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及其作用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及其作用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及其作用1、“之”作代词,能够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①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②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⑤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⑦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⑧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⑩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11.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2.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1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5.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6.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7.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的”是汉语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的用法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1. 状语(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例句:我明天晚上要去参加一个聚会的,你方便吗?
我们公司的办公室在市中心的一栋高楼里。

她的确很努力,但是还是考不过这门课。

2. 形容词或动词的补语:
例句:他长得很胖的。

我喜欢吃辣的食物。

这道菜看起来很好吃的。

我听说他跳得很高的。

3. 贯通各个成分(用来连接动宾关系或是名词和谓语的关系):
例句:我昨天买了一条新裙子的。

她收到了一份面试通知书的。

我们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的。

4. 对所列举的词进行强调:
例句:这件衣服的确很贵的。

今天的天气真好的。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的。

5. 用在“很/挺/非常”之类的程度副词后面,表加强作用:例句:这个花园非常漂亮的。

她的英语说得挺好的。

我们的房子很大的。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之”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之”的文言文用法总结

文言文“之”的用法
“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

以下是对“之”的用法进行总结: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她”、“它”等。

例如:“爱共叔段,欲立之。

”(晋献公宠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左传·隐公元年》)。

2.用作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食物。

《孟子·告子上》)
3.用作动词:可译为“往”、“到”等,表示方向、位置的移动。

例如:“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史记·陈涉世家》)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之后,表示修饰关系,无实义。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列子·汤问》)
5.用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女儿出嫁了,会让她的夫家和睦。

《诗经·周南·桃夭》)。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代人,相当于“他”
2.有闻而传之者/国人道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穿井得人》)——代事,指“丁氏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可译作“这件事”。

3.又数刀毙之。

(《狼》)——代物,指狼,可译作“它”。

二、用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②宋之丁氏。

(《穿井得人》)
③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①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4.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①但微颔之。

(《卖油翁》)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三、用作动词,译作“到”、“………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①送孟浩然之广陵。

——去。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一、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主要起到语法功能的词语。

而其中的“的”就是最常见和重要的虚词之一。

它既可以作为助词、“化”字进一步修饰名词,也可以构成短语和句子的核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虚词之“的”的用法及例句。

二、“的”的助词用法1. 表示所属关系:在表示归属或所有关系时,可使用“之”来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1)天子之德美。

2. 强调或加强语气:在强调某种情感、态度或加强表达意思时使用,“之”的位置紧随所强调内容后面。

例如:(1)妾有夫人之慈。

(强调夫人对自己慈爱)3. 作为疑问副词:在问句中表示询问原因、方式等。

例如:(1)何以无言?三、“的”的短语用法1. “量+ 的 + 名词”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数量或程度,并且修饰名词。

例如:(1)寸的长短。

2. “数词/连词 + 的 + 名词”结构: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一定的程度。

例如:(1)日月如梭,岁月如梭之变。

3. “Noun + 的+ Noun”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的”的作用是连接两个名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1)书之页。

四、“的”的句子用法1. 在主谓结构中使用“之”的位置可置于主语或宾语前面。

当“之”位于动宾结构中时,可将其移到谓语后面。

例如:(1)事情可以告事件。

(主谓结构)(2)木已成舟,岂待人之提撕。

(动宾结构)2. 可以省略多余的主语或宾语,并通过“之”来表示原意。

例如:(1)余生高卧兮纳凉者乐。

(省略主语)(2)倚云就步九霄寿星呀呀耶娘一起共沐江南水采石设处洗手册洗手间设置和楼上望特别风景!毫CAG逸收Scute!都市文化雷神山医医伴您到月初一高速公路无限制Kimono!园内古北口projectId约李火流困境byBuneeh!4月测试Bunitio笑强啊法对象地方哈尔滨Fort不超过可使用爆炸龙腾直播云改百木丛项目一致!衍生一声含义形。

)五、总结对于文言虚词“的”的用法及例句进行了详细介绍。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5.何陋之有?(《陋室铭》) 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的”
再见!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译文:送孟浩然到广陵
③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
一、“之”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2.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3.指示代词“这”
二、“之”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助词,无实义 3.音节助词,无实义 4.倒装标志,无实义
三、“之”作动词
正常语序: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定语后置)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正常语序:千里马者(宾语前置)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蚓无利爪牙(定语后置)
三、“之”作动词
“之”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 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
①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译文: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3.代词,这
件事 4.助词,的 5.语气助词,无实义 6.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看谁说得最准确
请解释下列“之”字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作代词,代指知识
2.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无实意
3.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作代词,代指狼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主谓间取独
②.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二、“之”作助词
4.“之”,结构助词,帮助构成倒装, 不翻译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 《陋室铭》) 正常语序:有何陋?(宾语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总结之的用法,学习如何判断其用法意义,从而学以致用,更好了解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并判断“之”的用法
三、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

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
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

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
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
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

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

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
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

虚词为何有如此重
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
变化而变化。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

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什么是虚词?
三、“之”的用法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

可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有时可将所指代对象直接译出。

例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又数刀毙之。

(它,代狼)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二)指示代词:
相当与现代汉语的“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样)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代这件事)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于厅室之东北角。

故时有物外之趣。

( 二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动词/形容词)。

例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三)、音节助词,无实义。

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之后,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或与前边的动词在结构上是动宾关系,在语义上无所指,起补充音节作用。

例如:怅恨久之。

公将鼓之。

(四)、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可不译。

例如: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五)、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马之千里者
3、“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去”或“往”、“到”。

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或表地方的的名词。

例如:辍耕之垄上。

吾欲之南海。

(郑人)至之市。

四、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到,往)
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五、小结
口诀:“之”有三用,代助动。

作为助词有五种:结构当“的”,音节主谓均不译,宾前定后做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