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歌曲“敖包相会”创作背后故事

合集下载

敖包相会的由来

敖包相会的由来

歌曲《敖包相会》的由来
敖包又叫鄂博,蒙语“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崇拜它,信仰它,对它许心愿,祈求幸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敖包相会。

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通辽市科左后旗妇女塔木与持枪逃犯斗智斗勇,最终夺过逃犯所持的步枪的故事为原形,创作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后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其中,有一个情节为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在敖包旁相会,也就产生了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

作曲家通福在谱曲的过程中,对科尔沁民歌《韩秀英》进行改编,并作为《敖包相会》的曲谱。

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大江南北。

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歌曲

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歌曲

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歌曲一、介绍歌曲是一种具有情感传达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歌曲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表达了对民族团结、文化传统和国家命运的感慨和祝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分析其在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二、《敖包相会》《敖包相会》是一首源于蒙古族的歌曲,歌词中表达了对敖包的祈福和对亲人的思念。

敖包是蒙古族人心目中的神圣象征,也是民族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符号。

这首歌曲通过对敖包的崇拜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蒙古族人对家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演唱时,歌手常常会激动地泪流满面,观众们也会情不自禁地随之起舞。

这种场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挚情感。

三、《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我国著名音乐家胡军作曲的歌曲,歌词中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民族英雄和人民群众。

这首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歌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在这首歌中,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我国人都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

无论是在国际赛事上还是在国内重大节日,都可以听到《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旋律。

它不仅在文艺演出中被广泛演唱,也经常被用作各种庆典和纪念活动的歌曲。

这首歌曲通过对祖国的赞美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和坚定信念。

四、《映山红》《映山红》是一首源于云南民歌的歌曲,歌词中描述了大理白族的风土人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曲以清新欢快的曲调和细腻动人的歌词,展现了白族人民对故乡和家园的热爱和向往。

在歌曲中,映山红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园的眷恋。

演唱时,白族人民常常手拉手、肩并肩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种场景给人一种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是指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是指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什么?
敖包相会中的敖包指的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

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

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敖包相会》创作背景:
1951年,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

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

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

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1。

敖包轶事引子部分讲解

敖包轶事引子部分讲解

敖包轶事引子部分讲解
摘要:
一、敖包的起源与意义
二、敖包的搭建与祭祀
三、敖包在民间的传说与故事
四、敖包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正文:
敖包,是蒙古族民间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神秘色彩。

它既是蒙古族人民对天地神明的一种敬仰,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敖包的起源与意义
敖包最早起源于古代蒙古族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人们认为敖包是神明降临人间的载体,通过祭祀敖包,可以祈求神明保佑草原风调雨顺、牛羊肥壮。

随着时间的推移,敖包的内涵逐渐丰富,它不仅具有祈求神明的作用,还具有纪念英雄、划分地界等功能。

二、敖包的搭建与祭祀
敖包的搭建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一般由部落里的长者或巫师主持。

敖包的形状多为圆锥形,由石头、沙土等堆砌而成。

敖包的祭祀活动则更为庄重,人们会按照一定的顺序绕敖包行走,同时还会进行献祭、祈祷等仪式。

祭祀敖包的礼品多为奶制品、酒、肉等,表示对神明的尊敬。

三、敖包在民间的传说与故事
敖包在蒙古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与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敖包的文化内涵,也使敖包成为蒙古族民间脍炙人口的谈资。

其中,《敖包相会》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了两位敖包守护者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敖包相会并结为夫妻的感人故事。

四、敖包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敖包文化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为了传承和保护敖包文化,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敖包文化保护区、举办敖包文化节等。

歌曲《敖包相会》,唤起那遥远的记忆

歌曲《敖包相会》,唤起那遥远的记忆
国上 映 ,( ( 相会》也随之飘 儿让大 家演唱 ,选拔 十分严格 。 又英武 的气概 ,看到 了茫茫 旷 敖包 向大江南北 。
经 过筛选 ,王树 理 的声音 比较 野 ,风吹草 低见 牛羊 的大草原
今天 ,当我们重温 敖包相 彪悍,适合 蒙古风情的特点 ,最 风光 。夕 会 那动人心弦的旋律时 ,自然 终确 定他 为男 生主 唱 ,我 的声 阳 朔 漠 、 会想起这 首歌 曲的原唱者 王树 音 比较符 合女 主人 公要求 ,也 碧 草 接 理和吴秀云。15 年 ,电影 草 被 选 中 ,所 以两 个 人 有 了合 天 、平 野 93

流传甚 广的 弯银月 ,一片深情 ,( ( 敖 女塔 木 与 持枪 逃 犯斗 智 斗 勇 , 张振 富耿 莲凤 二 包相 会》这 首在 国 内外传 唱 了 最 终夺 过逃 犯所持的步枪。 半个 世纪 的 电影歌 曲,不仅 给
受 这 位 英 雄妇 女 的启 示 , 重 唱 版 本
敖 包相 会 的 故 地
歌曲 《 敖包相会 ,
唤起那遥远的记忆
◎ 南 乡

— 五目 7空 许考癸云。 卜 拘蔷£天哟为么逛有移
我等 待着 美孺 的姑 娘哟 。你 为什 么还 不 来 哟 ,
如 果 没有天上 的雨 水哟 . 棠花 地不 会 自a开 . 海 只 要 哥 哥 你 嗣 心 地 等 待 哟 。你 心 上 的 人 儿 就 会 跑 过 来 哟 o … …
原上的人们 上映 ,( 《 敖包相会》 作 。 ”这 部黑 白故 事 片上映 后 , 万里 ,策
也 随之飘 向了五湖 四海 。 回忆 获得了国家文化部 1 4 9 9~1 5 马 飞 驰 、 95 起 当年 挑 选 歌 唱演 员 那 一 幕 , 年优 秀影 片三等 奖 ,王树 理和 这 就 是 年 过 八 旬 的 吴 秀 云记 忆 犹 新 , 吴秀 云也一 下子闻名全 国。 历历在 目: 蒙 古 族 是 的 ,歌 迷 没 有 忘 记 他 人 民 的

玛拉沁夫

玛拉沁夫
他得知伊胡塔苏木伊和包力皋嘎查青年妇女塔姆,赤手 空拳同一名越狱逃犯展开英勇搏斗的真实故事,就以塔 姆的形象为主人公,经过反复加工,创作出短篇小说 《1月号《人民文学》首篇。
• 一时间这篇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受到了各族 各界读者的喜爱,并得到了文艺界的重视和赞赏,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被看作是一篇“写新的主 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 力量,用新的伦理观念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们”的 好作品。同年,他与人合作,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 剧本,后来拍成影片《草原上的人们》,此片荣获文 化部颁发的故事片奖。
• 1952年秋季,玛拉沁夫进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深造, 得到文艺界老前辈丁玲、艾青、田间、赵树理、康濯 等一些著名作家的热心指导,特别是老作家、时任中 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丁玲亲自担任他的辅导员,为他 以后文学的创作夯实了基础。
• 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是我国第一批少数 民族作家会员。多年来,玛拉沁夫在内蒙古自治区文 艺界一直担任领导职务。
• 1980年进京任《民族文学》第一任主编,同时他还担 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 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 记和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学院教
• 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1954)和《花的草原》(1962)、 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1980)、《玛拉沁夫小说散文选》 (1982)等。
玛拉沁夫1930年出生于卓索图盟土默特旗黑城子村(现 为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可他的少年时代是在科 尔沁草原度过的,曾在开鲁读过书;他一直把科尔沁草 原视为他的第二故乡。
1945年冬,他参加了八路军,年仅15岁,跟随部队战 斗在科尔沁草原上。由于他爱好文学和写作,后来到文 工团从事宣传和创作。1951年,21岁的玛拉沁夫作为 工作组成员,来到通辽市科左后旗做群众工作,

莫尔根最好听的十首歌

莫尔根最好听的十首歌

莫尔根最好听的十首歌1、《遥远的彼岸》:这是莫尔根的一首经典之作,深情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让人陶醉。

歌曲的词曲作者是恩克巴雅尔,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2、《草原之夜》: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代表作之一,词曲作者是著名的蒙古族音乐家那日松。

歌曲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3、《敖包相会》: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经典之作,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阿拉腾奥勒。

歌曲以敖包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草原风情。

4、《故乡的风》: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经典之作,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布仁巴雅尔。

歌曲以故乡为背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乡愁。

5、《马头琴之恋》: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代表作之一,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那日松。

歌曲以马头琴为背景,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给人以感动和启发。

6、《母亲的摇篮》: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经典之作,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哈扎布。

歌曲以母亲为背景,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7、《父亲的草原》: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代表作之一,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恩克巴雅尔。

歌曲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让人感受到宽广和自由。

8、《心之歌》: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经典之作,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那日松。

歌曲以心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9、《苍狼之歌》: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代表作之一,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布仁巴雅尔。

歌曲以苍狼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10、《草原晨曦》:这首歌曲是莫尔根的经典之作,词曲作者是蒙古族音乐家恩克巴雅尔。

歌曲以草原晨曦为背景,表达了对新的一天的期待和向往,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

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产生始末: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呼硕敖包山开拍。

这部电影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

“敖包相会”的歌曲是影片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电影拍得很顺利,只是主题歌还没产生。

出生在内蒙古呼盟的作曲家通福已经构思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句,只是一时还没找到理想的歌词,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冲动。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通福踏着月色,仔细的一遍遍回想着编剧海默对故事的解说,徜徉在巴彦呼硕敖包山上。

头顶是一轮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乌日娜在影片中的出色的表演闪现在眼前……而就在此同时,词作者海默的情绪来了,一句句优美的歌词从天而降,跳在眼前。

他捕捉灵感,掏出纸笔,一挥而就。

他马不停蹄地去找通福。

通福看后,非常激动和高兴.看到歌词灵感突然爆发.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首民歌<韩秀英>的基调旋律跳进了脑海,但原民歌音乐主旋所表达的是悲伤,哀怨的寓意,而影片所要表达的是战斗胜利后,相爱的人团聚与欢心,所以作品要体现出期盼,兴奋,欢快的音乐感觉.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中积极向上的韵味,把新创作的主旋从原音乐中跳出来,发展.于是他拿出身上仅有的一条小纸,写下了一段初期的旋律,打算全部采用民乐来体现歌曲的主题,但考虑整体音乐的效果,还是放弃了这样的想法.经过多次的修改,思考,终于全曲采用了最新的创作手法,完整的写成了歌曲,<敖包相会>就这样产生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正式在全国上映在许多人印象当中,《敖包相会》是一首民歌。

其实,这是一首电影插曲,195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

这部电影是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

而这部电影的插曲《敖包相会》的词作者亦是玛拉沁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呦嗬……”一首动人的《敖包相会》不仅描绘了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

这首经典歌曲中所描述的两位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原形就是通辽市科左后旗伊胡塔镇人。

当年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乌恩如今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而貌美机智的女主人公塔木已长眠于地下。

当年的爱情故事见证了他们彼此许下的真挚承诺,成就一个经典的、传世的、不朽的草原爱情故事。

《敖包相会》问世
1951年,年轻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参加群众工作队,其间,在家坐月子的科左后旗农村妇女塔木与持枪逃犯斗智斗勇,最终夺过逃犯所持的步枪。

受这位英雄妇女的启示,玛拉沁夫以塔木为原形,写出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歌颂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新人物和新时代的精神。

同年,这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

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

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磋商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

之后,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一首抒情优美的《敖包相会》曲谱就这样问世了。

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大江南北。

难忘的爱情故事
日前,记者在科左后旗伊胡塔镇见到了《敖包相会》中的男主人公原形乌恩老人,由于事先打过电话预约,乌恩老人早早地就在大门口等候了。

老人高高的个头,笑容可掬,可以看得出身体很硬朗。

他面色红润,走路腰板挺直,说话声音洪亮,语音清晰。

走进屋后,老人以蒙古族的礼节接待了记者,落座后,老人的儿媳妇便端上来炒米、奶豆腐和白糖。

谈到当年与妻子塔木的爱情故事,老人显得神采飞扬,同时也透露着对妻子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1945年冬天,两个刚满17岁的同龄人结婚了,两人没有经历过浪漫的恋爱,他们的婚姻也只是那个时代再普通不过的包办婚姻。

乌恩老人回忆道:“那时候别说谈恋爱了,连对方长得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只是在结婚当天揭开新娘的盖头才看到,那时无论美与丑你都得接受。


“当时您揭开新娘的盖头后发现新娘漂亮吗?”“漂亮,特别漂亮。

”“满意吗?”“满意,相当满意。

”乌恩老人说完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们是先结婚后恋爱,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先恋爱后结婚。

”塔木老人再一次开怀大笑着说道。

乌恩老人说,他们婚后生活得非常幸福,二人感情特别深。

妻子塔木性格开朗、活泼,能歌善舞,乌恩对塔木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两地分居,每年过春节时他们才能相见一回。

“那时正是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期,支援朝鲜的同时,号召人民捐款捐物,每个人都被这样的热情深深地感染着。

当年妻子塔木抓坏人时,刚刚生完小儿子坐月子,不然也不
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而且或许现在仍然活着。

”乌恩老人的眼神里充满了对妻子塔木的深深怀念,同时对妻子当年的勇敢也充满了敬佩之情。

当年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乌恩是家里的独生子,与年轻貌美的蒙古族姑娘塔木结为夫妻后,二人恩恩爱爱、和和美美,被当地人称为幸福的夫妻。

因此,《敖包相会》这首抒情优美的情歌,演绎、见证了他们在草原上的那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乌恩和塔木共生育3个孩子,大儿子在科左后旗甘旗卡镇,如今已经从旗畜牧站退休。

二儿子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后来到加拿大进修并定居在那里。

小儿子在科左后旗伊胡塔镇居住,今年59岁,由于15岁时得重病导致耳聋。

现在乌恩老人和小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

乌恩于1951年参加工作,曾经任科左后旗计委办公室主任、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等职,1988年退休。

妻子塔木于1994年因病去世,塔木陪伴着乌恩走过了最为坎坷的人生旅途,给他无限鼓舞的同时,也给了他无限的感动。

坐月子妇女勇斗逃犯
1951年6月的一天,当时库伦看守所的在押人员棍都、天湖、孟日白音到看守所不远
处劳动,劳动结束后,负责看管他们的王班长骑着马带领他们回看守所。

途中,王班长的马镫子断了,于是王班长下马查看,这时棍都走过来说道:“我帮班长看看。

”没有戒备的王班长哪里知道这是棍都的诡计,就在王班长专注于马蹬子时,棍都一把夺下王班长的步枪,当场杀害了王班长。

事后,三人逃离。

棍都先是逃到科左后旗一亲戚家吃住,后又到其舅舅家躲藏。

其间,库伦公安部门联合科左后旗公安部门全面抓捕棍都等3名逃犯。

当公安人员侦查到棍都的舅舅家时,棍都躲藏起来,躲过了公安人员的抓捕。

知道形势严峻后,棍都赶往伊胡塔投奔另一亲戚。

因为一时找不到亲戚家,棍都来到塔木家后窗户前敲击问路。

此时塔木正在家坐月子,家里只有她一个人。

看到陌生人问路,塔木警觉起来。

问路人头发很长,神情诡异,用旧毯子包裹着的步枪露着枪头。

塔木镇静了片刻,告诉问路人从屋门进屋来,可是棍都走到门口后并未进来,并转身要离开。

这时候,机智勇敢的塔木心想,绝不能让这个可疑的人逃脱,于是快步上前,用力夺过棍都的步枪并与其厮打起来,同时大喊:“快来人啊,抓坏蛋!”本来心虚的棍都感到事情不妙后仓皇逃走。

听到喊声的群众向棍都逃跑的方向追去,未果。

两天后,公安人员在奈曼旗抓获了棍都(后棍都被枪毙)。

手无寸铁而且刚生完孩子不久,身体本就虚弱的塔木为了抓住坏人,勇敢搏斗,失血很多,从此留下了癫痫病的后遗症。

受到毛主席表扬
塔木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当地政府表彰,并荣获自治区公安厅授予的“除奸英雄模范”称号,记一等功。

塔木的英雄事迹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传为佳话。

塔木曾经连续几届参加科左后旗人代会、哲理木盟人代会、内蒙古自治区人代会。

1952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在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她见到了毛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

文革初期,塔木因遭受严刑拷打,癫痫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导致全残。

由于病情原因,她所任的工作也停了下来,当时她才35岁。

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在美丽的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处处用石块垒起来的形似烽火的石堆,有的大石堆周围还围有一些小石堆,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汉语的意思为“石堆”。

敖包是蒙古人民心目中神的象征,也是牧民行路的标志。

人们外出远行,路经敖包时,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后才上马行路。

如果没有《敖包相会》这首内蒙古草原经典歌曲,敖包无论如何也不会与爱情沾上边,因为蒙古人到敖包相会主要是祭敖包。

如今,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情歌《敖包相会》,使蒙古族祭敖包民俗已经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

现在,这首海内外尽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歌曲《敖包相会》,成为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表达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