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导学 1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基本特征,溶质和溶剂的判断,乳化以及乳浊液的概念,溶解过程的理解。

2、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知道溶液、溶剂、溶质之间的关系。

及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以及温度的变化。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具有性、性、是混合物。

(3)溶液的组成:溶液由和组成。

叫做溶质(可以是固体、、)。

叫做溶剂(一般指)。

(4)、溶液的质量=+的质量(5)、请举例说明溶液的用途:;;等。

乳浊液:叫做乳浊液。

例如生活中用的是乳浊液,起乳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生石灰、氢氧化钠和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降低。

三、合作探究4、请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蔗糖溶液、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稀硫酸、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碘溶于汽油中、医用酒精、油脂溶解在汽油中、碘酒。

四、总结归纳请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检测反馈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豆浆B.酒精C.食醋D.牛奶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啤酒B.矿泉水C.汽水D.液氧7、溶解适量的固体碘制成消毒液,应该使用()A.蒸馏水B.医用酒精C.汽油D.生理盐水8、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溶液的是()A.氧化铁加入水中B.汽油加人水中C.硫酸铜加人水中D.花生油加人水中9、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乳浊液的是()A.碳酸钙加人水中B.碘加人水中C.酒精加人水中D.植物油加人水中10、在水中加入高锰酸钾晶体,充分振荡,得到色的溶液,其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11、把碘加入酒精中,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这种溶液叫溶液,常用作液。

12、分别将NaCl、NH4NO3、NaOH固体加入到水中,使它们充分溶解,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明显降低的是。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导学目标知识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关系;2.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课时:1课时导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激发兴趣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溶液: 溶质: 溶剂: 乳浊液: 悬浊液: 二、课堂导学:1.提问:海水是纯净的水吗?海水又苦有咸,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海水的组成] 归纳得出结论: 2.[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现象: 形成什么: 归纳总结: 叫做溶液叫做溶质,叫做溶剂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3.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并指出溶剂和溶质课本P27讨论4.[实验9-2]溶剂溶质现象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实验9-3]溶剂溶质振荡前现振荡后现静置后现结论象象象水乙醇[实验9-4]试管内加入的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悬浊液: 乳浊液: 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活动与探究:NaCl,NH4NO3,NaOH分别放入水中溶解,并测量温度变化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N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葡萄糖 B.硫酸铜 C.酒精 D.植物油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B.含有溶质和溶剂C.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3.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到水中充分溶解,其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是( )A.NaOH固体 B.NH4NO3固体 C.CaO固体 D.食盐固体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C.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水和酒精混合形成的溶液,酒精是溶剂2.下列溶液中,溶质是液体的为 ( )A.医用葡萄糖溶液 B.20%的氢氧化钠溶 C.75%的消毒酒精 D.0.9%的生理盐水3.下列清晰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C.用洗涤剂清洁餐具 D.用盐酸除水垢4.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1)食盐水 (2)石灰水(3)医用碘酒 (4)医用酒精 (5)浓盐酸 5.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要 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这一过程要 热量,NaOH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是因为。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温故知新]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用过(或所知道)的溶液有 、 、 、 。

2.物质与水混合后 (填“是”或“不是”)都能形成溶液。

为什么? 。

3.根据你对溶液的初步了解,你能概括出溶液的特点有: 、 、 。

[课前导学]1. 或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 、 的 叫溶液。

的物质叫溶质, 的物质叫溶剂。

例如:石灰水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碘酒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分散到 里形成的 、 叫乳浊液。

2.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 、 ;溶剂中最常见的是 , 、 也可作溶剂。

3.物质在溶解时,有的使溶液温度 ,有的使溶液温度 ,有的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课堂探索]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下面我们通过探究来对溶液的知识作进一步了解。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 烧杯三个、药匙相关结论:1.溶液是指: 。

2. 。

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结论:1. 。

2. 。

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结论:乳化是指 。

活动探究(五):方案设计: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OH 、NaCl 、NH 4NO 3三种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情况的方案设计。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

相关结论: 。

原因是 。

[当堂反馈]1.将面粉、味精、食盐、酒精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 .面粉 D .味精 C . 食盐D .酒精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B.透明C.纯净物D.均一、稳定3.对一瓶长期放置的氯化钠稀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B.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C.瓶底会析出一定量的食盐固体D.瓶内溶液各部分的密度相同4.下列是对一瓶蔗糖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B.条件不变时久置会析出蔗糖C.每一部分中蔗糖与水的质量比不同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分子之间5.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到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2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2课时)引言在化学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溶液的概念。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溶液的形成及其相关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形成过程,掌握溶解度和饱和溶液等重要概念。

学习目标1.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两者;2.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并能解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3.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判断一个溶液是否饱和。

学习重点1.溶质和溶剂的区分;2.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学习内容一、溶质和溶剂在化学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于溶液中的物质,而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通常情况下,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都被广泛使用。

二、溶解度和饱和溶液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多种,包括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和压力等。

溶解度较高的物质称为易溶于溶液中,而溶解度较低的物质称为不易溶于溶液中。

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达到一定限度后,溶液就达到了饱和状态。

饱和溶液含有最大可能的溶质量,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这通常是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

三、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判断为了判断一个溶液是否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可以进行实验来观察其溶解度的变化。

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是逐渐向溶液中加入溶质,观察其是否能够溶解。

当加入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时,我们可以判断溶液已经饱和。

学习方法1.注意理解并掌握文中的概念及其定义;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们一起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3.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思考问题1.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无法溶解在水中?2.温度对溶解度有何影响?3.如何通过实验判断一个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拓展学习1.进一步了解溶质和溶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研究不同条件下溶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溶液。

【实验探究2】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教师演示】完成课本27页实验9-2、28页实验9-3通过实验现象(把现象写在教材中的表格中),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9-2中(1)(2)图的现象说明了: 种物质在 溶剂里的 不同。

2.实验9-2中(2)(4)图的现象说明了: 种物质在 溶剂里的 不同。

3.实验9-3滴加乙醇,振荡,这个实验说明水和乙醇能形成 。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本27—28页,结合实验现象,完成以下问题: 1.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吗?溶液都是无色的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最常用的溶剂是 ,另外 、 等也可做溶剂。

没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为 。

3.溶质可以是 体、 体或 体。

4.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

5.溶质与溶剂的确定: 溶液 溶剂 溶质 在有水的溶液中 其他物质 在没有水的溶液中 气体-液体混合 固体-液体混合 液体-液体混合 例如: 判断口诀 实例 溶质 溶剂 固液混合固为质 碘酒 气液混合气为质 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液液混合少为质 若有水在水为剂 75%酒精 混合有变新为质 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 【讨论】结合教材28页图片说说常见的溶液和用途。

1.物质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由于接触充分,反应速率快。

2.当水中溶解某些物质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因此,可用食盐消除公路上的积雪。

3.溶液密度一般会大于水的密度,在农业上常用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来选取优良种子。

【知识拓展】合金和洁净的空气是不是溶液?【典型例题】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氯化钙溶液稀硫酸碘酒硫酸铜溶液95mL酒精和5mL水形成的溶液溶质溶剂【基础练习】1.有一瓶长期密闭放置的氯化钠稀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B.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C.瓶底有一定量的食盐固体D.瓶内的溶液各部分性质相同2.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溶液体积一定等于溶质与溶剂体积之和B.溶液质量一定等于溶质与溶剂质量之和C.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都是一样的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B.豆浆C.冰水D.糖水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第 5 页第 6 页 B.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只有水才可做溶剂 D.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5.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2、向失掉的蔗糖溶液中参与大批的食盐,溶解了吗?
3、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上下一样深吗?
4、外界条件不变,家里的糖水中的糖和水会分分开吗?
溶剂
溶质
现象
A 水

B 水
高锰酸钾
C 汽油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害怕是幼儿言语开展的阻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害怕: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响极低,自讲自听;有的抬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倾向差生。一是和幼儿树立谐和的言语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响亲切,举措亲昵,消弭幼儿畏惧心思,让他能自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育幼儿勇于当众说话的习气。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动过去教员讲先生听的传统的教学形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在讨论和说话的方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时机,培育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味,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仔细地耐烦肠听,热情地协助和鼓舞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决计。三是要提明白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时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小气,口齿清楚,声响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拟。临时坚持,不时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时提高。碘
其质量为,反响后溶液的总质量为。
【达标检测】
1、以下物质中,属于纯真物的是〔〕
A.豆浆B.酒精C.食醋D.牛奶
2、以下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啤酒B.矿泉水C.汽水D.液氧
3、溶解过量的固体碘制成消毒液,应该运用〔〕
A.蒸馏水B.医用酒精C.汽油D.生理盐水
4、以下各组物质充沛混合后,能失掉溶液的是〔〕
A.该溶液中含有的食盐的质量为Ag/20mLB.该溶液的密度比原溶液的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4)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4)

物物物质质质
高食锰碘盐酸钾
蔗碘糖 高锰酸沙碘钾土
实实实 分分分散散散到到到

水 酒精 汽油 汽油
验验验 123实
是否溶解(现象) 是物否质溶解(现象) 形是成否的溶混解合(物现象 ) 有形分何成散特的到征混合物
水 植物油

植物油 汽油
验 有形是何成否特的溶征混解合(物现象 )
4 有形何成特的征混合物有
精品文档
导学案
§ 9— 1 溶液的形成 (第 1 课时)
班级
姓名
活动一:情景导学
●○问题导学
【问题 1】从市场买回来的新鲜蔬菜上有蓝色的斑点,这是什么物质呢?这蔬菜还能吃吗?
【问题 2】用清水浸泡一会儿即可食用,这是真的吗?
活动二:实验探究物质的溶解
●○分组实验探究、记录现象
●○表达与交流: 通过分析,请描述溶液的概 念: ● ○分析影响溶解能力的
分散到
中间去了。
活动三:实验探究 洗涤剂是如何除去油污的?
●○ 问题: 生活中沾有植物油的衣服如何洗净?沾有植物油的试管如何洗净

碗碟上的油污很难用水洗净的原因是
;用洗洁精可以清洗的原因

;汽车修理工手上的油污通常可以用汽油清洗的原因是

●○ 小试牛刀

汽油
.
精品文档
1.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汽水
() D .植物油
()
A. 上面跟下面不相同
B. 完全不相同 C. 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D. 完全相

5.( 2019?成都)最易洗净沾有油污的餐具的是 A .冷水 B .热水 C .加了餐具洗洁精的冷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使用方法】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科学探究
【课前预习】
1、溶液是。

2、溶剂是。

3、溶质是。

4、溶液的质量= +
5、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6、乳浊液是。

7、物质溶解过程中会发生或现象。

【课堂探究】
引言:地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海水是纯净的水吗?如果你在海水中游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一.溶液(蔗糖溶解实验)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然后完成下列内容(实验9-1)
现象
形成什么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归纳出溶液的组成和特征
(1)组成:
溶液是
溶质是
溶剂是
(2)溶液的特征是
想一想: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水能溶解所有物质物质吗?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溶剂?
阅读P27页,总结完成1-2小题,先自己做,不会的小组讨论完成
二.溶质与溶剂的关系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然后完成下列内容(实验9-2)
溶剂溶质现象
水碘
水高锰酸钾
汽油碘
汽油高锰酸钾
(实验9-3)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
由此实验可以得到溶质与溶剂的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相同的溶解性吗?
(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有相同的溶解性吗?
(3)溶质可以是、或
(4)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
(5)是最常见的溶剂。

三.乳化
衣服上沾有油污用水洗不掉,根据生活经验,用什么物质可以除掉它?
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然后完成下列内容(实验9-4)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
净?
振荡前
振荡后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由此实验可以得到
乳浊液是
乳化现象是
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通过实验事实来认识:溶质与溶剂的混合跟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混合一样吗?
由活动与探究来归纳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你还可以选用其他仪器和药品),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它们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
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由此得出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哪两种变化?
【本节反思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呈现液态
B、当水分不蒸发时,溶液不管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分离出来
C、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D、溶液中的溶剂都是水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汽水
B、澄清石灰水
C、泥水
D、稀盐酸
3、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后不可能形成溶液的是()
A、乙醇
B、食盐
C、蔗糖
D、冰块
4、下列物质溶于水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蔗糖
C、汽油
D、面粉
5、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6、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不会明显升高的是()
A、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酒精
D、硝酸钾
7、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洗发液洗头发
C、用稀硫酸除铁锈
D、用盐酸除水垢
8、关于一瓶蔗糖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下部的溶液比上部的甜
B、条件不变时,久置会有蔗糖析出来
C、每一部分中蔗糖与水的质量比不同
D、蔗糖分子均匀的分散在水分子中间
二、填空题
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
生理盐水
碘酒
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当堂检测】
1. 选择题
(1)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A、植物油
B、酒精
C、食盐
D、面粉(2)下列液体属于纯净物的是()
A、汽水
B、蒸馏水
C、矿泉水
D、石灰水(3)某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与水相比较,一定不会改变的是()A、沸点 B、导电性 C、颜色 D、水分子的构成(4)如果把家庭中的①食盐②纯碱③面粉④芝麻油⑤蔗糖⑥白酒,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①④⑥
B、①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②③⑤(5)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2、填空题
(1)在下列物质中:①水②食盐水溶液③酒精溶液④蔗糖溶液⑤稀硫酸⑥稀氢氧化钠溶液。

能导电的物质是:,不能导电的物质是:,某些物质的水溶液之所以能导电的原因
是:。

(2)、某学生在做探究“水和植物油能否互溶”的实验,其主要步骤为:A、取一支试管,倒入一部分水;B、再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植物油;C、振荡,观察现象;
D、然后向C中加几滴洗洁精,然后振荡,再观察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油滴入水中,如果不振荡,液体是否分层?
(2)C中振荡后发生的现象是;如果静置一段时间后,现象是。

(3)向C中滴入几滴洗洁精,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4)洗洁精所起的作用是。

【拓展延伸】
家庭小实验:根据生活经验,你有哪些办法可以提高物质的溶解速度?用食盐做溶质,水做溶剂,玻璃杯做容器,设计家庭实验,说明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并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