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1.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

2.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的转折”,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虽然出现了曲折,但敢于正视错误并及时纠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那么,改革开放是如何起航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老师:十年文革结束了,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归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问题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材料三:“文革”十年动乱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2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

——《<文化大革命>简史》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

2.老师:感谢以上几个小组同学分享的答案,老师把把以上几组同学的答案总结为以下几条(1)坚持两个凡是(2)以阶级斗争为纲(3)国民经济损失巨大,中国世界的差距日益拉大3.老师: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何去何从?思想界传来一个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示多媒体课件),阅读教材找出这次思想大讨论的意义和性质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问题的答案,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老师总结归纳4.老师:感谢以上几个组同学的答案,老师把以上几组同学的答案归纳为以下几点(1)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文字简练,逻辑严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知识。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部分学生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案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记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的具体过程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

2.案例教学法:运用典型的事例,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中的重要作用。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图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4.视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生:邓小平。

师:正确。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

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八下历史

7.《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八下历史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课,重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是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点,本课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启本单元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从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历史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需在本学期加以巩固和提高,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通过利用视频、图片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创设历史情境,以史为鉴,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以此为契机使某些同学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能用时间轴来建构时空观念,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感知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间的联系五.【学习新课】【导入】温故知新,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和失误”,文革结束后我国的现状,导出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圈画知识点,标记疑难问题。

【活动2】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教师播放图片和材料,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科目:历史讲授新课第三篇章春天的开放分析小岗人民为什么签生死书?2.图片呈现小岗村改革前和改革后的情况,要求学生思考改革前后的小岗村有什么不同?3.通过问题“小岗村能实现强村富民的原因是什么”引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

再通过出示材料、图片、图表等方式对这一制度将进行讲解分析。

4.通过“历史回顾”这个小活动以出示图片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来梳理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过程,并讲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则。

5.利用一组图片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农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再通过采访录音和图片来呈现乡镇企业是农村致富的新路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明确这一制度的起源、前提、经营方式、分配原则和作用3.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同桌一起进行历史回顾,回顾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过程,并体会到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来认识农业生产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知道乡镇企业是农村致富的新路。

原历史创设情境利用2004年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评选对深圳的颁奖词进入本部分学习。

1.出示材料让学生思考邓小平为什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播放视频,提出问题“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并在学生回答之后利用动态地图进行总结。

3.出示近代南京被迫开放和现代浦东的开放两幅图片,呈现图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在学生展1.学生通过三段材料,在材料中提取出关键词,认识到设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并知道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出示文字材料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利用视频能引起学生学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3.学生根据老师呈现的图片、图表和课前下发的学习材料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根据表格要求阐明观点。

学生观看图片听音乐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吃穿住生的兴趣并获取大量的信息;利用高动态地图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开放的格局;利用图表来引领学生的课内研究性学习更有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解放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等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对比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蕴含的变革、进取、民主、开拓的时代精神;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知道实事求是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命运多劫的母亲,长期的灾难让她一贫如洗。

周圆的人都看不起她,地痞流氓也不断地欺负、凌辱她,母亲每日以泪洗面,忍辱负重。

后来她有了两个令她骄傲自豪的儿子。

大儿子智慧骁勇,赶走了地痞流氓,母亲过上了安定舒心的日子。

小儿子聪明善于经营,几年时间他们就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周围的人对他们也刮目相看,原来门可罗雀的家变得门庭若市,母亲的脸上终于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假如这位母亲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那么她的这两个儿子是谁?二、讲授新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革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

(2)思想理论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3.内容(1)思想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

(2)认识历史转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转折的过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转折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转折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及其原因和影响。

(2)历史转折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历史转折的发生原因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历史转折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整理历史转折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提问: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哪些事件可以称为“历史转折”?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

(2)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历史转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交流:(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小组报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转折点展开,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转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转折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认识历史转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当下、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及其意义。

2.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转折的意义。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历史事件时间轴、思维导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让学生对这些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个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

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

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

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学的日子。

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

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

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

人们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

几天前,他们还在农村的田野、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

一夜之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给这些学子们带来人生春天的人是谁吗?
提示: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一年他73岁。

4.材料展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里提出的。

5.教师提问:那么,“两个凡是”的提法对不对呢?
提示:我们可以来听一听邓小平是怎样说的:“‘两个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也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在这个问题上讲的事,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就不能同样照搬了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决定嘛。


6.教师小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7.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视频链接: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段。

2.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请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找出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1)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4.教师总结:
从核心内容来说:
从会议前后的转变来说:
5.引导学生思考: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提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6.分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史上的伟大转折?
提示:可从会议的背景、内容、领导核心的形成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进而说明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目标导学二:拨乱反正
1.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拨乱反正的背景。

2.教师引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拨乱反正工作的主要内容。

提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3.教师总结: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消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三、课堂总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教师要分析、掌握技巧:a.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b.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授“鱼”,还要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生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