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幕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痂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D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同“垄”,田埂。③蹊(xi):践踏。④易:同“何”,为什么。⑤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是其智弗若与

(2)父命牧牛陇上

(3)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1)因为 (2)放牧 (3)有人

12.翻译下列句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儿子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13.下列句子中的“其”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一人专心致志

B.暮归,忘其牛

C.为是其智弗若与

D.曷不听其所为?

A

A项中的“其”是“其中“的意思,而B、C、D三项中的“其“是“他的”意

思。

14.你认为【甲】文中一个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乙】

文中王冕小儿却不怕“狞恶可怖”的佛像,原因又是什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王冕不害怕是因为读书专心致志,完全沉浸到书本中去了。

15、你如何看待“惟弈秋之为听”这种学习态度?

这种方法强调了学习者的专心致志,专心听取老师的教导,这是听课学习的一

种好方法。

参考译文:

【乙】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

偷5

/ 1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地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有一个人牵着王冕的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过后(他)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

出来、坐在佛像脖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佛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凶恶,让人害怕。王冕是小孩,却平静得好像没看见。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及其日中如探汤

(2)日初出沧沧凉凉

(3)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4)俄有老父至

(1)热水 (2)寒冷 (3)拿着 (4)不久,一会儿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14.【乙】文“执长竿入城门者”文中给你怎样的启发?

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不懂变通,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话。

15.【甲】文中的孔子,人称“孔圣人”,面对两个孩子的同题却”不能决也”:;

【乙】文中的老人自称“见事多矣!”,请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谈谈你对他们

的认识。

【甲】文中孔子即使是圣人,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孔子不能决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做法值得赞扬。

【乙】文中的老父虽然知道变通的道理,但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其实是者讽刺的人物之一。

参考译文:

【乙】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不用

锯5

/ 2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就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D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很像现在的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②三百:泛指多数,不是确指。(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

通知识分子。④说:同“悦”,高兴。⑤廪:粮食仓库。廪食:官家供给饭食。以:给。⑥湣王立:湣王继位。立:即位。①之:代词,指吹竽。

10.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齐宣王使人吹竽

(2)好一一听之

命令,派喜欢,喜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很多人在一起。

12.“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中间,以次充好,终归会露馅的。

楚人隐形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

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

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叩然大喜,贵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注】①障:遮蔽。②经日:经过一整天。③绐(di):哄骗。④嘿:通“默”,暗暗地。⑤赍(j)携带。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楚人居贫

②遂于树下仰取叶

③妻始时恒答言“见”

④吏遂缚诣县

(1)处于(2)于是就(3)经常,总是(4)往到 --去

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螳螂捕捉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可以用来隐藏身体。

12。从楚人的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迪?(2分)

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

5

/ 3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妄想不劳而获,心生邪念,必将作出愚蠢的事。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方舆胜览》)

【注】①媪:年老的妇女。②卒:完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未成,弃去

(2)逢老媪方磨铁杵

(3)欲作针

((4)还卒业

离开正正在想要回去

11。翻译句子。(2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老妇人的话感动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学业完成。

12。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2分)

持之以恒

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瓣日》)

【乙】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②、始构榱桷③,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宇。三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弘农(今河南省灵门大也。

人物魏武一杯酷,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0学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唉,日,哈人咳一口也,复何疑!”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弘农(今河南省灵市)人。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

5

/ 4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簿,有才学,有悟性。后来为曹操所杀。作:制造。相国门:相国府大门。曹操此时任丞相。构:通构”,搭架,构筑。核楠(cui jue):椽子,屋檐。四既:已经。5饷:馈赠,赠送。6啖:吃。次:依次。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其日中如探汤

(2)孔子不能决也

(3)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

(4)众莫能解

热水,开水分辨,判断离开理解,懂得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 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不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10篇(含答案)

1、种辣椒 常识课上,老师对植物的讲解,把我带到植物世界里.听完课,我动了心,决心种点什么,仔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回到家,我找到了两个花盆,满心欢喜地种下了辣椒籽.下种后,我每天都要给它浇些水,盼望种子早些发芽.一天中午,弟弟告诉我花盆里出小苗了,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只见一棵小嫩芽拱出土,又过了两天,好几棵小芽出来了.小芽越来越多,我给小辣椒间苗,把太密的小苗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些. 到了盛夏,每株辣椒已有半尺多高了,它们的茎上都缀满了欲放的花苞,几天后,一朵朵雪白的小花,先后开放了.大约又过了四五天,辣椒就开始结果了,出现了青绿的椭圆形的小辣椒,一个个缀在茎上,真惹人喜爱. 秋风吹进窗来,带进一股香气,辣椒开始由青变红,看上去更让人喜爱.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收获的时节到了,我满怀欣喜地把成熟的辣椒一个一个摘下,竟收了小半筐. 我看着筐里的辣椒,心想:这多有意思呀!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找出文章中点明中心的句子,在下面画横线 2.把文章分成三段,在段尾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3.读下面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小辣椒挂在枝头对我微笑,感谢我对它们的辛勤培育.() ②我飞一样地跑到窗台前.() 2、蒙蒙的小雨 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 忽然迎面一辆的士飞驰而来她猛地拐向路边但车把挂在树干上她摔倒了小妹妹没事吧一个小伙子站在她身边问道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说:“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第一课翻译 学弈 学弈——学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认为天上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学得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曰:非然也——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给人清清凉凉的感觉,等到正午人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及答案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不与我,“与”:________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 (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___________ 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502班暑假学俱乐部阅读内容 1. 风雪夜中的一盏灯 我家对面有一座山,山腰上有一所学校,童年,我就在这里上学。 隔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和绿油油的稻田,我的窗户正好对着学校里张老师的窗户,我常常喜欢向那里眺望。每晚,那个窗口都闪烁着灯光。 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天气也格外冷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早早 就钻进了铺得软软的被窝一觉醒来我又习惯地向对面山腰望去透过纷纷扬扬的雪花张老师的窗口像往常一样闪烁着灯光在这沉沉的雪夜这灯光显得分外明亮、耀眼,我猛然想起,张老师的木柴已经烧光了!这样冷的天,张老师拿什么取暖?我急忙翻身下床,悄悄爬上小楼阁,把大哥留着大年三十炖猪头的好木柴"背"了一捆,向对面山腰跑去。 赶到老师窗下,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寒风夹着雪花顺着窗棂的缝隙不住往里灌,年久失修的窗扇也在风中不住颤抖着。张老师握着红笔,正在批改作业。他不停地跺脚,还不时放下笔来,往手里哈着热气,灯光照着他清瘦的面庞和冻得发青的嘴唇,他的鼻尖和耳朵冻得通红…… 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贴着窗户,轻轻地叫了一声:"张老师"。他吃惊地抬起头来,认出是我,便急忙打开了门……回到家,我又钻进被窝,还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张老师穿着厚厚的新棉衣,做在红红的炭火旁给我们批改作业,他的眼睛闪着光,脸上露出了笑容…… 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张老师窗口的灯光却无论风霜雨雪,暑往寒来,每天都亮到深夜。他是在用青春和心血点燃着知识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喜欢()前进()寒冷()急忙()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分外()吃惊()明亮()往常() 3、给文章第3自然段前部分加上标点。3分 4、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序号上打"√")2分 (1)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为张老师送柴,说明"我"尊敬关心老师。 (2)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老师伏案批改作业,说明张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5、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张老师冬夜冒着严寒为学生批改作业的一句话。圈出文中反映张老师冷得厉害的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理解句子的含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难受是因为() a、张老师冷得厉害。 b、张老师工作到深夜,实在太辛苦了。 c、张老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那么恶劣,工作却那么辛苦,会把身体搞垮的(2)"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文章写这一句是为了说明() A、"我"毕业离校已有多年。 B、张老师教出了许多学生。 C、张老师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 D、在漫长的岁月中,张老师培养了一批批学生。 2 大豆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古代称为"菽",已有五千多年栽培历史。本世纪初,大豆还只有我国和我国近邻的一些国家种植。近几十年,世界上到处引种,成为栽培面积扩大的最多的作物之一。目前,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有一亿多亩,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大豆品种众多,我国现有的品种不下五千种。无霜期在一百天以上的地区,就可以种植大豆。我国北起黑龙江的最北部,南至两广,大豆分布极广。东北地区、黄河、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大豆色泽有黄、青、褐、黑和双色五种。子粒大小差别很大:小粒品种百粒重只有四、五克,大粒品种百粒重可达五十克,小粒的重量约是大粒的十分之一。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开放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 1、“产量(占、居)世界第三位。”应选括号中的_____ _____字。 2、“大豆的花多在上午8-9点钟开放。”中的"多"是不能改成"都"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定稿)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 (一)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三)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五)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的读音是(): “不肖”的“肖”读音():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我知道成语的的意思是: 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六)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七)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ǐn):同“悯” ,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芒芒然: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及译文

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原文及 译文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游山西村 陆游

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专项及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一部分 刘心武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能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像,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睡。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么?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在旅途中,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是要读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妨翻翻,发现某本书不怎么样、“疯得很”、“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构成状况与人生面临抉择态势的道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小升初考题回放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2分) ——2010年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分) ——2011年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一)《氏之子》 梁国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伯牙绝琴》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 5《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15《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 20《口技》 原文: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昃:zè,太阳偏西。 1. 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既长.() 2. 解释加点字 既长.:再适.长山: 五年未尝.解衣: 知其.世家: 日昃始.食: 3. 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 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doc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_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之矣。这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_。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七年级下册文言古诗翻译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这方面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另外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木兰诗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东处购买骏马、西市买马鞍、南市买鞍下的垫子、北市买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流声溅溅。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隘和山川像飞一般地越过。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生物东面门,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卖油翁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

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学弈(1)》 弈秋(2),通国(3)之(4)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18)。为(19)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检测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二) 【甲】卜妻为袴①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其妻问曰;“今袴何如?”夫曰:“像吾故袴。”妻因毁新,令如故袴。 【乙】卜妻饮②鳖 郑县人卜子妻之市,买鳖以归。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袴:同“裤”。②饮(yìn):使……饮。 1. 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像吾故袴()①缘故,原因。②旧的,原来的。③故意 (2)郑县人卜子妻之市( ) ①往,到……去。②助词,相当于“的”。③代词,“他、她、它”。 2.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其妻问曰:“今袴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把【乙】文中画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后用三个逗号标明停顿。 过颍水以为渴也因纵而饮之遂亡其鳖 4. 下面成语中,与【甲】文寓意最接近的是( ),与【乙】文寓意最接近的是( )。 A.墨守成规 B.温故知新 C.塞翁失马 D.弄巧成拙 (二)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 ) (2)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 (3)望城二里许.()(4)因.问渡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借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诗歌译文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诗歌 司马光《孙权劝学》原文和译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木兰诗》原文和译文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

【精品】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盲苦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盲子道.涸溪:__________ (2)过者.告曰:________ (3)久之.:_________ (4)乃自哂.曰: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2)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3.请联系自身实际,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颜之推教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①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①俛:通“俯”,头低下。②业:本事、能力。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吾曰(尝:曾经)B.颇晓书疏.(疏:记事) C.稍欲.通解(欲:快要)D.异.哉(异:不一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2)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4.选文中的“士大夫”和“吾”(颜之推)的教子观念完全不同,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士大夫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之推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母对你的教育与选文中谁的观念相近?你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怀橘遗亲 陆绩①,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②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③母。”术大奇之。 【注释】①陆绩:三国时吴国学者。②辞:告别。③遗(wèi):给予。 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归(合格)B.欲.归以遗母(想要) C.术大奇.之(以……为奇)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3.读下面的句子,根据你对古文的理解,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及归,()拜辞()堕地。 4.你从陆绩身上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1.路经。……的人。凑足音节,无实义。嘲笑。 2. 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陷在空想之中,固执而矜持自负的人,看到这个故事该醒悟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