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常识
常见伤口换药要点和注意事项

常见伤口换药要点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清洁:在更换伤口敷料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清洁。
用温盐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
洁伤口及周围皮肤,轻柔地擦拭,避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损伤。
2. 消毒:在清洁后,可以使用适当的消毒药水(如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
消
毒有助于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 更换敷料:选择适合的敷料对伤口进行包扎。
如果伤口较小,可以选择透气性好的
创口贴;如果是较大的伤口,可能需要使用纱布和绷带进行包扎。
在更换敷料时要注
意不要将新的敷料弄脏,避免引入新的细菌。
4. 观察伤口状态:在更换敷料的同时,要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是否有出血、渗液、
肿胀、发红等情况。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5. 注意卫生:在更换伤口敷料时,要确保自己的手部卫生,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伤口,以免引入细菌。
6. 遵医嘱:如果伤口比较严重或需要特殊处理,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换药,遵循专
业指导。
总体来说,更换伤口敷料要注重清洁、消毒、包扎和观察,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习惯,以促进伤口愈合并预防感染。
换药术的注意事项

换药术的注意事项换药术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药物更换的一种技术。
正确的换药操作可以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换药术的一些注意事项:1.了解患者情况:在进行换药前,医务人员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史和过敏史等重要信息。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药物的更换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2.规范操作流程:医务人员在换药时应遵循一系列规范的操作流程。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将旧药包装移除等。
这些步骤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3.选择合适的药物:在进行药物更换时,医务人员要准确选择合适的替代药物。
要评估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作用机制等因素,确保新药物能够有效替代旧药物。
此外,患者需告知医生是否存在特殊情况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
4.遵守药物储存要求:对于开封但未立即使用的药物,医务人员应该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储存,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这些要求可能包括存放在特定温度下、避光等。
医务人员需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确保按照要求进行储存。
5.监测患者反应:在更换药物后,医务人员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
这包括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生命体征的变化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新药物效果不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记录换药过程:每次进行药物更换时,医务人员都应该进行详细的记录。
记录包括换药时间、更换的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信息。
这些记录对于监测患者疗效、评估药物效果以及后续治疗的参考非常重要。
7.教育患者:在换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提供适当的教育。
这包括向患者解释新药物的用途、剂量、不良反应等信息,以及告知患者在家中如何正确使用新药物。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治疗过程。
8.遵循丢弃规定:对于使用过的药物包装、器械等,医务人员应该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规定进行处置。
这样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总结起来,换药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疗技术,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换药术的注意事项

换药术的注意事项换药术是指对病人的伤口或创面进行清洁、消毒并更换敷料的步骤。
正确的换药术可以保证伤口的良好愈合,减少感染的风险,但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导致伤口的引发问题,甚至延长愈合时间。
下面是换药术的注意事项:第一,个人卫生:换药前,务必洗净双手,戴上无菌手套。
这是为了避免将细菌带入伤口,造成感染。
同时,要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尽量避免其他物品接触伤口。
第二,正确消毒:换药前,需要用适当的消毒液对伤口进行消毒。
可以使用酒精、碘酒或者氯己定等消毒剂。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度消毒,以免损伤组织。
同时,消毒液也要保持无菌状态,避免交叉感染。
第三,轻柔处理:处理伤口时要轻柔细致,避免用力过大或刺激伤口,以免造成疼痛或进一步损伤伤口。
使用热盐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不要使用自来水或其它不清洁的水源。
第四,安全揭带:如果伤口已经结痂,要小心地将敷料揭带。
可以用温水湿敷在伤口上,软化结痂,然后轻轻涂抹清洁。
注意不要将揭带上的纤维或积聚物残留在创面上。
第五,正确包扎:更换敷料时,要根据伤口的大小和情况选择适当的敷料,如纱布、医用胶布或透气性敷料。
包扎时要遵循医生的指示,将敷料固定好,不要太松或太紧。
第六,观察伤口:换药后,要仔细观察伤口的情况。
如果伤口有红肿、渗液、发炎、出血或疼痛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第七,定期换药:根据医生的建议,要定期更换敷料并进行伤口护理。
一般情况下,伤口在愈合初期每天更换一次,渐渐改为每两天或三天,直到伤口完全愈合。
总之,正确的换药术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并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遵循个人卫生要求,正确消毒、轻柔处理、安全揭带、正确包扎、观察伤口、定期更换敷料以及随时向医生寻求帮助都是换药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病人的伤口得到最佳的护理和康复。
《换药基本知识》课件

出血的原因
伤口出血可能是由于血管破裂、 手术操作等原因引起的。
止血的方法
对于轻微的出血,可以使用压迫 止血法进行止血;对于严重的出
血,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在处理伤口出血时,应注意保持 冷静,避免加重出血。
伤口感染的控制
感染的原因
伤口感染可能是由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 。
控制感染的方法
对于轻微的感染,可以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严重的感染,应及时就医。
05
换药的常见问题与处理
伤口疼痛的处理
伤口疼痛的原因
伤口疼痛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的。
疼痛的处理方法
对于轻微的疼痛,可以使用非处方 止痛药进行缓解;对于严重的疼痛 ,应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在处理伤口疼痛时,应注意观察伤 口的情况,避免使用不恰当的方法 加重疼痛。
伤口出血的处理
注意事项
在控制伤口感染时,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避免接触不洁物品。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和控制感染
通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感染征象,防止感染扩 散。
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换药时可以清洁伤口、减轻炎 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和不适
感。
换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各种开放性伤口、缝合伤口、感 染性伤口等需要清洁、抗炎、促 进愈合的伤口。
禁忌症
对某些药物过敏、伤口存在活动 性出血、严重感染等特殊情况需 要特别注意。
压疮的换药
总结词
压疮是由于长期卧床或久坐导致的皮肤损伤,需要定期换药以预防感染和促进愈合。在换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清创和保湿,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详细描述
压疮的换药需要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同时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在敷料的选择上,应选择具有保 湿、抗菌和抗炎作用的敷料,如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此外,还应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习惯, 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换药的基本原则

换药的基本原则
换药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换药:换药的频率和时机应根据伤口情况和医生的建议确定。
一般来说,伤口渗液多、有异味或污染时需及时换药。
2. 保持伤口清洁:在换药前,应先用洁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以去除污垢和污染物,减少感染的风险。
3. 使用无菌操作:换药时,医护人员应采取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手套、无菌纱布等器具,以防止交叉感染。
4. 选择适当的药品:根据伤口性质和发展情况,选择适当的敷料和药物,如肺龙胺软膏、碘伏、纱布等。
药品应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消炎杀菌等作用。
5. 避免剧烈摩擦和拉扯:在换药时要尽量避免剧烈地摩擦伤口,以免伤及新生组织或引发出血。
6. 定期观察和评估:换药后,应定期观察伤口的变化,如愈合情况、疼痛感、渗液量等,并及时评估伤口的治愈进程。
7. 营养保障:适当的营养摄入对伤口的愈合至关重要。
换药期间,要保证充足的饮水和营养摄入,以促进机体对伤口的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原则只是基本的指导,实际换药还需要根
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伤口换药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

伤口换药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伤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无论是小切口、擦伤还是深度创伤,都有可能引起细菌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伤口换药是保持伤口清洁、促进愈合的重要步骤之一,正确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伤口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一、伤口换药的注意事项1. 手部卫生:在开始伤口换药之前,首先要保持手部的卫生。
用温水和肥皂清洗双手至少20秒,确保没有任何污垢和细菌残留。
可以佩戴一次性手套来进一步保护伤口。
2. 做好防护措施:换药前,可以戴上口罩和防护眼镜,以防止细菌通过呼吸道或眼睛进入到伤口中,这样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清洁伤口:在换药之前,应该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使用无菌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化学消毒剂(如碘酒或酒精)消毒伤口。
4. 控制出血:伤口换药时,如果伤口出血较多,需要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轻轻的压迫止血。
如果出血无法控制或者伤口较深,应该立即就医。
5. 注意伤口大小:伤口换药时,要注意判断伤口的大小和深度。
对于较大或较深的伤口,最好到医院进行换药和修复,以避免感染和伤口扩大。
6. 避免伤口磨擦:在换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接触摸伤口,以免引起伤口疼痛和感染。
可以使用无菌的棉签或医用镊子等工具进行操作。
7. 注意伤口愈合情况:每次换药后,要仔细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如果发现伤口红肿、有脓液或异味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8. 注意伤口周围皮肤保护:伤口周围的皮肤往往更加敏感,容易受到细菌和外界刺激的影响。
可以涂抹适当的保护膏或贴上透气性较好的敷料,以保护周围的皮肤。
二、伤口换药的操作方法1. 准备换药工具:换药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换药工具,如消毒剂、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医用胶带等。
确保这些工具都是无菌的,并在换药时使用一次性。
2. 清洁手部:在换药之前,要先用温水和肥皂洗净双手,然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
3. 清洁伤口: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将伤口周围的污物和血块清除干净,可以用无菌棉球轻轻擦拭。
换药

伤口换药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
一、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须无菌。
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种无菌敷料从容器内取出后,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须放入弯盘或污物桶内,不得随便乱丢。
2.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后感染伤口,对特异性感染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在最后换药或指定专人负责。
3.特殊感染伤口的换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换药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除必要物品外,不带其他物品,用过的器械要专门处理,敷料要焚毁或深埋。
二、操作方法
换药前操作者应洗手,并戴好帽子和口罩。
(1)移去外层敷料,将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盘内。
(2)用镊子或血管钳轻轻揭去内层敷料,如分泌物干结粘着,可用生理盐水润湿后揭下。
(3)一只镊子或血管钳直接用于接触伤口,另一镊子或血管钳专用于传递换药碗中物品。
(4)75%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棉球轻拭去伤口内脓液或分泌物,拭净后根据不同伤口选择用药或适当安放引流物。
缝合的伤口是用酒精棉球由中央向外擦洗伤口周围的皮肤。
引流后的感染伤口则是用酒精棉球由外向中央擦洗,一般擦2~3次。
注意酒精棉球不可擦洗伤口内创面。
但注意勿将棉球遗留在伤口内。
对继发感染的伤口尤其要注意伤口内有无线头等异物,一经发现应及时除
去。
如果伤口需要引流,应根据体位将纱布条、乳胶管等引流物置于伤口的最低位,松紧适宜,并要将引流物的末端露于伤口外。
(5)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垂直。
换药技术的知识点总结

换药技术的知识点总结
一、换药的基本概念
1.1 换药的定义
1.2 换药的作用
1.3 换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4 换药的原则
二、换药的步骤
2.1 准备工作
2.2 洗手
2.3 换药前皮肤检查
2.4 换药器械的选择
2.5 换药的步骤
2.6 换药后皮肤检查
三、换药器械的选择和使用
3.1 消毒器械的选择和使用
3.2 换药棉签的选择和使用
3.3 换药纱布的选择和使用
3.4 换药刀的选择和使用
3.5 换药手套的选择和使用
四、换药的常见病情处理
4.1 渗出液多的情况
4.2 出血多的情况
4.3 出错含污的情况
4.4 皮肤表面感染的情况
五、不同部位的换药方法
5.1 上肢换药方法
5.2 下肢换药方法
5.3 头部换药方法
5.4 躯干换药方法
六、特殊情况下的换药技术
6.1 病人体位不便的情况
6.2 病人对换药感到害怕的情况
6.3 病人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情况
七、换药后的观察和护理
7.1 换药后表面的观察
7.2 换药后的病情观察
7.3 换药后的局部护理
八、换药并发症处理
8.1 器械感染的处理
8.2 换药伤口感染的处理
8.3 换药出血多的处理
8.4 换药伤口不愈合的处理
总结
换药技术是医护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正确的换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伤口的护理和伤口的恢复。
掌握了换药技术,医护人员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皮肤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希望本文对换药技术的知识点总结能够帮助到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2011年4月15日
地点:急诊科护士办公室
主持人:黄秀兰护士长
主讲人:肖蓉护师
查房内容:换药常识
参加人:
换药常识
合理的换药方法、伤口用药、引流条放置、适当的敷料、恰当的换药间隔时间是保证创口愈合的重要条件,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延误伤口愈合,甚至导致感染,因此正确的换药是提高外科治疗的关键。
一、常见的伤口
1、缝合伤口:习惯将手术后缝合的伤口称为缝合伤口或闭合性伤口。
2、凹陷性伤口:组织明显裂开或自深层组织缺损的伤口。
3、创面:习惯将损伤表浅的伤口,皮肤擦伤、烧伤,称为创面。
4、溃疡:长期不愈的皮肤凹陷性缺损创面。
5、窦道:有些损伤达深部组织,伤口长期不愈,形成一细长管道,其内常有许多纤维疤痕组织增生,一端开口于皮肤表面,另一端为深在的盲端,临床上习惯上称为窦道。
6、瘘管:其一端开口于皮肤表面,另一端与体腔或脏器相通。
二、伤口换药的
1、观察:了解伤口愈合情况,以便酌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2、清洁:去除伤口异物、渗液或脓液,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用药:伤口局部用药,促使炎症局限,以利肉芽健康生长及上皮组织扩展,促进伤口尽早愈合。
4、制动:包扎固定患部,使局部得到充分休息,减少痛苦。
5、保护:保温,促进循环;防摩擦等机械外力;防病原微生物进一步侵袭;改善局部环境,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三、伤口换药的适应症
1、术后3-4天检查伤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激。
2、估计术后有伤口出血、渗血可能,或外层下敷料已被血液工渗液浸透者。
3、位于肢体的伤口包扎后出现患肢循环障碍(胀痛、浮肿、颜色青紫)等局部有受压情况者。
4、伤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排除或全部拔出者、伤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者。
5、伤口局部下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6、外科缝合伤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7、需要定时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者。
8、手术前创面准备,需要对其局部进行清洁、湿敷者。
9、各种瘘管漏出物过多者。
10、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浸湿附近伤口敷料者。
四、伤口换药的间隔时间
1、认识误区:换药次数愈多愈好;间隔时间越短越好。
企图通过勤换药、彻底冲洗伤口而达到伤口无菌是不可能的,相反会对伤口的愈合产生不良刺激。
2、辨证的认识:换药可改善伤口愈合的条件,有利于伤口愈合;每次换药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肉芽组织的生长,即便是轻微的擦拭也是如此。
3、一般原则:
①无菌手术后缝合切口不放引流者:可于术后3-4更换第一次敷料,观察有无出血、血肿、感染等情况,据具体情况再确定下次换药时间,如无异常,一般可延至伤口拆线时换药。
如病员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伤口跳痛等情况,则随时再次换药,检查伤口有无异常。
②无菌手术缝合后切口放引流者:可于术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料,可于术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料,③污染切口缝合后不放引流物者:可于术后2-3天更换第一次敷料,以观察伤口有无感染、血肿等,并酌情确定下次换药时间。
④污染切口缝合后放引流物者:可于术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料,可于术后24-48小时更换第一次敷料,③污染切口缝合后不放引流物者:可于术后2-3天更换第一次敷料,以观察伤口有无感染、血肿等,并酌情确定下次换药时间。
⑤一般化脓性感染感染伤口(常需安引流),最初可每日换药一次,但切开引流后第一天可换外层敷料,不换内层敷料;脓液或分泌物减少后可隔日换药一次。
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分泌物明显减少时,可再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
⑥严重化脓感染渗出较多,可根据情况随时换药。
⑦不管何种伤口,一旦敷料松脱或移位,失去应有的作用则应随时换药,有时
可仅更换外层散料,伤口内引流物或紧贴伤口的内层敷料不必换。
⑧小型无菌手术缝合伤口无需用抗生素,中、大型无菌手术可手术前1天至术后3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⑨急性感染伤口,应及时正确合理地全身应用抗生素,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避免发生全身化脓性感染。
五、换药无菌操作原则
1、使用的无菌容器或瓶塞,应倒置在稳妥处,用后立即盖好,勿开户启过久.
2、不可用手触及无菌溶液内面或瓶口边缘,由瓶内倒出无菌溶液时,应先缓慢倒出溶液少许,弃掉不用,再从原出口处倒出溶液,方可使用。
3、缝合伤口第一次换药,最好由术者亲自参加;主管医生应按时观察伤口,了解伤口愈合情况和存在问题,以便做出相应的正确处理。
4、操作者应有爱伤观念,动作轻巧,尽量减轻员痛苦,避免其产生恐惧心理。
伤口较大或脓血较多者,不宜让作伤者目睹,以减少不良精神刺激。
多个伤者换药时,应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污染或感染伤口;先换简单伤口,后换复杂伤口;先换一般感染伤口,后换特殊感染伤口。
5、每换药一次,操作前后应洗手,并用消毒液擦拭或浸泡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