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2022年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②人卮酒。
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③,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注:①祠:祭祀。
②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
③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
[1]解释文言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遂:________ 亡:_______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神农①化民古之人民皆食②兽禽肉,至于③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④,分地之利,制耒耜⑤,教民劳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⑥之神农也。
——选自《白虎通义》(注释)①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②食:吃。
③至于:到了。
④因天之时:顺着天时。
因:顺着。
⑤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
也用作农具的统称。
⑥故谓:所以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__________)(2)故谓之神农也(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谓之神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本文中可知,神农为什么教民众农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农氏不但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还是医药的发明者,你还知道哪些与神农氏有关的故事?请简述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提高训练二十题(有参考答案)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曾子杀彘》完成后面的练习。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②。
”妻适③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⑥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⑦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⑧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烹(pēng):煮。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之妻之.市(往) B.顾反.,为女杀彘(返)C.妻适.市反(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别)2.下列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C.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D.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3.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B.这则语言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言必信,行必果。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怀素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③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书不足④,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怀素:唐代大书法家。
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以:用。
④足:足够。
[1]“书”主要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但“贫无纸可书”中“书”表示一个动作,意思是_______;同样,“名其庵”中“名”的意思则是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文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怀素后来成为了唐代的大书法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学习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B.学习要创新,善于运用各种资源C.学习永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2. 古文我也懂。
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2]成语“南辕北辙”比喻__________。
3. 文言文阅读。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训练2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文《吕氏春秋·本味》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资料: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孟浩然《示孟郊》中这样写道:“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志.在流水________ 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文中的________与________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________,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________;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________。
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
(3)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A.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流水高山心自知(4)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注】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⑥亦云:也这样说。
亦,也。
云,说。
⑦暮:晚上。
⑧亡:丢失。
⑨家:指这家人。
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名校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读短文完成练习。
古人谈读书(一)《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朱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三)曾国藩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加点字注音不耻(______)下问默而识(______)之诲(______)人不倦[2]解释加点字敏(_______)而好(_______)学,不耻(_______)下问。
默而识(_______)之,学而不厌(_______),诲(_______)人不倦盖士人(_______)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_______)。
[3]解释句子意思(1)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哪个读书法对你有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补充课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伯牙善鼓琴善:②善哉善:③乃破琴绝弦乃:④终身不复鼓鼓:[3]翻译下列句子。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1狮子王与豺chái1曩nǎng有狮子王,于深山攫jué一豺,将食之。
2豺曰:“请为王月送二鹿以自赎shú。
”狮子王悦。
3 豺以时而进,已亦攫得狸、兔自存。
期jī年,鹿尽,豺无可送者。
4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至汝,汝其图之!” 5 豺无以对,遂为狮所食。
字词解释:曩:_______ 攫:_________ 月:______ 以:______期jī年:______ 图:______2子产受骗1 昔者有馈kuì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xù之池。
2 校xiào人烹pēng之。
反命曰:“始舍shě之,圉yǔ圉焉,悠然而逝。
”3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4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字词解释:馈:______ 畜:______ 烹:______ 反命:______舍:_______ 孰:______ 既:______3楚子发母楚子发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归问其母。
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
”子发破秦而归,其母闭门而不内,使人数之曰:“子不闻越王勾践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而士卒战自五也,异日,有献一囊糗糒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而战自十也。
今子为将,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子独朝夕刍豢黍粱,何也?”《诗》不云乎,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言不失和也,夫使人入于死地,而自康乐于其上虽有以得胜,非其术也。
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于是谢其母,然后内之。
字词解释:问:______ 得无:______ 恙:______ 内:______数:_______ 今:______ 谢:______4鹿亦有智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文中画“___”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此以后,人们把________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
[3]伯牙见锺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________;伯牙听到锺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______。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锺子期的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
(填四字词语)[4]如果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离别时的感伤?()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 文言文阅读。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②“__________!”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在文中括号里写上带点字的解释。
[2]把文中句子补充完整,再解释句子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个故事,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5068儿童网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 5068儿童网《文言文二则》是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学科目之一,与之相关的练习题和答案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文言文二则》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盘盂:____________________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____孰:____________________汝: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7.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二则》练习题答案: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2.C3.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5.辩斗:争辩,争论。
以:认为。
日中:正午。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沧沧凉凉:寒凉。
孰:谁。
汝:你。
6(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智慧多呢?7.1)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幕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痂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D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
②陇:同“垄”,田埂。
③蹊(xi):践踏。
④易:同“何”,为什么。
⑤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是其智弗若与(2)父命牧牛陇上(3)或牵牛来责蹊田者((1)因为 (2)放牧 (3)有人12.翻译下列句子。
(1)思援弓缴而射之。
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儿子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13.下列句子中的“其”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一人专心致志B.暮归,忘其牛C.为是其智弗若与D.曷不听其所为?AA项中的“其”是“其中“的意思,而B、C、D三项中的“其“是“他的”意思。
14.你认为【甲】文中一个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乙】文中王冕小儿却不怕“狞恶可怖”的佛像,原因又是什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王冕不害怕是因为读书专心致志,完全沉浸到书本中去了。
15、你如何看待“惟弈秋之为听”这种学习态度?这种方法强调了学习者的专心致志,专心听取老师的教导,这是听课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译文:【乙】王冕,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5/ 1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地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背诵。
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
有一个人牵着王冕的牛问是谁家的牛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过后(他)还是这样。
王冕母亲说:“儿子这样痴迷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
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脖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
佛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凶恶,让人害怕。
王冕是小孩,却平静得好像没看见。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乙】《鲁人执竿》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1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及其日中如探汤(2)日初出沧沧凉凉(3)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4)俄有老父至(1)热水 (2)寒冷 (3)拿着 (4)不久,一会儿13.翻译下面的句子。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14.【乙】文“执长竿入城门者”文中给你怎样的启发?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不懂变通,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话。
15.【甲】文中的孔子,人称“孔圣人”,面对两个孩子的同题却”不能决也”:;【乙】文中的老人自称“见事多矣!”,请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甲】文中孔子即使是圣人,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孔子不能决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做法值得赞扬。
【乙】文中的老父虽然知道变通的道理,但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其实是者讽刺的人物之一。
参考译文:【乙】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
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
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不用锯5/ 2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就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D滥: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很像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②三百:泛指多数,不是确指。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说:同“悦”,高兴。
⑤廪:粮食仓库。
廪食:官家供给饭食。
以:给。
⑥湣王立:湣王继位。
立:即位。
①之:代词,指吹竽。
10.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2分)(1)齐宣王使人吹竽(2)好一一听之命令,派喜欢,喜爱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很多人在一起。
12.“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3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中间,以次充好,终归会露馅的。
楚人隐形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嘿叩然大喜,贵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注】①障:遮蔽。
②经日:经过一整天。
③绐(di):哄骗。
④嘿:通“默”,暗暗地。
⑤赍(j)携带。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楚人居贫②遂于树下仰取叶③妻始时恒答言“见”④吏遂缚诣县(1)处于(2)于是就(3)经常,总是(4)往到 --去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螳螂捕捉蝉时遮蔽自己的那片叶子,可以用来隐藏身体。
12。
从楚人的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迪?(2分)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
5/ 3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妄想不劳而获,心生邪念,必将作出愚蠢的事。
分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方舆胜览》)【注】①媪:年老的妇女。
②卒:完成。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1)未成,弃去(2)逢老媪方磨铁杵(3)欲作针((4)还卒业离开正正在想要回去11。
翻译句子。
(2分)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老妇人的话感动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学业完成。
12。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2分)持之以恒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瓣日》)【乙】杨德祖为魏武主簿。
时作相国门②、始构榱桷③,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
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宇。
三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
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弘农(今河南省灵门大也。
人物魏武一杯酷,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0学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唉,日,哈人咳一口也,复何疑!”(刘义庆《世说新语》)[注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弘农(今河南省灵市)人。
曹操任丞相时,调他任主5/ 4六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题簿,有才学,有悟性。
后来为曹操所杀。
作:制造。
相国门:相国府大门。
曹操此时任丞相。
构:通构”,搭架,构筑。
核楠(cui jue):椽子,屋檐。
四既:已经。
5饷:馈赠,赠送。
6啖:吃。
次:依次。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日中如探汤(2)孔子不能决也(3)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4)众莫能解热水,开水分辨,判断离开理解,懂得11.翻译下面句子。
(2分)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曹公是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还犹豫什么?12、(甲)文中的两小儿与(乙)文中的杨修都很聪明,但作者描写两人的目的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
13、(甲)文通过两小儿的争辩,告诉我们要学习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乙)文中主簿杨修依仗自己的聪明而不顾自己的身份,此处描写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5/ 5。