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概念:可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真是存在,但不可以由肉眼看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a.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e.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间隔越大。

f.压强越大,分子的间隔越小。

二.原子概念:可以构成一种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肉眼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A.质量体积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B.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C.原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种类分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性质小间隔运动小,间隔运动联系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区别分子可以再分不可以再分四.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核中心)1.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2.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的原因)3.几种重要的原子的掌握原子种类不同的判断依据: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镁12 12 12氯17 18 17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分层排布层数:1层7层离原子核:近远能量:小大B.稳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C.原子结构示意图D.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8个或者2个相对稳定,不容易稳定得失电子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个容易的得到电子不稳定。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都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考点1 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考点4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2022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2022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2022在复习初三化学时,很多同学由于之前没有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导致复习时效率不高。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知识导学水是由大量的这样的水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同样的,其他的物质也是由本身的微粒聚集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感知微粒的存在,例如,当你走近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微粒运动到我们鼻孔中去了;湿衣服晾干,是一个个的水微粒不断地从湿衣服上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衣服干了;在家里倒一杯开水,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上的水花在不断地运动,这是许许多多的水的微粒相互运动的结果。

所有上述现象都体现了微粒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水和酒精的混合一定要注意,应先向量筒加入水,再加入酒精,因为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如果先加酒精后加入水,很容易混合比较充分,就不会出现体积变小的现象或现象不明显。

对一般的物质来说,固体、液体的微粒间的间隔小,不易被压缩;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比较大,容易被压缩。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识导学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

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

一个水分子可以体现水的化学性质,在体现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可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体现水的化学性质了。

要知道哪些常见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铁、铜、铝等)、稀有气体和金刚石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从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分子在这个化学变化中是可再分的,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再分。

可以体现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很难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质量比 1 : 8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2H 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1、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2、物质分类的步骤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点燃 通电通电 电解水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1.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物质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等是其常见性质。

常见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因物质数量和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无形态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沉积、融化等;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其分子重新组合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2.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

-分子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不同结构和组成的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状态变化:物质的分子具有热运动,温度升高时分子活动增强,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气体,称为相变。

3.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组成成分构成的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溶液、悬浮液、胶体: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匀体系,溶质粒子极小。

悬浮液是溶质微粒经由液体中悬浮状态形成的体系,溶质粒子较大。

胶体是位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混合物,溶质粒子较大,但仍悬浮在溶剂中。

-酸、碱、中性物质: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其酸性越强,产生的H+离子越多;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其碱性越强,产生的OH-离子越多;中性物质既不产生H+离子也不产生OH-离子。

-氧化物和盐: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氧化剂;盐是由酸反应生成的物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了解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 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原子(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4.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8.核外电子的排布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

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9.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10.元素的种类①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 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12.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13.离子符号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 +(钠离子)、Ca 2+(钙离子)、H +(氢离子)、Cl -(氯离子)、O 2-(氧离子)、OH -(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 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 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14.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15.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①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③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

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2.已知:A、B、C、D、E、F、G等物质均由前18号元素组成,其相互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是生活中的常见液态物质;D是一种单质,其构成原子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E是一种碱,其阳离子存在于一种常见生活调味剂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1)相同条件下,B的密度___(填“大与”或“小于”或“等于”)空气密度;(2)鉴别F的方法是____;(3)请画出构成D单质的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4)酸碱都有腐蚀性。

如果不慎将E沾到皮肤上,其正确处理方法是___;(5)写出G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小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 Na2CO3+Ca(OH)2═CaCO3↓+2NaOH【解析】【分析】A是生活中的常见液态物质,A通电会生成B、C,所以A是H2O,B、C是氢气或氧气中的一种,D是一种单质,其构成原子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所以D是木炭,木炭可以在C中充分燃烧,所以C是O2,B就是H2,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F是CO2,E是一种碱,其阳离子存在于一种常见生活调味剂中,所以E是NaOH,NaOH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G是Na2CO3,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1)B是氢气,其密度小于空气密度;(2)F是二氧化碳,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3)X是木炭,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4)酸碱都有腐蚀性。

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正确处理方法是: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5)通过推导可知G是Na2CO3,Na2CO3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水是生活中的常见液态物质,氢氧化钠是一种碱,其阳离子存在于一种常见生活调味剂中是该题的突破口。

3.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A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C是常用的食品干燥剂,E是配制波尔多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其溶液为蓝色,F为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请回答:(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C______。

(2)写出物质B的一种用途:______。

(3)写出D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图中所涉及的反应没有包含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答案】Fe CaO 金属除锈 Ca(OH)2+Na2CO3=CaCO3↓+2NaOH分解反应【解析】【分析】A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因此A是铁;C是常用的食品干燥剂,因此C是氧化钙;E是配制波尔多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其溶液为蓝色,因此E是硫酸铜;F为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因此B是硫酸;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因此D是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F是氢氧化钠。

【详解】(1)A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因此A是铁,化学式为Fe;C是常用的食品干燥剂,因此C 是氧化钙CaO。

(2)B是硫酸,硫酸可用于金属除锈等。

(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233Ca(OH)+Na CO =CaCO +2NaOH ;图中所涉及的反应没有包含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点睛】A 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因此A 是铁;C 是常用的食品干燥剂,因此C 是氧化钙;E 是配制波尔多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其溶液为蓝色,因此E 是硫酸铜。

4.A 〜H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一”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虚线圈中的两种物质类别相同.A 的浓溶液有吸水性,在实验室常用作干燥剂;C 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D 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E 的水溶液为浅绿色,F 可与生石灰、水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A 的稀溶液与G 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 与H .(1)写出化学式:B ,F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