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测试: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2.作业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指出并解释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接着,提出拓展问题:“土地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价值观素养。
总计:45分钟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应学会对土地改革进行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改革中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等,以增强学生对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理解。此外,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改革的历史,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改革的影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相关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改革掀起创新路农业走向发展路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3课 土地改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土地改革的开展。

2.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点:1.土地改革的背景。

2.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作出提高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衡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地方领导把经济搞好的重要指标在于农民的增收。

但解放前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最大愿望都是什么?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史料链接】材料一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

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而且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材料二【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一、二,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你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答案提示: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贫穷落后,经济不发达。

占人口比例90%的农民只占有全国20%-30%的土地,而占人口比例仅10%的地主却占有70%-80%的土地,农民生活极端贫困。

根源: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问题探究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当时的农村形势和土地状况,假如你是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人,请你谈一谈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提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为了使广大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第三课土地改革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二、教学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

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农民丈量土地 浙江农民领回分到的农具
最后,教师播放视频—解放后的土地改革,让学生深刻感受土地改革使农民翻身,获得解放的心情。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师: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说:“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
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它反映的是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那么,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课题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数据,放映有关土地改革的影视,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
课堂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生:解放前,旧中国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
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生: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生: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摇头,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生: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作 业
布置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
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师: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生: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生:主要地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步骤是1950年冬开始,有领导的分期分批进行。
结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生: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师:好!棒极了!由于上述原因,因此要进行土地改革。这就需要颁布一些法令、条款。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请看投影资料,试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点、步骤和结果。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 学
准 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 Nhomakorabea程
导入:
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院子当间摆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
“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了解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不用你说,都知道了。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地响。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接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