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中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知青岁月读后感。
《知青岁月》是一部反映中国知青生活的纪实性小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为蓝本,真实地描绘了知青们在农村的生活、工作和情感经历。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知青岁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小说中描写了知青们在农村的艰苦生活,他们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简陋的
生活条件。
他们在田间劳作,与自然和谐相处,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除了生活上的艰辛,小说还展现了知青们的情感世界。
他们在农村结交朋友,
互相帮助,共同度过了青春岁月。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珍惜友情,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同时,他们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和磨难,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
这些情感的体验让我对友情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知青岁月》让我感受到了知青们的坚韧和乐观,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保
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朝气和活力。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通过阅读《知青岁月》,我不仅了解了知青们的生活,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
世界和精神世界。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对知青岁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这种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知青岁月的理解,将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前行的力量和支撑。
《棋王》:“知青”书写与文化“寻根”

《棋王》:“知青”书写与文化“寻根”《棋王》是由阿城所写的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生活的小说,也是一部具有强烈“寻根”意味的文化小说。
小说主人公阮玲玉是一位受文革影响,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的知青,通过在乡下生活的经历和对困境的深刻思考,对于生命和文化认知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本文将从知青书写和文化寻根角度分析小说《棋王》带给读者的影响和意义。
一、知青书写小说《棋王》的主人公阮玲玉是一个身处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她是知青群体中的一员。
在文革时期,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作为农民的一员参加农村生产劳动。
他们被迫离开城市的文明环境来到不足的农村生活,从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体验。
小说通过阮玲玉的视角和经历,为读者展示了知青生活的诸多细节和苦难。
知青们有的要在烈日下劳作,有的在寒冷的冬季里在田间栽种,有的被限制了文化交流,有的在生活面临饥饿和医疗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无奈挣扎。
作者通过这样一些生活场景,无声地呈现出知青们的苦难历程。
在他们的生活中,阮玲玉所度过的日子最为丰富多彩,她凭借自己优秀的品质,在农村人心中建立了美好的形象。
二、文化寻根《棋王》不仅是一部反映知青群体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极具文化寻根意义的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阮玲玉的角色,描述了一个从大陆文化中寻找新的智慧,并将其传播给新一代的先锋形象。
在小说中,阮玲玉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了中国象棋的精髓,并用国际标准赢得了比赛。
书中描述了阮玲玉在参加中央大赛前,先后请人请教棋艺。
有一个名叫荣华的老大爷,让她开始了对高深象棋的研究。
阮玲玉通过对棋曲的研究,学习了一些朴素、玄妙的棋艺,这种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在小说中非常生动地呈现出来。
棋艺的传承和阮玲玉的取得胜利,在小说中描绘了文化寻根的过程,正是一种最为扎实的文化传统。
浅析韩少功小说三大主题及浅析韩愈之《幽兰操》

浅析韩少功小说三大主题【内容摘要】韩少功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个人创作中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
他放弃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有聚焦了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体现乡土情结,在乡土情结之上然而又为了寻根。
因此,我把韩少功的小说分为反思、乡土、寻根三大主题。
关键词:韩少功创新反思乡土寻根引言韩少功的小说不仅以鲜明的爱憎评判生活中的美与丑,揭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亮色,在主题开掘和人物塑造上反映出了现实主义的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大胆的追求和创新。
他的作品逐渐赢得了文艺界的瞩目和广大读者的赞扬。
本文仅就韩少功小说主题做粗浅的分析。
韩少功作为一名小说家,在个人创作中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
他放弃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有聚焦了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体现乡土情结,在乡土情结之上然而又为了寻根。
因此,我把韩少功的小说分为反思、乡土、寻根三大主题。
一、以其反思,启示读者(一)反思小人物对政策的无奈韩少功1984年以前的重要作品多属此类,大多透过知青的视角,追忆上山下乡的故事,以及农村所见的小人物等。
在韩少功的小说中,较早发表的《西望茅草地》,取材于真实生活,透过知青身份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陈述自身遭遇。
《西望茅草地》将时代背景推向文革前,描述自愿“支农支边”的老知青小马,带着雄心壮志来到茅草地农场,他与场长张种田的养女小雨情投意合,但大跃进开始后,无法温饱的物质环境、空虚贫乏的精神生活、禁止恋爱的规定、政治思想的检查等,逐渐磨蚀他的理想,之后小雨死于森林灭火,农场因长期亏损被迫解散,张种田灰心沮丧,小马也感到忧伤。
在这篇小说的人物塑造上,韩少功不但描绘出农民质朴善良的形象,也透过张种田因农场解散而失意等情节,表现小人物无力反抗政策的无奈和悲哀。
(二)反思民族文化韩少功并没有在《归去来》中花大量篇幅做文化反思的工作,但其精神却能清楚地呈现出来。
作品中的黄治先是在自愿多余被迫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身份,扮演一个别人要他扮演的角色。
知青岁月读后感

知青岁月读后感
《知青岁月》是一部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讲
述了一群知青在艰苦的农村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的故事。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磨难,也让我对知
青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知青们
在农村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要面对艰苦的劳动、
食宿不便、文化知识匮乏等问题,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
而是努力适应生活,努力学习和工作。
这种顽强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知青们充满了敬意。
另外,小说中也展现了知青们之间的友情和互助精神。
在艰难
的环境下,知青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度过了许多困难时刻。
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对知青们的友情和团结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知青岁月》,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大革
命时期的历史背景。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知青们被迫离开城市,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他们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困苦。
这段历史
时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让知青们的一生留下了深刻
的烙印。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知青岁月》,我对知青这一特殊群体有
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艰难和磨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知青们的艰辛和坚韧,也让我对他们的
敬意更加深刻。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
史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希望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困难,
也能够让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史铁生-合欢树

阅读、复述文本内容: 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 地方?(品读母子交融的浓 浓深情及写作手法的运用)
交流总结:母子间相互间关爱是 从哪些方面体现的?
(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 发”; (肖像描写) ▲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 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 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 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 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 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
▲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 (语言描写) 会没用?”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 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 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动作描 写)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 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
我(心理) 二十岁我双腿残废 颓废、沮丧 (《秋天的怀念》) 以后我选择写作 另走新路 三十岁我小说发表
他人评价
“……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 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 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 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 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 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 说说母亲都 做了哪些事?作者在十岁、二 十岁和三十岁以后对母亲各有怎样的态度? 2. 课文以“合欢树”为题有怎样的含义?在 合欢树上寄托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 己至爱的亲人,你 想说什么想做什么, 要趁早。
子树 欲欲 养静 而而 亲风 不不 待止 。,
• 第一次推脱,是因为作者内心还难以直面往日 痛苦的回忆,对母亲的愧疚还难以释怀。第二 次虽有外界客观我因素,作者却可以选择让人 背自己去看合欢树。可是他并未这样做,究其 原因,大概是作者的自尊心使然,亦或他不愿 在独自面对合欢树而母亲的在天之灵默默低语 时有他人在场。这种复杂的感情,看似矛盾, 实则也是为了突出母爱的主题,使得作者悲伤 的感情更加蕴藉,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独特的人 生体验和坚强的人生态度。
中国当代小说中知青形象流变的一条轨迹——从《征途》到《黄金时代》

中国当代小说中知青形象流变的一条轨迹——从《征途》到《黄金时代》中国当代小说中知青形象流变的一条轨迹——从《征途》到《黄金时代》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知青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文学中的形象也在不断流变。
本文将以两部作品《征途》和《黄金时代》为例,探讨知青形象在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征途》中的知青形象1. 知青作为新中国的重要班子2. 知青作为“文革”的牺牲品3. 知青的青春岁月二、《黄金时代》中的知青形象1. 知青的性别特征2. 知青的个体化3. 知青的集体记忆三、知青形象的流变原因1. 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2. 写作风格的转变3. 读者口味的更迭四、知青形象流变的启示1. 虚实之间的平衡2.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3. 历史与当下的关联总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知青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在小说中也产生了变化。
传统固有的知青形象逐渐被描绘出更为真实、充满生命力的知青形象。
对于这种变化,我们既要在思想上理性接纳,也要在实践中注重保持平衡,同时,通过对知青形象流变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掌握其中的文学精髓和艺术技巧。
1.《征途》中的知青形象:提纲一中,作者从知青这个特殊职业入手,探讨了他们在新中国这一特殊时期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他们所处的历史特殊性,同时涉及到了文革时期的影响,坚定了知青被视为牺牲品的叙事。
提纲二探讨了知青青春岁月,描写了他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总体上,提纲一主要着眼于知青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知青个人在其中的经历感受,是一种对知青形象的初步把握,呈现出一种历史的纪实性。
2.《黄金时代》中的知青形象:提纲一探讨了知青的性别特征,这在《黄金时代》的创作中尤为明显,作者笔下的知青角色多是女性,这引出了包括性别和家庭情感在内的多种维度。
提纲二涉及知青的个体化,可以理解为在阐明知青群体化的同时,着重关注其中每一位个性的塑造。
提纲三则探讨了知青的集体记忆,以集体记忆为代表,对知青作为历史主体的意识进行了深入的闫述。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知青岁月》是一部描写中国知青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知青们在艰苦岁月中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知青们的艰辛和坚强,也让我对知青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中,主人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年。
在知青生活中,他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劳动,还要承受各种磨难和挫折。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去面对一切。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汗水浇灌了祖国的繁荣。
在知青岁月中,主人公不仅学会了坚强和勇敢,还学会了团结和友爱。
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面对一切困难。
这种团结和友爱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通过阅读《知青岁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知青们的不易和不屈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们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当代社会,我们已经不再有知青这个群体,但是知青们的精神和品质却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学会坚韧和勇敢,不被困难击倒,不被挫折打败。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团结和友爱,互相帮助,共同面对一切困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也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阅读《知青岁月》,我对知青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知青们的艰辛和坚韧,也让我学会了坚韧和勇敢,学会了团结和友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牢记知青们的精神和品质,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走得更远,也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青的蹉跎岁月感悟

知青的蹉跎岁月感悟
《蹉跎岁月》是一部描写下乡知青生活和爱情的作品。
本部小说深刻让人体会到在那个特定年代一个人的出身给人造成的影响,竭力鞭挞了血统论。
故事发生在1970--1976年间。
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生活风云多变,每个人的命运都像一只疾风暴雨中飘荡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驶向何方。
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身不好的知青柯碧舟不顾生活的磨难和重重地政治压力,仍然坚定执着,于逆境中奋进,于痛苦中进击,为他插队落户的山区人民发掘资源,建立了小水电站。
女主人公杜见春,军干家庭出身,性格直率,泼辣。
她心中的血统论让她在柯碧舟纯洁爱情的追求面前怯了步。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夜之间,杜见春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红五类出身的杜见春一下子成了黑九类。
面对政治地位的急剧变化,杜见春的灵魂经受了一场严酷的洗礼,在她父亲被平反后,她执着的爱上了柯碧舟。
特定的社会,特殊的年代,人们无法选择出身,甚至无法选择出路,“蹉跎岁月”成了人们对那个特定年代知青的代名词。
多变的政治环境,严峻的社会形势,残忍的不幸遭遇,支撑主人公顽强生活下去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世间的爱,纯洁的爱,无私的爱,爱能让世界转动,唯有真爱让人感到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中,梁晓声所创作的知青小说无疑是独特的:他把“悲壮”与“崇高”带给了我们,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所闪耀着的“英雄主义”的光芒。
一为了能更好地探讨梁晓声知青小说的主题意蕴,我们不妨先对知青小说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以便明确梁晓声在知青小说中的特殊位置,找准其在知青文学中的座标。
“知青文学”是上世纪80年代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它的特殊性不仅和“文革”相关联,还和60年代末期将数百万知青投入农村这一历史事件相联系。
那时,知青们怀着真诚的革命热情奔赴农村,实行自觉的“改造”。
但他们于生活的底层一次又一次目睹和遭受“苦难”的袭击,他们终于发现现实欺骗、嘲弄了他们。
当一个历史转折时代到来的时候,他们开始了理性的反思。
于是,反映知青生活表达知青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的文学应运而生。
在“知青文学”中,影响最大、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知青小说。
引领知青小说潮头的是以卢新华的《伤痕》和竹林的《生活的路》为代表的知青“伤痕小说”。
我们发现,文本中充满了对“文革”悲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在这里,知青们美好的青春、信念被一点点埋葬,心灵被一段段扭曲。
这类小说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有回首往事的悔恨与悲哀。
可以这样说,知青“伤痕小说”唱出了那代知青的人生“悲歌”,它燃烧着满腔的愤怒与沮咒。
知青们心灵的创伤、积压的情感,通过小说这一载体以一吐为快的决堤气势冲向社会,它的每一声带血的呼喊,都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有力控诉和批判。
当伤痕的情感潮流决堤般地渲泄之后,知青小说便走上了理性的河岸,开始了艰难的“反思”历程。
知青“反思小说”的源头之作当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
这是一部以爱情与理想的乞求为线索,表现一代知青崇尚科学理性的思想特点的小说。
孤傲的气质、坦诚的情感、深刻的思辩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在当时较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读者。
此时的“反思”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那时生活的留恋、迷惘,暗示一种情感的较为理性的回归;有的则从文化和哲学角度对知青生活进行深刻的观照,或写知青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弱点(如,张抗抗的《隐形伴侣》);或借知青生活追寻理想的文化人格(如阿成的《棋王》)。
此后,知青小说在生活评价上开始发生“分裂”:或者继续坚持对“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和对生活荒谬性的冷静批判;或者在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维护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并且不断地将“知青”投身运动抽象化,并坚决地捍卫这“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梁晓声《我加了一块砖》,《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2期)。
梁晓声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赤诚与顽强,也最具代表性,他用他的笔为知青一代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而“英雄主义”则是这座丰碑永远的魂。
二梁晓声有过七年在北大荒的“知青”经历,这为他创作知青小说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刘再复曾说过:“事实上,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生活的‘敏感圈’,作家在自己的‘敏感圈’中,有自己独特的素材积累、情感积累,有自己的心灵体味过的许多动人的东西。
作家在这个敏感圈中,完全处于自由状态,文学研究WENXUE Y ANJIUdernohinesecM32IANDAIXUWENY2005.11他能听懂这个敏感圈中独特的语言,能感知这个圈内各种情感的微妙差别和变异。
”可以这样说,七年的“知青生活”就是梁晓声的生活“敏感圈”。
他的小说,如《白桦林作证》、《北大荒纪实》、《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了收获》、《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等,皆以十年动乱为背景,以辽阔、苍凉的北大荒和北大荒人为基本素材,虽然也写到了知青所受的愚弄,但更表达了“我们付出和丧失了许多,可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的“无悔”宣言,谱写了一曲豪迈悲壮的知青交响乐,在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创作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
在“知青”小说创作中,梁晓声自有其独到之处。
他不再去诉说“文革”中所遭受的不幸,也不再去表现“知青”返城后对农村的怀念、对土地的眷恋或在新情况下的迷惘和追求,而以充沛的激情和非凡的豪情,去歌颂和礼赞那一代“知青”的英雄主义——悲壮的英雄主义,始终保持着一种是非分明的道德立场和悲壮的浪漫情怀。
这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共同主题,也是他知青小说一贯的创作追求。
在梁晓声看来,“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荒谬的运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卷入这场运动前后达十一年之久的千百万知青也是荒谬的。
恰恰相反,他们是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我加了一块砖》,《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2期)梁晓声认为“在人人需要证明忠勇的年代,英雄主义是青春的至高涅磐。
葬青春之土地,岂不为神圣的土地?殉土地之青春,正所言贞烈之青春……”(《梁晓声知青小说选序》)《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白桦林作证》、《今夜有暴风雪》、《为了收获》等,便是对这一代“知青”的热情颂歌。
作为人类理想人格的终极化身,“英雄”蕴藉着人类生命最丰富的价值涵量。
一个社会需要有自己的英雄观,从而保证和维系每一个人对至善、理性和进步的信心。
尽管我们在思想上无法认同尼采所谓的超人哲学,但我们决不会因此而漠视那些充实、雄厚、伟大而强悍的灵魂。
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渴望自己成为英雄,都企盼自己有限的生命能充满内在生机,使自己的人生步入崇高与庄严的行列,这是人们心中的英雄情结的必然所使,决非什么妄想与虚幻。
人类之所以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英雄,本质上就是寻找理想生命的凝聚方式,寻找一种拯救自己生活困境与危机的途径,寻找一种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高度。
英雄情结是一种独立不倚、刚健、完美的心理要件,它激活了人们心中对人的最高本质的终极关怀。
因此,从遥远的古希腊神话开始,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英雄常常与神在一起相提并论并进入文学领域,与生死爱欲等共同组成了文学的永恒母题。
梁晓声同样在他的知青小说中寻找着自己心中的“英雄”,而他所寻找到的“英雄”是一种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的化身,注重的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的笔力完全不用于写垦荒的艰难,而倾注于写垦荒者的“精神”状态。
在这里,垦荒的艰苦和险恶,“鬼沼”满天风雪以及荒原下野狼的绿眼组成了一幅令人可怖的大背景,而李晓燕、王志刚、梁珊和“我”四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这里牺牲了三个,连同他们圣洁的爱情,上演了一出活生生的人间悲剧。
但作者写悲而不伤,其可贵之处不在于他有意扩大逝去的不幸岁月,渲染人生的无常,而在于歌颂生生不息的创业信念和高贵的生命质量,在小说阅读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李晓燕们在神圣的“使命感”的驱使之下,毫无畏惧地走向了“鬼沼”,走向了荒原。
无论历史是何等荒谬,这些年轻的生命和闪光的青春却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无悲怆的丰碑,这也是整篇小说的感人之处。
而这种与自然界斗争中的勇敢无畏,其实也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主题,如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出了一种悲壮的浪漫主义情怀。
发表于1983年的《今夜有暴风雪》,则体现了北大荒的另一种自然和社会的景观。
1979年春节前后,北大荒出现几十万“知青”大返城的浪潮,造成了一场空前的骚动和混乱。
作者说:“60年代末铺天盖地而来,70年代末又卷地而去的北大荒四十万知识青年大返城,在我心中造成的震撼,是远远超过我所经历的任何一场暴风雪的。
”(《关于今夜有暴风雪》的断想,《青春》丛刊1983年第1期)这篇小说便是以北大荒四十万知青大返城为切入点,着重写了“兵团战士”十年屯垦戍边的壮举。
小说并没有回避在极“左”的黑色风雪下知青们遭受的痛苦与折磨,作品更突出地写出了他们在困境、逆境、险境中从单纯幼稚的孩子逐渐变得成熟坚强起来;虽然在荒谬的历史中,他们也有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却没有丢失理想和激情,因而在新的人生选择面前,他们以崇高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完成了壮美的人生答卷,完成了人格的升华。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虽然那个时代已经终结,但知青们所做的牺牲(即所表现出的“英雄”行为)是不应该忘记的。
梁晓声的这种追求,实际上是对理想、信仰、正义的执著追求和守护,这与中国古代文人所倡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梁晓声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反思着北大荒知青的坎坷命运,在否定那段历史的荒谬的同时,十分深刻地从历史的迷雾中寻找着闪光的东西,从那一代人的狂热和盲从中剔析出了真诚、坚毅、理想、情操和牺牲精神,使被遗忘的知青价值在文学中得到最为直接的追认。
也许这正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价值之所在。
1 9 8 5年前后,梁晓声创作了长篇小说《雪城》。
有人把它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称之为梁晓声的北大荒知青小说的“三部曲”。
小说《雪城》以众多的人物、宏阔的生活图景,展示了几十万兵团战士从北大荒返城后一场新的人生搏斗。
正如作品中所写的:“北大荒有北大荒的严峻性,城市有城市的严峻性啊!很难说明哪一种严峻性小些,她和他们,这一代人命中注定要从一种严峻的现实,进入另一种严峻的现实。
”这里不再是知青与自然对峙时所表现出的浪漫与壮烈,主人公也不再有北大荒时期的崇高感,而是有了不少世俗之气。
作为城市的弃儿,徐淑芳们在城市中找不到自己生活的位置,城市也并未像母亲一样张开怀抱欢迎他们,而是给他们以生活无着的烦恼,难以排解的失落和幻灭,但是他们终于带着知青的不屈和自信纷纷从困厄中解脱出来,走向了明天。
在这里,主人公在与艰难生存环境、与自我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开拓精神、变革精神,蕴含着作者关于个人、历史和国家相互关系的沉重思考和深刻反思,这可以说也是“英雄主义”在知青小说中的一种延伸,一种变形。
从“神奇的土地上”的慷慨悲歌,到面临返城风潮的“疾风暴雨”,再到返城后的“奋斗和追求”,梁晓声就是这样为我们展示了知青生活的全景图画,这其中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贯穿始终,成为他知青小说的灵魂所在。
三对于梁晓声知青小说所呈现出的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因为他们当时是真诚的,那里有他们的汗,有他们的血,有他们的青春,有他们的生命。
梁晓声曾说过:“归根结底,我们一代人的所谓命运,是时代使然。
当年那样或今天这样,皆因时代曾那样和这样……凡留下开拓者足迹的地方,注定有卓越的精神之光闪烁。
纵然时代扭曲而此精神不可亵渎;纵然时过境迁而此精神不可轻薄。
因为它乃是从祖先至我们以人类的名义所肯定的奋勇。
十年之久,并非仅仅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几乎整整一代人和他们影子的寓言。
如果我是雕塑家,我将为当年的我们——一代知青凿铸这样一尊雕像——一条腿屹立在大地上;另一条腿长跪不起。
一只手托着改天换地的豪情高举过头顶;另一只手攥着‘脱胎换骨’的虔诚扪于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