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
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
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步骤是在材料中,
生:什么时候才废除富农经济?
片断。

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
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
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
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
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
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
的大致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改革掀起创新路农业走向发展路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编写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史料分析建国后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政权巩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新课教学】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PPT展示梁守财看冬瓜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于当时农村的社会阶层雇农、贫农、中农以及地主和富农形成直观认识。

PPT展示当时农村各阶层人口比例及占有土地比例。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雇农以及中农占有的土地面积远远少于地主和富农。

广大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这也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展示数据)而这一切的根源又在于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过渡:毛泽东主席也很感慨的说:“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地改革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读资料、看录像、分析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
去城市打工;
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
等等回答。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Biblioteka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

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

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

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

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

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