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心内科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心内科常用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一、心衰用药1、正性肌力药(1)洋地黄类(见抢救车药物作用)(2)多巴胺(见抢救车药物作用)(3)多巴酚丁胺1)主要兴奋心脏β受体,对α受体仅有微弱兴奋作用,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有良好的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而增快心率的作用相对较弱;2)多巴酚丁胺对外周血管的收缩作用轻微,不增加肺血管阻力,这与其兴奋β2受体引起血管扩张有关。
3)常用于治疗休克、低血压、心力衰竭、少尿等低心排量综合征,对于伴有肺动脉高压或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的低心排量综合征的病人更为适用。
(4)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类(米力农)1)通过选择性抑制心肌细胞内的磷酸二酯酶Ⅲ,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改变细胞内外钙的转运,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2)不产生房室传导阻滞,有时仅轻度增加或不增加心率。
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可明显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3)常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显著降低左心室舒张未压力、肺楔压、右房压及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平均动脉压。
增加心输出量、心脏指数,稍增心率。
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4)米力农有较强的扩血管作用,推注过快可引起病人的血压下降;可能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应根据病情调整至合适的剂量。
合理用药后,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心排出量增加、尿量亦明显增加。
5)减药时必须缓慢减量,突然停药可出现“反跳”现象而使病情骤然恶化,甚至出现猝死。
2、硝酸酯类: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爱倍、异舒吉等。
(1)直接扩张周围血管,以扩张静脉为主;主要减轻心脏前负荷。
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治疗。
(2)可明显减少左心室的充盈压力、降低心室壁张力、降低心肌氧耗量,缓解心绞痛。
扩张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心肌供氧明显增加,可以改善缺氧心肌的代谢、使心功能改善、心排量增加。
(3)也用于创伤病人和外科大手术后的病人有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心排出量下降、尿量减少、S-T段下降或T波倒置、心动过速或传导阻滞等)。
健康讲座-药品不良反应防范与安全用药

健康讲座-药品不良反应防范与安全用药药品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用来防病治病,促进患者生理、生化机能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生理、生化机能紊乱或结构的变化等危害机体的不良反应。
在经历了磺胺酏剂事件、反应停事件等惨痛教训以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药品的这一特性,并要求药品管理部门通过上市前审批和上市后监测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一、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固有的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服用了某种药物后,有时会出现口干、老想睡觉,提不起精神或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过程中,按正常用法、用药量使用药物而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即使用合格药品给患者带来任何不适或痛苦的反应都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范围很广,轻者可以是一种或几种症状,重者可以是一种或数种疾病,如使用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长期或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使用咪唑类灭虫药引起的脱髓鞘性脑炎等。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药物也不例外。
药物能治好疾病,消除病人痛苦;也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增加痛苦。
任何药品都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
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药品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需要对制造假冒伪劣药品、知假卖假、知假用假的违法人员进行严厉打击、从重处罚,彻底从流通领域取缔假冒伪劣药品,但它们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
二、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具体有哪些表现?(一)药物的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例如解除消化道痉挛治疗胃痛的阿托品片,会发生口干、心悸、尿闭、视力模糊、眼内压升高等副作用。
中药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导致轻泻。
副作用可能是某种疾病的禁忌,如青光眼病人不能应用能使眼内压增高的阿托品。
心血管常用药物不良反应

2
利尿剂不良反应
(一)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低氯、低钙、 低镁):是伴随着利尿剂的利尿作用的常 见副作用,在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襻利 尿剂的情况下尤其容易发生,且低钾和低 钠血症最常见。低钾血症可以引起乏力、 心律失常、肠蠕动紊乱(甚至肠麻痹)、 洋地黄过量;低钠血症引起倦怠、嗜睡、 烦躁甚至昏迷;低钙血症引起心律失常、 肌肉痉挛、抽搐等;低镁血症引起心律失 常。
编辑ppt
8
β受体阻滞剂 不良反应
2、 支气管痉挛:为药物对β2受体阻滞作用所致。 因此,一般来说禁用于患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
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而对于一些肺部疾病较轻, 而同时具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强烈适应症(如慢性 左心室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钥悸切 〖亮渴杂枚驭?受体选择性较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 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如无不适,可以进 行长期用药。必须提出的是,这种对β1受体的相 对高选择性是相对的,在使用剂量较大时,仍然 可以表现出对β2受体的阻断作用。
编辑ppt
3
利尿剂不良反应
(二)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利尿剂引 起血压的变化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 同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静脉应用襻 利尿剂的情况下。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利 尿剂情况下加用ACEI时,为避免首剂低血 压的发生,需要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在 停用利尿剂1~2天后加用ACEI。
编辑ppt
心血管常用药物不良 反应
编辑ppt
1
利尿剂
通过其利尿和利钠作用减少循环血容量、 并通过减少血管壁中钠离子的含量降低血 管张力。利尿剂广泛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 压的治疗,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对这一类药物不良 反应认识的普及,通过合理的合并用药, 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心内科常用药作用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心科常用药作用副作用与不良反响【心力衰竭的临床用药】一、强心类药分类{洋地黄类:兰、地高辛、毒毛花甙。
非洋地黄类: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安力农。
洋地黄类药物的作用:慢而持久,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1〕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肌的收缩力}A、增强心肌的能源与氧的供给:药物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加快收缩速度,舒期相对延长,有利于静脉淤血回流,从而增强心肌的能源与氧的供给,改善心肌功能状态。
B、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心肌收缩力增强后心脏充血充分,心脏剩余血量减少,心室容积缩小,前负荷减轻,因此心肌耗氧量减少。
C、增加衰竭心脏的排出量。
〔2〕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对心功能不全患者有明显减慢心率作用。
〔3〕负性传导作用:{抑制房室传导}主要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引起的作用。
〔4〕有利于纠正心力衰竭。
临床作用:〔1〕慢性心功能不全;〔2〕心律失常〔房颤、房扑、阵发性是上速〕。
不良反响:洋地黄中毒反响1.心率<60次/分;2.道病症:较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等。
3.系统病症:头痛、头晕、视觉障碍、失眠等。
中毒特有的黄视绿视具有诊断价值,但较少见。
4.毒性反响:表现为原有心衰病症的加重和心律失常,是强心甙中毒致死的原因。
常见的心律失常有:A: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房性,房室结性,室性心动过速。
B:房室传导阻滞。
C:窦性心动过缓。
这些心律失常由三方面毒性作用所引起:①:蒲肯野纤维自律性增高与异位节律出现;②房室传导抑制;③:窦房结自律性降低。
兰----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治疗:a、心率〈60次/分者禁用,禁与钙剂合用,至少间隔2小时。
b、静推时须用5%葡萄糖20ml加兰0.2g稀释,时间不少于15-20分钟,操作时必须两人同时进展,医生测心率,护士测脉搏,并嘱咐患者如有不适与时诉说。
禁忌症: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窦房结综合症和预激综合症,梗阻性心肌病,主动脉瘤,严重的心肌衰竭性心衰。
专题15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第1节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一、概述高血压病是世界各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尤其在中老年人群。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90%以上高血压患者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部分高血压是肾或内分泌疾病的一种症状,称为症状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主要并发症是心、脑、肾的损害。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压越高,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越多。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合理应用抗高血压药,使血压持续地维持于正常血压状态,可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增高的水平,可进一步分为高血压第1、2、3级,见表1。
表1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80正常高值120~139 80~89高血压:≥140 ≥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的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调节和影响,主要受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和血容量的调节。
抗高血压药是通过作用于这些系统中一个或多个环节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抗高血压药物根据其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分类如下:(1)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和作用药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缬沙坦等。
(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等。
(3)交感神经阻断药1)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可乐定、α-甲基多巴。
2)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樟磺咪芬。
心内科常用口服类和针剂类中成药的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心内科常用口服类和针剂类中成药的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心内科常用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的应用现状。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医院心内科常用口服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安神补脑液、热淋清颗粒、连花清瘟颗粒、银杏叶、心脑欣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和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天麻注射液)2 500张。
结果:常用口服中成药具有补益、清热、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注射用中成药具有扩张血管、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常用的口服中成药以复方甘草酸苷片(22.68%)为主,注射用中成药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32.24%)为主。
手册中推荐的口服中成药每日用药次数以一日3次为主,注射用药以1 ~ 2次为主。
实际每日口服用药次数以一日3次为主(75.00%),用药疗程以10天为主(28.32%)。
注射剂的常见日给药次数和疗程分别为每日2次(34.00%)和10天(20.32%)。
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2%,其中以胃肠道不适最常见(0.20%)。
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2%,其中以口干、嗜睡最常见(0.20%)。
结论:我院心内科常用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符合疾病特点和患者实际需求。
关键词:心内科;普通班;口头;注射;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这与临床用药数量和品种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疑难疾病增多,以及衰老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从而出现联合用药密切相关。
许多临床报告指出,医师中医药知识不足、重复用药、用药不当、用药超适应症等问题日益严重[1-3],一系列合理使用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亟待改进。
本研究对心内科常用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此外,还根据科室的疾病特点对中成药使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特定科室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理论依据。
1数据和方法1.1一般信息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及护理ppt课件

〔二〕B受体阻滞剂 (3)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药后清醒安 静时心室率维持在50-60次/分 , 临床 上理想的治疗目标 (4)心力衰竭加重: (5)服用心得安后可有多梦、幻觉、失眠、 忧郁等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B受体阻滞剂
3、用药护理 (1)按口服医嘱从小剂量开始给药,要按 剂量发药,不能整瓶整盒发药,密切观察 用药后反应 (2)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人各种反应, 如胃肠系统、循环系统方面,观察心 率、血压、心电图 (3) 静脉推注本类药物时推注速度宜慢
• 速尿泵问题 • • 根据医嘱配制输液,调节合适速度,客观 真实准确记录尿量,观察消化道出血情况,及时 验血查电解质。 • • 泵的连接问题是大问题,经常出现管道连 接脱离,药液输在被子床单上,要及时定时查看 管道连接。
〔二〕B受体阻滞剂
1、常用药物: 阿替洛尔、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 、 艾司洛尔 2、主要副作用: (1)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轻度腹 泻, 停药后消失,偶尔有过敏反应 (2)支气管痉挛:一般禁用于支气管哮 喘和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抗凝药物
• 1,普通肝素 • (注射剂,12500IU/100mg/支) • 2,低分子肝素 • (克赛,依诺肝素,注射剂4000IU/0.4mg/支, 6000IU/0.6mg/支)
• 3,华法林 • (1mg/片,2.5mg/片)
普通肝素
• 1,目前我们科室主要在导管室手术中使用 • 2,不同情况使用剂量不同,主要与手术类型、手术时间、 术前用药、术前凝血功能情况有关 • 3,冠脉造影、左心系统射频及检测,2000-3000IU/次, 静脉推注 • PCI6000-8000IU/次,每超过1小时,追加1000IU • 4,也可以静脉输注,具体剂量根据病情决定 • 5,观察全身出血情况 • 6,观察血栓情况,特别是使用时间较长者,足趾末端、 手指末端、皮肤黏膜是观察重点 • 7,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数
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措施发表时间:2019-09-20T16:25:12.187Z 来源:《生活与健康》2019年第07期作者:方光美[导读] 我们应该分析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预防干预,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人民医院 616250)他汀类药物,种类繁多,且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得到肯定,但是,临床使用中,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疗效,对此,我们应该分析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预防干预,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常见类型1,作用原理。
他汀类药物,就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竞争性抑制细胞中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活性,减少合成胆固醇,上调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蛋白(LDL)受体表达,促进血液中LDL胆固醇转移至肝脏并代谢清除,降低血脂。
同时,他汀类药物对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也有抑制作用。
故此,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机体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 (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且可降低三酰甘油(TG)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发挥抗炎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
2,常见类型。
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以及西立伐他汀等。
他汀类药物所致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及特点?(一)肝毒性他汀类药物以肝脏为主要作用部位,大多数他汀类药物由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
对于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胆红素升高为显著特征,且常伴有疲乏无力、巩膜与皮肤黄染等症状,发生率约为0.5%-2.0%,1%病人转氨酶会比正常值高出3倍左右,一般在用药后3个月内发生,具有剂量依赖性特点,降低用药剂量或者是停药后,便可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再次增加用药剂量或者是换用另外一种他汀类药物治疗,转氨酶一般不会再升高,原因在于药物所致脂代谢异常并非药物本身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