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教案 上海版本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教案 (新版)济南版

《生物的变异》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能够分析生物变异发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体会到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释生物现象。
【教学重点】生物的变异类型及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探究、资料搜集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展示:金鱼和金鲫鱼的图片金鱼美丽的风姿常常让我们驻足流连,但其实他们都是有野生类型的金鲫鱼人工培育的。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金鱼和金鲫鱼外形差异很大,你能说出金鱼身体颜色变化的原因吗?学生讨论,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可能说出:金鱼和金鲫鱼个体间的差异可能是变异的结果。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物的变异》,具体了解有关变异的知识吧!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一)变异的概念1.玩一玩,找差异课件展示: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变异的图片思考:(1)从以上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变异的现象?学生观察图片并作出描述,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是生物世界绚丽多姿的根本原因。
(2)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兔子一家、不同品种的玉米、金鱼等。
2.小发现:我是唯一(1)推举一位调查员调查有无耳垂、能不能巻舌以及单双眼皮等性状一致的学生,按指导要求做好人数记录。
(2)分析结果:看看人数的变化,最后剩一人。
如果我们换一个调查性状再来一遍,推测是什么结果?学生得出结论:人体性状完全一样的两人是很难找到的,人体的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初中生物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节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鳄鱼则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鳄型目、鳄科、鳄种。
鳄龟甲究竟是和乌龟的亲缘关系更近还是和鳄鱼的亲缘关系更近?
通过帮助学生完成图22-2生物分类等级示意图中有关人和黑猩猩的分类等级,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什么动物的相似程度最高?与谁的亲缘关系更近?从而引导归纳出:在生物各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活动二:请你来做小法官:老虎的遗产该给谁?(通过活动对不同分类等级的生物间关系更深入了解,并且深刻体会理解分类等级越小,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并引出最小分类单位是:种)
活动4【讲授】种
种是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因而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在生态分布基本相同。思考:是不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生态分布基本相同就是一种生物呢?给出问题:狮子和老虎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在生态分布上基本相同,它们属于一种生物吗?引导思考一种生物想要存在在生物圈中要怎样保证它能延续下去?繁殖。那是不是能产生后代的生物就是一种?举例:狮虎兽或狮虎兽。那“虎”和“狮”是不是同一种生物呢?狮虎兽可以产生后代狮虎兽吗?补充生物种的概念:种是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因而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表现相似。在生态分布基本相同,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能繁殖后代,且后代也具有生殖能力。而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生物分类的方法及依据;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掌握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体现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教案 (新版)济南版

《生物的变异》教案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没有变异,生物就没有进化,没有变异生物同样也没有适应性。
学情分析学生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很多,加之十五六岁的学生好奇心都较强,都想知道“为什么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等有关生物变异的问题。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变异并解释什么是生物变异,一步步对拓展生物变异的知识。
同时,学生接触此知识或列举生活中有关变异的现象时,比较好动,甚至容易展开激烈的争吵,这种好动与争吵正是学生对此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对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讨论并组织好教学的气氛。
教学重点变异的类型及意义教学难点1、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2、区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3、分析不同变异产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变异的概念;(2)学会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培育新品种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能够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提问:“为什么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描述的是—种什么生物现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生物的变异1、变异的概念: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后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出示问题,学生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引出变异的原因,进而讲到变异的类型。
2、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的变异。
课件显示图片,结合课本讨论变异对生物体的意义。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教案 济南版

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四节生物的变异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的变异,能准确判断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变异类型。
2.生物变异的意义3.生物的遗传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多次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引起他们思维的碰撞。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设计,有关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二、学习过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
什么是变异?学点一:1.自读教材87页变异的类型及意义,你会有哪些收获?尽可能多的说出来,与你的同学交流下列属可遗传的变异的是()A 小红暑假经常游泳,皮肤被晒黑B 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比自然界环境中的大熊猫胖C 将南方的橘子种到北方,结出的是枳D 小云的父母有酒窝,而小云无酒窝学点二:变异在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给学生出示育种的有关资料,以激发学生的热情)1.自读教材,认同遗传变异在现实中的意义。
2.现在,你会观察到鸡的品种有很多,但它们的祖先都是同一种野生原鸡3.原鸡能成为现在种类繁多的良种鸡,原因是:①在不同的_条件下,原鸡产生了很多_,②人们根据各自爱好,对具有_的鸡进行了_。
4.现在的鸡与其祖先野生原鸡相比较,总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这种现象叫做_5.现在的鸡不管有多少个品种,品种之间却总有差异,这种现象叫做_,所以我们不难发现_现象是相对的,_现象是绝对的。
(自然条件变异有利变异选择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三、学情分析1.2003年3月25日至4月1日,200粒牡丹种子随神舟3号飞船在太空围绕地球飞行了108圈。
通过这次飞行,可能使牡丹种子出现某些地球上无法获得的变异,而大大提升牡丹的品种质量。
初二生物上册教学第四单元

初二生物上册教学第四单元
初二生物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内容。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其重要性,同时也会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并了解不同分类级别的含义和特点。
同时,学生还会了解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适应和进化、提供生物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在进化的部分,学生将学习到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他们将了解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包括适者生存、物种演化和自然选择等概念。
此外,学生还会学习到一些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胚胎发育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了解到进化是生物多样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将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和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实验等,以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理
解。
总的来说,初二生物上册第四单元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方法和重要性,以及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证据。
这将有助于他们对生物世界的更深入认识和理解。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范文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1/ 92020 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 CAI 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1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创设情景(CAI 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23/ 9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4节 生物的分类 教案

生物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3.练习编写检索表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3.活动“编制检索表”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
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活动过程】:展示图片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
);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需要)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活动“编写检索表”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界、门、纲、目、科、属、种)(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教案 (新版)济南版

变,而 C 讲的是嫁接,属于无性生殖。
二组练习
1、一对双胞胎(同卵生)的兄弟俩胖瘦相比很大,其原因是
() (引起变异的原因)
A、显性基因发生了作用
B、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
C、生活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 D、隐性基因发生了变化
2、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 叙述,错误的是()(总体考
查)
A.亲代与子代之间基因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
解决错误的主要方法是:总结规律方法。
学习笔记: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对应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3.中考沙龙。
(2010.潍坊)人们在寿光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发现,如果
学 (2)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目 (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在实践上的应用。
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目标: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1)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举例说出生物的 变
点 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难
(2.)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B.生物的性别是由一对染色体决定的
C.子代与亲代性状不同的现象属于变异
D.从生物的进化上看,遗传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
易错点:第 2 题。
错因分析:变异是不定向的。
2.全面提升。
1.练习与设计。
(1)现在利用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三十 年前疗效底了,
其原因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青霉素的生产方式与以前不同
A 化学药剂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B 利用转基因方法获得转基因超级鼠
C 把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
D 利用卫星培育太空椒
3 俗话说:“一树结果,有酸有甜”。这说明生物具有()(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生物的分类教案上
海版本
一、设计思路
“生物分类的阶元”是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教材第4章第4节“生物的分类”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其前一课时为“物种的命名”。
通盘考虑分类阶元一课在整个章节中的地位,结合课改中关于“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的理念,笔者将本课的教学作如下的充实和调整。
(1)设立一全新的分类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教师提供的一系列图片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按从“界”到“种”的顺序逐步分类(见本文“附图”)。
分类过程中,还必须与“盒中盒”的操作方式配套同步进行。
所谓“盒中盒”,即大盒套小盒,用以直观解释各分类单位间的大小关系实为一种从属、包含的关系,这是华师大马炜梁教授在其《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一书中提出的(详见本文附件)。
同时,活动中要求学生将分类所得的图片放入相应的盒子里去,这就还解决了活动中众多图片的归置问题。
整套活动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识记住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体会、理解分类单位与生物共同特征间的关系,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学生枯燥地死记硬背这两个知识点的现象。
并且,它还以全面调动学生已学的生物类群知识为基础,本身又契合初中生活泼好动、喜好在活动中探索知识的心理。
(2)自编训练题(见本文附录)。
练习册里的习题是以整个“节”为单位编写的,不适合每堂课结束后当即使用,因此笔者自编学习训练题,有助于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1)和(2)的设计均具“伸缩性”,即,根据所授班级的不同水平而可或增或减的进行调节。
如,学生的学习状况不那么理想时,适当减少分类的图片,以降低活动难度,训练题也只选做基本题;反之,学生学有余力,则增加分类的难度,对生物进行5界系统的划分等。
(3)以新事例阐释传统知识,使课堂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解释同种生物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时,通常以骡为例,说明驴、马虽在人为条件下交配生骡,但骡是不育的,因为驴、马是不同的物种。
而笔者结合我国动物园繁育成功狮虎兽、虎狮兽的科技新闻进行阐述,并展示相关图片,这就增强了课堂的新奇性和趣味性,并赋予课堂时代性。
笔者还收集了有关狮虎兽的科教视频,作为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播放观看。
(4)变更本课在“生物的分类”这一节中的教学顺序。
按教材,先讲物种命名,再讲分类阶元。
笔者认为这欠妥当。
因为在物种命名中介绍学名的组成时,要涉及属名和种加词。
那么什么是“属”,什么是“种”呢?以前的教学从未提及,这就显得突兀了。
笔者认为应先讲分类的阶元,在学生明白“属”和“种”的意义后再讲述学名的组成,才符合逻辑顺序,学生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说两物种的属名相同,它们的亲缘关系最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熟练地按序说出生物分类的7个基本阶元;
b、知道种是分类的最低阶元,同种生物雌雄个体互相交配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c、理解分类单位与生物共同特征之间的关系:越是大的分类单位,生物彼此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反之,生物彼此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教师提供的一系列图片上的生物从“界”逐步分到“种”的探究活动,及与此同步进行的“盒中盒”的操作方式,熟知分类的7个阶元,理解分类单位与生物共同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7个分类阶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包含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成员间共同观察、思考、讨论一系列有关生物分类的课堂探究题,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和合作的乐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类的7个基本阶元。
难点:生物分类单位与生物共同特征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学生:
做好届时上课的分组安排,每组4~6人;带好大小不同的各类盒子。
教师:
1、在Word中编排好植物类群(藻、苔藓、蕨、被子、裸子)、动物类群(5种脊椎动物及部分无脊椎动物)、细菌和一些真菌的图片近30种(具体见本文附图),彩色打印出来,每组一份,课前请学生将图片剪好,放于大盒中;
2、准备狮虎兽图片、视频(土豆网下载)、编制配套练习题等;
3、将上述“2”所准备的材料汇集成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