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测试: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2.作业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指出并解释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接着,提出拓展问题:“土地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价值观素养。
总计:45分钟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应学会对土地改革进行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改革中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等,以增强学生对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理解。此外,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改革的历史,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改革的影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相关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课时
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授课周次:第2 周
审签
审签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
土地改革
课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二次
备课
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
农民
产品分配
地主阶级占有绝 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 动成果
土地 归私 人所 有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 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 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 业化开辟道路。
注意: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动地主不动富农,则更能孤立地主,保护中农……我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
统一战线,现在……都形成了,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起见,暂时不动半
封建富农似较妥当的。——董志凯《土地改革史话》
地主 富农
占大量土地,不劳动。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收取地租)
占较多土地,参加农业劳动。采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雇工经
营,获取雇工剩余价值),此种较封建剥削方式具有进步性。
据调查,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 量50〜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有如"引耕谷"等种种额外负担。 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缴纳地租后所剩 无几,生活极端贫困。每逢灾年,饿殍遍 地。 ——沈金生《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贰·依法分田地
——土地改革的背景
——土地改革的过程
贰·依法分田地——土地改革的过程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地区:新解放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
类别
不同点
相同点
地主土地 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中国历史上为解决土地问题都有哪些尝试?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6
3、土地改革的完成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吹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首页) 第 7 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拓展、延伸、补充
3课土地改革
复习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性较强,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Biblioteka 性:-----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6
3、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1952年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16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16

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标要求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基本国情是国策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思考以下问题:①、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②、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③、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那么,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生答:土地改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

并板书课题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区的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3亿多农民的生活状况怎样呢?学习新课:第一篇章-----渴望土地问题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这是四川省土改前一贫苦农民,身后的茅草屋是他家的住宅。

再看材料二,武汉贫民陈友汉家一年的生活。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土改前农民的生活很穷。

师过渡:农民辛勤劳作却极度贫穷的原因何在?2、我们来看土改前农村土地的占有情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自主学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背景: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____________,获得土地。

2.法律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颁布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规定废除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经过: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战果:到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______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比例图(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图片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材料二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

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

自学指导1(1分钟)
1、土地改革的原因(必要性)P13第一段 2、找出土地改革的过程:开始和完成的时间、 标志 P13第二段 3、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 思考: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有何变化?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检测1(4分钟)
1.根本 原因:
重点:
封建土地制度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 __________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不同点
土地 占有者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 民之间是剥削 与被剥削关系
产品分配
相同点
地主 阶级
地主阶级占 有绝大部分 劳动成果
土 地 私 有
农民
地主阶级 和农民一样 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 占有 劳动成果
自学检测2(3——5分钟)
土地改革的意义:
(笔记P15)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 ④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抗 美 援 朝
原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起止时间: 1950-1953 司令员: 彭德怀 五战五捷 战役 经过 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 黄继光 邱少云 精神: 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 历史意义: 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 位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3、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 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 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 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 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 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 什么? 1952年 土地改革的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那么,农民最大的愿望应该是什么呢?对,获得土地。

为了人民的愿望,也为了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

那么土地改革是怎么回事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图表:
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
占有土地70%~80% 20%~30%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图片展示:
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教师讲述:土改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教师展示图表:
4.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地主阶级的去向。

提示1: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提示2: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5.教师总结:仔细观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三、课堂总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改革篇)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

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进一步细化课堂,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个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