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人之学知识举要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不属于六艺,孔子之术者,绝不会学其道,故不要使其齐头并进。
——《天人三策》【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其仕进之途,不许他们齐头并进的发展。
这句话中的“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概括为“罢黜百家”,尊崇“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被概括为“独尊儒术”,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成为贴在董仲舒身上最醒目的标签。
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八个字确实不是董仲舒说的,四库全书中也没有这八字。
这个使真没有!第一次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董仲舒联系起来说的,是易白沙,他是在1916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孔子评议》,在这篇文章当中提到的。
那么到现在呢,不过是一百多年的时间。
主讲人曹迎春,衡水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先秦史、思想史。
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理事。
出版专著《鲜虞中山国史》、《中山国经济研究》、《何以载道:传统文化五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10余项。
被评选为衡水市第六批市管优秀专家、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衡水学院董子学院衡水学院孔子学堂联合出品董子名言: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董子名言: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子名言: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董子名言:兴利之要,在于致之,不在于多少董子名言: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董子名言: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董子名言:变用于变,常用于常董子名言: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董子名言: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董子名言:君子慎小物而无大败也董子名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董子名言: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子名言:以所任贤,谓之主尊国安董子名言: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子名言: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
孔子与“天人之辩”

第 4 卷 第4 1 期
中 图 分 类 号 :2 B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8 3 (0 2 0 -0 5 (2 10 —6 4 2 1 )4. 0 ‘1 ) 0
孔子 与“ 人之辩" 天
崔 宜明
( 上海 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 海 2 0 3 ) 上 0 24
范 畴 , 天 人 关 系 ” 现 实 世 界 中最 重 要 的 “ “ 是 关
一
起的?
讨 论孔 子及 先秦儒 家 的 “ 天人 之 辩 ” 一 般从 , 殷 周交 替之 际周 人 的“ 命 ” 天 观念 开始 , 但是 本 文 并 不 打算这 样 做 , 是 因为 类 似 的讨 论 已经 比较 这 充分 , 笔 者也讨 论过 该 问题 , 基 本结 论是 , 而 其
起的——为 中轴 , 建构起 中国人观念 中的世界 图
式 。本文 要讨 论 的是孔 子 的“ 天人 之 辩 ” 要 解 决 , 的 问题是 在 孔 子那 里 “ ” “ ” 如 何 勾 连 在 天 与 人 是
收 稿 日期 :0 20 —1 2 1 -52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先秦儒家 伦理思想 知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 ” 1 B X 5 ) ( 0 Z 0 7
摘
要: “ 夭人 之辩 ” 中国哲 学的 核心 命题 , 是 开创 于孔 子和 老子 。在孔 子 , 天 ” “ ” “ 、人
关 系可 以表 述 为 : 一 ,天 ” 予 了人 类 生活世界 的规 律 、 则和理 想 , 谓 “ 道 ” 并且 通 过 其 “ 赋 原 是 天 ,
特选 的“ ” 予其 “ ” 人 赋 德 以作 为“ ” “ 而彰显 “ 道 之 文” 天道 ” 的存 在 , 并且要 求这 个 特 选 的“ ” 人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复习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精神——“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精神——“天人合一”思想苏文龙摘要: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包含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重视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思想内涵。
而且作为政治管理之法、理想的生存状态、超拔的道德境界及高远的审美境界而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精神。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和谐Abstract:The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basic concept of universe in ancient china,which includes that man and nature are inseparable,value life, love all things,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And as way to political management,ideal living condition,beyond the moral realm,Lofty aesthetic realm become the important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ought;harmony“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
它不但是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孔子天人观的主要内容

孔子天人观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天人观的特点在于保留了天的有意志的属性而使之伦理化,反过来用这个天来为自己的伦理思想做论证,表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倾向。
他曾说:“天生德于予。
”“五十而知天命。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是认为,尧在人事上的伟大功业是由于取法于天,则天而行,孔子自己的道德智慧也是由天所赋予的。
孔子进一步指出,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必须认识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天作为一个冥冥中的主宰,对人们实行道德上的监督。
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虽然孔子把天看做道德理想的最高依据,但是反复强调,实现道德理想主要依靠人事上的主观努力。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下学指学于通人事,上达即达于知天命。
只有通过下学的功夫才能知天命,这就是孔子天人观的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
孔子的宗教观

一、孔子的宗教观1、孔子的学说是否是一种宗教学说冯友兰先生说:对于自然,总要有所理解;对于自然,总要持一种态度。
宗教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态度。
有些宗教认为宇宙有一个最高主宰者,称为“帝”、“天”。
孔子对宗教的态度,看起来似乎是犹疑的,其实不然,孔子曾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到过“天”,有些地方直接提到“天”的就有十九条之多,所以他的学说中肯定是有宗教观点存在的。
其中有两个观点可以说明:一个是“天人之学”、另一个是“鬼、神”之说。
在天命观中有许多例子,如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敬畏三件事: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敬畏,不敬重地位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大人是社会的统治和管理者,“圣人”是个人所信奉的权威,“圣人之言”是圣人所说的话。
在鬼、神论中有,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季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服侍鬼神的问题,孔子不仅拒绝回答而且把“事人”看得比“事鬼”更为重要,这显然出乎季路的意料于是追问孔子对死亡的看法。
孔子用同样的方式以“焉知”拒绝讨论。
从而可以看出,孔子的宗教观是他敬重自然的天但他不信鬼神,他更在乎的是事人而非事鬼,他追寻的是一种自然规律,在其规律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具体阐述孔子对“鬼神”的认识对于当时来说宗教仪式是很普及的,神职人员的增多而增加,迷信活动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此影响,“孔子为儿嬉戏,长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这就说明孔子小时后就已经开始学做祭祀的礼仪了,但是对于来自远古社会的鬼神迷信思想并没有盲目的接受。
他不但自己“不语怪、力、乱、神”《述而》更不愿意他的学生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
孔子的天人之学

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个概念,如同他并没有提出“哲学”这一概念一样;但是,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
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天人合一”之学与生态哲学有极大关系。
孔子不仅是提倡人间关怀的人文主义始祖,而且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得到人生乐趣的伟大思想家。
一、仁与天有无关系?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仁是孔子和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主体的自觉意识,是人的最高德性。
但仁并不是与天毫无关系,恰恰相反,就其潜在的可能性而言,仁是由天赋予人的。
孔子的“知天命”之学,就是实现仁德的重要途径。
那么,天是什么呢?是不是上帝一样的最高神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情感与理性》一书的第十四章《敬畏之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中进行过讨论,现在再作一些补充说明。
毫无疑问,在西周以前,天就是上帝,这是大量文献可以证明的,不必详述;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历史巨变,“天崩地裂”,上帝的权威发生了根本动摇,思想文化界出现了空前的自由。
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国家化的宗教神学向人文主义思潮转变。
孔子就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天解释为自然界。
礼子未必像郭沫若所说是人民的革命家((《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但孔子是一位思想革命家或一位宗教改革家却是可以肯定的。
孔子并没有从概念上提出并回答“天是什么”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他对天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认。
其最深切的理解和体认就是如下的一段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这段话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而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
否定了上帝,自然界便是最高存在,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
天即自然界的功能,就是运行和生长,由功能而说明其存在,这是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天人之学知识举要
天人关系把天看作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要敬畏和感恩。
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
一、天人之学
1.孔子关于“天”“人”的学说中,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
《论语》中体现“人类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
2.天是生命创造之源
3.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把天看做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把天看做是自然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天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
即天道和天德。
4.天和人的关系:天降生了人,人有责任来实现这个目的,这是使命,也就是天命,即人生的意义。
5.孔子认为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君子应该“畏天命”,倾听和实践天的言说,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
6.中国人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在21世纪,人类应该以敬畏之心万分珍惜和爱护自然界这个生命大世界,这是人的神圣使命,也是生命价值所在。
二、仁: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
1.孔子关于人的学说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2.仁即爱人,是一种普遍的爱,也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必须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3.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
4.仁的实现方法是忠恕之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由亲近疏,由近及远,有家庭到社会,从而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的爱。
5.仁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三、礼: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1.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其精神就是“慎终”“追远”,礼是出于人类“亲亲”的情感。
2.孔子重视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还有一种哲学问道就是要使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
3.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人的生命这种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四、追求更有意义与更有价值的人生
1.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是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至圣先师”。
2.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世界的“君子”,从而能够承担重大社会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
3.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义,游于艺”。
4.教育目标:受教育者以“道”作为自己的理想,提高精神境界,即“仁”。
5.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是学习的具体科目,包括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最重要。
6.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7.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重视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扩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不断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8.人生境界学说发端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