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合集下载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雁江区松涛镇初级中学
(宋中文)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 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
1.能判断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2.掌握乳化现象,能区别洗涤剂去油污、汽油去油污原理。

3.掌握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二、导学重难点
1.能判断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2.掌握乳化现象,能区别洗涤剂去油污、汽油去油污原理。

3.掌握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三、导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归纳小结、课堂训练。

四、导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识:(见附件)
(二)、课堂导学:
1.浊液、洗涤剂的乳化功能
(同学们阅读课文27、28、30、31页,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详细解答见ppt)
(1).乳浊液:
(2).悬浊液:
(3).特征:
(4).用途:
(5).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6).汽油(或酒精)的去污原理: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同学们阅读课文29页,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详细解答见ppt)
(1)、溶解的两个过程:
(2)、物质溶于水温度变化的实质:
(三)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五、课堂训练(见附件)
六、课后反思。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溶液的概念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让您对于溶液的概念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4篇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2.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3.掌握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4.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重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难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二、合作探学(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1)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馏水、食盐水、蔗糖水等pH<7溶液呈性,例如等pH>7溶液呈性,例如等(2)溶液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当酸性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变,pH 变。

②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当碱性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变,pH 变。

中性溶液呢?③试画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变化示意图。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较简便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时,用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待试纸颜色稳定后,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对照,就可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活动探究:请用pH试纸检测一些液体的pH,记录检测的结果填入下表3.5%的盐酸柠檬汁食醋正常雨水蒸馏水海水肥皂水洗涤剂4%的氢氧化钠溶液pH讨论:①测定溶液的〖〗pH前,试纸不能,也不能将试纸中沾起溶液。

②用pH试纸测定的pH应为整数(0~14),不能是小数。

③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某未知溶液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则他测定的pH与原来的pH相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需与课堂所学知识紧密结合,体现对溶液概念、溶质与溶剂、溶解度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作业书写要规范,注意使用化学术语,提高科学素养。
3.完成作业时,注重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机械性记忆。
4.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总结归纳
1.学生自主总结: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关于溶液的知识?
2.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归纳,强调教学重点。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概念、溶质与溶剂、溶解度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并了解其组成和特点。
2.使学生掌握溶质、溶剂的定义,能够区分不同溶质和溶剂,并了解其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3.培养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概念,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能够预测和解释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揭示课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1.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定义,强调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无法区分。
-稳定性:溶液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长期保持其性质。
2.溶质与溶剂:解释溶质、溶剂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进步反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积极反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5.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验观察和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实验和作业,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的形成及其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的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溶液的制备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有哪些特点?”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和特点。
2.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溶液重要性的认识。
3.结合学生的讨论和实验,归纳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作业.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了解溶液的分类,能够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这些题目涵盖了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解题技巧。
3.结合实验探究过程,撰写一篇关于溶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等内容。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溶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有所抵触。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些作业,进一步巩固溶液知识。如果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溶液的形成、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液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组成和用途。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介绍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记忆。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定义、溶 Nhomakorabea过程、特点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问题,如饮料的配制、药剂的稀释等。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不能通过滤纸等。
4.举例说明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饮料、药剂、化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例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溶液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的概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9.1溶液的形成

9.1溶液的形成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课前预习1、某工厂欲从只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工业流程如下:(1)操作a、b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流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Cu(NO3)2、AgNO3和Zn(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上述过程中所发生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出一个即可)。

3.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的的混合物;其特点是:性、性;溶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4.溶质的原状态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如果二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________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的一种叫___________;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___________。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一般是指_________。

5. 物质在溶解时,往往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会,如氢氧化钠,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会,如硝酸铵;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如氯化钠。

6.乳浊液定义:课内探究知识点1:溶液的形成和组成【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1、蔗糖溶于水后,蔗糖消失,水会变甜,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称作蔗糖溶液。

食盐(或氯化钠)溶于水后,氯化钠以和的形式均一扩散到中,形成稳定的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了解乳浊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发散思维,能将所学理论活学活用。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重点几种物质溶解于水温度的变化;知道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难点: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在具体习题中的应用;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研学过程】
知识点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和
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温度计
目的:探究它们溶于水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
设计实验方案:(可用文字叙述或者画出简图)
结论:Array拓展:如果还提供其它
仪器,你能否设计其它
不同实验方案,体现它
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假定放热或吸热足够多)?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

知识点三、乳化现象
旧知回顾:1、什么叫溶液?2、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认真阅读教材第30面[实验9-4]按要求进行实验,并填写下表:
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
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
更重于传播知识。

水和植物

及洗涤剂
乳浊液:。

讨论: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
乳化现象是指:
讨论: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试举几例
思考:在厨房里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和修车师傅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二者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
【本课小结】:学完本课题你获取了哪些知识,将它总结下来?
【课堂练习】
1.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A.白醋B.食用油C.食盐D.酒精
2.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

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B.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3.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

这种物质是()
A.氢氧化钠B.氯化钠C.浓硫酸D.硝酸铵
4.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A.食盐固体和碳酸钙粉末B.酒精和汽油
C.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D.氢气和一氧化碳
5.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