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基本公式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分析公式

电力系统分析公式

电力系统分析公式电力系统分析是电力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电力系统各种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电力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性能表现。

在电力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常见的公式可以简化计算,并提供准确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电力系统分析公式。

1. 电流(I)和电压(V)之间的关系1.1 有功功率(P)有功功率是电力系统中最常用的参数之一,表示电能的实际转化率。

有功功率可以通过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P = I * V * cosθ其中,P为有功功率,I为电流,V为电压,θ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1.2 无功功率(Q)无功功率表示电能的虚拟转化率,主要用于电力系统中的无功补偿。

无功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Q = I * V * sinθ其中,Q为无功功率,I为电流,V为电压,θ为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1.3 视在功率(S)视在功率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综合表现。

它表示电流和电压之间的总功率。

视在功率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S = I * V其中,S为视在功率,I为电流,V为电压。

2. 电阻(R)和电流(I)之间的关系2.1 电阻(R)电阻是电力系统中最基本的电气元件之一,用于限制电流的流动。

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欧姆定律进行计算:V = I * R其中,V为电压,I为电流,R为电阻。

3. 电能(E)和功率(P)之间的关系3.1 电能(E)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电力传输和使用的基本单位,表示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功。

电能和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E = P * t其中,E为电能,P为功率,t为时间。

4. 电压(V)和电感(L)之间的关系4.1 电感(L)电感是电力系统中用于储存电能的一种元件,可以通过电压和电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V = L * di/dt其中,V为电压,L为电感,di/dt为电流变化的速率。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电力系统分析中使用的公式。

掌握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分析电力系统的性能和工作状态,为电力工程提供指导和支持。

《电力系统分析》 总结(概念、公式、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 总结(概念、公式、计算)

1.电力系统各级的平均电压:3.15 , 6.3,10.5,15.75,37,115,230,345,525(kV)2.电压降落的纵分量电压降落的横分量3.电力网络的简化方法:等值电源法,负荷移置法,星网变换4.节点分类:PQ节点,PV 节点,平衡节点5.电力系统无功率电源:同步发电机、调相机、静电电容器、静止补偿器。

6.调压措施:发电机调压、改变变压器的变比调压、利用无功补偿设备调压。

7.中枢点调压方式:逆调压、顺调压、常调压。

8.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接地、不接地、从属于不接地方式的经消弧线圈接地。

9.电晕影响:消耗有功功率、泄漏电流。

阻尼绕组的作用:电力系统的扰动起到阻尼的作用。

10.变压器参数:电阻、电抗、电导、电纳。

11.极限切除角:加速面积等于最大可能减速面积时对应的切除角。

12.短路冲击电流:短路电流的最大可能瞬时值。

13.电压降落:指串联阻抗元件首末两端电压的向量差。

14.电力系统:指由发电机、各类变电所和输电线路以及电力用户组成的整体。

15.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①保证可靠的持续供电②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③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16.调整潮流的手段有:串联电容(抵偿线的感抗)、串联电抗(限流)、附加串联加压器。

17.短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连接。

18.短路的类型:三相短路、二相短路、二相接地短路和单相接地短路。

19.无功负荷的无功特性:分串联之路和并联之路。

20.闭式电力网络分类:简单环式、两端供电式网络。

21.电压降落、电压损耗、电压偏移的定义有所不同: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是指元件首末端两点电压的相量差,即;把两点间电压绝对值之差称为电压损耗,用表示,;电压偏移是指网络中某点的实际电压同网络该处的额定电压之差,可以用KV表示,也可以用额定电压的百分数表示。

若某点的实际电压为V,该处的额定电压为,则用百分数表示的电压偏移为,电压偏移(%)22.潮流方程中节点的分类及相应的定义:⑴节点可分为:PQ节点、PV节点和平衡节点三种类型。

电力系统最全计算公式方案

电力系统最全计算公式方案

电力系统最全计算公式方案斜抛物线方程系列公式 悬挂曲线方程:βσγcos 2)(0x l x xtg y --= 任一点弧垂:⎥⎦⎤⎢⎣⎡-=-=20)(4cos 2)(l x lx f x l x f m x βσγ 最大弧垂:βσγcos 80221l f f m == 发生在档距中央 档内线长:203224cos cos σβγβl l L += 任一点应力:βγβσγβσσtg x l x l x 2)2(cos 8)2(cos 0220---+= 悬挂点应力:)2(cos 2cos 800220h f h l COS m B A γβσγβσγβσσσ+=+= 悬挂点垂向应力:βγσγcos a A = βγσγcos b B = 两点应力关系:)(2112y y -=-γσσ 最低点至两点悬挂点的水平距离:βγσsin 210-=a βγσsin 210+=b 悬点处架空线的倾斜角:βσγβθcos 20l tg tg A -= βσγβθcos 20l tg tg B += 代表档距:∑∑===n i i n i i r x ll l 101230cos cos 1ββ 代表高差角:∑∑===n i i i n i i r l l 00000cos cos ββ 垂直档距公式:⎥⎦⎤⎢⎣⎡-+=22110l h l h l l v h v γσ架空线的比载自重比载:()31100,0-⨯=Aqg γ )(m MP a 冰重比载:()3210)(728.270,-⨯+=Ab d b b γ )(m MP a 垂直总比载:()()()0,0,00,213b b γγγ+= )(mMP a 无冰风压比载:()32410sin ,0-⨯=θμαβγAW d v v sc f c )(m MP a 覆冰风压比载:()32510sin )2(,-⨯+=θμαβγAW d d v b v sc f c )(m MP a 无冰综合比载:()()()v v ,00,0,024216γγγ+= )(m MP a 覆冰综合比载:()()()()v b v v b ,],00,0[,252217γγγγ++= )(m MP a 临界档距:[][][]βσγσγβασσ3202000cos )(cos ][][24⎥⎥⎦⎤⎢⎢⎣⎡⎪⎪⎭⎫ ⎝⎛-⎪⎪⎭⎫ ⎝⎛-+-=i i j j l j i j ij E t t E l应力状态方程:()1221322112232222cos 24cos 24cos t t E l E l E ---=-βασβγσσβγσ 漩涡的交替频率:d v sf s = N 阶固有振动频率:mT m T l n f n 0012λ== n l 2=λ 方振垂安装位置计算:22220N M N M s λλλλ+⨯= m T Sv d M N M 22=λ m T Sv d N M N 22=λ。

电学所有的计算公式

电学所有的计算公式

电学所有的计算公式(实用版)目录1.电学概述2.电学基本公式3.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法4.常见问题与解答正文【电学概述】电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

电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电力系统、电子设备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学,我们需要了解电学的一些基本计算公式。

【电学基本公式】电学的基本公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荷量与电荷密度:Q = εA,其中 Q 表示电荷量,ε表示电荷密度,A 表示面积。

2.电场强度:E = F/q,其中E表示电场强度,F表示电场力,q表示电荷量。

3.电势差:ΔV = W/q,其中ΔV表示电势差,W表示电势能,q表示电荷量。

4.电流强度:I = Q/t,其中I表示电流强度,Q表示电荷量,t表示时间。

5.电阻:R = U/I,其中R表示电阻,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强度。

6.电容:C = Q/V,其中C表示电容,Q表示电荷量,V表示电压。

【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法】在使用电学计算公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物理量的单位一致,否则需要进行单位换算。

2.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3.注意公式的适用范围,例如有些公式仅适用于静电场,而有些公式适用于交流电场等。

4.在计算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电学量的正负号,遵循电学定律进行推导。

【常见问题与解答】在学习电学计算公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如下:1.问:怎么计算两个点之间的电势差?答:计算两个点之间的电势差,可以使用公式ΔV = V1 - V2,其中ΔV 表示电势差,V1 表示第一个点的电势,V2 表示第二个点的电势。

2.问:如何计算一个电阻器的电阻值?答:计算电阻器的电阻值,可以使用公式 R = U/I,其中R表示电阻,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强度。

3.问:如何计算一个电容器的电容?答:计算电容器的电容,可以使用公式 C = Q/V,其中C表示电容,Q表示电荷量,V表示电压。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用到的公式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用到的公式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用到的公式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可以用来计算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个支路的功率流动情况。

潮流计算的结果可以提供给系统运行人员和规划人员参考,用于电力系统的优化调度和规划设计。

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常用的公式主要包括节点功率平衡方程、支路功率平衡方程、节点电压平衡方程以及支路电压平衡方程等。

节点功率平衡方程是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础,它描述了电力系统各个节点的功率平衡关系。

节点功率平衡方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P_i - P_Gi + P_Li = 0Q_i - Q_Gi + Q_Li = 0其中,P_i和Q_i分别表示第i个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_Gi 和Q_Gi表示第i个节点的发电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_Li和Q_Li表示第i个节点的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节点功率平衡方程表示了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功率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支路功率平衡方程用来描述电力系统中各个支路的功率平衡关系。

支路功率平衡方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P_ij + P_ji = 0Q_ij + Q_ji = 0其中,P_ij和Q_ij表示从节点i到节点j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_ji和Q_ji表示从节点j到节点i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支路功率平衡方程表示了电力系统中各个支路的功率流动之间的平衡关系。

节点电压平衡方程用来描述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平衡关系。

节点电压平衡方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V_i|^2 - |V_Gi|^2 + |V_Li|^2 + 2*Re(V_i*conj(Y_ij*V_j)) = 0其中,|V_i|表示第i个节点的电压幅值,|V_Gi|表示第i个节点的发电机电压幅值,|V_Li|表示第i个节点的负荷电压幅值,Y_ij表示从节点i到节点j的导纳,V_j表示节点j的电压。

节点电压平衡方程表示了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电能公式大全

电能公式大全

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电能公式电能公式有W=Pt,W=Ult,(电能=电功率x时间)有时也可用W=U A2t/R=I A2Rt 1度=1千瓦时=*10八6焦P:电功率W:电功U: 电压I:电流R :电阻T:时间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1. 瞬时有效值:刷新时间1s.(1)分相电压、电流、频率的有效值获得电压有效值的基本测量时间窗口应为10 周波.①电压计算公式:相电压有效值, 式中的是电压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 相).②电流计算公式:相电流有效值, 式中的是电流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 相).③频率计算:测量电网基波频率, 每次取1s、3s 或10s 间隔内计到得整数周期与整数周期累计时间之比(和1s、3s或10s时钟重叠的单个周期应丢弃). 测量时间间隔不能重叠, 每1s、3s 或10s 间隔应在1s、3s 或10s 时钟开始时计.(2)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分相及合相)有功功率: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有功功率, 它是指在电路中电阻部分所消耗的功率,以字母P表示,单位瓦特(W). 计算公式:相平均有功功率记为, 式中和分别是电压电流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相).多相电路中的有功功率:各单相电路中有功功率之和. 相视在功率单相电路的视在功率: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的乘积, 单位伏安(VA)或千伏安(kVA).多相电路中的视在功率:各单相电路中视在功率之和. 相功率因数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①)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① 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①=P/S计算公式:多相电路中的功率因数:多相的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 无功功率:单相电路中任一频率下正弦波的无功功率定义为电流和电压均方根值和其相位角正弦的乘积, 单位乏(Var). (标准中的频率指基波频率)计算公式:多相电路中的无功功率:各单相电路中无功功率之和.(3)电压电流不平衡率( 不平衡度) 不平衡度:指三相电力系统中三相不平衡的程度. 用电压、电流负序基波分量或零序基波分量与正序基波分量的方均根百分比表示. 电压、电流的负序不平衡度和零序不平衡度分别用、和、表示.首先根据零序分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零序分量, 如果不含有零序分量,则按照不含零序分量的三相系统求电压电流不平衡度. 如果含有零序分量, 则按照含有零序分量的三相系统求电压电流不平衡度.含有零序分量要求出正序分量和负序分量,通过FFT 求出工频信号的幅值和相位, 然后参照文中正序分量和负序分量的求法, 求出正序分量和负序分量, 再根据含有零序分量不平衡度的计算公式求出电压和电流不平衡度. 要求计算电压不平衡合格率(计算公式标准中没有给出).(4)电压电流相角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①)就是功率因数角. 功率因数角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①表示,在数值上, 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①=P/S.(5)线电压有效值计算公式:线电压有效值(,为A、B、C相)(电流分量可仿照电压算法求出)(6)频率测量电网基波频率,每次取1s、3s或10s间隔内计到得整数周期与整数周期累计时间之比(和1s、3s或10s时钟重叠的单个周期应丢弃).2. 能量基本概念:有功电能:有功功率对时间的累积称为有功电能,单位是Wh或kWh.无功电能(乏—小时):单相电路中无功电能定义的无功功率对时间的积分,单位kVar. 三相电路中无功电能各项无功电能的代数和.视在电能:视在功率对时间的累积称为视在电能, 单位是kVAh. 基波电能:基波功率对时间的累积称为基波电能, 单位是kWh. 谐波电能:周期性交流量中基波电能以外的电能总和, 单位是kWh.正向有功:输入有功一般也叫做正向有功, 指电流从输入端子到输出端子的方向.反向有功:输出有功叫做反向有功, 电流方向与正向相反. 输入无功:输入无功指电流滞后于电压时, 线路所具有的无功. 输出无功:指电流超前于电压时所具有的无功.组合有功电对正向、反向有功电能进行加、减组合运算得出的有功电能, 单位是kWh. 有功组合方式特征字(在电力行业标准DL/T 645-2007 多功能电表通信协议附录 C 中有相关说明):Bit7Bit6Bit5Bit4Bit3Bit2Bit1Bit0保留保留保留保留反向有功(0 不减,1 加)反向有功(0 不加,1 加)正向有功(0 不减,1 减)正向有功(0 不加,1 加)此有功电能包括基波电能和谐波电能. 组合无功电能:对无功任意四象限电能进行加、的无功电能, 单位是kvarh.包括:减组合运算得出组合无功 1 总电能;组合无功 2 总电能.无功组合方式1、2 特征字:Bit7Bit6Bit5Bit4Bit3Bit2Bit1Bit0四象限(0 不减,1 减)四象限(0 不加,1 加)三象限(0 不减,1 减)三象限(0 不加,1 加)二象限(0 不减,1 减)二象限(0 不加,1 加)一象限(0 不减,1 减)一象限(0 不加,1 加)四象限无功总电能包括:第一象限无功总电能;第二象限无功总电能;第三象限无功总电能;第四象限无功总电能. 正反向视在总电能正向视在总电能是与正向有功电能相对应的视在电能, 即位于一、四象限;反向视在总电能是与反向有功电能相对应的视在电能,即位于二、三象限.(当前)关联总电能对于一个电路元件, 当它的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选为一致时, 通常称为关联参考方向.谐波潮流方向与基波同向, 关联电能为基波电能减谐波电能;谐波潮流方向与基波反向, 关联电能为基波电能加谐波电能. 谐波的潮流方向就是谐波的方向, 谐波电压和电流关联参考方向谐波潮流为正向,非关联参考方向, 谐波潮流为反向. 通过变压器系数可以对变压器的损耗进行计算, 为实施变压器损耗补偿提供必要的依据. 将离线计算所得的变压器系数、、、12 个参数输入表计. 在实际使用中,当表计实测回路电压、电流并计算出、值时, 就可计算出变压器铁损有、无功电能补偿量和铜损有、无功电能补偿量.式中:--A、B、C三相元件;-- 电导,S ;对于某一种导体允许电流通过它的容易性的量度, 电阻的倒数.--电纳,S ;电纳(符号B)是交流电(AC流经电容或电感的简称.从某些方面来讲,交流电中的电纳相当于直流电(DC)中的电导, 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两者发生变化时不会相互影响. 电导和电纳相结合就形成导纳.--电阻,Q;--电抗,Q;类似于直流电路中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在交流电路(如串联RLC电路)中,电容及电感也会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称作电抗, 其计量单位也叫做欧姆.-- 铁损有功电能补偿量,kWh;-- 铁损无功电能补偿量,kvarh ;-- 铜损有功电能补偿量,kWh;-- 铜损无功电能补偿量,kvarh ; 从而得到铜损和铁损有功总电能补偿量, 铜损和铁损无功总电能补偿量:式中:-- 铁损有功总电能补偿量,kWh;-- 铁损无功总电能补偿量,kvarh ;-- 铜损有功总电能补偿量,kWh;-- 铜损无功总电能补偿量,kvarh.3. 需量需量: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功率的平均最大值(我国一般需量周期规定为15min), 现在由于电表的电子化, 需量就是这个负荷(线路)出现的最大值.无功需量:就是负荷出现的无功最大值. 有功需量:就是负荷出现的有功最大值. 需量时间:就是出现最大需量的时间. 最大需量:最大需量就是指在设定的测定周期内, 若干个时间段内电能消耗最多的那个时间段,称为全部时间段的最大需量. 国家一般把15min 内的平均功率叫需量. 分别按滑差时间1、3、5、15min 求得需量的最大值称为最大需量. 滑差式需量:从任意时刻起, 按小于需量周期的时间递推测量需量的方法, 所测得的需量.(递推时间叫滑差时间). 如对于30min 的需量计算周期,设定滑窗时间为5min, 则它们的计算时间段为9:00-9:30,9:05-9:35, 9:10- 9:40 ……滑窗(差)时间:依次递推来测量最大需量的小于需量周期的时间间隔.区间式需量:从任意时刻起, 按给定的需量周期递推测量需量的方法, 所测得的需量.(滑差时间为15min 称为区间式需量). 如对于30min 的需量计算周期, 它们的计算时间段为9:00-9:30,9:30- 10:00 ……组合无功需量:需量周期内参与组合运算的四象限无功平均功率的最大值, 单位kvar.4. 极值检测记录以下数据的本月及上月的极小极大值, 月底转存, 共保留12 次历史记录, 同时需要记录极值的发生时间, 有相位区别时要记录发生相位, 需要记录极值的项目如下:电压、电流、有功、无功、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电压电流不平衡率、电压/ 电流总畸变率、频率.5. 谐波谐波的测量可以达到63 次, 且分别针对所有电压电流输入, 要分相、分次地记录幅值及相位, 同时还要计算如下数据:次谐波电压/电流的含有率、各次谐波有功无功功率、电压/ 电流总畸变率、间谐波、偶次谐波总和、奇次谐波总和、谐波总和、电流波形因数K-factor 、电压波形因数Crest Factor.基本定义:基波(分量):对周期性交流量进行付立叶级数分解, 得到的频率与工频相同的分量.谐波(分量):对周期性交流量进行付立叶级数分解, 得到频率为基波频率大于1 整数倍的分量.间谐波:介于各次谐波之间的分量即频率为工频非整数倍的分量称为间谐波.次谐波:将低于工频的间谐波称为次谐波.谐波次数(h) :谐波频率与基波频率的整数比.谐波含量( 电压或电流) :从周期性交流量中减去基波分量后所得的量.谐波含有率(HR) 周期性交流量中含有的第h 次谐波分量的方均根值与基波分量的方均根值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第h次谐波电压含有率以HRUh表示,第h次谐波电流含有率以HRIh 表示.总谐波畸变率(THD):周期性交流量中的谐波含量的方均根值与其基波分量的方均根值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电压总谐波畸变率以THDu表示,电流总谐波畸变率以THDi表示. 短时间谐波:冲击持续的时间不超过2s, 且两次冲击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小于30s 的电流所含有的谐波及其引起的谐波电压.谐波和间谐波的检测方法均采用FFT算法.GB/T 12325 —2008 标准中说明获得电压有效值的基本测量窗口应为10 周波.谐波和间谐波的检测方法均采用FFT算法•(考虑电压有效值的基本测量窗口应为10周波, 谐波测量的次数为63次,频率分辨率为)每个周波采样1024 点,取8 个采样周波,频率分辨率为,每隔8个点取一个点,共1024点,对此1024点进行FFT变换,采样频率为变换后看谐波和间谐波的频谱成分.如果原始信号的峰值为A,FFT 的结果的每个点(除了第一个点直流分量之外)的模值就是A的N/2倍.而第一个点就是直流分量,它的模值就是直流分量的N 倍.第次谐波电压含有率:式中:-- 第次谐波电压(方均根值);-- 基波电压(方均根值).第次谐波电流含有率:式中:-- 第次谐波电流(方均根值);-- 基波电流(方均根值). 谐波电压含量:谐波电流含量:电压总谐波畸变率:电流总谐波畸变率:根据GB/T 14549-1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标准, 为了区别暂态现象和谐波,对负荷变化快的谐波,每次测量结果可为3s 内所测值的平均值. 推荐采用下式计算:式中:-- 3s 内第次测得的次谐波的方均根值;--3s 内取均匀间隔的测量次数,》个周波计算一次方均根值(有效值),则3s内计算15次,m=15.电流波形因数K-factor :K = 有效值/ 平均值有效值:交流电压电流的方均根值. 平均值:实质上就是周期性电压的直流分量电压波形因数CF (电压波峰因数):CF= 峰值/ 有效值峰值:周期性交变电压u(t) 在一个周期内偏离零电平的最大值称为峰值.幅值:u(t)在一个周期内偏离直流分量U0的最大值称为幅值或振幅,幅值=有效值X .峰值= 直流分量+ 幅值.。

电力系统分析常用公式总结

电力系统分析常用公式总结
R rl ρ
RT
PSVN2 VS % VN2 3 10 X 103 T 2 SN 100 S N
2 VGN S B 2 SGN VB
GT
P0 103 s 2 VN
X * R( B )
BT
I0 % SN 2 103 s 100 VN
X* L X 0 L SB 2 VB
min NL
V
VN H(
a )v
V
Nm Ha x
V
NH min

2
K G KGi
i 1
4
i i*
ΔPD0 ΔPG ΔPD KG KD Δf K f
fN PGiN
δ
Δf fN P f 1 1 fN δ G N KG KG N δ δ PGN PGN ΔP P fN GN
n n j 1 j 1
P Wi i Qi
i j
e Vi i fi
雅可比矩阵 J
n Pi ( Gii ei Bii f i ) e (Gij e j Bij f j ) j 1 i n Pi (Gij f j Bij e j ) Bii ei Gii f i j 1 f i n Q i (Gij f j Bij e j ) Gij f i Bii ei e i j 1 n Q i (Gij e j Bij f j ) Bii f i Gii ei f i j 1 2 Vi e 2ei i Vi 2 2 f i f 1
Pi Pis Pi Pis ei (Gij e j Bij f j ) f i (Gij f j Bij e j ) 0

《电力系统分析》_总结(概念、公式、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_总结(概念、公式、计算)

1.电力系统各级的平均电压:3.15 , 6.3,10.5,15.75,37,115,230,345,525(kV)2.电压降落的纵分量电压降落的横分量3.电力网络的简化方法:等值电源法,负荷移置法,星网变换4.节点分类:PQ节点,PV 节点,平衡节点5.电力系统无功率电源:同步发电机、调相机、静电电容器、静止补偿器。

6.调压措施:发电机调压、改变变压器的变比调压、利用无功补偿设备调压。

7.中枢点调压方式:逆调压、顺调压、常调压。

8.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接地、不接地、从属于不接地方式的经消弧线圈接地。

9.电晕影响:消耗有功功率、泄漏电流。

阻尼绕组的作用:电力系统的扰动起到阻尼的作用。

10.变压器参数:电阻、电抗、电导、电纳。

11.极限切除角:加速面积等于最大可能减速面积时对应的切除角。

12.短路冲击电流:短路电流的最大可能瞬时值。

13.电压降落:指串联阻抗元件首末两端电压的向量差。

14. 电力系统:指由发电机、各类变电所和输电线路以及电力用户组成的整体。

15. 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①保证可靠的持续供电②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③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16. 调整潮流的手段有:串联电容(抵偿线的感抗)、串联电抗(限流)、附加串联加压器。

17.短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连接。

18.短路的类型:三相短路、二相短路、二相接地短路和单相接地短路。

19. 无功负荷的无功特性:分串联之路和并联之路。

20.闭式电力网络分类:简单环式、两端供电式网络。

21. 电压降落、电压损耗、电压偏移的定义有所不同: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是指元件首末端两点电压的相量差,即;把两点间电压绝对值之差称为电压损耗,用表示,;电压偏移是指网络中某点的实际电压同网络该处的额定电压之差,可以用KV表示,也可以用额定电压的百分数表示。

若某点的实际电压为V,该处的额定电压为,则用百分数表示的电压偏移为,电压偏移(%)22. 潮流方程中节点的分类及相应的定义:⑴节点可分为:PQ节点、PV节点和平衡节点三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已知电缆电阻率,长度,横截面积,可求出电缆电阻
电缆电阻计算:根据电阻公式:R=ρ×l/s.其中ρ为电阻率,l为长度,s为横截面积.由此便可求铜导线得电阻.注意,电阻与温度也有关系,不过这里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常温.故暂不考虑温度影响.
铜的电阻率ρ=0.01851Ω.mm2/m,这个是常数.
物体电阻公式:R=ρL/S
式中:
R为物体的电阻(欧姆);
ρ为物质的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Ω. mm2/m)。

L为长度,单位为米(m)
S为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m2)
这样距离是L(米)的单条线缆的电阻为 R(导线)=ρ*L /S
2、已知电缆电阻,供电电压,可求出电缆额定电流
电流计算公式I=U/R(I表示电流、U代表电压、R代表电阻)
已知导线电阻,供电电压,求导线额定电流--I(导线)=U(12V)/R(导线)
3、已知设备工作电流,电缆额定电流,可求出线路总电流
集中供电各设备为并联关系,并联电路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线路总电流I(总)=I(设备1)+I(设备N)+I(导线)
4、已知线路总电流,电缆电阻,可求出电缆压降
电压计算公式 U=IR
电线上的电压降等于电线中的电流与电线电阻的乘积
U(导线)=I(总)*R(导线)
5、推导电缆压降计算总公式
推导 U(导线)=I(总)*R(导线)=【I(设备1)+I(设备N)+I(导线)】*【ρ*L/S】
=【I(设备1)+I(设备N)+U(12V)/R(导线)】*【ρ*L/S】
={I(设备1)+I(设备N)+U(12V)/【ρ*L/S】}*【ρ*L/S】
最后结论 U(导线)={I(设备1)+I(设备N)+U(12V)/【ρ*L/S】}*【ρ*L/S】
考虑供电构成回路,使用的是相同的线缆。

对于两条电缆来说在线路中的电压损耗是
U(导线)=I(总)*R(导线),再乘以2就是实际压降。

声明:此计算仅限于直流供电,另外这只是一个工程计算,有一定误差。

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量纲)问题。

问清电缆厂家的产品准确的ρ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