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测试: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2.作业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指出并解释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接着,提出拓展问题:“土地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价值观素养。
总计:45分钟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应学会对土地改革进行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改革中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等,以增强学生对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理解。此外,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改革的历史,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改革的影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相关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课时
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授课周次:第2 周
审签
审签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
土地改革
课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二次
备课
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
农民
产品分配
地主阶级占有绝 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 动成果
土地 归私 人所 有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 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 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 业化开辟道路。
注意: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动地主不动富农,则更能孤立地主,保护中农……我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
统一战线,现在……都形成了,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起见,暂时不动半
封建富农似较妥当的。——董志凯《土地改革史话》
地主 富农
占大量土地,不劳动。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收取地租)
占较多土地,参加农业劳动。采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雇工经
营,获取雇工剩余价值),此种较封建剥削方式具有进步性。
据调查,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 量50〜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有如"引耕谷"等种种额外负担。 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缴纳地租后所剩 无几,生活极端贫困。每逢灾年,饿殍遍 地。 ——沈金生《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贰·依法分田地
——土地改革的背景
——土地改革的过程
贰·依法分田地——土地改革的过程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地区:新解放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
类别
不同点
相同点
地主土地 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中国历史上为解决土地问题都有哪些尝试?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1.学生课前读书2.导入新课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③开始:④法律依据:⑤内容:⑥实施:⑦结果:⑧历史意义: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6
3、土地改革的完成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吹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首页) 第 7 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拓展、延伸、补充
3课土地改革
复习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性较强,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Biblioteka 性:-----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6
3、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1952年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编写日期: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史料分析建国后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改革在新中国政权巩固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新课教学】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PPT展示梁守财看冬瓜的故事,通过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于当时农村的社会阶层雇农、贫农、中农以及地主和富农形成直观认识。

PPT展示当时农村各阶层人口比例及占有土地比例。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雇农以及中农占有的土地面积远远少于地主和富农。

广大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这也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展示数据)而这一切的根源又在于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2)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过渡:毛泽东主席也很感慨的说:“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材料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4.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5.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
1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