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布与药效

合集下载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2010.10.21)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2010.10.21)

>7μm: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 7μm:被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运送至肝、脾等 器官。 此外,微粒还会同血浆蛋白作用:

①调理素
②高密度脂蛋白
42
利用载药微粒的特性,可改变药物原有的体 内分布,达到增效和安全的目的。 阿霉素:有效的化疗药物,但心脏毒性大→制成 脂质体→心脏中浓度降低,毒性减小
43
50


四、靶向给药系统
(一) 被动靶向
(二) 主动靶向 1、表面修饰的主动靶向
载药微粒表面联接一种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特
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分子相互作用,可 防止微粒在肝内浓集,而使其到达特定的靶区。 配体有糖、植物凝集素、单克隆抗体等
51
肝脏存在去唾液酸半乳 糖受体

将脂质体表面连接半乳 糖残基,其在肝脏聚集 程度比普通脂质体高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
个比例常数,用“V ”表示。可设想 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 需要体液的总容积。单位以“L”或 “L/kg”表示
V
X0 C0
7
细胞内液 (41%)
体液 细胞间液 (13%) 血浆 (4%)
一体重约60kg的人,总体液量约36L,其中 血浆约2.5L。

K:平衡时的结合常数 P:蛋白浓度;n:每一分子蛋白质表面的结合部位数
K值反映了药物-血浆蛋白间结合作用的强弱
:血浆蛋白结合率,K↑→β↑
16
17
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
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更强 的药物,应小心避免出现安全性问 题。
18
(二) 蛋白结合与药效
一般,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尽管血中能 维持较高的浓度和较长的半衰期,但只有游离药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效学名词解释
1. 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等)进入体内
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峰值。

2. 药物分布,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中的
浓度、药物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程度等。

药物的分布会影响其在
靶组织或靶器官的药效表现。

3. 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会影响药物的
活性、半衰期和副作用。

4. 药物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被排出的过程,主要
通过肾脏的尿液排泄和肝脏的胆汁排泄。

药物排泄的速度会影响药
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药物的清除速度。

5. 药物相互作用,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
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6.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指药物剂量与其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剂量增加会导致效应的增加,但存在剂量-效应曲线的饱和效应和剂量依赖性效应等现象。

7. 药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的半衰期决定了药物的给药频率和用药方案。

以上是临床药效学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代谢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应用和评估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在体内分布与药效关系的研究

药物在体内分布与药效关系的研究

药物在体内分布与药效关系的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方式与药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药物分布的特点及其对药效的影响,对于药物疗效的评估和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几个关键因素,并讨论其与药效之间的关联。

一、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因素1. 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溶解性、极性、分子大小等理化性质将影响其在体内的分布。

例如,具有较好溶解性的药物更容易在水相环境中分布,而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则更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2. 组织亲和性: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性不同,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差异。

一些药物会在特定组织中积累,例如肌肉组织中的肌肉注射药物,而其他药物则在脂肪组织中积累。

3.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药物在血浆中的结合程度与其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活性部分较少,不能自由扩散到组织内,从而影响其药效。

4. 生理障碍及病理状态:生理障碍或病理状态对药物分布起到重要影响。

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会导致尿液中药物排泄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增加,从而可能出现药物过量的副作用。

二、药物分布与药效的关系1. 靶部位与药物分布:药物的药效与其作用部位的分布相关。

例如,某些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对于其他组织和器官则作用较小。

因此,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有助于预测其药效。

2. 药物浓度与药效: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其药效也有密切关系。

通常情况下,药物浓度越高,药效越强。

然而,过高的药物浓度可能导致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因此,合理控制药物的剂量和浓度非常重要。

3. 组织分布与治疗效果: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也会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

例如,抗生素药物需要在感染部位积累足够的浓度才能发挥疗效,而对于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则要求其在肿瘤组织中积累。

三、优化药物分布以提高药效1. 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作用部位,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以促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如药物需要迅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选择经口或静脉给药途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

一、药代动力学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

吸收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解度、pH值、渗透性等。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离子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此外,血液供应充足的组织器官吸收药物更多,而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则更容易穿过细胞膜。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代谢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肝酶系统。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和持续时间,也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也可能是毒性产物。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液,也可以通过粪便、呼吸、汗液等途径。

药物的排泄速度与药物的解离速度、肾小管分泌速率等因素有关。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它可以描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窗口、作用机制等。

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性是影响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1.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表示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也相应等比例增加或减少。

非线性关系则表示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并不等比例变化。

2. 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范围。

在治疗窗口内,药物能够发挥治疗作用;而超出治疗窗口,剂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3. 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也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即药物与靶点结合后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分子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用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19主管药师 专业知识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

2019主管药师 专业知识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四节药物的分布一、概述(一)分布的概念与意义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研究药物分布的意义是:①使药物能选择性地分布到欲发挥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或更理想的靶点,在必要的时间内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作用后迅速排出体外,保证高度的有效性;②尽可能少地向其他非靶组织分布,使毒副作用降至最低程度,保证高度的安全性。

(二)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分布1.组织分布于化学结构药物向组织的分布往往因为化学结构略有改变而显著不同。

如硫喷妥对脂肪组织亲和力较大,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作用迅速,但又很快转入脂肪组织中使脑内浓度降低,故作用短暂。

2.存在异构体的药物,其体内分布常因异构体的构型不同产生显著差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消旋布洛芬片剂12小时后,血浆中S与R构型比例由最初的1.06上升到1.75。

关节腔滑液中S异构体的浓度约为R异构体的2倍。

布洛芬两种异构体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不同,血浆与关节腔滑液中清蛋白比例不同都是造成布洛芬对映体体内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药效1.分布于药效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药物分布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强且越持久;药物在靶部位停留时间越长,药效就越持久。

2.药效的判断往往根据血药浓度来判断药效。

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则主要取决于药物消除速度。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1.定义长期连续用药时,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2.产生蓄积的原因产生蓄积的原因主要是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

3.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使药物在体内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再长期维持用药。

对于肝、肾功能不健全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五)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V)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其单位为L或L/kg。

了解药品说明书中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原理

了解药品说明书中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原理

了解药品说明书中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原理药品说明书是药品使用者了解药物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药品说明书中,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是相互关联且至关重要的内容。

药物动力学主要关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而药效学原理则探讨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药理效应。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趋势的科学。

它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

首先是药物的吸收,即药物由给药途径进入到体内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生理环境等因素。

吸收后,药物将进入血液循环中,并通过血流将药物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即药物的分布过程。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和组织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然后是药物的代谢,即药物在体内被生物酶系统代谢转化的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一些药物也可能在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发生代谢。

最后是药物的排泄,即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和胆汁等途径进行。

药效学原理是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药理效应的研究。

药物的药理效应通常与药物与靶标物质的特异结合有关。

药物可以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调节受体所参与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药物介导的信号传导会影响到细胞的功能和代谢。

药物的药理效应可分为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三个方面。

治疗效果是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时产生的有益效果,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对非目标组织和器官产生的不良反应,毒性反应是药物在高浓度或长期使用时对生物体产生的损害。

针对药品说明书中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以下是一些了解药物说明书中这些内容的方法和技巧:1. 仔细阅读:在阅读药品说明书时,要仔细阅读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部分,注意理解每个概念和术语的含义。

2. 查阅相关资料:如遇到不熟悉的术语或概念,可以借助医药相关的参考书籍、指南或网上资源进行查询,以加深对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的理解。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药物分布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药物分布研究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药物分布研究药物分析是研究药物在体内或体外的性质、成分及其相关信息的科学方法。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它对于了解药物的疗效、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药物分析中药物分布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分析方法、实验技术与应用领域等。

一、药物分布研究的意义药物分布研究对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决定了药物的疗效和对靶组织的作用效果。

其次,了解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浓度分布情况,可以帮助合理调整给药方案,优化药物治疗效果。

此外,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也与药物代谢和排泄有关,因此药物分布研究对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药物分布研究的方法药物分布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

1.体外方法体外药物分布研究主要通过离体组织实验来模拟人体内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体外方法包括组织切片法、离体器官法和细胞培养法等。

组织切片法使用切片来模拟组织内的药物分布情况,通过测定药物的浓度来评估组织内的分布情况。

离体器官法则是将人体器官取出,通过给药后测定药物在器官组织中的浓度来了解其分布情况。

细胞培养法则是将细胞置于培养皿中,通过给药后检测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变化来研究药物的分布。

2.体内方法体内药物分布研究是通过给药给实验动物,然后通过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体内方法包括多组织动力学研究、显像技术和分析化学方法。

多组织动力学研究是在动物模型中给药,然后通过采集不同组织的样本来测定药物的浓度变化,从而了解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显像技术则是通过放射性标记等方法来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分析化学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技术来测定药物的含量和浓度,从而评估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三、药物分布研究的应用领域药物分布研究在医学和药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临床药物治疗药物分布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合理调整给药方案,并且根据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变化,预测药物的疗效和疗效持续时间。

简述药效动力学

简述药效动力学

简述药效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学科,是药物制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的吸收:药物口服后,经过口腔和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作用。

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受到药物的化学结构、溶剂化能力、胃肠道 pH 值、胃肠道容量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可以采用口服溶液、肠溶制剂、胶囊剂等方法。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体内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或者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发挥作用。

药物的分布程度和速度受到药物的化学结构、分子量、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药物的分布率,可以采用脑脊液制剂、鞘内注射等方法。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或肾脏的代谢,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或者降低药物的毒性。

药物的代谢程度和速度受到药物的化学结构、代谢途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药物的代谢率,可以采用代谢诱导剂、代谢抑制剂等方法。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肾脏或肝脏的排泄,从体内消失。

药物的排泄程度和速度受到药物的化学结构、排泄途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药物的排泄率,可以采用利尿剂、活性炭等方法。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影响 DNA 转录、调节蛋白质合成等机制,产生治疗效果。

药物的作用机制受到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理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药物的作用效率,可以采用药物联合应用、剂量递增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P、亲和力是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重要
因素。
不同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在血浆中的量与体内的药物量的关系
分析:
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药物量少时,几 乎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当体内药物量增加到某一 程度时,血浆中药物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大量药 物转移至组织中。因此,当应用蛋白结合率高的 药物时,由于给药剂量增大使蛋白出现饱和或同 时服用另一种蛋白结合能力更强的药物后,由于 竞争作用将其中一个蛋白结合能力较弱的药物置 换下来,这样都能够使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从 而引起药理作用显著增强或出现毒副作用。
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组织 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组织转移。如:硫喷妥钠。
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组织
肝 肾 脑 甲状腺 心 肾上腺 皮肤 肌肉 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重量 (占体重的%)
2 0.4 2 0.04 0.4 0.02 7 40 7 15
占心脏每博输出量 (%) 45 24 15 2 4 1 5 15 1 2
药物的分布 和药效
第一节 概 述
分布( distribution ):指药物从给药部 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到 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
了解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对于预测药 物的治疗作用、药物的蓄积和毒副作用, 保证用药安全和开发新药都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一、组织分布过程
药物的组织分布过程图
二、组织分布与药效
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分布的程度和速度, 主要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流速度和药物 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药效密切相关,药 物分布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 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 强,药效就越强越持久。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
一、组织血流量(blood flux in tissue) 在血流量丰富的组织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就
(二)蛋白结合与药效
药物的分布、代谢、排泄以及与相应受体结 合继而发生药理效应都以游离形式进行,因 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 要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是药物在血浆 中的一种贮存形式,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 除速度,使血浆中游离型药物保持一定的浓 度和维持一定的时间。
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起到 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
血流量 (L·kg-1·min-1)
0.16 4.50 0.55 4.00 0.70 5.50 0.05 0.03 0.01 0.01
二、血管的通透性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主要取决于管壁的类脂 质屏障和管壁上的微孔。大多数药物以被 动扩散的方式通过毛细血管壁,而小分子 的水溶性药物可经微孔转运,其通透性与 分子量密切相关。
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暂时失去药理活 性。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易透过毛细血 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代谢、排泄 ↓,药物作用时间↑。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的结合 过程,有饱和现象。血浆中药物的游离 型和结合型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
与药物结合有关的蛋白质
主要有三种蛋白质:白蛋白(albumin) 、 α1-酸性糖蛋白(alpha acid glycoprotein, AGP)和脂蛋白(lipoproteins) 。 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60%,在药物与 蛋白结合中起主要作用。 许多碱性和中性药物可与AGP和脂蛋白结 合。
[Df],[Db]分别为游离药物和结合药物的 摩尔浓度,P为蛋白质总摩尔浓度,n为 每一分子蛋白质表面的结合位点数。
➢K值反映了药物与蛋白亲和力的大小。 K 值越大,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越强。
➢一般高蛋白结合药物的K 值范围通常在 105~107 mmol·L–1,而低结合或中等结合 强度的K值通常在102 ~104 mmol·L-1 范围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与血浆中全部药物 的比例,可用血浆蛋白结合率(β)来表 示:
[D b []D b[]D f][n]P [K n1 ]P [D f]
➢设游离药物浓度对总浓度之比值为α,则:
[D b[]D f[]D f][nK ]P 1K [1D f[]D f]
➢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Df、血浆蛋白总浓度
(三)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
动物种属:不同动物的血浆蛋白对药物的 亲和力不同,一般研究药物蛋白结合性时 常采用牛血清蛋白。
性别差异:激素类药、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
药物的pKa值和油/水分配系数可影响到药 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未解离型和脂溶性 大的药物容易通过。
一些水溶性物质透过肌肉毛细血管的速度
水溶性 物质
尿素 葡萄糖 蔗糖 菊糖 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
分子量
有效半径 (Å)
扩散系数
水溶液
毛细血管
(cm2·S-1)105 (cm3·S-1·100g-1

60
迅速而且数量更多。 按血流循环速度的不同,分为:
循环速度较快的脏器:脑、肝、肾等 循环速度较慢的组织:肌肉、皮肤等 循环速度慢的组织:脂肪、结缔组织等
再分布( redistribution)
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是不均一的。药 物由血液向器官组织的分布速度主要取决 于该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和膜的通透性。如: 肝、肾、脑、肺等血流丰富的器官药物分 布较快。
(一)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假设与药物结合的蛋白质,其分子中的几 个结合部位都具有同样亲和性,一个药物 分子只与一个蛋白质结合部位结合,且相 互无作用时,则药物的蛋白结合与组织转 移之间的关系应为:
Df+游离结合部位
k1 k2
Db
平衡时的结合常数为:
Kk1 [Db] k2 [Df]n ( P[Db])
1.6
1.95
1.83
180
3.6
0.91
0.64
342
4.4
0.74
0.35
5500
15.2
0.21
0.036
17000
19
0.15
0.005
68000
31
0.094
0.001
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进入血液的药物,一部分在血液中呈非结 合的游离状态存在,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 合成为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活性,“储存” 于血液中,不能向组织器官内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