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过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说创作教程ppt课件

小说创作教程ppt课件
充分施展想象力,不要受传统的文学思想的束 缚,也不要受现实生活的限制。我们当然不可能拔 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但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可以 写出超越现实生活的、匪夷所思的作品,通过更加 曲折、隐蔽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也就可以避免 出现那种创作意图太过直白的说教式的作品。
25
余华谈创作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
17
转益多师无别语,心胸万古拓须开,单纯模仿很 搞笑,以某位好小说家为好坏标准,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也很搞笑。短篇小说说白了,就是考虑不能 怎么写,就是考虑还能怎么写。这是一枚硬币的正 反两面,又好比鸟的两个翅膀,只要扇动了,就可 以在高空自由翱翔。 小说是时间艺术,是岁月留下的验证痕迹,无 论描写之实际内容,还是创作之特定年代,时间都 会显得至关重要。我习惯随手写下具体的写作日期, 可惜发表时,有的被编辑随手删除,有的反复退稿, 最后虽然得以发表,真实日期也不可考。这次结集 出版,尽可能根据写作顺序,实在记不清楚,便退 而求其次按发表时间。
获奖评语:“这是一个关于祈祷与救赎的故事。小说 中流淌着悲悯与温情,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 质。” )
5、严歌苓:《少女小渔》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建议阅读的作品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1995-1996) 史铁生《老屋小记》; 迟子建《雾月牛栏》 ; 阿成《赵一曼女士》; 陈世旭《镇长之死》; 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 池莉《心比身先老》。
32三小说形态的衍变1无情节小说2意识流小说3非小说3334第二节小说的结构方式一单线型结构二复线型结构三辐射型结构四蛛网型结构五情绪型结构六板块型结构353637三创作中存在的弊端1情节不符合人物的经历和已经初步形成的思想性格的基调2当小说中人物性格在短时间内变化的跨度较大时应有足够的情节表现这种变化四情节的独创性38一个性形象的生命二个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处陋处如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不美矣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主要特征: 朦胧的情绪体验 复杂的和升华了的情绪 指向作家的内心世界
《流云小诗》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作家在创作动机指引下和创 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 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 界(作品整体架构)的思维过程。
创作动机/冲动 指引 艺术构思(核心环节)
艺术构思的方式:艺术概括
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的含义
文学创作是作家(谁来写?)对社会生活 经验(写什么?)进行审美加工(怎么写?) 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具体地讲,文学创作,是指作家从产生创 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 达的过程。
世界 作家
作品
沈从文
创作中的作家
创作过程
创作动因
创作动因是文学创作的开 端,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 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 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巴尔扎克
91部小说 2472个人物 《人间喜剧》 马克思、恩格斯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郑板桥: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 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其次要懂得文学表现之能。
1.随物赋形,曲尽其妙(达理/形似) 苏轼: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 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 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 果戈里:”构成普希金的属性,以别于其 他诗人的优点“:”那就是在于描写的无线敏 捷和以少数特征勾画整个对象的不平凡的艺术。 他的形容语是这样明晰和大胆,有时候一句话 就可以代替整段描写”。
卡夫卡:《变形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艺术构思物化为文学作品的关键步骤, 作家把想象中的内容转化成语言文字的整个过程都属 于文学表现。这需要作家要具有较强的文学表现力。

4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共45页PPT

4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共45页PPT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 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老庄哲学:“虚静无为”说 苏轼:“游心物外”说
Page 7
立普斯
(Lipps, 1851—1914 )
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 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 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 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 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 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 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 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 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 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 是移情者。
Page 10
(四)文学创作中的主客关系
1、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审美主体与 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其主客体 关系特征:
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2、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要立足客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 客体的进行选择,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即作家的选择受 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Page 16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 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 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Page 17
黑格尔
(Hegel, 1770—1831)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 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 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 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 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 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 ,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 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 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 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小说的写作PPT课件

小说的写作PPT课件
其有限的信息承载量使短篇小说多需要依靠情 节的转折来强化叙事效果。
-
16
中篇小说
它可以描写有一定历史长度的纵断面生活,可 以多角度描写某一个典型形象的性格系统,也 可以全方位地叙述某一个小说人物的命运。
它有长篇小说的“全景式”和“大容量”的特 点。相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它又能精练、单纯 地概括复杂的纵断面生活,
它可以像长篇小说那样从容、细致地展示描写 和叙述,也可以像短篇小说那样进行机智的构 思和巧妙的布局,透出作品趣味盎然的可读性 和引人深思的生活底蕴。
-
17
长篇小说
成功的长篇小说不仅可以塑造一个、而且可以 塑造多个典型人物形象。它的情节诡异多变、 曲折逶迤。它的环境描写有特定的区域景物, 也有特定的由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 。它常常以对社会生活做全面、深刻的反映而 被称为“史诗”。
许多时候,小说的情节因果性的构架并不与人 物形象的塑造同步发生
情节的存在,对人物性格特征而言,具有促使 其强化递增和深化拓展的功能。
-
26
在小说创作行进的过程中,如何让人物和情节 相得益彰,是小说创作顺利进行的一个最富有 创造性的环节。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各有长处,在不同类型的 小说创作中各有千秋。在喜剧性的小说中特征 鲜明的扁平人物更受欢迎,而在历史小说中, 人们总是希望能看到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 性。
-
21
小说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 塑造人物 ( 人物的功能性与形象塑造 ) 塑造小说人物最简单或者最初步的方式大概就
是给小说人物命名。
人物的七个“行动范围”: 反面角色、捐献者 ( 施主 ) 、助手、公主 ( 被
寻找的人 ) 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 雄。
-

第五章 文学创作

第五章 文学创作

(二)对文学创作客体的合理解释 1、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活动 2、文学创作得到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 经过审美提炼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的统一 (一)主体向客体渗透 (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 第一 第二 第三
感物说 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 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此说始于《礼记.乐记》, 陆机、刘勰、钟嵘等人的文论也有相关论述,明末清初王 船山“情景”之论,可谓集此说之大成。感物说的主旨在 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 用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看到“不平则鸣”与“触景生 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感物说主要是就抒情作品, 特别是诗歌而言的。
3. 意识(conscious) 意识位于心理世界最表层,是指人能够清楚地觉知到的心理层次。
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如同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识世 界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尖,它在全部精神世界中只 占一小部分,而无意识世界则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
意识层面
前意识层面 潜意识层面
三重意识的关系
• 意识压抑无意识,无意识只能采取伪装 的、象征的方式表现;
文学创造材料的储备过程包含四个阶段: 第一,外来刺激被感官接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第二,这些模式被传给感觉缓冲器,形成信息; 三,信息被转化为有意义符号,进入短期记忆;
第四,部分短期记忆作为可吸收的精神材料而直接流入长 期记忆。
可见,获得或储备文学创造材料,就是把许多刺激信息收 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因子,这种长期记忆因子有可能成为文 学创造的材料。
文柏亚学拉文里模图学士仿认反多此为映德岸:观超认世物验为界取世:象界
B、客体即“情感”说 : ➢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 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a)
b)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 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 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3.



创作动机 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 力。 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 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
2.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 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 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B. a.
b. a)
b)
无意识 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 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 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 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老大窝囊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4. 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 层内涵。 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 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 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 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 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 页。)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 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 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 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 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 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 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 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 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 到。
•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 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 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
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 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 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 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 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
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
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文学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 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 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心理现象 •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旬,我抬起头来,第 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 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 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 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 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 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 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 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 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 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 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 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 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 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 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 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 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 六七英寸的地方。

文学创作过程(课堂PPT)

文学创作过程(课堂PPT)
返回 30
3. 创作动机类型
31
▪ 创作动机类型: 远景、近景; 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等。
返回提纲
退出放映32
二节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2、艺术构思中的客体内容
返回目录 33
▪ 3.心理机制 ▪ (1)回忆与沉思 (2) 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 理智与感性 (5)意识和无意识
Hale Waihona Puke 2. 创作动机的表现27
创作动机的表现:
创作动机是由生活暗示给作家, 并转化为作家的内驱力,进而 成为支配作家某一(或所有) 创作活动的意图或意志。
例如,斯陀夫人写《汤姆叔叔
的小屋》,亲眼目睹蓄奴制,
内心滋长起厌倦,
返回提纲 28
《逃奴法案》公布作为外在机缘 唤醒她的创作动机,18个月没 有头绪,突然间来了内驱力, 半年多时间写完小说,连载, 成书。
第五章 文学创作过程
教学目的:揭示文学创作过程发生、构思、物化的特征 和性质。
1
一、材料储备 1.何谓材料? 2.材料的来源及获得 过程 3.获取材料的途径
返回目录 2
二、艺术发现 1.何谓艺术发现?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及作用
三、创作动机 1. 何谓创作动机? 2. 创作动机的表现 3. 创作动机类型
7
来源:社会生活。 获得过程: ▪ (1)外在刺激被感官接受,
转化为兴奋模式; ▪ (2)这些模式同时进入大
脑的某个部位,被处理、 加工、筛选;
返回上页 8
▪ (3)被选择过的信息进入短期 记忆;
▪ (4)有些信息(信息强烈或者 与本人需要密切相关的)直接 进入长期记忆,有些则在无意 识加工后进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构思阶段
• 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 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 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 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 过程。
• 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 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等。
• 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等。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 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 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 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
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 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 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 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 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 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 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 到。
•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 体验的契合
•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 入创造过程。
• 它像一盏“明灯”,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 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 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 以现实生活的素材积累为基础
3、创作动机
文 学 理论 第十讲: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作的过程
文学创作的大致过程: 发生阶段: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阶段 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
• 发生阶段:文学创作的开端和内在机制。 •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
• 特征:若有所思的精神状态和豁然开朗的心理状 态;顿悟、灵光乍现、心头一震、醍醐灌顶……
•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 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 想象与联想
• 想像: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 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 构的过程
• 种类:再现想像、比拟想像、虚构想像。
• 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 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 动过程
• 种类: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 灵感与直觉 •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
心理现象 •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 作用: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
把握;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 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 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 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 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 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 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 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 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 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 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 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 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 坡。这个斑点打断了这个幻觉,使我觉得 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 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 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 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 六七英寸的地方。
• 事实上我只能成为现在这样的作家,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 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 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 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余华:《活着》前言
2、艺术发现
• 含义: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 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 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 象的投射
•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 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 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 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会轻微得多,可是 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
•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 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 图(或意念)
•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具 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 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 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 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 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 识动机
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
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
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
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文学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 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 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 构思阶段与物化阶段颇为相似,可谓相互缠绕的 过程。
1、构思的心理机制
• 回忆与沉思: • 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息。既有理性思维的参与又有情感的浸润。
• 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 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 心理功能:它既是一种新的发现或创造性 , 也对对象进行二度体验。
• 积累素材: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 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 记忆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作的 材料。
• 获取材料的途径 : • 根据主体对材料的精神专注程度 • ——无意获取 • ——有意获取 • 根据获取渠道 • ——直接获取 • ——间接获取 • 获取方式: • ——实践获取 • ——书本获取
•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 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 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
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 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 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 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 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