2022年浙教版 (2)

列出方程后 ,还必须找出符合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例1: 判断以下t的值是不是
方程2t +1 =7 -t的解:
〔1〕 t = -2 〔2〕 t=1 (3) t =2
3、小强、小杰、张明参加投篮比赛 ,每人投20次.小强投进10个
球 ,小杰比张明多投进2个 ,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问小杰和小
2.5 有理数的乘方〔2〕
课前预练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 a(1≤|a|<10)与 10 的幂相乘 的形式,叫做科学记数法.
课内讲练
1.科学记数法
【典例 1】 某公司年报显示:去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总收入
755.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9.51%.将 755.5 亿元用科学
记数法表示为
()
A.7.555×109 元
⒈判断以下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
程 ? (1)5x =0
√
x (2)y2 =4 +y
√ (3)3m +2 =1 -m
(4)1 +3x
x
(5) 3 4 x
x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
3、小强、小杰、张明参加投篮比赛 ,每人投20次.小强投进10个
球明各,小投设杰进比第多张|少明一个多次投射进击2个的,成三绩人平为均x个每人, 投可进列1方4个程2球x为.3问 1小2杰和14小
球 ,小杰比张明多投进2个 ,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问小杰和小
明各投进多少个
设第|一次射击的成绩为x个
,
2x 12
可列方程3为
14
___________ 2x + 12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有理数的乘方课件

• (1)二进制中的1011相当于十进制中的多少?
• (2)二进制中的什么数相当于十进制中的8?
• 解:(1)1011=1×23+0×22+1×21+1=11,即二进制中的1011相当于 十进制中的11.
• (2)8=23=0+0×21+0×22+1×23,即二进制中的1000相当于十进制中 的8.
• C.-2乘5 D.25的相反数
• 4.13世纪数学家斐波那契的《计算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罗马 有7位老妇人,每人赶着7头毛驴,每头驴驮着7只口袋,每只口袋里装 着7个面包,每个面包附有7把餐刀,每把餐刀有7只刀鞘”,则刀鞘数 为( C )
• A.42 B.49
• C.76 D.77
6
5.在-233 中,指数是___3_____,底数是_-__23_____,其结果是__-__2_87___,它表 示____3____个__-__23____相乘.
次方”. • (2)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 ①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
是正数. • ②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是0,00没有意义. • 注意:(1)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51,指数1通
常省略不写. • (2)当幂的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底数应该添上括号.
9
能力提升
• 11.你吃过“拉面”吗?如果把一个面团拉开,然后对折,再拉开,再 对折,如此反复做下去,对折10次拉出的面条是( D )
• A.20根 B.10根 • C.100根 D.1024根
• 12.定义一种新的运算:a&b=ab,如2&3=23=8,那么(3&2)&2=___8_1____.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5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性质及运算法则。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但学生对于乘方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各有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的掌握。
3.乘方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方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乘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拓展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乘方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的PPT,以便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乘方实例,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以便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乘方概念,如“2的3次方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乘方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如“乘方的性质:a m×a n=a(m+n);乘方的运算法则:a m÷a n=a(m-n)”。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2 科学记数法【教学设计】2

第2课时科学记数法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感受大数,再次认识到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对大数进行描述,并能够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它是上一节课内容的继续,又是以后学习较小的数的科学记数法的基础,因此本小节的重点是科学记数法的概念,难点是如何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较大的数。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100万有多大等内容,这节课进一步学习大数的表示——科学记数法。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据搜集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大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感情感与态度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导入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认识了100万有多大.那么生活中还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出示投影片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2)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对乘方知识的复习,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感受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当底数大于 1 时,幂增大的很快 . 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 3、参与折纸操作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估算的方法,获得一
些经险 . 4、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你们小组已经做的很好了,其他的同学有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
生(二组的代表):我们的答案是 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 粒,大约是
18 446 744 073 709袋,还有我们组也没有计算器(表现很得意)
师:那你们是如何计算的?
生:课本第 62 页读一读当中有答案,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得到
了最后的答案
师:太好了,你们小组的做法值得我们全班同学学习,看来你们预习的很
充分,希望我们大家能以该小组为榜样, 做好上课的准备。 现在我们一块看看身
边的例子:(折纸活动)
(二)探究活动 2
(投影显示)折纸活动:一边折,一边思考以下问题:纸的厚度为 0.1mm ,对折
一次后 ,厚度为 2*0.1mm,对折两次后 ,厚度为多少毫米 ?
一、有关概念 an
二、生活中的实例 ( 1)象棋问题 ( 2)折纸问题
四、小结
三、例解
例三:
练习
八、教学反思
4/ 4
1/ 4
本节课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促使学生课后主动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引入本节课的
内容。
二、探究活动,展示自我
(一)探究活动 1
师:根据故事的内容,大家觉得那位聪明的大臣是不是有点傻呢?大家可
以根据下列问题找出事情的真像(展示问题)棋盘上的米究竟有多少 ?
2.5 有理数的乘方七年级上册数学浙教版

2.5 有理数的乘方
七上数学 ZJ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发展抽象能力。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强化运算能力。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会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
概念
示例
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的结果)
典例2 计算:
(1);
解: 。
(2) ;
解: 。(底数为分数时,要带括号)
注意与 区别
(3) ;
解: 。(底数为分数时,要带括号)
(5) ;
解: 。
(6) 。
解: 。
(4) ;
解: 。
求带分数的乘方时,要先将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对于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先算乘方,后算乘除;如果遇到括号,就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个 相乘的积记作
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指数 是正整数。
概念
示例
幂
乘方的结果叫作幂。
_
底数
在中, 叫作底数。
指数
在中, 叫作指数。
敲黑板(1)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 ,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2)指数是2时读作平方或二次方,指数是3时读作立方或三次方。例如,通常读作“5的平方”,也可以读作“5的二次方”; 通常读作“5的立方”,也可以读作“5的三次方”。
敲黑板(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带单位的数时,其表示的结果也应该带单位且前后应该一致。(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负数的方法和表示正数的方法一样,只需前面加一个“-”即可。(3)“万”可转化为,“亿”可转化为 。
3.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1)中的指数 加上1就得到原数的整数位数,从而确定原数。(2)把中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即可,若向右移动的位数不够,则用“0”补足。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性质及其运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有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等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对于简单的数学运算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乘方,学生可能初次接触,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乘方。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性质。
2.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乘方概念及其性质。
2.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有理数的乘方规律。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有关有理数乘方的PPT课件,包括概念、性质、运算方法等内容。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有理数乘方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有理数的乘方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性质。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概念,阐述有理数乘方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有理数乘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新教材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2-5 有理数的乘方 教案

2.5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乘方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乘方运算。
能力目标: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以及计算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表示难点:乘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假设一张厚度为0.09mm的纸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将超过你的身高?你能算吗?[生]1次对折后,厚度为0.09×2mm,2次对折后,厚度为0.09×2×2mm,14次对折后,厚度为0.09×2×2×2……×2≈1.47m。
14个2为了表示简便,我们把2×2×2……×2记为214。
14个2[师]像上面所表示的214的形式,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板书).(二)探究新知:[师]如果对于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a×a×a×a×……×a我们也将之记为a n。
n个a板书:求n个相同因数a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把a n读做a的n次方。
1、几种常见的乘方[师]怎样表示图中正方形的面积,立方体的体积呢?[生]5×5平方单位,5×5×5立方单位。
[师]我们可以把5×5记做52,读作5的平方,5×5=52=25;5×5×5记作53,读作5的立方,即5×5×5=53=125。
注意:一个数可以看做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二次方也叫做平方,如52通常读做5的平方;三次方也叫做立方,如53可读做5的立方。
做一做1、(口答)把下列相同因数的乘积写成幂的形式,并说出底数和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有理数乘方(第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掌握科学记数法,会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一个数;
2.了解乘方在生活实际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记数法
难点:把一个数表示成带一位整数的数与10的幂相乘的形式
一、复习旧知
1.复习提问:什么运算叫乘方?什么叫幂?5)2
( 的底数、指数、幂各是多少?
2.计算: 102=(),103=(),104=(),105=(),……
从计算可得出:指数为2,幂的最末有2个零,指数为3,幂的最末有3个零,
指数为4,幂的最末有4个零,指数为5,幂的最末有5个零,一般地指数为n,幂的最末有n个零,反之亦然。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我们经常遇到一些较大的数,为了使较大的数读写方便,我们常常用10的乘方来表示,例如:
600000=6×100000=6×105,
20000000=2×10000000=2×107,
570000000=5.7×100000000=5.7×108
把一个数表示成a(1≤a<10,即带一位整数的数)与
10的幂相乘形式,叫做科学记数法。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得到:第一因数是带一位整数的小
数,第二个因数的指数比原数的位数小1。
例如358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3.58×108-1=3.58×107
而不能写成35.8×106或358×105 ,因这两种表示法中的a不符合条件1≤a<10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讲解例3 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230000;
31015800个;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4.315×103; 1.02×106
;
(3)(8.1×108)÷(9×105
)
思路 (1)230000=2.3×105
;
31015800个=1.58×1033
(2) 4.315×103
=4315; 1.02×106
=1020000;
(3) (8.1×108
)÷(9
×
105
)=900900000810000000109101.85
8==⨯⨯
2.讲解例4 如果平均每人每天需要粮食0.5kg ,那么全 国每天大约需要粮食多少kg ?1年呢?(全国人口约1.3×109
人,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分析 全国每天大约需要粮食0.5×1.3×109
= 0.65×109
=6.5×109
÷10=6.5×108
(kg)
1年大约需要粮食 6.5×108
×365=237250000000≈2.37×1011
(kg)
注意:解题时首先要列式,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把运算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四、课内练习
1.完成课内练习1,2 2.完成课本中的合作学习
3.完成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若课堂内时间不够,可放在课外进行) 五、课堂小结
科学记数法是一种记数的方法,它是把一个大于1的整数写成带一位整数的数与10的幂相乘形式,其中10的幂的指数应是原数的位数减1,表示时一定要注意条件1≤a <10。
(以后学习小于1的数的科学记数法) 六、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