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
初中历史都江堰的教案

初中历史都江堰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2. 掌握都江堰的意义和影响;3. 能够辨析都江堰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对古代工程成就的尊重和欣赏;3. 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2. 都江堰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都江堰的整体认识;2. 学生对都江堰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辨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都江堰的景点,引导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基本信息,并提出问题:都江堰是怎么建成的?都江堰有什么重要意义?二、讲授(15分钟)1. 分析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2. 讲解都江堰的意义和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江堰对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三、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都江堰在当时有哪些创新之处?都江堰对后世有什么启示?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进行深入讨论。
四、实践(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探究都江堰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每组呈现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5分钟)老师总结都江堰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尊重和欣赏。
【布置作业】1. 完成对都江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2. 小组合作,撰写都江堰的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掌握都江堰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都江堰优秀教案

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都江堰的修建背景、工程构成和历史意义。
(2)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智慧。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李冰父子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成和原理。
(2)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1)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2)体会作者对李冰父子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它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那么,都江堰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都江堰写了哪些内容?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都江堰的修建背景①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都江堰修建背景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教师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
(2)都江堰的工程构成①学生分组讨论,画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示意图,并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
②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的作用和原理。
(3)都江堰的历史意义①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都江堰历史意义的语句,加以分析。
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都江堰余秋雨教案

都江堰余秋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家余秋雨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培养学生对余秋雨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阅读《都江堰》这篇作品,了解著名古建筑都江堰的历史和意义。
3. 能够理解作者通过对都江堰的描写,表达对悠久历史和人性力量的赞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意图。
2. 加深对都江堰的了解,学会从文本中挖掘信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个人感悟,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阅读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都江堰》这篇文章,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3. 讨论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配套的教学材料和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余秋雨的照片和介绍他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其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强调他的作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反思。
Step 2:阅读和分析《都江堰》1. 让学生自行阅读《都江堰》这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意图。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探究作者通过对古建筑的描写,抒发了对悠久历史和人性力量的赞美。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江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它代表了什么?Step 3:讨论和总结1. 教师提问:你们对于都江堰的印象有哪些?对于作者对于都江堰的赞美有什么感受?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总结:通过对都江堰的描写,作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巧妙和人类智慧的力量,也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赞美。
七、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余秋雨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并通过阅读《都江堰》这篇文章,加深对都江堰的了解和理解。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余秋雨作品的鉴赏能力。
大学语文都江堰课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心国家水利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应用。
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修辞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都江堰在我国水利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 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都江堰的哪些特点?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四、分析课文1. 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2. 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加深对都江堰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的历史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都江堰,谁能简要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拓展阅读1. 教师布置拓展阅读材料,如《都江堰》一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2. 学生阅读拓展材料,思考:都江堰在我国水利史上有哪些重要意义?三、写作实践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点评。
2. 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修辞手法、拓展阅读和写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特点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高二《都江堰》教案1

高二《都江堰》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2.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1.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2.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四、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讲解1.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2.都江堰建造的原因;3.都江堰的建设历程。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课件和演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并讲解都江堰建造的原因和建设历程。
2.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讲解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结构和特点;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作用;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课件和演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结构和特点,并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教师还将向学生详细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3.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讲解1.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2.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课件和演讲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并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为学生讲解更多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
4. 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分析1.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反映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文明;2.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节日等方面对于中国的贡献。
组织形式教师通过分析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文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析法;3.对话法;4.观察法;5.实验法。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都江堰》教学设计(黑龙江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 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工程的技术原理和建造方法。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分析都江堰的综合效益。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都江堰工程的特点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都江堰的实际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2)引发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都江堰的基本情况。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原理。
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意义。
(2)分析都江堰在防洪、灌溉、旅游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4. 案例分析:(1)选取都江堰工程的成功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都江堰工程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都江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都江堰》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都江堰》的优美意境。
(2)介绍《都江堰》的作者余秋雨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都江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都江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都江堰》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都江堰》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都江堰之教案(用)

都江堰之教案(用)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都江堰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工程原理,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1.3 教学内容1.3.1 都江堰简介介绍都江堰的位置、规模和水利功能,让学生对都江堰有初步的了解。
1.3.2 都江堰的历史背景讲述都江堰建造的历史背景,包括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治水思想以及都江堰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都江堰的建筑特点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的建筑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都江堰的主体建筑介绍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并阐述各部分的功能。
2.2.2 都江堰的建筑技艺分析都江堰的建筑技艺,如天然材料的使用、力学原理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
第三章:都江堰的工程原理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都江堰的工程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3.2.1 都江堰的水流调节原理讲解都江堰如何通过分水鱼嘴、飞沙堰等设施实现对水流的有效调节,确保灌区的水量平衡。
3.2.2 都江堰的防洪原理阐述都江堰在防洪方面的重要作用,如飞沙堰的溢洪功能以及排水渠道的设计等。
第四章:都江堰的历史价值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都江堰的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2 教学内容4.2.1 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讲述都江堰建成后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于古代人民生活的改善。
4.2.2 都江堰的文化传承价值分析都江堰作为中国水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五章: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思考阅读散文文化的技巧,掌握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体会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的为政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的写作意图,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在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教学方法:1.阅读法,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世界闻名的历史古迹,伟大的人类工程有很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雅典卫城,中国的万里长城等等。
著名学者余秋雨却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读了这篇文章你可能会用一些新的思考。
二、介绍作者:余秋雨
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散文《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三、理清脉络,概括每部分大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都江堰的价值
②都江堰的水势
③对李冰父子的评价
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①最激动人心的工程;②都江堰的魅力;③魅力的缔造者;④贴近苍生的神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明确:长城和都江堰。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明确:对比手法
学生讨论,然后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比较对象比较项目长城都江堰
修建时间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
规模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的是辽阔空间邈远的时间
社会功用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流
水流外观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文明状况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
心态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都江堰的水流有什么特点?壮观
2、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表现了这些特点?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等。
3、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明确: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
先抑后扬,从反面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三)阅读第三部分,思考文中重点语句,品味语言。
请学生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学生可以先分组讨论,然后推举发言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②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③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④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四、结束语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贵。
追寻文明踪迹,拥有历史情怀,这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与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同学们能有机会走出家门去亲眼看看我们的祖国,感受我们的文明,不但让中国在你的手中富强,更让我们的文明在你的笔下、在你的心中延伸,升华。
五、作业:为都江堰写一段赞美的话,突出都江堰的特点。
200字左右。
板书:
对比↓长城:雄壮,蛮吓,残忍
壮胆,排场
↑ 都江堰:智慧,仁慈,透明
清朗可鉴
《都江堰》教案
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
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